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卫.里恩的电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2:39:55
2006-5-27 9:27:00

第一部分:影片的故事情节和获奖情况
(一)<桂河大桥>的故事概况:
二战期间,一批英国的战俘被运往日本在缅甸丛林的战俘营囚禁.日军逼令他们在桂河建筑一座重要的大桥,以便接通曼谷与仰光之间的军事铁路运输.被俘的英军军官尼克尔森上校为了赢得精神上的胜利,与战俘营的日军营长斋藤大佐合作,努力不懈地率领部下为日军筑桥.但当英军和日军把桥筑好时,从战俘营逃出的美军少校希尔兹却奉盟军的命令,和缅甸民兵回来把桥炸毁.英军军官尼克尔森上校极力阻碍炸桥.但最后,尼克尔森上校却在被炮弹击中后,栽倒在起爆器上.

<桂河大桥>是大卫里恩早期的作品,根据彼埃尔博尔的同名小说改编.大卫里恩说他的这部影片“令人痛苦而雄辩地阐述了战争的荒谬性及破坏力。”在<桂河大桥>中.大卫里恩的导演使全片的制作严谨而扣人心弦.他对战争的视角独特而深刻,所有战争的内涵都浓缩到了这座在争议中建成又在争议中轰然倒塌的桂河大桥上.在表现战争的同时,大卫里恩还特别塑造了在战争中军人的人性.英军军官尼克尔森上校,日军营长斋藤大佐,美军少校希尔兹,三国军官不同的特质和个性可谓有血有肉,战争的残酷和狭隘的民族自尊心也是被刻画的淋漓尽致.影片获得1957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导演,最佳男演员,最佳摄影,最佳剪辑,最佳配乐等7项大奖.
(二)<阿拉伯的劳伦斯>的故事概况:
一战期间,中尉劳伦斯受英军参谋部的命令,去和反对土耳其人的阿拉伯酋长费萨尔取得联系.经过劳伦斯的努力,阿拉伯各部落之间的仇恨有所缓解,他们联合起来,共同对抗土耳其人.来到麦地那后,费萨尔采纳了劳伦斯的建议,阿拉伯联军穿越沙漠,攻下土耳其占领的红海北部海港重镇阿革巴.随后,劳伦斯又率领阿拉伯联军攻下重镇大马士革.但英国和阿拉伯部落联盟之间在如何控制管理大马士革这个问题上发生了严重分歧,难以调解.劳伦斯困于复杂的政治外交漩涡,最后心情沉重的他只身离开了大马士革.回到了英国后,劳伦斯郁郁不得志,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身亡.
这是一部真正伟大的惊险片,根据T.E.劳伦斯<智慧的七支柱>回忆录改编.这部影片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把两个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方面成功地结合起来--它既有宏伟的战斗场面,又对历史人物进行了富有情趣和才智的研究。《时报》杂志曾经评论道:“一次又一次地,宽银幕的巨大的长方形画框就像一个极大的熔炉的门那样敞开着,观众全神贯注盯住纯净的金子般的沙子熔化的闪光,盯住空旷、灿烂的无垠苍茫,就好象盯住上帝的眼睛一样。”由于此片的伟大成就,它获得了1962年第三十五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
演、最佳彩色片摄影、最佳彩色片美工、最佳剪辑、最佳音响和最佳原创音乐等七项大奖。并被誉为是电影史上最伟大的传记影片之一。本片充分体现出里恩大师级的功力和当时电影的制作水平,被誉为好莱坞史上一部“最高智慧的电影”,至今仍然受到影圈内外人士的一致推崇,在任何有关的评选活动中都名列前茅,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经典史诗电影。

(三)<日瓦哥医生>的故事概况:
一战期间,俄国革命风雨飘摇.军医日瓦哥认识了热情奔放的护士娜拉,两人萌发了感情,后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两人被迫分离.日瓦哥回到旧地莫斯科与妻子冬妮亚团聚,却意外地与娜拉重逢.娜拉这时已是红军将领帕沙的妻子,但压抑多时的两人还是坠入了爱河.随着红军与白军的战斗深入,日瓦哥被红军征入押往西伯利亚前线.经过一段战斗生活,日瓦哥为了见娜拉冒险逃出,在故乡一个北国小镇两人渡过了在一起的最后时光.由于生活的变故,两人再次失散了.多年以后,日瓦哥在莫斯科偶然见到娜拉的身影,不顾一切地追了上去,终因痼疾发作,与娜拉错过.

