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仍面临粮食安全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13:13

中国仍面临粮食安全挑战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哈维尔•布拉斯(Javier Blas)、 杰夫•代尔(Geoff Dyer) 2009-04-20
 
自从30年前步入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以来,中国一直面临如同世界末日来临般的警告:其庞大人口和不断增长的财富,将导致粮食紧缺。

总的来说,这些警告已被证明是杞人忧天。

中国认为关系到自身粮食安全的关键作物,即大米、小麦和玉米,基本上都能自给自足。然而,中国的农业贸易平衡已从上世纪90年代的略有盈余,变为大额赤字,这是因为它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只是果蔬和海产品出口部分抵消了大豆的进口。

不过,虽然最令人担心的情况没有出现,且中国抵御去年粮食危机的表现胜于他国,但中国政府仍需凭借有限的良田和稀缺的水资源,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下,满足本国人口的粮食需求。

考虑到中国的规模,倘若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对全球农业市场产生巨大影响,因为中国政府将须进口大量粮食产品,使市场供应吃紧,并推高粮食价格。

上周末首届八国集团(G8)部长级农业会议的召开,说明了人们对粮食安全的担忧加剧,在此之际,北京面临的挑战令人关切,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际上。G8已经警告,假如在2050年前相关支出没有翻倍,全球粮食危机“将演变成结构性危机”。

迄今为止,中国对全球和国内挑战的应对赢得了赞赏。联合国全球粮食安全危机工作小组负责人戴维•纳巴罗(David Nabarro)表示:“北京认识到投资于农业的战略需要。”这一说法与英国《金融时报》采访的其他专家的普遍看法相同。

华盛顿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IFPR)专家、曾供职于南京农业大学的樊胜根教授补充称,中国的政策反应是受到2007年发生的粮食危机的刺激。

他表示,“全球粮食危机给了中国一个教训,”中国的政策制定者认识到,必须“更加注意粮食安全”。

中国今年表示,至少在2020年前,小麦、大米和玉米仍将基本保持自给自足,并希望届时粮食年产量能够从去年的4.7亿吨提高到5.4亿吨。

为实现上述目标,前年中国将农业预算增加27%,去年又增加了38%,今年进一步增加20%,主要是加大了在农业研究、基础设施和农民补贴方面的支出。除了印度,没有哪个大国如此大力增加农业开支。

但专家表示,尽管如此,要按计划增加粮食产量仍是一个重大挑战。

短期内,缺水、良田减少和农业生产率增长放缓等将是关键问题。美国农业部估计,中国仅以全球10%的农田和6%左右的水资源,供养着全球20%的人口。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的影响将至关重要。

中国北方主重粮食产地已面临严重缺水的问题。两个最大的北方城市——北京和天津——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尚不及以色列和约旦。环保人士马军表示,在华北,缺水和气温上升已严重影响小麦和玉米产量。

他还表示:“大米的情况更糟糕。由于缺水,大米很难在该地区种植。”

近几十年来,中国农民广泛使用地下水,挖掘了数百万个水井。但过度使用已导致地下水位急遽下降。与此同时,来自工厂的污染物渗入河流,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工业和城市扩张不断蚕食农村地区,良田也很稀缺,政府不得不下令限制农用地开发。

尽管面临这些挑战,但马军认为,中国近年在农业研究和基础设施方面的大笔投资,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率。他提到以往取得的一些成功,如“超级稻”的培育。种植超级稻的用水量与普通稻相同,但亩产明显提高。

但其他专家表示,以往的成功并不保证中国能够克服当前的挑战。目前,粮食安全是G8成员国一致担心的问题。许多外部人士对中国仍心存警惕。

译者/岱嵩
=======================================================================
中国石油企业再次走出去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杰夫•代尔(Geoff Dyer)、 凯特•麦肯齐(Kate Mackenzie) 2009-04-21

