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幻金融——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2:18:23

 
    梦幻金融——人民币升值还是贬值?!

    作者:益西彭措


    一、对金融或货币职能的澄清

    之所以用“梦幻金融”这个字眼,在于目前对金融的如梦如幻的认知。各种讨论金融的读物和教科书多数承袭西方的旧说,种种版本说法不一,以至于专家也一时难以说清金融的真实含义。
    金融的含义就是黄金的融通能力,这起源于英吉利称雄时期的黄金货币本位制度,是习惯性称谓。
    货币的真实所指就是“钱”,雅士称为“阿堵物”。
    融通能力是指在各种产品的交换中,钱可以和任何一种产品交换,同时也可以跨时间地使用。
    这就要求钱必须具有经济结构有效性和经济时间有效性。作为结构有效性就是可以与其他任何产品交换,时间有效性就是可以在任何时候使用。
    因此钱是一种特殊的具有普遍性的产品。作为一种产品钱具有任何产品的生产、流通、耗费的过程。生产是指钱的制作管理过程,流通是与其他产品的交换,耗费是指使用钱的费用(既利息)。
    为保证钱的时间有效性,作钱的质料必须不易变坏,贝壳、铜、金、银等最终被选为钱。这个发明是中国人的功劳,起源也很早,根据文献记载是从神农开始的。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所以中国有“王钱论”,即钱是王的发明,是领导要素之一。
    中国明代将白银作为主钱,而西方又恰好在美洲找到了白银,在与东方交换的贸易中,西方的白银交换东方的其他财物。中国吸纳了世界的白银。西方中心论者据此为钱戴上了“支付手段”的桂冠。
    其实对当时的西方而言除贵金属外,别无他物可以与东方交换。与希腊同近东的贸易条件类似,处于经济难以自给,必须依赖交换的地位,而交换又只能以金属财富换取一般消费财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支付职能”被西方人接受,又经过马克思传给我们。
    “支付”的对应术语是“收入”,但在《资本论》中并没有货币的“收入职能”。如果说货币有“收入”和“支付”职能,那么任何其他产品都有支付和收入,也应该叫“货币”,而这是行不通的。
    因此,货币的“支付职能”这个定位是不对的,尽管是符合西方的历史事实,但却是西方经济未成熟时的特殊职能,依赖于另一个成熟经济体——近东和中国经济体系的存在才能实现。对当时东方而言只是一般产品而已。
    任何货物都可以贮藏,惟独钱或货币不能贮藏。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一旦被贮藏就退出了公共领域。在实物货币阶段,储藏问题无法解决。在成熟的经济体中,一方面,劳动者在没有换入自己需要的产品时有权继续持有表征自己换出产品的凭证——钱。另一方面,大规模、持续的储藏将产生公共产品的短缺,在货币上就体现为通货紧缩。为防止贮藏就只能采取贬值策略。而实物货币币值与实值相等,无法贬值。只能造次钱,引来了另外的麻烦。
    而在未成熟的经济体如古希腊或中世纪的欧洲,如果不储藏钱(当时主要是金银)就无法与近东和东方进行贸易,换取自己需要的生活必须品。
    因此,就货币或钱的职能而言,支付职能、贮藏职能这两大职能只有在特定的,未成熟的经济体中才是健康的职能,而这两大职能的发挥和实现,必须依赖于另外一个健康、成熟、有价值剩余的经济体的存在。这个经济体就是东方的近东和远东的中国——一个能满足自身基本需要而又有价值剩余的东方生产体系。用欧洲中心论者的话说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但不是自然经济。
    在人类经济史上,是先有物物交换,后有钱物交换。在物物交换中,物的价格产生于劳动耗费和劳动报偿的均衡。提供产品一方认为产品价格(以他物表现)补偿了自己的劳动耗费;接受产品一方认为产品价格(以自己物表现)低于产品为自己带来的报偿。
    因此产品交换对双方而言是双赢行为;对交换体系整体而言,总价值是增长的。因此产品交换是创造价值的生产行为。绝对不是零和游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产品交换的认识是不清楚的,误导了许多共产主义者。
    当物物交换频繁发生时,就需要一个表现价格的通用货物——钱。任何货物都可以和钱交换。这个发明权属于中国。钱或货币的用途就是来体现产品交换的价格,并且由于钱对交换的介入使交换的“换入”和“换出”可以分开执行。这样钱就成了产品交换的公用产品。
    产品价格不是和货币相比产生的,而是和其他产品比较产生的。只有和其他产品的比较关系确定,才能够以货币来计量。任何一件产品直接面对货币都无法产生价格。
    因此,所谓钱的价值尺度职能也不是一个恰当的定位,完全是个形而上学的杜撰,搞乱了人对钱的认识。产品比价取决于劳动耗费和劳动补偿的综合作用结果。
    因此钱的唯一职能是作为公共产品来表征产品交换的结果,是对交换过程的介入,使产品换入和换出可以和能够分开执行。任何产品和劳务都可以用钱交换,这就是金融能力。

