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改革三十年备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1:20:04
混在长海医院旁边 发表于:2007-7-29 3:09:36
引用地址:http://www.xici.net/b6775/d55846622.htm [复制│超文本复制]返回《记者的家》
三十年,近三分之一个世纪,时间不算短,中国报业也在这30年里起飞,由报业小国变为报业大国,发生的变化不可谓小,但表面的世事更迭背后,也还有一些深层的东西需要改变,方能走得更快更好。
三十年三十词
1978年 企业化管理 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政策实施至今,30年未变,也算是“胡子”政策了,在媒体产业发展状况与30年前有天壤之别的今天,到了该理一理的时候了。
1979年 广告重开 打开了潘多拉盒子,财宝飞出来了,邪恶也跟着出来了。
1980年 走出去 《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带队出访美国大报业集团,为新中国头一遭。
1981年 星期刊 《中国青年报》首开星期刊之先河,是国内报纸关注休闲的开始,周末版的源头。
1982年 受众意识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作了首次大规模新闻受众调查,同年,《新民晚报》赵超构提出“我们的报纸决不是专办给领导同志看的”,受众意识在国内媒体界萌动。
1983年 利改税 财政部对中央大报实行利改税,税后利润全部留报社支配,为报社的发展安上了发动机。
1984年 默多克首次访华 世界报业大王与广播电影电视部达成合作意向,中国人开始看上洋片,默多克在中国市场开始放长线。
1985年 自办发行 这是被邮发的垄断体制逼出来的办法,令人生疑的是为何从中部地区的《洛阳日报》开始?
1986年 激光照排 《经济日报》曾经在国内报界领风气之先,这时是国家级大报“统吃”的时代。
1987年 产业 将“新闻事业”和“广电事业”纳入“中国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标志着国家对新闻传播业产业属性的认可。
1988年 多种经营 在《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的激励下,报业经营范围进一步扩大。
1989年 制乱平暴 媒体业伴随着国家政治局势的变化渡过了不平凡的一年。
1990年 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 媒体发挥喉舌功能,净化舆论阵地。
1991年 海湾战争 国内媒体试水战事报道,《解放日报》成功预测报道战争24小时内打响的消息,国内媒体也见识了国外同行如何报道战争。
1992年 跨行业经营 中国报协建议允许报社从事跨行业经营,是报业向业外扩张的开始,也是报业经营进入风险区的开始。
1993年 第三产业 国务院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报业从神坛上走下来,这是对报业生产力的解放。
1994年 上市 东方明珠的上市打响了媒体资本运作的第一枪。
1995年 换笔 北京新闻界编辑记者兴起“换笔”热,电脑成为报社新装备。
1996年 集团 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挂牌,做大做强成为主题词。
1997年 治散治滥 报刊散滥现象彼时就有,现在也是问题不少,可能药不对症。
1998年 晚报早出 晚报盛行是中国特色,晚报早出更是“特别特”。
1999年 综合治理 仅隔两年,再施治理,可见治理之难。
2000年 价格战 战争就在竞争最激烈的地方爆发,南京率先开火。
2001年 管理 《印刷业管理条例》和《出版管理条例》的公布,使国内报业的管理走上了制度化的轨道。
2002年 集团年 我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在广州成立,中国出版集团成立,至2002年12月,全国共组建报业集团39家,“集团了”成省报的流行语。
2003年 文化体制改革试点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部分单位开始试点,但难度比预想的要大得多。
2004 手机报 没想到这次让《中国妇女报》抢了先。
2005年 改制 中国保险报整体改制转企。
2006年 电子报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全球首推电子报,试验无纸化阅读,为中国报业争了光。
2007年 记者站管理 由于山西发生国家级报纸记者站聘用人员被打死事件,新闻出版总署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报社记者站管理。
三十年十大热潮周末版热
从1981年《中国青年报》首开星期刊先河起,周末版开始进入国内报人的视野,到1984年《南方周末》创刊,标志着周末版的市场开发由专门的版面转向专门的报纸,这些周末报刊的成功也证实了读者的认同。但在今天,《中国青年报》的周末版早已“人面不知何处去”,只留下“南周依旧笑春风”,大量的报纸周末更是减版,时势易也。
副刊热
与周末版类似,副刊也是对报纸功能的一个补充,在传播信息之余能让人有品味生活、抒发闲情逸致的空间,一些老牌的晚报都曾经有过不错的副刊,中间有过衰落,现在副刊再受重视,因新闻的比拼已到极限,需要副刊来助力,学界有人总结道:新闻攻,副刊守,有重大新闻事件时,报纸要靠新闻争取新的读者,而在平静的日子里,报纸就要靠副刊来留住老读者,给他们一个念想。
