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贷款结构值得关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15 05:50:15
“天量”贷款出笼,不意味经济增长恢复得到保证 新增贷款结构值得关注 左晓蕾 中国财经报 02-24 08:34:01

新增贷款是否具有乘数效应;是否拉动民间投资;是否给中小企业贷款,这是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银行新增贷款近期大幅增加,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达到破纪录的水平。这表明为恢复经济增长,政府同时动用财政、货币、行业政策,带来了经济形势的一些变化。这些变化显示了积极和正面的政策效应,但仍有许多值得注意或者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从积极的方面解读,年初大规模的投资增长,对全年的经济增长无疑奠定了数量上的基础。银行系统能够如此迅速回应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大规模调动资金配套财政投入,显示了金融体系调整的弹性,也显示了经济体系调整的弹性。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行,是走出这一轮经济困境的重要保证。相比较美国、欧洲金融体系几近瘫痪的局面,中国金融系统在恢复经济增长中充分显示了活力。

但是有必要注意,1月份银行新增贷款的大幅增加并不完全意味着经济下滑态势的根本改变。还有很多必须密切注意的变化,政策可能也需要不断地进行相应的调整。

首先,银行新增贷款不可能全年保持这个水平。从规律上来看,在2008年年初实施季度信贷额度管理之前,银行一直都是前半年完成全年新增贷款额度的80%-90%。2007年12月新增贷款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一是年底银行的信贷额度没有了;二是年底信贷对全年的信贷收益贡献太小,银行没有信贷继续扩张的动力。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是企业投资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主要在上半年到位,才能对全年的生产经营过程发挥作用;二是今年政府增加投入,增加了可投资的新开工项目,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可选择的投资机会增加,这导致今年第一个月新增贷款的水平达到历年之最。但是为拉动经济启动的项目,在上半年基本都要大规模地投入,才能在全年经济增长上体现出来,所以今年上半年可能延续新增贷款增长态势。但从全年来说,可能还会恢复过去前高后低的规律。

其次,银行突然大规模增加信贷,带来坏账增加的担忧。主要配套政府项目的信贷,有极大的政策性因素。对项目的审核、风险的评估,收益和还贷能力的分析,以及是否严格操作,是否带来不良资产率的上升,带来银行体系的不稳定等等,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政策性新增贷款的大幅增加伴随的低投资效率,是银行体系不可忽视的隐忧。利率连续下调,也使银行的信贷收益率下降,影响银行以后,甚至明年的稳健运行。

再次,银行新增贷款即使今年创纪录地突破5万亿,甚至更高,也不能说明经济增长恢复得到保证。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一是新增贷款是否具有乘数效应。如果这只是一个静态数字,只是一个“存量”概念,资金的周转不是很活跃,不能产生乘数效应,说明经济没有恢复活力。二是新增贷款是否拉动民间投资。如果银行贷款抢占的是有收益的投资机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排斥作用,没有拉动民间投资,这对恢复经济的活力,对保8%增长,都可能产生负面影响。要保8%的增长,总的固定资产投资水平至少要达到15万亿。仅靠银行的信贷,显然不可能达到15万亿的投资规模。而在经济下滑期间,企业利润下降,民间投资审慎。政策需要采取“不与民争利”措施,比如,采取贴息、补助等等一些方式,包括让民间资本参与有利可图的项目,引导民间投资达到10亿以上规模。否则,空前规模的银行的新增贷款的“孤军作战”对经济拉动仍然是“杯水车薪”。三是新增贷款是否给中小企业贷款。从保增长促就业的角度,扶植中小企业是这一轮恢复经济所依靠的一个关键部分。

另外,需要关注如此大的信贷投资规模,能够创造多少就业机会。这一点是银行信贷大规模增长,是否是经济复苏信号的一个主要指标。如果投资创造就业,投资增长就可以通过工资传导到最终消费,投资需求就可以再增长,就产生一个良性循环。不创造就业,投资可能形成新的产能过剩,进一步拖累下一期的经济增长。

最近长期债券市场收益率开始走高,应该是对通胀的担心。对通胀的担心源于当前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新增贷款的大规模增加、利率的不断下调、货币供应总量的增长等等。实证研究表明,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导致通货膨胀出现一般要经过2-3年的时间。美国2001年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2004年才出现全球大宗产品价格的大幅上涨和房地产价格的膨胀。所以对于通胀的担心应该发生在经济开始复苏以后,而不是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