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畅:记者的职业理想不会因阴影而消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1:48:01
2009年03月20日 10:43:56  来源:《传媒》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真与假在相比较中凸显出对方的存在,当我们对假记者满怀愤慨之时,庆幸的是在"无冕之王"的行列中绝大多数都是非常优秀的新闻人。他们始终秉持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并愿意将心底里最柔软的部分奉献给这个职业。
刘畅,《中国青年报》记者部主任,第六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
2008年夏天,我和同事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下辖的一个县调查采访一起乱收费事件。当我走进县政府一位副县长办公室说明来意之后,这位副县长感觉到一定压力,就脸色一沉,马上打电话叫来了县委宣传部的干部,吩咐说:"把他们带走,查一查他们的身份,看看是不是假记者?"
随后,我们被带到了县委宣传部,记者证被收去查验。作为一名从事新闻工作16年的调查记者,这些年,我经常奔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和乡村的沟沟坎坎,从西藏的雪域高原到新疆的边陲小镇,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到南海的苍茫海岛,足迹几乎踏遍了除台湾地区以外的各个省区。由于经常从事舆论监督报道,记者证常年随身携带,从不敢疏忽遗忘。并且,风里来雨里去奔波在采访路上,不管是突发事件报道还是调查社会问题,来自各方的信任和支持曾经带给了我无限的快乐。为此,这个寄托了我生命热情和精神力量的职业,在我眼里,充满了迷人的色彩和动人的魅力。
而今,在采访路上,被人不问青红皂白地说成"假记者",是悲哀,是难过,还是愤怒?种种感觉一时间涌上心头,还真有些说不清楚。好在,中国记者网上的查询结果证明了我们的记者身份,随后,我们的报道也很快在《中国青年报》上见报,一起乱收费事件的来龙去脉清晰地呈现在全国公众面前。但有一种疑问,一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那就是,由于近年来假记者的频繁出现和这些人经常利用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进行敲诈,已经极大地败坏了新闻行业的声名,影响了记者在公众眼里的形象,也越来越多地给新闻工作带来困扰。记者,真的成为一个社会声望日渐走低的职业?这一切,是所有新闻从业者的悲哀,也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容乐观的问题。
往事如烟。2002年6月22日,山西繁峙发生了38名矿工遇难的特大矿难。3天后,《中国青年报》接到举报,派我和摄影记者柴继军赶赴现场。我们到达现场时,这一消息还没有被任何媒体披露出来,非法矿主和打手勾结地方官员,隐瞒不报,毁尸灭迹,并威胁遇难者家属。当时我们采访了遇难者家属、矿难幸存者、目击者以及相关官员,迅速发回了长篇调查报道,使真相大白于天下。随后,经过中央调查组的认真调查,24名国家工作人员、39名矿主和非法打手受到了法律制裁。记得当我们赶到现场采访时,一名遇难者家属曾经十分激动地问我们:"你们是真记者吗?"旁边一位穿黑衣服的遇难者家属看了看我,说:"好像是真的。"后来,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有11位新闻记者比我们先到达现场,但收受了当地官员和非法矿主送上的现金和金元宝,并隐瞒了矿难消息。这就是当时轰动全国的繁峙矿难的瞒报和写入中国新闻史的"金元宝事件"。一年多以后,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就"山西繁峙矿难中11名记者收受现金、金元宝"违纪事件发出警示并进行座谈。我在那次座谈会上说,在繁峙矿难中还有很多记者忠于自己的职业道德,忠于"社会良心",不但没有受贿,而且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揭开了惊天黑幕,并因为我们的工作使遇难矿工家属得到了保护和赔偿。在这些受到过非法矿主威胁的家属眼里,记者"是好人,是可以相信的人"。而且我希望,"尽管发生了我们大家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中国记者的职业理想依旧会朴素而鲜明,不会因为个别记者的违纪行为而消磨"。
应该承认,新闻确实不能也不曾独立于社会之外。繁峙矿难是国内第一次把潜规则的东西给揭露出来了--有人在利用矿难牟利,有人在出卖记者的报道权。