<日瓦哥医生>是导演大卫里恩的史诗式战争文艺巨片,改编自苏联作家鲍里斯帕斯特尔纳克的诺贝尔文学作品.1965年获得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原创音乐,最佳美术指导,最佳造型设计等五项大奖.1987年,享誉西方文坛而在前苏联一直被列为禁书的《日瓦哥医生》终于被译成中文出版发行,也使广大的中国读者领略到俄罗斯民族壮丽的北国风光和忧伤的爱情故事.
第二部分:大卫里恩的电影是史诗电影
西方影评家一般把西方电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30,40年代是黄金时代,50,60年代是白银年代,70,80年代是青铜时代,90及以后是黑铁时代.大卫里恩便是白银年代中公认的代表人物.直至现在,他也是电影史上受影评家和电影同行尊敬的电影大师.以前的库布里克,现在的马丁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无不视他为启蒙者和前辈.
大卫里恩是当代史诗电影中的大师.史诗电影作为世界电影的一个重要样式,一直在电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可以包含很多种电影类型,如战争片,历史片,爱情片等,是一种以史诗风格为共性和标志的电影样式.史诗电影便是史和诗的结合.所谓 史,就是指历史,是史诗电影的历史背景,叙述的材料来源,故事讲述的依据.所谓诗,就是指诗化,诗意,是史诗电影的意境和风格追求,以视听手段来保证实现.说直白些,就是历史和浪漫相结合,电影主题和电影技巧相补相成.史诗电影在电影史每个阶段都有很多代表作品.如黄金时代,大卫格里非斯的<一个国家的诞生>,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如白银年代,威廉惠勒的<宾虚>,西席地密尔的<十戒>,如青铜时代,黑泽明的<乱>,科波拉的<现代启示录>,如黑铁时代,凯文科斯特纳的<与狼共舞>,梅尔吉布森的<勇敢的心>等等.当然,电影史上耗资最大的两部影片:<战争与和平>,<埃及艳后>也可以当之无愧.
大卫里恩导演的五部最重要的影片:<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哥医生>,<瑞安的女儿>,<印度之行>, 几乎都是战争史诗巨片,带有强烈的史诗背景和史诗风格.
大卫里恩说过:时至今日,还有什么关于人类状况的问题还没被说过的呢?‘独创‘这个词常常用到,但作为电影制作者,我们只能在主题的描写上,在人类了解了许多世纪的处境中实现独创.由此可见,大卫里恩从人类历史上挖掘出人文史诗的原始精神,并把它们和电影的特性相结合,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史诗电影的策略.在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中,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这也是一个人文历史上永恒的矛盾: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大时代(史)与独立个人(诗)之间的矛盾.
第三部分:大卫里恩史诗电影主题的分析
(一)乌托邦之梦--《桂河大桥》
人人都有自己的梦想,人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个乌托邦.日军营长斋藤大佐具有一般日本军人的特质.性格顽固,刚复自用.为了完成上级的命令筑好桂河大桥,自认为凭自己的本事可以筑好.但由于不懂专业知识,失败了.不得不放下面子,求助于英军军官尼克尔森上校.最后,桥筑好了,斋藤却切腹自杀了,因为他明白,在这场精神和意志的较量中,自己又失败了.
斋藤的梦想是自己亲手筑好这座桥,但心有余而力不足.自己梦想的实现居然要别人假手,而且是自己的战败者,这对斋藤来说无疑是耻辱,但为了军事命令,却又不得已而为之.日本大和民族的耻感文化在斋藤身上得以浓缩.大和民族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一方面,刀的精神要求奋斗,义勇仁礼,另一方面,日本文化传统的幽玄与物哀却又追求幻灭,无为.斋藤的乌托邦之梦的实现违背了自己的意愿,而为了追寻自己心中的乌托邦,斋藤只能在杀身取义中获得.这就是日本国民菊与刀的民族根源性所在.
在影片中,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的影子也可以在英军军官尼克尔森上校身上很容易地找到.本来英国人根深蒂固的绅士传统已经够古板的了,再加上日不落帝国骄傲自大的思想,也难怪尼克尔森就像我们的阿Q一样,有着深深的精神胜利法情结.明明在战俘营里,还要死死板板地要求日军遵守<日内瓦公约>,为了精神胜利,尼克尔森带领英国战俘筑好了桂河大桥,即使他非常清楚这桥对盟军极为不利.