    二、作为内政的人民币币值稳定

    当各种产品的种类、数量、价格确定后就产生了产品与钱的比价关系。这个关系就是钱的币值,也叫含财量。
    因此,人民币升值或者贬值问题就变成了人民币含财量是否增减的问题。
    由于纸币具有完全的可控性,因此,当产品增加或减少时,纸币完全可以作到相应的增加和减少,因此币值是可以保持恒定的。这个恒定由于实际操作的些许偏差而称为稳定。
    如果升值则使钱的含财量升高,从而,简单地贮存钱就能使自己的利益增长。因此,劳动和对钱的管理经营将变成可笑和徒劳。这是对钱的交换职能的否定。同时将使钱退出交换领域而导致通货紧缩。因此,实施升值政策有三个后果:
    1. 蔑视劳动,摧毁财富生产的动力。
    2. 钱的性质发生变化,不是用于介入交换推动经济运转,而是用于贮藏。
    3. 钱将更加短缺或者导致短缺。
    上述三个因素将使社会宏观经济陷入衰退。通货紧缩进一步加剧。
    如果贬值,则钱的含财量降低,从而贮存钱将是无利可图的事,贮存钱只是损害自己的利益,因此,劳动和投资将受到鼓励,货币管理和经营将成为一件严肃的事业,稍一不慎将使利益受损。因此,实施贬值政策将产生相反的后果:
    1. 劳动受到鼓励,只有不断地劳动才能保持财富的增长。
    2. 钱的交换介入职能得到强化,流通畅达。
    3. 社会流量增大,钱币充裕。
    贬值符合一般产品的规律,没有任何产品不是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耗减。由于质地的原因(早期贵金属)及现代数码标示的原因,钱不易变坏,因此必须保持适当的人为贬值政策。这个政策必须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一般根据我国7%的增长率,可以有1%——2%的贬值率。这样,参与生产有5%——6%的收益。不参与生产,将有1%——2%的损失。这样50年到100年任何老资本家都将都将荡然无存。
    美国是对老资本消灭的比较彻底的国家,持续实施贬值政策。以黄金为参照系,从30多美圆一盎司到300多美圆一盎司,30年时间贬值近十倍,而且至今仍在以各种手段巧妙地挖空心思地贬值!但大力鼓励别的国家升值!
    因此,我国采取升值还是贬值政策是不言自明的。在经济体系确定后币值稳定是货币的天然法则,鼓励劳动创造价值的政治导向作用使币值稳中有降是政策选择。
    升值与贬值表面上是个国际性的币种比价交换问题,实际上是个内政问题。断不能听任何鬼子胡说八道!

