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地质“持久战”(《财经》 2009-4-2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1:55:15

地质“持久战”

本文见《财经》杂志 2009年第9期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27日  共有 0 条点评 字号: 中国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切实保障脆弱的三峡库区?
《财经》记者 邓海

三峡大坝蓄水后,滑坡灾害愈演愈烈。
三峡工程进入运行管理时代后,不管采取何种管理方式,都需要恰当地协调各方的立场,真正建立起全流域的概念。相关新闻:
  • “后三峡”挑战
  • 移民遗痛
  • 水污染危局
 

  三峡大坝蓄水后,愈演愈烈的地质灾害,更是悬在地方政府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的利益诉求,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隐患。

三峡成库加剧滑坡

  2009年雨季将至,连续多天的阴雨天气后,三峡库区更是地质灾害频发。3月末,《财经》记者多次试图包车去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都被司机以当地滑坡频繁、“太不安全”为由拒绝。

  4月1日,记者改从宜昌乘坐快艇到巴东。快艇临发之际,宜昌市海事局人员向乘客大声强调“阴雨天易有滑坡,要注意安全”。在宜昌海事局管辖的81.3公里三峡库区水域内,就有22处滑坡体,每隔3.5公里就有一处滑坡体,滑坡体积超过1000万立方米的就有五处。

  宜昌海事局有关人士表示,发生滑坡时,滑坡体砸进江中产生的涌浪可以轻易打翻快艇,因此即使远离岸边,不会被滑坡体砸到,也会有翻船的危险。

  滑坡产生的涌浪力量之强,令人悚然。2008年11月23日,重庆巫山县发生江岸滑坡,超过5万立方米的岩石滑入江中,产生巨大涌浪;当时《财经》记者乘坐的3000吨级游轮远在2公里之外,竟也大幅左右摇摆。

  通常而言,水库滑坡等地质灾害,在水库运行后很长时期内都有可能发生,在水库初期蓄水尤为频繁。据长江委提供的资料,美国的水库滑坡事件中,有49%发生在水库初期或二期蓄水期间,日本有60%发生在水库运行期间。

  而按照当初的规划设计,三峡成库以后,将再花五到十年时间进行库岸再造。这段时期内,库岸的垮塌将比较严重。

  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的灾害点初步普查有9324处。其中,蓄水期间新形成的地质灾害的隐患点有3812处,现已出现100多处的垮塌,对库区的安全造成了影响。(参见《财经》2008年第2期“三峡地质求治”)

  地处巴东县城的黄土坡滑坡体,位列库区四大滑坡体之首。整个滑坡体前缘高80米,后缘高640米,悬于175米水位线上,滑坡面积1.28平方公里,体积6934万立方米。居住在整个滑坡体上的总人口超过1.33万人。

  记者乘船抵达巴东时,恰逢黄土坡搬迁的前期准备工作正在进行。谈及搬迁,巴东县政府的一名官员甚至气得拍起了桌子。他说,从上到下都说应该搬迁,搬迁经费却差了1亿多元,巴东为此进退两难。

  更令人担忧的,是小型居民点的地质灾害防治问题。这位官员表示,一些小型居民点面临的险情更严重,但是在三峡库区的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当中,并没有涵盖部分小型居民点,“这些地方出现了问题,谁负责?”

  住在巴东县河岸的谭永贵,就是这类小型居民点居民。他告诉记者:“滑坡是经常遇到的。现在滑坡来了,也不像以前那么怕了。”谭永贵家的院子所在的石坡下面,就是奔腾滚滚的长江。

  “到了晚上,院子下面的坡上,就有石头不停地滚到长江里。”他告诉记者。

  长江委一名长期研究长江水文情况的专家对《财经》记者表示,三峡工程的运行,实际上加剧了洪水对库岸边坡的影响。因为三峡水库每年从145米到175米的30米蓄水和消落,相当于以前长江百年一遇的洪水涨落。这就是说,如此高水位消落频率,以前是100年一次,现在是一年一次,因此库岸边坡所受的影响远较以前更大。

建立长效地灾防治体系

  2002年6月开始,国务院批准从三峡工程建设基金中分两年安排40亿元资金,专项用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一期和二期防治工作;三期防治投入65亿元,而四期防治也正在申报当中。

  尽管有专项资金,但重庆市国土局的一名官员表示,在对三峡水库地质灾害治理进行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绝大多数治理项目都很难顺利通过。往往在某地出了问题后,才开始手忙脚乱进行补救治理。

  据了解,2004年9月至2005年4月,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三峡库区三期地质灾害防治规划进行评估,在2686处崩滑体中,只有355处被列入工程措施当中,其余的全部被砍掉。

  三峡库区实行三期地质防治规划后,监测出需要防护的高切坡有2660处,面积达到614.52万平方米。目前得到防护的只有2426处,仅278.60万平方米。又据湖北省和重庆市移民局2007年9月调查,新发现1171处高切坡,需要进行防护和工程性加固。

  重庆市国土局的一名官员向记者表示,即便在获批的第二期和第三期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经费当中,重庆至今还有15亿元防治经费没有得到切实解决。

  目前库区地灾治理项目,只有两年保修期,保修期过后治理单位撤走,项目后期的管理、维护责任主体和经费都没有明确。一些护坡工程长时间无人维护,修缮面被冲蚀,导致工程失效,甚至加快滑坡体失稳。

  另一方面,已经实施的库区地灾防治和监测预警工程,缺乏后期维护费和监测运行费,同样需要长效机制来维持。

  2008年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长江委在一份内部报告中称,“未采取工程治理措施的一部分项目,在三峡工程175米蓄水运行条件下,可能产生危害;已实施监测预警的项目,也可能由监测预警变为工程治理。”

  长江委在该报告中预测,在蓄水至175米后,由于水文条件改变,在库水的长期作用下可能会有1331处崩滑体产生危害,178公里库岸会产生坍塌。

  重庆市国土局的一名官员告诉《财经》记者,自去年三峡水库进行175米蓄水试验以来,重庆库区共发生150多处地质灾害灾(险)情,崩滑体总体积超过4500万立方米,影响居民9000多人,损毁的土地2000多亩。直接导致的经济损失约5亿元。

  “2000多亩土地被毁,足以让2000多名农民失去长期的生活来源。”这位官员抱怨。

  湖北省三峡办经济发展规划处处长向杰昌表示,现行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也将在2015年到期。在这之后,中国将如何建立一个长效、综合的地质灾害防治体系,以切实保障脆弱的三峡库区?

  重庆和湖北在递交国务院三峡办的报告中称,应按照“谁引发、谁治理”原则,让三峡总公司在运行管理期继续作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主体,对三峡水库蓄水诱发的地质灾害防治全权负责,可委托重庆和湖北代为承担地灾防治工作。

  同时,双方还要求,将三峡工程175米蓄水后地质灾害防治纳入三峡后续工作综合规划,防治项目按年度确定,防治资金按年度安排。而且还要安排一定的预备费,解决新生突发地质灾害的搬迁避让或者工程治理。■

http://magazine.caijing.com.cn/templates/inc/chargecontent2.jsp?id=110153836&time=2009-04-26&cl=106&page=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