中国石油企业近些年历经风雨才认识到,后生晚辈要在国际石油业占据一席之地,需要的不仅是财力和雄心。

在竞购老牌公司——尤其是中海油(CNOOC)对美国尤尼科(Unocal)不幸的收购——或投资于其他公司避之唯恐不及的苏丹等国时,中国人在政治上刺激了西方国家。

目前,现金充裕的中国公司再次掀起收购潮,希望利用资产价格低企的时机。但这一次他们的策略更讲究政治技巧。他们或者与渴望进入受到严格规管的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合作,或者利用政府的强大财力支持,扫清在目标国遇到的障碍。

在正在演绎的最新版中西石油企业求爱记中,壳牌(Shell)上周表示,它一直在与中国最大的两家石油企业——中石油(PetroChina)和中石化(Sinopec)——洽谈联手竞标伊拉克油田开采权的事宜。

中国石油集团及其他自然资源企业充分认识到,当前是低价收购优质业务的好时机。中国企业今年公布的232亿美元海外收购中,几乎全部投向了矿业和能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石化已表示,未来数月希望在非洲和南美进行大笔交易,并希望给予旗下上市企业更大的灵活性,以实施海外收购。鉴于中国政府日益担忧能源安全,打算进行收购的公司绝对不会少了官方的财力支持。

中国公司有可能直接竞购中小公司,尤其是那些技术有吸引力的公司,或者投资于友好国家的油气项目。中石油上周五表示,将以不超过1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邻国哈萨克斯坦一家石油集团的部分股权。

在新勘探机会有限的环境下,中国高管也清楚横亘在他们面前的政治障碍。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本月表示,许多西方国家不希望油气资产落入中国公司手中。“多数政府并非真的在推动自由贸易。政治家,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的政治家,说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他表示。

因此,中国企业也在寻求与有经验的合作伙伴共同进军新领域。譬如,中石油正在与道达尔(Total)商谈在委内瑞拉成立一家合资勘探公司。

Mirae Asset Financial驻香港的能源研究主管Gordon Kwan表示:“通过与石油巨头合作,中国公司更有可能在海外达成交易。”

“如果独自前往伊拉克,中国公司可能没机会拿到项目,因为伊拉克政府会顾虑西方强国的看法。”

出于同样的心态,中国近期达成了两项引人瞩目的“石油换贷款” 协议。中国向两家俄罗斯石油集团提供250亿美元贷款,换取每日30万桶的石油。在巴西,中石化和中石油将可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购买最多每日16万桶的石油,后者则获得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DB) 100亿美元的贷款。

由于这些石油将按市价出售,即期效益看起来并不明显。但在俄罗斯那笔交易中,中国希望这笔贷款将说服莫斯科同意从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分出一条支线,通达中国北部地区。

在巴西,中国渴望参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新发现的可能规模庞大的离岸石油储备,如能参与其中,也将有利于提高中国在深海勘探方面的专业技能。

布鲁金斯学会(Brookings Institution)的邓丽嘉(Erica Downs)表示:“中国公司和中国政府很清楚中国公司海外收购尝试所显露出的经济国家主义。因此,他们可能认为,‘石油换贷款'更合项目所在国的口味。”
\\\\\\\\\\\\\\\\\\\\\\\\\\\\\\\\\\\\\\\\\\\\\\\\\\\\\\\\\\\\\\\\\\\\\\\\\\\\\\\\\\
中国经济崛起催生蓝水海军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David Pilling) 2009-04-24

1888年,北洋水师宣告成立。此前中国清政府为此耗费了大约1350吨白银购置军舰。几乎一夜之间,北洋水师成为世界第八大海军,并且照理也是亚洲最强大的舰队。但这一幻觉仅在6年后就被戏剧性地击碎了。这支耀眼的新舰队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被更为组织有方的日本帝国海军打得全军覆没。这场耻辱的失败,加速了中国的衰落和日本的崛起。10年后,日本在日俄海战中令人震惊地获胜,巩固了这一实力转移。

