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转载:卫志民(自由与繁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0:24:58
转帖]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转载:卫志民(自由与繁荣)   我们根本就不需要这么多大学生      ——我们现在面临着大学毕业生在总量意义和结构意义上的“双过剩”。      ——我们应该从总量上去理解和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      ——大学生就业困难,首先是总量问题,其次才是培养结构和教育质量问题。      ——在现阶段,我们的社会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      ——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要总量调整、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专业结构“三管齐下”,其中,应该首先进行的就是总量调整。      ——我们为什么要招那么多大学生,花费宝贵的资源去培养他们,而又让他们在毕业后去干那些即使他们不上大学也同样能够胜任的简单工作呢?难道仅仅为了改变这些年轻人在长长的“领取工作机会”的队伍中的排队顺序吗?                                                     卫志民     对于越来越严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教育专家们的普遍看法或说法是认为这仅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不代表我们的培养的大学生太多了,不代表我们的社会不需要大学生,仅说明我们培养的大学生和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协调,是一个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不一致的问题,因而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而不是总量过剩的问题。因此,教育专家们普遍认为,我们的高等教育系统对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应对之策应该是在稳定招生规模增长率的基础上调整培养结构,我们的大学入学率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比起发达国家、甚至某些发展中国家还太低,我们的大学生还太少。     这种认识对吗?尽管这种观点很经典、很流行,但显然不对,讲话的人以讹传讹,没有经过自己的思索。这种推理完全不合逻辑。     美国的大学入学率比我们高,就意味着我们的大学入学率应该提高,就意味着我们应该扩大大学招生规模吗?那作为先发展国家,美国的入学率是否合理,美国的入学率又是如何确定的呢?美国又该和谁比哪,难道和火星社会比吗?  一国国民的受教育水平和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超越本国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尤其是作为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特别要防止那些脱离社会整体发展阶段和制度环境的“赶超战略”和“大跃进”,这方面我们的教训已经足够多了,实在不需要新的教训了。就像我们不能在家用轿车出现大量库存的情况下,因为美国的家庭轿车拥有量比我们高,我们就说“因为我国家庭的平均轿车平均拥有量比美国低多了,所以,我们现在面临的不是家用轿车的总量过剩,不是我们生产的轿车太多了,而是我们生产的轿车和市场需求的轿车不一致,我们拥有轿车的家庭还太少,我们的家用轿车制造业还要进一步大发展”一样。我国的家庭轿车拥有量低这一事实充其量说明了我国的家用轿车制造业“在长期”具有“发展的潜在空间”而已,仅仅是“就长期而言”的和“潜在的”,并不意味着我们“现在”不应该减少产能,而只需要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在“长期”也许一切都是不足的,难道这就意味着在“今天”一切都没有所谓的“过剩”吗?在“长期”我们都会死去,难道意味着我们今天做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的吗?     我们在思考类似问题的时候,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混淆了需求和需要、需求和欲望,不明白它们之间的区别。比如说,我是一个无比贪婪的人,我需要10辆或更多的高档轿车,但我一辆都买不起,那这就仅仅是欲望或需要而已,构不成市场需求。你看,在现实中没有一个企业会为我的欲望安排生产,也没有企业会因为我连一辆高档轿车或私人飞机都没有而安排生产。我们的大学为什么就认为因为我们的大学入学率比美国低而坚持认为我们的大学生是不够,而非过多呢?我们可爱的专家们经常分不清其中的区别。     我们的大学生在总量上到底是过多还是过少,只要看看大学生首次就业率和平均薪金水平的总体变化趋势与速率就会知道了。那么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一些大学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价格比小学毕业的农民建筑工人还低,大学生做的工作高中生或初中生就能够胜任,大学生不是“过多”又能是什么呢?虽说不上大学似乎更难以就业,但上大学不是无成本的,许多专家不明白这一点,我们为什么要招那么多大学生,花费宝贵的资源去“培养”他们,而又让他们在毕业后去干那些即使他们不上大学也同样能够胜任的简单工作呢?难道仅仅为了改变这些年轻人在长长的“领取工作机会”的队伍中的排队顺序吗?     在我国现在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也许根本就不需要这样多的大学生,考虑到我们的教育质量,我们更不需要这么多“名不副其实”的大学生,考虑到我国公立大学高昂的(相对)收费水平,我们就更加地不需要这么多“昂贵”的“名不副其实”的大学生了。     大学这个层次进行的是通才教育,注重培养的是能力,而非专业技能训练和积累基础知识,更不是“岗前培训”。所以,绝大多数大学生学非所用,是正常的现象。21世纪是一个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的时代,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职业生涯、工作技能都在处于快速的变化之中,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和过去的旧时代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在古代,一个人入了钟表匠这一行往往就意味着他一辈子都是钟表匠,甚至连儿子都成了钟表匠。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往往在一个单位、甚至一个办公室、一张桌子后面度过我们的一生,在现在这个时代还可能会是这样吗?     就国家或社会这个宏观层次来说,如果我们投入了许多资源到高等教育系统,而同时又有以百万计的大学生最终却无法顺利就业,这时,我们就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培养规模也许“超前”了。不恰当的“超前”就是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不恰当的“超前”就是资源的浪费,浪费的不是社会共同的财富就是我们的个人财富和时间资源,而所有的财富都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浪费它们损害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利益。我们不能运用“总有一天这些知识能够用得上,或上大学总不是坏事”的理由,来否定进行合理资源配置的意义。     在个人层面上,上大学是一项投资,投资的结果是形成人力资本,拥有人力资本的好处是这些人力资本和股票、存款、住宅、机器设备这样的资本一样能够为它的拥有者带来收入。当我们的大学生在付出经济上的成本和时间上的机会成本而得不到相应的、长期意义上的、合理的投资回报时,岂不是一种错误的投资决策,岂不是一种时间资源的错误配置,岂能说上大学总不会错,岂是要求大学生转换就业观念、放下精英思想、到基层的广阔天地这样的说教那么简单!      大学生就业状况日趋紧张的今天,正是我们的社会反思“学历崇拜”的良机,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认真去思考一下,我们的社会在今天这样一个发展阶段,到底需要多少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我们的大学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有多大差距,我们为什么要到大学接受教育?是获取文凭还是获得能力和知识、技能?在我们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低,资源还很紧缺的情况下,我们建立大学是要学生毕业后从事简单劳动的吗?我们在短短的几年间成为世界博士学位、硕士学位证书的生产大国,是可喜呢还是可悲呢?要知道,尽管现在我们搞SCI崇拜,但我们的理工科博士研究生导师们在10几年前连SCI是何物都还不甚清楚呢!     所以,我们理解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就应该首先或主要从总量入手,其次再考虑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专业结构。专业结构的调整和教育质量的实质性提高岂是一日之寒,而搞换汤不换药的专业名称调整和教学评估这样的花样文章,快倒是快,但没有什么正面效果,更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所以,就教育部门而言,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要“三管齐下”。     而在调整总量、提高教育质量和调整专业结构这“三管”中,最容易进行的就是总量调整,所以,我们应该首先进行总量的调整。不进行总量调整,甚至希望在招生规模增长率相对稳定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幻想单纯依靠调整专业或调整专业名称,增强开设课程的市场针对性、实用性、技能性来解决大学生培养总量层次上的问题,这种认识实在是陈旧、落伍、糊涂、愚蠢和幼稚。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b26i447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