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上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1:16:07
上海具有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需的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指标。 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

  开放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个标志,上海走在全国的前列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加以认可,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

  人们好奇的是,正在建设或规划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城市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基础条件好

  “选择上海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这样评价,“因为上海曾经就是远东的金融中心,基础条件最好。”他用了一个有趣的词:“无人可比”。

  在他看来,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而从国内城市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最有条件。

  至今,上海的金融体系已初具规模。上海已建立起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期货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票据业务中心等在内的类型齐全的金融机构体系。其中,基金管理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实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上海市金融办有关人士介绍,截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机构总数达850家。

  更重要的是,上海金融机构资产总额在全国金融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这是反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金融机构聚集功能的重要指标。“十五”末,上海金融机构总资产达到3.2万亿元,约占全国的9%。截至2007年底,全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额60.48万亿元,上海就占了6.94万亿元,约为全国金融总资产的11.5%,增长很快。

  市场辐射大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指标。而上海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

  至今,上海已基本形成了包括股票、债券、货币、外汇、商品期货、与OTC衍生品、黄金、产权交易市场等在内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是国内金融市场中心,也是国际上少数几个市场种类比较完备的金融中心城市。

  令人鼓舞的是,上海金融市场的成交总额和规模连续大幅度增长。2007年,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达127.6亿元,同比增长117%,而2006年的增长只有69%。2008年,尽管证券市场成交额同比萎缩,但金融要素市场间相互补充的作用进一步增强,至去年6月底,上海金融市场交易总额已达76.6万亿元,同比也增长了41.07%。

  在这个过程中,上海金融市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并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2007年,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成交30.54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亚洲第二;位于上海的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债券流通余额13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七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部分产品也列入世界前列,其中,天然胶成交8.7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一,铜成交10.1万亿元,位列全球第二位。

  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能级最主要的标志。以上海金融市场发行的股票、国债、企业债、上市公司债和企业短期融资融券为统计口径,2005年,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占国内融资比重约为17.7%,2006年达20%,2007年达25.2%。2008年,即使证券市场深幅调整,直接融资较大回落,但是,上半年直接融资额占比也达到了14.4%。2002年到2007年,在上海直接融资的国内企业融资总额达到了2万亿元,其中95%的融资额是兄弟省市企业的,可见其服务全国的能力。

  开放程度高

  开放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个标志,上海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4.1%,也就是说,上海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属于外资。其中,有17家外资银行总部设于上海,占全国外资法人银行的2/3。5家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将境内总部设在上海,占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总数的5/7。另外,上海一半以上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和合资基金管理公司集中在上海,还吸引了境内众多中外资银行的资金管理中心入驻。

  上海市金融办主任方星海介绍,上海一贯坚持金融的改革开放,积极争取先行先试。目前,我国的私募证券基金、QFII、QDII以及私人银行业务也主要集中在上海。

  此外,上海总体的金融生态环境也处在全国的前列。

  上海—香港合作共赢

  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会不会削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肖耿教授以为:不仅不会,而且可以实现互惠双赢。

  曾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任职的他分析,上海目前占有内地的绝对优势,而香港占有上海所没有的国际资源优势。目前,上海有的资源,诸如大量的国企上市资源,香港没有;而香港有的资源,诸如外国上市企业、交易品种、监管制度,上海没有。这两种优势只要合作,就可能共享,并实现共赢。上海的发展又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这意味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正式成为国家战略。有学者指出,这一决议与当年开发开放浦东的意义相当。

  意见明确提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从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人力资源体系、金融发展环境等四个方面,清晰勾画出了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宏伟蓝图。同时,还明确提出了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时间节点要求,以及要在国家层面建立关于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协调机制的要求,同时,对上海从地方层面为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环境也提出了明确规定。

  根据这一意见,上海将在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等方面承担起先行先试的重要责任。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上海在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的具体政策措施,包括先行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等,诸如“创造条件适时开展人民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试点”、“研究探索推进上海服务长三角地区非上市公众公司股份转让的有效途径”、“研究建立不同市场和层次间上市公司转板机制”、“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等。

  意见通过后,在金融界引起巨大反响。交通银行董事长胡怀邦称,这样的决议是一次“重大突破”。业内人士称,首次以国家文件形式,正式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系统规划指导,作出全面动员部署,凸显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的定位和发展要求,有助于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

  正在建设或打算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城市有很多,为什么偏偏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清华大学布鲁金斯中心主任肖耿教授认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有完备的金融体系、金融机构、人才、环境与管理,而从国内城市目前的现状来看,上海最有条件。

  金融市场的完备程度,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指标。而上海的金融市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正日益强大。开放程度,是国际金融中心的又一个标志,而上海也走在全国的前列。截至2008年6月底,已有375家各类外资和中外合资金融机构汇聚上海,占在沪金融机构总数的44.1%,也就是说,上海近一半的金融机构属于外资。

  选择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会不会削弱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肖耿教授以为:不仅不会,而且可以实现互惠双赢。曾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任职的他分析,上海目前占有内地的绝对优势,而香港占有上海所没有的国际资源优势。目前,上海有的资源,诸如大量的国企上市资源,香港没有;而香港有的资源,诸如外国上市企业、交易品种、监管制度,上海没有。这两种优势只要合作,就可能共享,并实现共赢。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时不我待