子报热
最早创办子报的当属人民日报社,在1979年就创办了《市场报》,后来其他省报陆续创办了一些子报,其中主要是晚报都市类报纸,以致现在形成了党报管导向、子报闯市场的格局,儿子养老子已是目前的普遍经营模式。
专刊热
专刊是与经营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楼市专刊、车市专刊之类的开设皆是为利而来,也正是因此,专刊的质量不算太高,只是相当于软广告,这与国外报纸有差距。
经济新闻热
随着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政策的执行,从80年代中期起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新闻成为一大热门品种,也成为记者们最为青睐的条线。但时至今日,经济新闻的地位有所回落,各类新闻全面发展,行行出状元,哪个条线都有可能写出好新闻。
厚报热
1987年《广州日报》率先扩为8版,其后,以晚报都市类报纸为主力掀起了一轮扩版的热潮,导致了厚报的出现,多数晚报都市类报纸的版数都一度多达近百版。但由于纸张等成本的原因,现在各报已不再追求“厚度”,版面数略有下降。
舆论监督热
这一热潮的中坚当属《南方周末》,批评报道为它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并引发各报效仿,90年代中后期更是达到高峰,由于对当地事件不便过多地监督,形成了异地监督的一大风景。
民生新闻热
由电视界掀起的民生新闻热潮也波及到了报界,各报争相加大对与百姓生活、利益相关的新闻的报道,受到读者好评,并暗合了政府的新的执政理念,一直兴盛至今。
时评热
《南方都市报》率先开设整版的时评版引发读者的赞誉,随后各晚报都市报纷纷开设时评专版,一些作者积极性大大提高,百家争鸣,活跃了打防结合的评论力量,改变了以往报纸评论由自己的评论人员撰写的单调局面。
跳槽热
随着媒体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媒体的用人机制日益灵活,释放了传媒人才的创造力,也使得人才在报业的竞争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各媒体不惜重金招揽人才,引发媒体人才的跳槽热,近年来,更是兴起了报界人才向网流的新景观。
附:三十年大事记
1978年
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社等8家在京新闻单位要求试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报告。
各地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停的主要机关报,如《中国青年报》、《南京日报》相继复刊。
1979年
财政部颁发《关于报社试行企业基金的管理办法》,再次明确报社是党的宣传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实行企业管理的方法。人民日报社出版《市场报》。
中国广告市场重开。1月4日,《天津日报》率先恢复了商业性广告。5月1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明确肯定了报刊恢复广告的做法,并作了具体规定。
1980年
1月,《人民日报》副总编安岗赴美参加国际政治与大众传播的学术讨论会,并为会议作总结。
9月,安岗访问美国《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旧金山纪事报》等报业集团,为期4周。
建国后首次全国好新闻评选揭晓,此后又发展成中国新闻奖。
《足球》报在广州创刊,初期为半月刊,4开4版。
《羊城晚报》复刊。提出和确定了编辑方针——“反映生活、干预生活、引导生活、丰富生活”;办报原则——“姓党、姓晚、又姓羊,三者缺一不可,次序不能颠倒”。
1981年
《中国青年报》开辟4开8版星期刊。
《北京青年报》复刊。
1982年
新华社由免费向各新闻单位播发新闻稿改为收费播发新闻稿。
《深圳特区报》创刊。
《新民晚报》赵超构提出“我们的报纸决不是专办给领导同志看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发起,在北京作了一次大规模新闻受众调查,是为大陆首次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的类似调查。
1983年
《经济日报》创刊,发行量起点即有百万之巨。
财政部对《经济日报》等中央大报实行利改税,税后利润全部留报社支配。
1984年
中宣部新闻局提出《关于着手制定新闻法的请示报告》。
国内各报纷纷采取面向社会招聘采编人员的形式,扩大办报队伍。
《中国日报》总编辑冯锡良获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授予的“密苏里新闻贡献勋章”,这是自1941年《大公报》获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奖后,中国又一次得到这一荣誉。
《今晚报》创刊,晚报四大金刚呈齐头并进之势。
新华社第一条远程汉字电脑终端通讯电路(北京-郑州)试验成功。
《南方周末》创刊。
世界报业大王默多克首次访华,与广播电影电视部达成合作意向。
财政部正式批文同意新华社从1985年起实行经费大包干办法。
中国记协组织召开了“文革”后第一次全国性报纸经营管理工作会议。
1985年
《洛阳日报》率先自办发行。