尼克尔森也是这影片中性格最为复杂的人物.从精神上,尼克尔森胜利了,但在战争中,尼克尔森的行动无疑是受到谴责的.梦想与现实的矛盾,在大卫里恩的<桂河大桥>中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但尼克尔森对梦想的实现方式也不是大卫里恩肯定的,尽管大卫里恩也是英国人,但他看到了英国人身上的痼疾.于是,大卫里恩让尼克尔森亲手引爆起爆器,亲手炸毁了自己的乌托邦之梦.
而美军少校希尔兹,就来得特别了.美国人所谓的自由博爱在他身上一览无遗.在战俘营里,无心苦力;逃出来后,假装有伤,只想呆在海边的盟军疗养院和护士调情戏水;回来执行炸桥的过程中,还不忘和缅甸女民兵一路浪漫.在最后,任务几乎失败了,也认为大家的性命要紧.大桥以后在来炸毁.由此可见,希尔兹的乌托邦之梦就在平平常常当中吧,或许,他从来就没有期望什么乌托邦.看来,希尔兹虽然没有心目中的乌托邦,但在那样的战争年代,他无疑是最快乐的.
(二)他比烟花寂寞--自由与孤独的灵魂:<<阿拉伯的劳伦斯>
劳伦斯,一位自由的灵魂,一位孤独的灵魂,一位站在战争年代边缘的灵魂,没有人知道他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他就好像浩瀚无边的沙漠一样,变幻着美丽,也好像博大迷人的红日一样,让人不敢亲近,却又奉为天神.
他和自己的英国军队格格不入,来到阿拉伯世界却受到很大的欢迎,为了军事行动,他可以亲手把自己的阿拉伯朋友杀死;为了让自己的小随从休息一下,他可以得罪所有的英国军官,不惜放弃自己的军事目的和难得的升迁机会。面对土耳其军队残杀阿拉伯游牧部落,他痛心疾首;但没多久,他却更加残酷无情地全歼土耳其军队,所有的活口,所有的俘虏一个不留.他用兵如神,屡建奇功,完成了很多军事专家认为无法完成的任务,奇袭阿革巴,更是让英国军部和阿拉伯世界惊为天人.然而,由于被俘并受到土耳其军官暧昧的肉体侮辱,性格大变,带领阿拉伯联盟军一意孤行,连连失败,以致阿拉伯朋友也一度离开了他.
只服从于自己内心法则的劳伦斯,他不遵守战争年代的法则,时代自然抛弃了他,但他也义无反顾地抛弃了整个时代,整个世界.
劳伦斯,他是没有地域色彩的,他可以在这里,也可以在那里.他也是没有时间局限的,他可以存在于过去,也可以来到现在,也可以回到将来.在他身上,蕴含着我们自己的特性和共性,只要细心寻找,在他身上可以找到我们自己的影子.这也是大卫里恩反复在他不同的影片中想告诉我们的同一样的主题:梦想与现实之间存在着永恒的矛盾.每个人都活在这
永恒的矛盾当中.然而,为了梦想,必须要在现实中努力去追求.
(三)飘荡在西伯利亚草原上的古琴声--<日瓦哥医生>
日瓦哥医生,一生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寻找爱情的真谛,到最后,却只能痛苦地看着心爱的人与自己擦身而过,在死去的那一刻,他或许明白,在他那个年代,真正的爱情不可能实现.爱情对日瓦哥来讲,只是一个意象的代表,是日瓦哥的理想的表现形式.他追求的爱情,其实就是他心目中的祖国,他向往中的祖国,他梦想中的祖国.我们只要想想俄罗斯民族,想想俄罗斯历经磨难的知识分子,他们对祖国爱的那么深沉,但往往结果总是泪流满面.
所以,无论是爱情,无论是祖国,对日瓦哥这样的理想主义者来说,都是一样的.都只是一种憧憬,一种俄罗斯知识分子向往自由,追求理想的憧憬.而这种憧憬在那个动荡的革命年代是不可能实现的,尽管这是一种象壮丽的俄罗斯雪原风光那样灿烂炫目的憧憬,象西伯利亚草原上五颜六色的鲜花一样直欲燃烧般的憧憬.日瓦哥可以体会的,或许只有那一直飘荡在自己脑海中的悠长而伤感的古琴声......
