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两会采访:为20分钟采访,跟"首长"警卫吵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05:36:40
为20分钟采访,跟"首长"警卫吵架
2009年03月23日 15:52:5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字号大中小】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

他在电话里推托,我就到房间里堵他。并且一进门就先告诉他新华社的职能和地位。没想到后来的采访效果都非常好,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都出门笑脸相送,与刚进门时的冷脸相向形成鲜明的对比
2003年的那个春天,加入新华社7年的我,初次上会。在这10多个日夜里,经历了成为一名新华社记者以来最艰苦的一场“战斗”,虽然“歼敌”不多,但在战火硝烟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在成长,无论是作为“人”的素质,还是作为“记者”的素质,都获得诸多有益的历练。多年后,回首那场“战役”,拾捡战果,唯此尚可一陈。
■“你们新华社记者这么没命地干,图啥?”
说实话,干了7年的记者,下一趟乡十天半个月,回来就见几个稿子──记者不老,却早早地“油”了,自己也经常陷入痛苦之中。
所以,当单位确定我参加“两会”报道时,第一反应喜忧参半。但是,既受之重任,一种莫名的责任感,开始唤起内心的躁动。尤其是打开新华社数据库,调阅前几届的“两会”报道之后,既心慌又有些许冲动。然而真正看得见、感受得到的压力是在“两会”报道战役打响之后。
2003年3月5日上午,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工作状态准备不足的我随着代表人流,平生第一次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却无所事事,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满眼尽是“稀奇”,孰不知其他同事早已忙乎上了。初上战场,我就被新华社的精锐部队落下了一截。接下来的日子,每一天都在同事们的“压迫”下,紧张地工作。每天晚上十二点,打开当天新华社的发稿目录,看到其他上会同事的好稿件,不禁暗自着急。值得庆幸的,每次着急都程度不同地演化成一种动力。
为了节省时间,饭桌上除了采访,就闷头快吃,回到房间有时都想不起来自己吃了什么。由于每天熬夜,以致同住一室的内蒙古日报记者看不下去了,一天凌晨从睡梦中醒来,对着我的背影问:你们新华社记者这么没命地干,图啥?
他有所不知,所有上会的新华社记者编辑没有一人不是每天都在熬夜的。令本人自惭形秽的是,有几次凌晨一二点钟,我已上床休息,电话铃突然“惊叫”起来,睡意迷糊中听见的声音不是新华社对外部记者钱彤,就是国内部记者赵承,他们来电与我商讨稿子。会后得知,他俩上会期间,基本没有一天是在凌晨一点钟之前上床睡觉的。包括钱彤、赵承与我,共有5位新华社记者同住京西宾馆并肩作战。他俩在“京西报道组”,各创下了一项纪录。钱彤曾经一天发稿7篇,创单日发稿量之最,赵承“两会”期间发稿近60篇,创发稿总量之最。
■“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跟乌云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吵架的人”
临上“两会”,有点怯场,但这种状态是短暂的。当“两会”报道战役打响的那一刻开始,所有的胆怯和不自信竟都烟消云散了。
由于责任的驱使,在采访过程中,自己的胆子比平时更大,更自信了。十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的代表有2/3是政府官员和内蒙古著名企业法人,不少人不愿接受记者采访。内蒙古一些地方随团记者几次碰壁以后,都放弃了对这些人的采访,并向我抱怨说:“这些人架子太大,总是推三托四的。”其实,我也碰过壁,但只要有可能挖掘出好素材的。我决不放弃。他在电话里推托,我就到房间里堵他。并且一进门就先告诉他新华社的职能和地位。没想到后来的采访效果都非常好,采访结束后,采访对象都出门笑脸相送,与刚进门时的冷脸相向形成鲜明的对比。
比如,《但愿每年“两会”都能约会一个无沙的春天──访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云其木格》一稿,就是经过抗争才得以采写成的。在“两会”行将结束时,我发现当年“两会”没有起一次风沙,这应是一个新闻,内蒙古作为北京主要沙尘源,就此现象专访自治区主席可以做一个有“看点”的稿子。但几次联系乌云其木格的秘书,都答应得很好,就是不落实。
有一天晚上,驻地举行“两会”代表联欢会,我看见乌云其木格在警卫的陪同下走进会场,待她坐定后,便壮着胆子走到她身边,向她预约采访。没想到乌云其木格非常和蔼可亲,她满口答应,并让我转告她坐在会场后排的警卫,立即找有关人员安排20分钟后到她房间接受采访。
但她的这位年轻警卫一听,居然怒气冲天地对我说:“我找不着人,我现在的职责是安排首长休息,而不是工作。”而我也是年轻气盛,就冲他的那个态度,血气上涌,比他更大声地说:“这是首长在安排工作,你有不同意见,自己找首长去!”……“你是哪的?”他的口气缓和下来。“新华社的。”“如果真的找不着人,你就下次再说,行吗?”“不行,能找着几个算几个。”一来担心他耍花招,二来担心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事后,在旁边亲眼见我们“吵架”的内蒙古自治区一副主席的秘书对我说:“你是我见到的第一个跟乌云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吵架的人。”
今天想来,悔当初自己有些年轻浅薄,不该采取这种“粗暴”的方式待人,因为这位警卫员也是为了工作。但从那天晚上起,每次碰面,我们总是会热情地打招呼或寒暄几句。
■遗憾,因为我还可以干得更好
2003年3月18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内蒙古代表团在驻地召开最后一次全团会议,会议结束后,又对会议的服务性工作进行总结。在总结到宣传报道工作时,内蒙古人大常委会原秘书长哈斯巴根重点表扬了新华社及本人对内蒙古团的宣传报道工作。一些领导还说,“明年‘两会’的随团记者,就要像小柴这样的记者参加。”在工作人员和代表们赞许的目光中,我既高兴又失落──因为我还可能干得更好。
在“两会”的10余天里,我总共采写各类稿件30多篇。其中,我主笔采写的一篇对外稿《雷锋和姚明:中国人寻找多元偶像的崇拜》被评为当年新华社社级好稿。这篇对外稿后来被新华社对外部的一些编辑称为对外报道的“圭臬”。
但本人自知,在此次“两会”报道中,我的新华社同事及其他媒体新闻工作者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绩,多远在我之上。
作为一名“两会”新兵,我在那场战役中经历了“战火”洗礼,学会了一些战术,习得了一些本领,磨砺了自己的意志,这些都对本人此后的工作、生活产生了积极地影响……
(柴海亮:2003年“跑会”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