    三、货币发行管理与产品经济的匹配的一般情况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没有任何人有先验地占有和垄断物质和货币的权利,全体人民都是无产者。在经济活动中,如果使用货币,那么就有个货币量的问题。
    假设一个单一的经济系统,产品经过生产、销售、购买、消费的四个过程完成产品流动。并同时假定作等价流动。
    作为生产者,无论是单个的个体还是组织起来的群体对原料的使用、对人力的雇用、对设备的占用等,在货币经济中需要使用货币来占用,这部分使用的货币为生产性货币,这个量为H。
    作为销售者(生产地批发商),对产品的占用也同理需要使用货币,这个货币为销售货币,这个量根据假定的等价流动,货币量也为H。
    作为购买者(消费地批发商),对销售者产品的占用也需要使用货币,这个货币为购买货币,也为H。
    作为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价值的获得,也需要使用货币,这个货币为消费货币,货币量也为H。
    货币管理者,银行作为货币的经营管理者,在货币经济中为了能以货币对产品流程发生支配和调控,也需要等量的货币在需要时对经济加以干预,例如作为购买竞争者,也需要使用货币,这个货币为管理货币,货币量也为H。
    技术生产者,对上述生产和流通所使用的设备、技术的研制开发,需要耗费其他的产品,也需要货币,这个货币量是不定的,为h。
    人文教育者,对上述过程中人力资源基本的培训,同样需要其他产品的支持,这个支持产品也需要货币,货币量是不定的,为h。
    行政、法律秩序者,维持必要的法律和公共秩序,使上述的产品流程不至于中断,解决纠纷、维持良好的经济环境,也需要其他产品的支持,这个产品的获得同样需要货币,这个货币量也是不定的,为h。
    这样,在一个简单的单一生产流程中,按最终产品记算,暂不考虑中间增值,至少需要5倍产品价值的货币——5H。
    如果需要经济繁荣,不断开发和生产新产品,假设其规模于上述产品相同,那么对新增的经济扩张仍然需要一个5倍的货币供给。一般地经济扩张水平,可以根据预估的,或上个周期的增长情况确定。
    因此,五倍经济规模的货币发行量是最低的货币需求。

                 
    四、流程演变的可能性及对货币量的影响

    一般可能产生的意见认为销售货币和购买货币可以取消,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见面,这样就仅仅需要3倍生产规模的货币,这其实是等于厂家直销或消费者入厂购买,在现代条件下很少有可能实现,而且不适合分工潮流和专业化发展,经济不是繁荣而是萎缩,严重的后果是三角债务经济畸形发展,社会的信用遭受打击。
    这个流程模型最可能的演变结果是在购买者和销售者之间再产生专业化的市场居间者。
    因此,5倍经济规模的货币量是最少需求量。如果产生有价证券这样一些业务,那么将产生虚拟占用的货币需求,这样,5倍产品经济的货币量是紧张货币量。
    综合上述分析,不考虑3h,不考虑虚拟占用,不考虑新经济流程环节的产生加入,那么5H——即五倍于经济规模的货币是最少货币需求量,并且是个紧张的货币需求量!
                 