主题的悲剧性是大卫里恩史诗电影的主要特征.在他的很多经典影片中,都充满浓厚的悲剧色彩.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有价值的反而被毁灭,这更加发人深省.大卫里恩充分挖掘人类人性的人文特征,把人类永恒的主题一再展现:什么是理想?什么是现实?什么是时代的共性?什么是个人的特性?两者如何完美地结合?两者什么时候才能相处共通?在大卫里恩史诗电影中,都提出了这个永恒的话题.
第四部分:大卫里恩史诗电影的叙事手段和视听风格
大卫里恩史诗电影的悲剧性主题,决定了他的史诗电影的叙事手段和视听风格.这也是一般史诗电影的特点.
(一)波澜壮阔的历史年代
史诗电影所讲述的故事多是伟大时代中人物的命运和遭遇,与其他电影类型不同,史诗电影的时代是不同寻常的大时代,很少平静的和平年代.也正是大时代(史)与小人物独立个人(诗)之间的矛盾,构成了史诗电影情节的动力.波澜壮阔的历史年代也正是大卫里恩电影为世界观众理解和接受主要原因.
<桂河大桥>的历史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阿拉伯的劳伦斯>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日瓦哥医生>是俄罗斯十月革命.而<瑞安的女儿>则是爱尔兰独立运动, <印度之行>则为印度独立革命.因为,大卫里恩认为,伟大的年代为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无限的可能.
(二)大气的战争场面
如<桂河大桥>的炸桥场面,<阿拉伯的劳伦斯>的阿革巴之战,<日瓦哥医生>的士兵起义等等,大卫里恩在表现重要的史诗感战争场面时,一般没有运用过多的镜头来拓宽空间,也没有使用复杂的剪接来强调战斗场面的动作性,而是使用大全景,长镜头沉着地表现大气的战争场面.其实这也史诗电影的吸引人之处.这也对导演的功力要求非常之高.
其实50,60白银年代,正是以大卫里恩为代表的长镜头记实化时期,长镜头理论,就是主张增大镜头容量,使镜头内各画面在较长时间保持在一种连续状态中.这种理论与蒙太奇用短镜头分解镜头,再通过剪接来构成场面和情节的方法是对立的.大卫里恩反对电影戏剧化,舞台化,他追求复写现实,在电影技术上推崇大全景,长镜头和深焦距,将现实的连续统一搬上银幕.
(三)壮丽的自然风光
为了营造史诗性的场面,壮丽的自然风光是必不可少的.在白银时代,大卫里恩便是把史诗主题和自然风光完美融合的佼佼者.而史诗电影无疑就是最适合运用自然风光摄影的电影题材之一.这也是吸引观众的主要手段.因为,大气的景色会对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
<桂河大桥>中,印度支那茂密的热带雨林,<阿拉伯的劳伦斯>中,阿拉伯无垠的大沙漠,<日瓦哥医生>中洁白的俄罗斯雪原和鲜花村落散布的西伯利亚草原.自然风光的拍摄也多以全景,大全景为主,镜头固定或随着人物的移动而相对缓慢地移动.特别是<阿拉伯的劳伦斯>中,沙漠那宏伟的景色,特有的海市蜃楼,更是电影史上的经典镜头.
(四)优美的电影配乐
优美的电影配乐也是大卫里恩电影的重要特色.在电影中,音乐首先要有一个或几个主题的主题音乐,人物音乐和背景音乐.这个主题应该能代表整部电影的主题.并且要与影片的史诗风格相配合.<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哥医生>的主题音乐现在已是众多的交响乐团的保留节目.还有,<桂河大桥>里战俘们用口哨吹奏的<魔鬼上校进行曲>,<日瓦哥医生>里的<娜拉之歌>都已是家喻户晓的名曲.
总结来说,如果说,大卫里恩的史诗电影在电影史上有着永恒的魅力,那么,就可以说,其史诗性的人文主题和史诗性的电影叙事风格正是其根源所在.