《民主与法制》在1983年发表的《二十年“疯女”之谜》引发中国第一起新闻官司,当事记者领刑。
1986年
《经济日报》在国内第一次用国产激光照排排版成功,告别铅与火。
《扬子晚报》创刊。
《安徽日报》开始出周末刊,套红印刷增加零售。
我国出现了以数量增加为中心的第一次办报热潮。报纸种数由1978年的186家增加到1984年的1445家、1986年的1574家。
出现了“周末版现象”、“都市报(含城市晚报)现象”。
1987年
国家科委将“新闻事业”和“广电事业”纳入“中国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标志着国家对新闻传播业产业属性的认可。
国家正式成立新闻出版署。
《钱江晚报》创刊。
《广州日报》扩为对开8版,在全国地方报纸是首创。
中国特有的文摘报大行其市。
广播电视报进入高增长期。
1988年
国家新闻出版署、工商管理局联合颁布《关于报社、期刊社、出版社开展有偿服务和经营活动的暂行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法》起草小组成立。
1988年1月1日《齐鲁晚报》创刊。
《北京青年报》开始以“社会大特写”引起报界关注。
国内第一家试行招标承包经营的报纸吉林《北方信息报》进行招标竞争答辩。
人民日报社的《市场报》也实行承包经营。
1989年
国家工商局发出《关于核发广告经营许可证的通知》。
《关于严禁刊播有关性生活产品广告的规定》
中国首届国际广告媒介展示会在广州举行。
李默然拍“三九胃泰”广告,捐酬金20万元。
1990年
全国报刊达8000种,设立韬奋新闻奖、范长江新闻奖。
建国后第一部《报纸法规暂行规定》出台。
1991年
《报纸管理暂行规定》出台。
《广州日报》自办发行,广告收入3000多万元。
1992年
中国报纸协会在江西举行了全国报社经营管理经验交流会,首次提出“报业经济”概念,并认为“我国报业已经进入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全面开发报业经济的新时期”。
中国报纸协会提出对有关报纸行业产业政策和体制改革的5项意见,建议允许报社从事跨行业经营活动。
《半月谈》征订数突破700万份,创造报刊界发行奇迹。
全国首家购物报《精品购物指南》问世。
由《人民日报》经济部发起的“中国质量万里行”在全国产生轰动。
新华社新闻稿改版为报纸《新华每日电讯》公开发行。
1993年
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报刊经营管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
《文汇报》用头版整版刊出一家企业的广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西主办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新闻事业”学术研讨会,由此拉开了中国学界关于传媒属性问题讨论的序幕。
省报兴起争办晚报性质都市报浪潮。
《光明日报》建起了集中式编采平台。
第九届晚报年会推出晚报“四小龙”:《钱江晚报》、《深圳晚报》、《沈阳晚报》、《武汉晚报》。
上海取缔非法出版的股市报刊。
国家税务总局发出通知,对出版业只征收增值税,不再征收营业税。中共和民主党派各级机关报刊,各级政府、人大、政协、军事部门和工、青、妇组织(后来又增加新华社)的机关报刊,课本,少儿读物,科技图书和科技期刊,还免征增值税。
1994年
新闻出版署发布《关于书报刊音像出版单位成立集团的通知》。
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从2月1日起正式出台实施。
新闻出版署公布《报纸质量管理标准》。
《人民日报》在上海设立编制50人的分社出版华东版。
《解放军报》开始公开办理广告业务。
北京新闻界编辑记者兴起“换笔”热,配备个人电脑。
《神州学人》开始网络发行。
《中国贸易报》率先上网。
全国出现新闻纸荒,由上年的4300元一吨升至5000多元一吨,黑市价高达7000元。
1996年
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挂牌。
1997年
《北京青年报》组建小红帽报刊发行公司,自办发行。
《人民日报》推出华南版。
全国新闻出版单位开展治散治滥,20多个省的内部报刊已基本停办,一些公开发行的报刊被关停并转。
1998年
《人民日报》开设证券专版,全国报界对证券新闻信息日益重视。
晚报界开始提前出版发行时间,《成都晚报》改为早晨上市。
全国省市城市同时发行同一名称早报与晚报的机关报达到三家,《郑州晚报》和《长江日报》同时分别在上下午各出8版,《杭州日报》除对开日报外还拥有一份4开的下午版。
《参考消息》在地方增设专版。
1998年
报业集团试点范围扩大至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经济日报报业集团、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后范围继续扩大。
1999年
《江苏商报》以当时南京报业的最低价——两角一份,点燃南京报业价格战。
新闻出版署出台《关于落实中央“两办”30号文件调整报刊结构的意见》,开始报刊业结构的综合治理。
2001年
国务院公布《印刷业管理条例》。
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出版管理条例》。
《楚天金报》以3角的定价进入市场,挑起武汉报业价格战。
2002年
北京市新华书店王府井连锁店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我国第一家期刊集团——家庭期刊集团在广州成立。
