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光的,可能就是金本位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5:27:19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2009-04-14

几个月前,交易商间经纪商德利万邦(Tullett Prebon)的主管特里•史密斯(Terry Smith)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上主持了一场小组讨论。这场讨论要求就如何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给出一条具体建议。

哪条建议成为首选?不是任何针对有毒资产或财政开支的建议。相反,这群重要的金融家呼吁设立一种类似于传统金本位的新的储备货币。

“对世界三分之二资产计价的法定货币,其发行国政府正在采取看似必然会导致其贬值的政策,”史密斯解释道,并指出“看来…中国已经决定,这种情况不可接受”。

这不过是略微展现了一下“高屋建瓴”的达沃斯论坛时常会做出的空中画饼姿态?也许吧。但史密斯算不上是个行善爱国的空想家;相反,德利万邦在践行自由市场方面极其冷酷无情。

另外,此类关于金本位的思考目前正在各个不可能的角落兴起。一位精明的欧洲地产开发商(他在2007年初就果断售出了所持大部分地产)最近告诉我,他正在把越来越大比例的资产从政府债券转向黄金,即便目前金价已处在高位。

他解释说:“至于我们最终的结局,符合逻辑的结论是,将会出现某种形式的金本位。”他提出,未来的通货膨胀几乎必然会导致未来政府债券的崩溃。

在半个地球之隔的中东,一些主权财富基金如今表示,出于类似考虑,它们正在积极囤积粮食和黄金。

与此同时,纽约一家(仍然)令人敬畏的美国对冲基金最近散发的私人研究报告,也与史密斯的推理相呼应。最引人注目的是,这家对冲基金指出,自全球1971年8月15日抛弃金本位以来,信贷创造已激增到完全失控的程度。

但它提出,这场对法定货币长达40年的实验,不仅是一种历史偏差,还可能非常脆弱。毕竟,法定货币的唯一支撑是对政府信誉的信心。过去18个月,这种信心的极限受到考验。未来几年,它可能会分崩离析,如果当前这轮超常政策举措引起通货膨胀严重爆发,就更会如此。

因此,出现了关于金本位喋喋不休的讨论。确实,随着辩论升温,一些金融家甚至正在通过电邮,传阅一篇艾伦•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上世纪60年代撰写的一篇拥护金本位的精彩短文——《黄金和经济自由》(Gold and Economic Freedom)。

写下这篇文章之后的那些年,格林斯潘在一定程度上已背弃了那些观点(他在美联储时公然忽略了它们的意义)。但现在看来,它们显得很有预见性。

“在金本位制度下,一个经济体能够支持的信贷总量由经济体中的有形资产决定……(但)抛弃金本位制后……安全的价值储藏不复存在,”格林斯潘当时写道。他指出,没有金本位的存在,政府几乎可以不受阻碍地沉溺于疯狂的信贷创造。“赤字开支只是一个没收财产的计谋。黄金阻碍着这个阴险的过程。它充当着产权保护者的角色。”

当然在现阶段,所有这些关于黄金的低声议论还只是胡乱猜想。就算西方领导人突然表示希望时光倒流,拥抱新的金本位制也会是一种令人惊愕的象征派思维。比如,按照瑞银(UBS)的计算,相对于其货币基础,美国的黄金储备非常之少,要想重新实施金本位制,黄金价格必须高于每盎司6000美元。要在日本、中国和美国实行金本位制,价格将超过每盎司9000美元。此外,考虑到通货膨胀也许不久后就会成为应对当前债务过剩看似最不糟糕的办法,目前很少有西方政府哪怕是对这场辩论抱有兴趣。

但这场辩论的确反映出,有多少认知不一致——以及彻底的不确定性——继续威胁着市场。换言之,提议回归金本位制也许几乎是不可想象的。然而重点在于,过去18个月已经发生了一连串曾经以为是不可思议的事件。

有鉴于此,在凝望着这样一片未知水域时,患有炮弹休克症的投资者越来越不愿排除任何可能性。因此,虽然今天我不会打赌金本位会在近期回归,但我同样不会打赌这场辩论会悄然而止。在如此多的恐惧仍尾随着世界之际,我也不会打赌,金价会从当前的900美元下跌太多。

*http://www.financialsense.com/metals/ greenspan1966.html

闪光的,可能就是金本位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经济复苏是个什么样?作者:英国《金融时报》吉莲·邰蒂(Gillian Tett 八零后:和谐的一代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龙溪微微 大而不强的中铝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叶檀 英国《金融时报》:致富的游戏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经济的真相 英国《金融时报》:致富的游戏规则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经济的真相 - 土地投机毒害全球经济 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首... 英国《金融时报》 新时代的“大炼钢铁”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外企的“跳槽一族”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人的大国情结蠢蠢欲动 英国《金融时报》: 邓小平的“三十年” 英国《金融时报》: 邓小平的“三十年”nbnb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外企的“跳槽一族” 让我们给“中国制造” 算一笔账-作者:英国《金融时报》驻京首席记者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 英国金融时报:中韩等四国可能赢得IMF更大发言权 英国《金融时报》 中国:泥足巨人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中国人的认同焦虑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森林业的尴尬 英国金融时报 汶川地震:中国形象的嬗变信号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 中国人的认同焦虑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正在让在华的外企灰心 英国《金融时报》:中国2010年的七大“印记” - 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