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承认1999年高校扩招太急 导致就业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33:05
“教育部承认当年高校扩招太急促”报道失实
2008年10月13日 来源:教育部网站
“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正确决策
针对近日个别媒体有关“教育部承认当年高校扩招太急促”的报道,日前教育部新闻发言人表示,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根本没有说过扩招太急促导致就业难等话题,有关报道严重失实。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介绍,10月9日上午,教育部新闻办举行了改革开放30年教育成就宣传第三次新闻通气会,邀请有关方面负责人介绍了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教育法制建设情况。在谈到1999年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时,这位负责人介绍:为了适应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为了迎接进入21世纪面临的严峻挑战和激烈竞争,为加快实现现代化,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立足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及时做出了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出席通气会的绝大多数媒体都对此作了准确报道,但个别媒体曲解了该负责人的谈话内容,并作了渲染和歪曲报道。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先后做出了一系列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部署,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贡献和人才支撑,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自身特色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特别是从1999年到现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发展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5%,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约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3%。与此同时,国家高度重视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工作,一方面,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从2001年起逐步降低了招生增长幅度,另一方面,坚持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为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提供了有可能改变他们一生命运的机会,从根本上促进了教育公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水平的提升,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高,也使我们国家在未来的国际科技和人才竞争中抢占了先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放眼几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性跨越,我们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奠基工程。
教育部承认1999年高校扩招太急 导致就业难
2008-10-9     来源:北京晚报
今天上午,教育部在发布会上首次表示,1999年决定的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据悉,今后高校扩招步伐将放缓,明年扩招幅度将不超过4%,后年不超过3%。
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介绍,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了48%,其中,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从1998年的108万人扩大到159万人。
在大规模扩招的决定出台前,本来已经有一个扩招计划,即增扩普通高校22万人,但国务院立足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但由此引发的另一些问题也接踵而来:扩大规模的辅助性政策和措施跟不上,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的约束成为高校稳定问题的新因素;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等。
当年为什么要在临近高考的时候急迫作出这样的重大决定,在原计划扩招22万人的基础上,还要增加23万多人,使各类高等教育机构招生总规模超过270万人?为什么在当年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定为7%的时候,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要从过去平均年递增9%提高到40%以上?
专家认为,一是宏观社会需求,二是解决经济困境,三是走出“应试教育”怪圈。扩招政策的决策过程看起来似乎很短促,出台很仓促,但是,与此紧密相关的诸多问题早已经是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决策部门综合研究的政策问题。这一政策的出台既不是空穴来风,也不是心血来潮。从近期看,它作为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措施之一,成为政治经济全局战略中的一部分,是教育主动适应的直接体现;从深层次看,它与当前我国宏观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跨世纪教育适应全球变革的必然反映。(记者李莉)
调查:2008年大学毕业生仅12.1%成功就业
2008-10-09 09:25:08 来源:中国新闻网(北京)
核心提示:英才网联在8月份的招聘会现场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数据表明,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中国新闻网10月9日报道 2008年中国十行业就业指数调查结果发布,调查结果显示:
英才网联在8月份的招聘会现场通过对1000多名2008届毕业生调查显示,有78.2%的人还在找工作的过程当中,除了继续深造的,仅有12.1%的学生成功就业。截止到8月底,目前仍在找工作的2008届毕业生中,有近八成是没有工作的,只有一成左右是对目前工作不满意想跳槽。数据表明,2008年大学生就业形势将迎来更大的挑战。
●现状:多方原因造成就业困难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而中小企业为大学生提供的职位和发展空间有限以及就业信息的不对称等方面的原因,导致大学生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经济学博士廖骏认为,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有三:第一,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多数大学生依然希望选择体制内就业。比如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以及垄断行业。因为总体而言,这些部门和行业就业稳定性相对较高,收入相对稳定,也有较好的个人发展空间,所以成为多数大学生的就业首选。相反,选择体制外的大学生就业相对较少。
第二,当前中国地区发展差异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展差异较大,而大学生大多依然趋向于选择发达地区的城市作为就业选择地,而这些地区的人才相对饱和,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当前,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企业,总体上对知识和素质要求相对较低,很多工作岗位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要求不高,普通劳动力就能应对,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就业机会。
英才网联的师至洁表示,就业信息的不对称、部分大学生的努力程度不够、学生期望值依旧过高或对自己的目标不明确以及缺乏工作经验,也是制约大学生就业的瓶颈。
她还指出,通过最近对成功就业被访者的调查,发现有48.9%的人成功秘籍是不断面试,积累面试经验,以量取胜;还有21.6%的被访者是因所学专业抢手而成功;而名牌效应和关系效应比以往有明显降低,只占8.0%和11.4%。这些总体反映了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定位:从单纯追求名气、注重关系、人际利益而逐渐转化到重视个人能力的务实层面。
●对策:政府应强化促进就业责任
面对大学生现在的就业压力,那怎样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呢?
廖骏个人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有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有关政策消除体制内和体制外就业的差异,提高体制外就业的稳定性和保障水平。同时,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第二,通过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异,增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同时,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第三,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强对大学生就业的需求。第四,可以考虑一些西方国家将创业培训教育纳入正规的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鼓励有能力的大学生自主创业。
他还表示,英才网联成立的就业研究中心,可以为大学毕业生提供丰富的就业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劳动力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据了解,面对今年下半年的严峻就业形势,政府部门正在加大促进就业的力度,力求减轻就业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