中国出版集团正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
国务院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至2002年12月,全国共组建报业集团39家。
2003年
以北京市新华书店、中国书店、外文书店及北京图书大厦有限责任公司为主体组建的北京发行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TOM集团与重庆中科普组建新《电脑报》合资公司。
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等6家报业集团被列入扩大试点的范围,同时开始试点组建非党报集团。
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
《西部时报》创刊。
《新京报》创刊。
2004年
北京市第一家拥有报刊总发行权的民营报刊发行公司——北京原雨报刊发行公司宣布进入连锁经营。
“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发布“国内都市生活类报纸20强”。
新闻出版总署清理、废止有关规章、规范性文件。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北京青年报社跨区域联合创办《第一财经日报》。
中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开通。
新闻出版总署、全国“扫黄”办公布首批被取缔的30个利用境外注册刊号在境内非法出版、印刷、发行的期刊名单。
新闻出版总署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新闻出版单位出版合作和融资行为的通知》,新闻出版事业单位不搞融资和股份制。
文化部制定下发《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
2005年
《新闻记者证管理办法》、《报社记者站管理办法》实施。
《中国保险报》整体改制转企。
《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施行。
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舆论监督工作的意见》。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更名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同时组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列为省管企业,并正式挂牌运行。
《北京青年报》控股千龙网。
全国20多家报社的总编发布《南京宣言》,呼吁报界联合,改变报纸为门户网站“打工”的地位。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产业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挂牌成立。
暂停新批跨地区办报。
中办、国办颁布《全国性文艺新闻出版评奖管理办法》,规范整顿全国性评奖。
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成立。
《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规定》颁布。
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下发《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对政府鼓励的新办文化企业,免征3年企业所得税。
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统计局施行新的《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
吴海民率先提出“报业寒冬论”,引发热烈讨论。
2006年
记者成中国工伤保险对象。
读者出版集团挂牌成立。
国内首次“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活动在沪启动。
中国最小报纸《青年周末》问世,融网络报、手机报与纸型报于一体。
解放集团全球首推电子报,试验无纸化阅读。
《经济日报》农村版等4家报社记者站记者涉嫌敲诈被拘捕。
南京创办免费报纸《每日新闻》。
我国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出版领域。
4部门联合发通知规范报刊发行秩序。
《扬子晚报》改早报。
天津日报成国内首家中文卫星报纸,39个国家地区同时看到。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公司获准实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
全国部分都市报质量检查工作启动。
《广州日报》社区报诞生。
2007年
《中国贸易报》聘用记者在大同煤矿被打死。
广州日报向社会各界公布采编行为准则。
《人民日报》手机报正式创刊。
新闻出版总署通知要求进一步规范报社记者站管理。
《新京报》诉TOM网站转载侵权案胜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