    五、中国货币量的紧缺和通缩的严重后果

    中国经济在历史上出现过数次通货紧缩,比较有名的是中唐、南北宋、晚清。,号称“钱慌”、“银慌”,加速了王朝的覆灭,并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灾难。
    新中国因局限于经典马列主义作家的“货币消亡”的错误论断,直接采取实物调拨的实物经济。因为,在经典马列主义作家那里,产品被人为地划分为产品和商品,而划分的依据不是产品本身,却是“隐藏的动机”。仿佛为卖而生产和为使用而生产真有本质的物质区别。尤其是“生产资料”,完全不予以货币化,理由是“不是商品”。这一观念加剧了中国历史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并存的传统做法。因此,除生产资料不予货币化以外,储备商品也不予货币化,只有零售商品才货币化。根据长期的实践摸索,60年代产生了“1:8”公式,既8元零售商品供给1元人民币。按这一模式,货币量从1952年的27﹒5亿一直持续到现在, 2001年底为1﹒6万亿。而当年的国民收入约9﹒6万亿。
    即使是最大的M2,也仅仅是接近16万亿。
    特别是90年代中期开始的所谓“软着路”,使物价指数持续回落,长期滞留于100以内。大批国营企业被迫停工破产、私企资金回笼困难、工人下岗、行政、事业发不出工资、农民工拿不到工钱。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干部以权换钱的腐化加剧、社会动荡和丑恶蔓延、恶性案件高发。
    既使按货币计量学的费雪公式MV=PT,流通货币也需要达到9﹒6万亿(左右流通速度均取1,货币流通速度和商品流通速度是相等的,在货币经济中,有多少次货币流动就有多少次商品流动。实际上就是产品价值量要等于货币量,费雪考虑了流通速度。其实在货币经济中每有一次交换,就有一次货币和产品的流动,因此以货币回收作为周期来计量是不恰当的,产品周期正在进行的时候也有货币占用,不能指望生产周期完成货币就流回银行,货币再从银行流给销售周期,这样的假设实际上割断了经济流程。等于是说生产者在向银行存入资金时,生产与购买的交换已经完成,而公式的含义是交换没有完成。因此这个公式应该改成M= W•N才对。N为经济体的平均环节数。这样费雪公式实际上是单一环节货币需求量,是微观货币计量公式,适合于经济实体自身的计算。M=W•N是整流程货币需求量,适合于经济宏观管理。)
    而全国工资总额在2001年就接近1﹒2万亿。其含义就是如果工资全额发放,社会经济几乎没有固定资本,因此发不出工资、拖欠工资是必然的,甚至一拖5年(这在农民工和事业单位极其普遍)。
    而我们的货币管理机构却忙于模仿美国的公开市场业务,没有国债发国债,没有股票发股票,而股票A股市值就占掉4万亿,哪里来的钱呢?哪里多出来的 3万亿货币?必然是银行货币在炒股。如果扣掉工资发放,则银行货币入市就是4万多亿。国债业务一把就埋葬了号称“证券王国”的“万国证券”。再扣除约2万亿的债券类占款,中国经济货币运行量是赤字,仅仅股票和债券类就赤字6万亿,这6万亿必然从银行货币出,因此,银行无论如何算帐,必然有6万亿的死帐被占住,形成不可回收的黑洞。有再严厉的监管,有再高的党性,也是收不回。要收回这个款,别说美国人,上帝也帮不上忙。

    在这样的局面下,国企包括银行在内必垮无疑!
    按5倍的货币量计算,中国经济在2001年加上虚拟占款,信用是54万亿,是货币1﹒6万亿的33﹒75倍。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华夏民族,除了中国,没有一个国家、没有一个民族的信用会如此之高。它的含义就是干了54万亿的活,只给了1﹒6万亿的钱,有52﹒4万亿是白干的。
   
    或许有人以为应该以M2来计算,但中国的M2是用错的。存单、票据的发放是假设你有钱在那里,在被某种经济活动所占用。而这个经济活动你又有完整的权利,当其结束时,你必须结算或兑付这个票据和存单。因此,货币量是以基础货币,现钞计算的。
      
