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蜀:地震博物馆工程可否请商业走开(南方周末 2009-4-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4:20:11

电子报刊>>电子报>>南方周末>>第1311期

【方舟评论】地震博物馆工程可否请商业走开

作者: 南方周末评论员 笑蜀 2009-04-01 21:42:03 来源:南方周末

我们需要地震遗址博物馆吗?

答案是肯定的。建一座地震遗址博物馆,把“5·12”那惨痛的一瞬凝固下来,不仅可以追想逝者,警示生者,而且可以集中呈现苦难与抗争、命运与意志、绝望与希望这人世间永恒的冲突,其巨大的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没有谁能够否认。

所以,尽管北川地震遗址博物馆规划方案披露后,引爆激烈争议,但其实并没有多少人反对建馆,分歧不是要不要博物馆,分歧只是要怎样的博物馆。

还好,针对公众的质疑,有关各方很快给出了回应。地方政府和负责规划设计的专家均强调媒体报道不确,失实主要有两点:其一是博物馆并非即时修建,而有待上级审批;其二是用于博物馆的开支仅1.35亿,其他天价开支均用于其他项目。

但是,这回应仍难让人释然,因为它并没有回答关键问题,即我们要怎样的博物馆。

我们要怎样的博物馆?或者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要建这个博物馆?当然不是因为好奇,也不是指望靠它赚钱。我们建这个博物馆,主要是因为我们头顶的星空和我们内心的律令。

汶川地震不是简单的地壳运动,不只具有物理意义;当然也决不是商业道具。它是生命的劫难,更是我们民族永难忘怀的心理创伤。建博物馆,初衷因此再简单不过,就是为了寄托一个民族的悲情,一个民族的反思和一个民族的期盼。

所以,它应该是生命本位的博物馆,它应该是生命的圣地。

生命的圣地是不需要那么豪华的,不需要那么铺张的。生命的圣地原本应该素朴,应该低调,应该内敛。任何豪华和铺张,恰恰是对生命的亵渎。

如果我们真的对遇难同胞深怀敬意,如果我们真的对生命深怀敬意,其实,一块碑,一堵墙,一根烛,一杯酒,一首歌,足矣。何须造价逾亿的雄伟殿堂,又何须造价2000万的高空缆车。造价1800万的高级宾馆和造价1500万的商业旅游服务中心,亦分外扎眼。

显然,就有关各方刚刚公布的报表来看,很难让人相信,这份规划主要是为了打造生命的圣地,而毋宁说,它其实主要服务于旅游观光。只有从旅游观光的角度来考虑,那些原本与凭吊逝者、纪念生命毫无不相干的天价项目才是必要的。也就无怪乎,规划方案要精心布局这样那样的景观带,这样那样的旅游线。

全部的问题正在这里。生命圣地应该是单纯的,但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份规划是太不单纯了。它事实上是把生命纪念和旅游观光捆绑在一起的一个一揽子规划。所谓生命纪念,只是这整个规划的火车头,被附加了太多的东西,或者说,被附加了太多的商业。

但事情原本不是这样子的。当汶川地震之初,中央政府承诺修建地震遗址博物馆时,初衷是很好的,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当时已经强调:地震遗址博物馆不是旅游场所,它是保持历史记录的文物,也是供人们凭吊、寄托哀思的一处纪念地。国家文物局并且宣布,为此将在博物馆内竖立一座纪念墙,镌刻每一个遇难者的名字。这消息曾经感动多少同胞。

可是,现在的博物馆规划方案中,镌刻遇难者名字的纪念墙在哪里?或者换句话说,有关各方在积极推动一揽子工程的同时,核实遇难者尤其是遇难学生的工作到底进展如何?难道这不应该是一揽子工程中最核心、最本质、最重要,因而投入应该最大的工作吗?如果,核实遇难者根本就无声无息,那么即便一揽子工程如愿以偿,但没有了遇难者名字的博物馆,还是人们期待中的博物馆吗?人们来这里凭吊谁?博物馆又凭什么建?这些问题,难道不是耐人寻味?

固然不可过于清高,似乎生命纪念,就完全不能有任何商业元素的介入。但宾主之别总该有,总不能让商业喧宾夺主吧。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同样可以说,商业的归商业,灵魂的归灵魂。在这生命的圣地,商业能否稍稍退后一步?能否少一点商业,多一点人文;少一点喧嚣,多一点宁静;少一点功利,多一点纯净?万丈红尘,总该有一块小小的角落,让我们的灵魂可以片刻休息吧。

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对生命的态度、对人的态度,这实际上从根本上体现着我们的素养,体现着我们的文明水准。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http://www.infzm.com/content/26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