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低导致运动员就业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56:22
文化低导致运动员就业难     前不久查阅资料时,看到这样一个数据:1995年,我国每培养一名金牌运动员需要4338名后备运动员为依托,1996年需要3996名,1997年为4356名,可见每一枚金牌的背后都有数以千计的双手在支撑。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已经成为一个老大难问题。比如前两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邹春兰、艾冬梅事件。
    近两年我在采访过程中,也发现类似的问题。广东番禺体校校长告诉我,当年练体育练得越好的,下场越惨,因为文化课基本上荒废了,比赛成绩最终出类拔萃的毕竟是极少数,到了退役年龄,很惨,找个保安工作都没人要,因为有伤病。
    我在采访辽宁省原举重队教练刘殿武时,他是五六十年代的大学生,也是六十年代的世界举重冠军,文革期间他还自学获得了研究生文凭。提及中国运动员的学历,他说,五十年代大学生、六七十年代高中生、八十年代初中生,90年代后,因为训练变紧张,很多运动员都是小学生了。“80%以上的运动员退役后都有麻烦,因为100人里只能有2个世界冠军,剩下98个有8个亚洲冠军,再剩下的有10个全国冠军,以及五六个全国五六名。还有七八十人呢?练习了十几年,啥也不是,学业不成,家里没钱,怎么办?”刘殿武认为是国家的体制有问题,“外国是边读书边训练,我们国家队一封闭,读什么书?有成绩,运动员就牛了,奥运冠军、世界冠军,还有他们的教练,牛着呢。”
    刘殿武还拿美国女排前主教练郎平作对比,“像郎平在美国,她的队员两个月前还是业余选手,郎平叫她们:快来,别上课了,打奥运了。而在我们国家,早几年前就住在五星级宾馆了,像大熊猫一样保护起来训练”。结果,美国几个大学就能组织一支奥运队,打完比赛,退役后都是大学生、博士,工作根本不愁。但在中国,有些体操运动员从五六岁就开始训练,文化啥也不会。刘殿武还说,训练时是教练牛,“有的教练骂骂咧咧,有时还往队员屁股踢一脚。但到了比赛,运动员就成了爷爷,教练不停地用安慰队员:没事、没事,别紧张,啊,好好打。运动员上场时,像人小皇帝似的,前呼后拥。一下场,教练赶紧递毛币、送水,有时还兼按摩师。没有文化,像个什么事呀。”
    “除了奥运冠军,其他人屁都不是”刘殿武说。
    我还听说这样一件事,当年马俊仁到穷山沟挑选队员时,队员家里若是茅草房就要,如果是砖瓦房就不要,有没文化不要紧,关键是要能吃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