许超前的博客 - A longker in the Earth ? QCon(Beijing)大会第一天 - 云计算与敏捷实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21:39:06

QCon(Beijing)大会第一天 - 云计算与敏捷实践

Filed under: Daily Life — 许超前 @ 10:49 pm

早上7点左右就起来了,匆忙洗脸刷牙。乘地铁13号线,倒到10号线。。。在知春路站下,打了个的,路有点堵。。。到会场刚好9点整。。。没吃早饭。

人很多,座无虚席。

Marting Fowler出场演讲:领域特定语言的发展与应用。
对这个话题,没太大的感觉。。。注意这个词,[领域特定],而不是[通用]。所以,一句话:每一种领域特定的语言一般只适用于(熟悉了)那个领域的人。

然后亚马逊的Jeff Barr出来宣传云计算了:亚马逊Web Services。
这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话题。XX计算,最近很火。我的观点是不管名词怎么演变、外界怎么忽悠,是商业的也好、是技术的也罢,这些计算模型的本质都是一样的,无非就是集合兵力(计算资源)来更好地做某些事情。它们都是社会分工进一步细化的表现,是市场的必然选择。
就目前来看,要到云计算大规模运用的那一天,还很遥远,特别是在中国。
现阶段,云计算面向的用户主要是中小企业,让大企业或国家部门去使用外界提供的云计算服务那是不太靠谱的,安全和竞争问题。
所以,目前那些支持云计算服务的软件(特别是开源软件)将会有更大的市场。集群、切分、复制、冗余、分布式计算等将仍然是多核时代很多开发人员需要掌握的热门词汇。

上午的最后一场是Dojo创始人的演讲。和RIA有关,他认为JavaScript在RIA领域更有前途,并期待HTML5更优异的表现。不太关注,略过。

下午第一场,仍然是MartingFowler:Ruby实践的回顾和展望。MF对Ruby看来是相当的喜爱,不然用不着展望。MF认为,开发效率高是Ruby的优势,性能差则是劣势,但不重要,因为用ruby开发的项目,通常都不太大,而且可以采用混合编程的办法弥补这种缺陷。

接着是Henrik Kniberg的:多团队的Sprint计划。关于Sprint,可以参看他写的一本书:硝烟中的Scrum和XP。虽然,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来说,Sprint不太现实,但他提出的某些观点还是可以借鉴的。

第三场是吕建伟带来的:实效项目管理。总体看来,阿朱推广的这个过程方法很山寨:)。但是,却是一个实用的方法。
搞开发也有一些年头了,对权威这个东西渐渐不再感冒。现在我的观点是,不管是正规的方法论,还是山寨的土办法,只要能解决现实的问题,那就OK了。它们之间只是形式不一样,但目标(或者说实质)都是一样的,它们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产生的。正规或山寨也都不是真理,只是一种“最佳实践”,是真理在某些情况下的某种反应罢了,每个企业都应该有适合自己的管理办法和发展策略。
阿朱的演讲触动了我,让我想起了手机之家。为此,我买了他的书:走出软件作坊。

下午最后一场,本在多功能厅,但演讲的那哥门似乎不太精神。我就跑到第三会议室奏热闹去了。没白去,说到了widget,有点意思,也许对其他同事有用。但坐得太远,没看清楚。标记一下,有时间进一步查询:RIA技术在GeoWeb项目中的实际应用。

晚上,则是一个技术沙龙,几位远道而来的专家坐在台上和观众互动。基本上是在闲聊,只有只言片语在我脑海中还存有记忆:1)敏捷的路还很长,但已经在改变。2)混合编程is good。3)JAVA平台将更好地支持云计算。4)IBM收购SUN失败。

其它的一些感受:
一)关于演讲:
1)演讲时语调要抑扬顿挫,避免一样的语速,那样只会让听众想睡觉。
2)PPT少些文字,多些图片。在一个大的会议室里,观众看不见(也没有耐心去看)PPT上的文字,但看得见巨幅图片。
3)和观众多些互动,别一味的讲解,这样能让观众集中注意力。
4)要控制好时间,在大会中,一般会有很多讲师,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严格控制的。所以一定要抓住演讲的主题,只传达最重要的东西,把延伸的东西留到会后、个人博客上、书中等等。这其实是大会巡讲和个人专讲很重要的一个区别。
5)要有充份的准备。达到PPT和演讲能够流利地衔接和过度、没有嗯啊呵嘿等语气词、逻辑清晰慎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准备两个稿件:放映稿和演讲稿,然后反复练习。

二)关于组织活动:
1)任何活动,都应该配备咨询人员。被动。
2)任何活动,都应该做好向导工作。主动。

三)杂项:QCon这次沙龙组织的不太好。
大家基本上没怎么讨论就散场了。
专家没和听众打成一片。
听众没能和专家一起合影留念,专家觉得受冷落。

一句话:互动不够。原因:缺泛调停者,主持人没控制好节奏。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