    六、外部势力炒作人民币升值的多重目标
    
    从今年四月初始,不明外汇开始回流,目前似乎已达600亿美元。若考虑到国内相关势力仍在挟出美元定居国外,那么实际进入或入住的美元可能更高。外逃狂潮与入住美元正在配合着玩一个换位游戏。
    前文已经指出人民币升值或贬值是个内政问题,这不仅我们清楚,外部势力更加清楚,那么为什么要极力炒作人民币升值呢?我们来看一看美元入住的实际操作及后果就会明白:
    1. 在现有管理体系中,大批美元入住的实际操作是卖出美元,买入人民币。这一操作的目的既符合西方经济体的状况也符合他们打跨中国经济体的形势。     
     美国为首的西方经济体在近阶段泡沫泛滥,游资充沛,为求得货币与财富的平衡,必须转走大量的资金。
     中国经济体生产迅速,而全部财富的货币化在种种误导中连连丧失机会,这样人民币资金极度短缺,信用恶性膨胀。再通过90年代的“软着路”,国内物价指数走低,给内部的感觉必然是人民币值钱。
     同时,中国经济不停的外贸顺差,在国内购买力几尽枯竭的情况下,必然出口加大,顺差激长。    
     这样一种局面使在中国卖出外币买入人民币成为一种可能,并受到大量顺差的掩盖。
    2. 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的现实意义或后果在于加速国内人民币短缺,促使信用恶性膨胀达到崩溃,使社会动荡加剧,政治震荡加速。
    3. 人民币的极度短缺必然使国内无论国企还是私企都会陷入困境,生产运转停止,从而使外资的领地更大,生产、流通、外贸、服务均被外资占领,多分享中国经济的利润。
    4. 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的长期后果是市场人民币减少,从而导致人民币升值,外汇贬值。这样在一个相对高位再实施反向操作,从而夺走中国的外汇储备。
    5. 买入人民币卖出美元的中期意义在于占用中国金融当局的精力和视野,使原本对国内经济运行的货币发放被占掉,人民币按公式增发被平衡外币兑换所抵消,人民币等于未增发,最终使中国经济体崩溃。
    如果上述五个目标全部达到,那么西方势力将不战而胜:
    1. 完成了西方内部的货币闲置过程,理顺西方经济;
    2. 遏止中国经济的外贸顺差,使顺差实际上流入外部;
    3. 迟滞中国经济的完善,打击生产运转;
    4. 夺走中国的外汇储备;
    5. 全面占领中国经济;
    6. 完成对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改造,将中国和平演变。
    这种布局可说深谋远虑,蓄谋已久,断断不是现在才开始。 
              
    七、制造“经济过热”论配合“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升值”论未歇,“经济过热”论又起,表面看来二者风马牛不相及,但实质是一个东西——迟滞中国经济增长。
    主张过热论的以外部势力最强,“美国钱老大”格林斯潘于美国国会听证会上的“明确指出”。是目前“过热论”的总根源!至于高盛、波斯顿银行以及国内的某些经济学家不过是随声符合而已。
    而过热论的实质正如某些经济学家露骨宣称的,不过是要——“央行收缩信贷,。。。。。提高汇率、减少出口、提高外商投资优惠”。
    所谓的收缩信贷就是别放钱;提高汇率就是人民币升值;减少出口就是少赚外汇;提高外商投资优惠说白了就是继续扩大领地,享受优等国民待遇,多占中国经济增长的便宜。
    还有一个没有明说的话就是中国经济必须停止。
    中国经济运转在中国共产党的引导下,总的方向是欲来欲向好的方向发展。而调整的越顺利,经济效率越高,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的全国集约效益体现的越明显。
    但越是发展的好外部势力越是要尽力来遏制这个东方古国的复兴。三八线、北纬十七度线美国已经领教过,兵戎相见的血战没有好处,冷战的结果是原子弹、氢弹、卫星统统上天,国民收入每年平均6﹒9%地增长。冰与血的政策没有效果,倒是苏联解体给了美国人启示,接触式热战,培植决策代理人。并打出了一套组合拳: 
    1. 扩大内需论       
    扩大内需是前一阶段西方开给中国的一剂猛药,“需求严重不足”使我们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了片面的误解,于是我们又是发国债又是引资,再次投入生产性货币投放,这实际上是扩大生产,制造供给。中央银行完全在这个过程中迷失了自己的职能,盲目地忙于克隆美国的银行。几乎使工行上市。  
    2. “通货紧缩长期存在论”
    中国在“扩大内需”的指导下,产品加剧过剩,货币更加不足,出现了严重的紧缩。为此“通货紧缩长期存在论”适时推出,让中国以为这又是先进的理论,安于通货紧缩。让社会信用恶性高涨,社会动荡升高。
    多亏了共产党的英明,扩大再就业,出口退税出台,加上中国产业界不凡的创造力,使出口再次强劲增长。这是中国人生产的必然结果!也是成熟的标志!虽是亡羊补牢,但歧途知返。
    3. 通货膨胀论 
    昨天还高喊“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今天就要高喊“通货膨胀”了。于是就有了格林斯潘的“明确指出”。
    从“扩大内需”到“通货紧缩长期存在”、“中国输出紧缩”、“中国金融改造”“公开市场业务”“人民币升值”、“经济过热”,每一个拳术都涉及到复杂的术语系统,难以短时间消化,因此中国的职能部门从国务院以下频频中拳,激起民间巨大的波澜。捍卫国企、关心和抨击时政成了近来的网上潮流!
                      
