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保险业的跨海行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0:40
 
 
和国泰人寿同期在内地设立代表处的还有新光人寿、台湾人寿、富邦产险等公司,这些在台湾均属行业排头兵,但他们同样陷入了“伙伴难觅”困境。
一直被视为内地“保险营销模式之师”的台湾(地区)保险业似乎有望摆脱其在内地的边缘角色。
近日,在江苏江阴举行的“海峡两岸上市公司合作与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副主任郑立中表示,“开展两岸金融领域合作与交流,是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向深层次发展的重要内容。”而这其中包括了台湾(地区)保险业和内地保险市场的融合等重要议题。
随着保监会在今年5月份批准了台湾产物保险公司和台湾新安东京海上产物保险公司在上海设立代表处,截至目前,内地地区已有13家台湾保险公司设立的17个代表处,其中寿险公司5家,产险公司8家。而国泰人寿作为唯一开业的台资保险公司,运营已有一年多。
合资伙伴难觅
对于那些已经设立代表处的台湾保险公司来说,它们都陷入同一种困惑:“合资伙伴难觅”。
“我们想成立合资寿险公司,但找合作伙伴太难了,其他几家(台湾)公司跟我们面临着同样的难题。”台湾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台湾中寿”)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李忠权告诉记者。
“尽管在选择合作伙伴上对行业,或该企业在行业的地位没有硬性要求,但是我们还是倾向于内地的大型国有企业。”李忠权说,“令我们困惑的是,有实力的内地企业觉得自己可以成立独资保险公司,不需要跟我们合作;而实力弱一点的,我们又担心他们将来无法提供持续的资金,毕竟寿险行业要较长投入期,短期无法迅速盈利,而且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多次注资。”
李表示,尽管如此,台湾中寿还是确定了今后5年的战略重点锁定为内地。
和国泰人寿同期在内地设立代表处的还有新光人寿、台湾人寿、富邦产险等公司,这些在台湾均属行业排头兵,但他们同样陷入了“伙伴难觅”困境。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告诉记者,由于中国内地监管部门把台资保险公司当作“外资”看待,而台资保险公司资本实力相比欧美保险公司而言,实力并不雄厚,“这对它们有所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第八条规定,申请设立外资保险公司的外国保险公司应当具备三个条件,即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在中国境内已经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设立申请前1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50亿美元。
一位台资保险公司驻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告诉记者,“台资保险公司多数认为监管部门的这一规定有些严苛,认为不应对台资公司和其他外国保险公司实行相同的准入标准,毕竟总资产50亿美元和经营保险业务30年以上对于很多欧美保险巨头都是很容易达到的,但对很多台资保险公司却有一定难度。”
该人士透露,富邦保险就受标准之严格而无法在内地发展,“它的产险总资产达不到50亿美元,而经营寿险的时间又不到30年。”
此前,香港保险业也遭遇过内地监管部门要求的“总资本达标”等难题,不过他们利用CEPA允许“多家保险公司联合进入”等优惠条件迂回进入内地。
产能过剩下的焦虑
相比内地1979年恢复发展保险业,台湾(地区)保险业的发展历史要早30多年。
台湾(地区)在2004年保险密度(保费收入/总人口)为1909美元,全球排名第20位,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仅次于南非,达到14.13%。而2004年内地的保险深度则仅为3.26%,全球排名第42位。
一位目前在内地合资寿险公司任职的台湾界人士表示,台湾寿险业的竞争已日趋“白热化”,市场开拓极其困难,比较而言,内地寿险市场可挖掘的空间则大得多。
郝演苏告诉记者,台湾当地的人均保单持有量已经达到1.5张以上,而内地却是10个人拥有1张保单,其市场的狭小限制了保险公司在当地的发展。
2005年2月,国际评级公司穆迪发布“台湾保险业年度报告”显示,“台湾传统储蓄型保单市场已经饱和,使得寿险公司开始向投资型公司转型,例如发展利变型年金、投资型保单、分红保单等商品。对于传统寿险而言,边缘化趋势明显,而内地市场则是台湾传统寿险公司的机会”。
另一评级公司标准普尔在2004年也发布报告指出,台湾地区保险业营运环境过于严峻,表现为激烈的竞争、价格压力以及投资市场高度波动。
台湾地区当局在2000年就意识到本地区“保险产能”过剩问题,并鼓励“保险产能”向外地转移。在2000年底批准台湾保险业赴内地设立办事处,2002年8月,台湾进一步允许本地保险公司在内地设立分支机构,而第一家台湾(地区)保险公司与内地合资组建的保险公司国泰人寿于2005年2月在上海开业。
国泰人寿由台湾国泰人寿和上海东方航空公司共同组建,注册资本金8亿元,双方各持股50%。2005年,国泰人寿保费收入1.77亿元,其中,上海东方航空为飞行员投保的团体万能险保费就高达5039万元,使国泰人寿在上海外资团险中排名第一。截至今年4月,国泰人寿保费收入已达6896万元。
实际上,台湾保险的人才流动要远远早于保险资本的流动。
郝演苏介绍,目前来自台湾的保险从业人员已经渗透到内地保险公司的各个层级,上至公司总裁,下至营销业务主管都有来自台湾的工作人员。“来自台湾的保险从业人员约有3000人。”
最早跨越海峡前去台湾“挖角”的是中国平安。1994年,原台湾中兴人寿副总黄宜庚“转会”平安,2000年,平安进一步推出“龙腾计划”,邀集台湾岛500名保险人员西进。
国际保险巨头在华纷纷设立合资寿险公司给台湾(地区)的保险高层管理人员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由于考虑到台湾与内地在文化上的共通之处,多家合资寿险公司通过国际猎头力邀台湾保险业高管人员到内地为其开拓疆土。”上述台湾保险界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