大卫·里恩DavidLean1908-1991是英国电影导演。大卫像每个伟大人物一样,出生在平凡而又落后的环境里,1908年在伦敦南郊的克罗伊登,大卫·里恩诞生了!大卫不像其他电影大师一样从小就有着不平凡的生活,以至于使得他们的影片总是带有童年的回忆。大卫只是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这构成了他严谨的态度,所以他1927年进入电影厂,在担任场记、助理导演和剪辑师的过程中,得到了“英国第一剪辑师”的美誉。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潜意识里编制着幻想,但大卫直到1942年才正式与他人合作导演了战时纪录性故事片《我们服务的海洋》。这也为以后大卫偏向史诗性纪录片创作埋下伏笔。那一年他34岁,这是一个人生的高潮点也是一个衰落点,很多的天才在这个时候陨落。由于大卫的严谨,他仍然踏踏实实的走着。
第二年他开始独立执导影片,摄制了反映中产阶级生活的影片———《天伦之乐》(1943年)。这样大卫·里恩进入了早期创作阶段,这一时期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英国民族特色,尤其以改编文学名著见长,其中1945年他导演了令人难以忘怀的浪漫之作《相见恨晚》(1945年),获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奖。1946~1948年间,他又将狄更斯的《孤星血泪》(1946年)和《雾都孤儿》(1947年)搬上银幕,把英国民族特色发挥到极致。有人戏称他为电影史上的民族英雄。然而从50年代中期开始,大卫·里恩的风格为之一变,他走上拍摄国际型巨片的道路,专拍“跨洋电影”(即兼顾大西洋两岸英美观众双方口味的电影),这是大卫·里恩功成名就的转折点,最终也使他成为好莱坞发展史诗巨片的功臣良将之一。在电影史上占了绝对重要的地位。《桂河大桥》(1957年)即是50年代英国最著名的“跨洋电影”。大卫·里恩以雄厚的美国资本为后盾,将影片拍得壮观宏伟,成为最成功的战争史诗巨片。影片令人痛苦,然而,雄辩地阐释了战争的荒谬性和破坏力,大卫加入自己对战争的认识,他认为战争不仅使生灵涂炭,而且还造成了人性的扭曲和民族禀性的异化。该片获得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7项奥斯卡金像奖。这次成功确立了大卫·里恩在电影史上的地位和他影片的风格———偏于场面宏大带有纪实性质的历史片。悲剧性的主题,甚至用长镜头阐释,从而秉承和发展了长镜头美学,而且巧妙地运用于商业片中。他追求复写现实在电影技术上推崇大全景、长镜头和深焦距将现实的连续统一搬上银幕。此后,大卫·里恩几乎每五年才推出一部电影,选材和构思极为慎重,每部都是具有国际影响的上乘佳作。1962年,他再度拍出了传奇史诗巨片《阿拉伯的劳伦斯》,而且又一次囊括了7项奥斯卡金像奖。大卫的风头是日渐趋上。其后1965年的《日瓦戈医生》,打破所有票房纪录且赢得五座奥斯卡金像奖。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卫在拍完《瑞安的女儿》(1970年)后突然息影,有人说他和女演员跑了,有人认为他已经江郎才尽,众说纷纷。直到1984年,沉默了14年之后的他才又编导和剪辑了根据爱德华·福斯特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印度之行》。这次他以独具匠心的叙事手法将历史与诗交融,通过殖民地特有的人物同现实关系的铺展和推行,着力揭示出比史实更富于哲学意味的人生意识和执著的造型意识。1990年在拍摄《诺斯特罗莫》时,大卫·里恩突然驾鹤西去留下未完成的作品成为一大憾事。从此电影界又少了一位巨匠。西方的一些影评家把西方电影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三四十年代是黄金时代五六十年代是白银年代七八十年代是青铜时代,90年代及以后是黑铁时代。大卫·里恩便是白银年代中公认的代表人物。直至现在他也是电影史上受影评家和电影同行尊敬的电影大师。以前的库布里克现在的马丁斯科西斯、斯皮尔伯格无不视他为启蒙者和前辈。曾经有人把大卫·里恩最著名的三部片子各做了这样一句话的概括:一乌托邦之梦———《桂河大桥》、二他比烟花更寂寞———自由与孤独的灵魂《阿拉伯的劳伦斯》、三飘荡在西伯利亚草原上的古琴声———《日瓦戈医生》。这也许是戏语,但何尝不是他的精髓呢?
_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