    八、经济保卫、反击战的全面部署

    1. 中国外汇的积累和储备不是过多,而是不一定够用,在这一点上不能放弃改革成果,要在现有成果上继续巩固,强化高端产品出口。为制造世界作好准备。
    2. 继续作好出口退税,完善对国企、民企的支持力度,为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改造提供空间。造成的结果将是外资进来占据的领地也必将在其母国内被我们所占领。
    3. 外汇储备不能闲置,要用外汇买入西方的低端产品如高质量的粮食、棉花、原料、石油等,在战略资源上要舍得花钱,配合国内的生态恢复和重建。
    现代世界生产体系是剩余价值体系,越是低端产品,含剩余价值越高,含购买力越低,因此外贸系统的运作要买入低端产品,卖出高端产品。
    4. 加大国内经济改革力度,加快完成中国经济体的货币化重建和改造。不因对冲外汇涌入而停止对财富货币化所需求的人民币发放。
    5. 大力投资发展技术教育,改革教育收费制度,任何大学生和技术学生所上缴费用由国家专户发放拨给。全面实施义务教育的资金拨给。
    6. 尽一切努力恢复、调整国企、民企的生产能力,尤其是原来已经停止的国企老牌子。
    西方生产规模的扩大要求市场的扩大,为财富的普及化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与西方竞争而占领市场的横向道路,又要走纵向发展,提高人民教育和技术的道路。因此,社会主义生产规模的扩大要在扩大横的市场和纵的提高人民教育和技术水平两个方面得到发展。
    7. 恢复中央财经委员会,统一由中央指挥金融、税收、物质采购和平价,完成经济货币化。
    8. 增大货币发行,使恶性的信用膨胀尽快下降,先完成货币化,再谈信用化。
    9. 拖欠工资一律由增发货币清偿,国企三角债一律由中央直接对企业清偿,不能走帐。
    10. 记取90年代中期“软着路”的深刻教训,不要收缩银根。外币进多少吃多少。
    11. 提高军工和重工生产领域和军事力量的待遇,使他们支配生产和生活资料的水平与国家财富的保有水平相适应。   
    财富的丰富是富裕,富裕并不等于强大。晚清中国占世界70%的富裕却败于炮舰的教训要真正吸取。大宋王朝的富裕却割地赔款,最后灭国的教训更要吸取。唐中期乱国的教训更是深刻。
   “君子无罪,怀壁其罪”!
    从战火中走来,准备解放全世界的共产党人不要让“和平”的无知唱衰了自己。那是最可怕的局面,不仅是共产党的灾难,也将是中国的灾难!
                       