  3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率先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党中央应对当前形势,更好发挥和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全国的功能,促进上海率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我国在国际金融中的地位、提高我国整体竞争力的纲领性文件。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金融稳定健康运行造成了严重冲击,对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构成了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周密部署,围绕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等需要,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这些重要决策部署对抵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时,国务院又及时出台这一《意见》,对增强我国战胜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和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融中心是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发挥和增强金融中心在现代金融体系的核心作用,对提高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至关重要。尽管国际金融危机起源于金融,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步伐。我国金融业的现有状态与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状态仍有不同。我们的金融业与实体经济保持均衡发展,金融业也保持整体健康的态势,但整体创新还有巨大空间。如果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是个高大健壮的“胖子”的话,我们的金融业则属于正在成长的“少年”,当他们忙着“瘦身”时,我们完全不必跟着吃“减肥药”。应该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增加了我们“强身健体”加速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紧迫感。

  上海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承担着“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重任。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几代中国领导人的心愿。经过多年的努力,上海“四个中心”的建设取得了显著进展,在服务全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上海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日益突出,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国务院出台的这一《意见》,对上海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上海未来经济和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有利于加快金融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金融业作为上海支柱产业的地位,并发挥金融业对上海经济发展的带动和服务作用,这将为上海突破资源环境承载力逐渐下降的制约,增强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和能力带来历史性机遇。

  1990年,中国政府作出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定,为中国经济形成新的增长极带来了可能。可以相信,中国政府此次作出的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决定,也必将为上海以及整个中国未来发展创造新的增长空间和可能。(本报评论员《人民日报海外版》)
“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会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在中国,建立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很正常,关键是在城市定位上要有所区别。”睿雷顿称

  2008年5月10日,在上海出席“2008陆家嘴论坛”的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英国贸易投资协会金融业咨询委员会主席睿雷顿(RoyLeighton)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被过滤广告 被过滤广告

  坐在记者身前的睿雷顿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绅士,亲善、睿智、彬彬有礼。他告诉记者,30年前他曾到过这片土地,中国这些年的变化让人惊喜。

  大力储备专业金融人才

  作为伦敦金融城市长特别代表,睿雷顿在采访中谈得最多的是“如何打造一个成功的国际金融中心”。

  在他看来,伦敦金融城能够成为全球金融中心在于它幸运的地理位置。睿雷顿告诉记者,伦敦处于格林威治时区,与世界各个主要城市都有时间交集。

  “另一个成功的关键,是拥有能够迅速解决问题的高技能人才和金融机构。”为此,睿雷顿跟记者分享了两星期前的一次亲身经历:周五下午3点(当时曼谷早已下班),他遇到了一个与泰国石油掉期交易的预提税有关问题。为了解决问题,他当即给在伦敦的3个税务专家打了电话,事情很快得到了解决。

  由此可见,国际金融中心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是券商、银行或股票市场,也涉及到金融服务技能的所有层面,包括律师、会计师、仲裁师、监管机构等。“因此,高技能金融人才的储备,对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至关重要。”睿雷顿指出。

  资料数据显示,目前,伦敦金融从业人数在25万到30万左右,而上海到去年年末大概只有十几万人。金融人才短缺已成为上海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软肋”。

  错位发展多个金融中心

  “北京打造金融中心,不会对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构成竞争。在中国,建立一两个国际金融中心很正常,关键是在城市定位上要有所区别。”睿雷顿称。日前,北京市委、市政府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

  睿雷顿认为,目前,北京聚集了大部分中国国有银行的总部,有较好的金融环境;而上海的工业和金融服务业比较发达,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等要素市场的金融机构也比较集中。因此,两者定位不同,共同发展是件好事。

  事实上,在英国也有伦敦、爱丁堡两个金融中心。睿雷顿告诉记者,打造成功的金融中心应该在整个司法管辖地提供前台、后台、风险管理、监管等全面的一条龙服务,而不能只局限在某个城市。他进一步指出,像伦敦这样的大城市,房屋租赁、劳动力成本比较高,比较适合前台服务提供商;而爱丁堡相对比较僻远,更适合后台服务、风险管理等提供商。

  “对上海而言,应该更多地考虑提升城市的金融竞争力。”睿雷顿说。

  循序渐进改革金融监管

  与睿雷顿这样一个资深的金融家聊天,自然能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比如,中国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

  睿雷顿说:“鉴于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我能理解中国实行"三驾马车"金融监管体制的必要性。但在今后业务更成熟的条件下,我建议中国采取单一的监管体制,因为这样做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也更加透明。”

  事实上,他毫不掩饰对“单一监管体制”的偏爱。英国金融业只有一个监管机构,英国金融服务监管局(FSA)。FSA在一个“基于原则的体制”中运作。这不是一种“软接触式”的监管,也不是“逐项核查式”的官僚主义监管。基于原则的监管能触及市场和金融机构管理运作的核心,瞄准大问题,“我相信,对于一个日益全球化体系中的成熟金融中心来说,这是一种正确的监管方法。”

  “不过,中国政府不需要马上改变"一行三会"的监管模式,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该循序渐进。”睿雷顿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