昨日,中国海军在青岛庆祝成立60周年。现代化海军的重生,是中国经济复兴的必然产物。中国海军的实力可能还是比不上日本海军,尽管有一个更好听的名字: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英语里,这听上去像一家革命性的服装店),而日本称作海上自卫队(Maritime Self Defence Force)。但趋势是相当明显的。受战后和平公约的约束(即便不是法律限制),日本军费开支最多只能达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而国防分析人士估计,中国军费开支约占GDP的4%(中国GDP虽小于日本,但增速快得多),海军在中国军队成为日趋显赫的军种。

遗憾的是,在应邀访问青岛的14国海军中,日本被刻意排除在外。去年6月,一艘日本驱逐舰获准访问中国湛江港,这是60多年来中国首次允许悬挂太阳旗的海军舰艇靠近中国海岸线。但在中方看来,让日本参加纪念中国海军成立的庆典活动,作为一种和解举动显然有点过头。1949年,一些国民党军舰投奔共产党,由此诞生了解放军海军。

美国则得到了更好的对待。尽管由于华盛顿近期决定向台湾增售武器,两军关系有所恶化,但美国海军作战部长、海军上将加里•罗海德(Gary Roughead)仍应邀参加庆典。东道主中国海军司令员吴胜利甚至邀请他搭乘军用飞机从北京飞至青岛。

但在这些礼遇之外,对于中国构建一支“蓝水海军”的努力,美国已表示焦虑。至少在理论上,这样的“蓝水海军”将有能力在远离中国海岸线的地方投射实力。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s, CRS)去年11月更新的一份报告表示,中国的目标是最早在2010年就达到这样的军力,即一旦在北京视为中国一部分的台湾问题上爆发冲突,中国军队能够吓阻或防止美军进入台湾海峡。该报告还推测,中期而言,中国的其它战略目标可能包括:“取代美国的区域军事影响力”,最终目标可能是鼓励美军撤离太平洋地区;在海上领土纠纷中捍卫自身利益;为中国进口石油和其它矿物保护海上航道。美日两国一向对于他们眼中的中国军费开支缺乏透明度表示忧虑。

美日带着一定的紧张心情关注中国海军的崛起,纯属自然。中国可能还要数十年时间才能赶上美国的海军实力。但是,当那一天逼近时,它将对战后太平洋地区的均势提出棘手的问题,迄今这一均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军的存在而得到保持的。美日两国肯定希望,当那一天到来时,它们面对的会是一个更加民主的中国——即使这是基于一个不可靠的假定,即与威权国家相比,民主国家不太可能滥用武力。

当然,中国坚称自己绝无好战意图。中国国防部外事办公室主任钱利华少将去年告诉英国《金融时报》:“即便有一天,我们拥有了一艘航空母舰,与别的国家不同,我们不会将其用于推行全球部署或全球影响力。”

人们不必要完全相信这一说法才会承认,随着中国更深地融入全球贸易,它将感到有必要保护自身利益。

上海政法学院(Shanghai Institute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军事专家倪乐雄告诉《南华早报》(South China Morning Post):“中国已融入全球经济网络。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新职责是保护我们在沿海地区和公海的国家利益,而不是投入军备竞赛。”他表示,尽管一些人仍梦想着中国海军成为一支世界级海军,有能力“抹去殖民的耻辱”,但这不是主要目的。

全美亚洲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亚洲能源安全项目主管米克尔•赫伯格(Mikkal Herberg)也承认,中国发展海军的主要目的,很可能确实是为了保护其贸易流动。“眼下,中国的咽喉为美国海军所控制,”他表示。战前日本的例子表明,这绝非好事。正是这种不堪封锁的脆弱性,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本走上了悲剧性和残忍的肆虐亚洲之路。