    九、扩大内需的基础理论

    现代生产体系是剩余价值生产体系,简单表达就是:生产价值=剩余价值+购买力价值。在生产体系内部,购买力永远小于生产力,用公式表达就是:购买力<生产力。剩余价值用来构造高一层的生产体系。因此,在生产体系内部,是无法解决需求实现问题的。
    在西方社会,由于私有制的惯性,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掌握,国家整体永远无法全部掌握社会财富,无法实现内需的扩大,工人得到的永远是生产体系内的购买力。
    在社会主义中国,国家代表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占有社会财富,可以作到对全部社会财富的货币化计量,并加以适当分配。因此扩大内需是以全部社会财富为依据,对生产价值中价值剩余的再分配。即在保持生产运转的货币投入时,适当增加消费运转的货币投放。
    这些投放的基础在微观上依赖于生产,但在宏观上依赖于对社会财富的结构性均衡调配,比如:
    1. 停收农业税费:这可使农民每年增加约30%的收入。
    2. 对教育和高等级事业收费补偿:教育产业化已经搞起来,也符合世界潮流,便于和国际接轨,向国际收费。但对国民学生,入学者由专户领取80%以上的国家教育货币投放。
    生产体系遵从剩余价值规律;社会需求遵从价值剩余分配规律。如果不遵从剩余价值规律,社会生产将停止,没有人要一个价值被耗尽的产品,更别说在上面附加新劳动。如果不遵从价值剩余分配,那么必然产生社会财富一方面大量剩余,一方面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不能把整体经济过程的供给规律和需求规律混为一谈。   
    剩余价值生产并非是“资本主义”所特有,而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规律。人类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没有任何人的生产是为了白费力气、得不偿失。人类生产无论是个体还是全体,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只有在有剩余价值时才会使种族繁衍,文明发展。    
    合理组织生产,使生产有剩余价值不是西方的发明,而是拥有上万年文明史的东方中国的发明。    
    被马克思称为是西方“资本主义”发明的,又被马克思发现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应该这样表述:西方只有到18世纪才学会组织起剩余价值生产的现代生产方式。
    而这是凭借着从16世纪以来对非洲和亚洲、美洲的残酷掠夺和强迫奴隶劳动的长期摸索才完成的。几乎所有的组织剩余价值生产的技术都来自东方。而他们自己的生产方式从来都没有剩余价值。从古希腊到古罗马,从欧洲到美洲只能是依靠暴力进行掠夺和强迫奴隶劳动。人为地造成西方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
    剩余价值生产除赖于自然的场所、原材料提供之外,主要依赖于生产工艺、工具水平和管理水平。这三个水平标志了生产力的先进程度,并决定了生产能否有剩余价值。
    华夏文明体自从伏羲“亦佃亦鱼”、神农“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以来,无论是贵为天子还是普通平民都亲身参加劳动。尧“茅茨”,虞“亲陶”,大禹“胫无毛”、文王“亲耕田”,周公“一饭三吐脯”。在华夏历史上威名赫赫的三皇五帝和被孔子反复称道的“三代之英”都是如此,从而造就了全国就是个大工厂,家庭就是个小单位的全民生产局面。
    《尚书》“天工,人其代之!”是吹响发展生产力的经典号角,工业、农业、商业、管理业持续进步,出现了专业化的农民、工民、商民、士民,从而创造了巨大的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哺育了华夏儿女持续繁衍,导致今天人口壮盛的局面。
    共和国五十年,仅仅多养活的新增人口就达七、八亿。如果说前三十年仅仅是“庶”,那么现在的三十年就是“富”,再下一个三十年就是“教”。而归根结缔,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依赖广大人民群众的正确路线,那么,无论是工业、农业、还是商业和管理业,中华民族都能跑赢全球、领先世界。这是万年文明史的必然结果!
    必须在观念上放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个西方杜撰的意识形态产物,马克思所看到的生产过剩的矛盾就是限于从生产系统内部来解决生产过剩问题,而在生产内部无法解决的,可以在社会内部解决,这就是马克思指明的被中国共产党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十、余语

    西方从会看世界开始,就是无所不用其极地使用各种手段,从亚历山大东征到十字军东征,从鸦片战争再到海湾战争,无一不是奔东方的财富而来。中国如果破解了那些误导的软招,就要准备好接硬招——军事战火!
    世界格局从来没有变化,只是周期长人们容易迷惑和健忘而已!经济全球化也不是今天才有,而是古以有之!
    让我们永远记住西方殖民主义之父科尔贝的名言——“商业是所有国家之间在智力上、精力上一场持久的、和平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