这年11月5日,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举行颁奖仪式。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吉炳轩亲手将刻着"中国新闻奖"字样的一等奖奖杯交到了我的手里。那一刻,我为我们这一职业所承载的梦想、追求而自豪,为这一群体肩负的人民期望、百姓情怀而自豪。唯有坚守着国家、社会所赋予的职业责任,"中国记者"的职业称谓才显得庄重而崇高。
此后,在记者生涯中,我又多次为了假记者、假新闻等现象发出过报道。比如披露山西假记者的泛滥,比如我国将建立记者黑名单制度等等。2007年11月8日,又一个记者节来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举行纪念活动,邀请了一线的媒体记者出席,并向全国的新闻记者发出了慰问信,慰问信说:"新闻记者是社会民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是充满艰辛而又受人尊重的一种崇高的职业。你们常年奋斗在新闻采编第一线,硝烟弥漫的战场,天灾人祸的现场,哪里有风险哪里就有你们的身影!在一篇篇看似寻常的新闻报道背后,有着敬业、奉献、良知、深情;在一组组影像和声音里面,浸透着艰辛、汗水、危险、牺牲。"
就在这次纪念活动上,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对我说,一方面,要维护记者的权益,为采访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要打击假记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维护新闻工作的尊严。
但2008年再次发生在山西的矿难瞒报和"封口费"事件,更多地出现了假记者的身影,他们以 "记者"和"媒体"的名义去敲诈。之后,在中国青年报社我见到了利用博客披露矿难发生后真假记者排队领封口费现象的戴骁军,对于令新闻从业者蒙羞的假记者频繁出现的问题,引起了我们共同的思考。
首要一点便是,我发现多次假记者案中很少有专业性强的职业记者,而且假记者很多时候与中国一些媒体的经营方式问题密切相关。比如,那些"假记者"并不是单纯的社会上的"混混",他们其实跟媒体也有关系。他们大都是媒体从社会上招聘来的,为了生存,打着被聘媒体的旗号四处敲诈,为媒体搞创收。正常的媒体运作,应该新闻采编与经营部门完全分开,但一些牵涉其中的媒体却不是这样,混乱的不规范的体制决定了从业人员的混乱。
正如事情揭露出来后,大家都说敲诈封口费的大都是假记者,但其实很多假记者也有体制身份,往往都有媒体发的工作证。可见有的媒体在当地设立记者站,其实目的就是给总部交一些承包费。这些记者站更像是依靠体制因素来牟利的小公司,需要靠自己去"谋生"。这样,他们就会想方设法为自己谋生存,敲诈封口费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比如,经常听到有的地方抱怨,有的媒体、有的"记者",将写好的夸大编造、是非颠倒、态度激烈的所谓"批评稿",呈给一些被监督官员"审阅",目的就是跟对方讨价还价,索要广告、宣传、赞助等费用。
对此,也有人曾经认为,假记者背后有"真问题"。因为一些被监督的官员和部门,往往确实存在着严重问题,所谓"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是因为真记者很少或者很难进行舆论监督,才导致了假记者去监督的事情发生。而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贸易报》山西记者站工作人员兰成长被打死事件,就是地方势力在甄别"真假记者"中出现的极端事件。涉案矿主曾经有过交待,告诉打手,如果是真记者,就给他钱,好好招待;如果是假记者,就打他一顿。
每每听到这样的事情,都会令我以及所有视新闻事业如生命的同行感到痛心疾首。这类事件的频繁出现,流失的是社会公众对媒体和记者职业的信任,流失的是新闻行业的公信力。因此,作为一名多年工作在新闻一线的记者,我认为首先要完善对传媒,尤其是报纸行业的体制管理。对于那些既没有拨款和经费来源,又不能走市场的报纸,要有违规查处和退出机制。同时,要呼吁记者的职业规范,建立黑名单。此外,还要重申新闻行业的道德底线,让每一个从业者建立职业信仰,倡导职业荣誉感。
尽管记者的队伍并不完美,但如果说记者是一群唯利是图的人,那也不符合实际。媒体的活力来自于每一个从业者活泼、炽热的性格,媒体的公信力来自于每一个新闻工作者的正直感。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正直感的相加才会形成媒体的公信力。而且当我们回头看时,会发现记者这个职业从诞生起便可以超越利益羁绊。无论是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人迹罕至的自然探险,即使揭示真相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总是有一种叫记者的职业,在向前,向前。这是一个有着光荣与梦想的职业,我们相信,随着社会进步,新闻行业必将踏上文明、健康的阳光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