如果只是为了这个原因,那么中国海军的崛起也许真的是件好事。千百年来,中国一直向内看,现在,随着它把眼光投向海上,如果认为这毫无危险性,那将是愚蠢的。但同样不明智的是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即一支更强大的海军,是中国日益融入全球经济的几乎不可避免的结果。这也带有风险。但总体而言,这无疑是应该受到欢迎的。

译者/何黎
=============================================\\\\\\\\\\\\\\\\\\\\\\\\\\\\\\\\\\\\\\\\\\\
香港法庭叫停电讯盈科私有化

英国《金融时报》汤姆•米切尔(Tom Mitchell)、 刘励和( Justine Lau) 香港报道 2009-04-23

香港市场监管机构昨日赢得为阻止李泽楷(Richard Li)以20亿美元收购其电信公司电讯盈科(PCCW)而提出的上诉,为当地上演时间最长的一幕企业肥皂剧增添了又一情节转折。

为期6天的开庭审理吸引了香港人的注意,庭上许多老年股民与这家企业机构进行了交锋。庭审结束后,3名上诉法庭的法官一致做出决定,同意推翻2月份批准李泽楷与电讯盈科第二大股东中国网通(China Netcom)收购交易的股东大会结果。

上述决定还推翻了早先法庭在4月6日做出的同意交易的裁决。

一位自称黄先生的老年股东维权人士表示:“公平已经回来,我爱香港。”

许多小股东坚决反对这次收购交易,称出价太低。

香港证监会(SFC)在上诉中主张,投票通过“分拆股份”而被操纵,即支持交易的个别股东将免费股票分给同事、好友和亲人,以期提高支持交易的投票数量。

该交易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即50%的股东投票赞成,且赞成票所代表的股票数达到总数的75%。

香港证监会主席韦奕礼(Martin Wheatley)在判决后表示:“今日的判决证明,证监会通过法庭进行干预,并继续对股东大会上的不当及操纵行为展开调查是正确的。”

电讯盈科表示对该决定感到失望,但还可能上诉至香港终审法庭。

电讯盈科、李泽楷新加坡上市的控股公司盈科拓展(Pacific Century Regional Developments)和中国联通(China Unicom)的律师始终表示,证监会有关操纵投票的证据是间接的。

译者/君悦
\\\\\\\\\\\\\\\\\\\\\\\\\\\\\\\\\\\\\\===============================================
人民币全球化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 2009-04-24

场景一:中国今年以来已经与6个国家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场景二:本月早些时候,国务院宣布计划在5个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场景三:香港特首曾荫权(Donald Tsang)本周表示,北京将支持在香港以多种形式发行人民币债券。

评论员们纷纷将这些进展视为中国决心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证据,而中国央行行长此前曾发表惹麻烦的言论,称应该用另一种货币取代美元作为默认的储备货币。

但新全球秩序的拥趸们还是先退后一步吧。过去30年,中国放松资本管制的速度极其缓慢,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在本届总理任内有所改变。毕竟,当前这场危机是一场全球化危机,那些对不受约束的资本流动最为开放的经济体受到的打击最严重。

更仔细地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些新举措并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以货币互换协议为例:总额为6500亿元人民币(合950亿美元),互换对象是印尼、白俄罗斯和阿根廷等国家的奇怪组合。“框架协议”已经签署,但似乎尚没有资金转手。至于人民币贸易结算项目,也没有试点工作将于何时、或以何种方式开始的详细信息。根据中国政府为诱导资金从内地有序流出而定期倡议的其他方案来判断——例如允许内地投资者购买香港股票的“直通车”计划——项目进展可能困难重重。

虽然表示要逐步实现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但中国政府仍将其货币视为抵御外部冲击的主要工具。去年7月,中国央行停止了人民币兑美元连续三年的稳步升值。自那以来,人民币汇率仅从1元人民币兑0.145美元微升至1元人民币兑0.146美元——其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大幅下降。人民币的意思是“人民的货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仍然会保持这种本质。


Lex专栏是由FT评论家联合撰写的短评,对全球经济与商业进行精辟分析。


译者/何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