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拯救“个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2:23:35
教育要拯救“个人” 
作者:刘良华
   任何人都是独立的一个,他是“一个人”,人的原初状态是个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在遇到危险、困难和冲突的时候,个人不得不与“他人”合伙与合作。于是,那么多的“一个人”逐渐成为相互依赖的“一群人”,那么多的“个体”逐渐成为相互依靠的“集体”。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个体到集体,这是人类比较骄傲的进步。可是,这进步从一开始就付出了代价。整个现代文化中的争议和挣扎,都与这个代价相关。某些代价与个人的“不作为”相关,但更严重的代价是群体的异化及其对个人的控制。“现代人”已经不可能重新返回原初的孤立状态,但“现代人”有一个“新使命”:他既需要生活在群体中,又不得不保持个人的独立。这种个人的独立至少包括“自食其力”、“自我主张”、“自身强健”:


  自食其力,凭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保持“经济”上的独立精神

 

    人生而弱小,儿童需要被照料与被扶持。儿童需要有丰富的童年、童真与童趣,少年老成是对童年的破坏与不尊重。


  但是,儿童本身也需要有一个趋向独立的“成人精神”。儿童在任何地方都是一个有时间限度的词语,任何儿童都不能无期限地倚靠他人而生存。寄生的人是可耻的,他必须“成人”,他必须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这是他的第一使命。


  “成人”并非经过一个宣誓之后或在18岁生日一觉醒来就立刻进入“成人”状态。“成人”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发育有一个过程,真正有“成人”精神的人在童年就已经开始积累、发动。他无法迅速积累财富,迅速积累财富并不显示童年的价值,但他仍然需要逐步学会通过自己的劳动而获得他人的支持与酬谢。至少,一个人到了需要独立的年龄,或者,在他的亲人无力资助他的时候,他完全应该拿出勇气,浑身是胆,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生活。鲁滨逊不是有计划地进入荒岛的,一个偶然的事件让他陷入荒岛。而这个偶然的事件,在每一个人的身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一般而言,每个人都有一副完整的躯体,他有完整的四肢,他的每一只手都有五个指头,他的五个指头不多不少刚好够用,他已经具备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世界的全部条件。鲁滨逊孤身一人在荒岛上挣扎,那不是一个特例。鲁滨逊的孤独与挣扎,是所有人的宿命,每个人都面临一致的命运: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自我主张,凭自己的头脑作出自己的决策,保持“政治”上的独立精神


  人天生就是政治动物,两个或更多人聚在一起,政治生活就随之诞生。所谓政治生活,其实是“谁说了算”的问题。每个人都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是人的基本权利,也是人的基本使命。放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就是放弃了做人的资格。


  自我主张、自由思想、自由选择虽是人的权利,可是,人在享用这种权利的时候,却不得不承担思想和选择的责任。


  人在承担自由思想和自由选择的责任时,会获得某种决策与决断的快乐,这是高级的、有尊严的智慧享受。不过,人的惰性或怯懦常常导致某些人不愿意承担责任并因此而逃避自由。奴隶最初尚因失去自由而苦恼与抗争,而一旦习惯了非自由的、不需要亲自思想与亲自决策的生活,不仅不会为奴隶身份而忧伤,反而会主动添加奴才的容颜与媚骨。这是人类堕落现象中最可耻的下坠和退缩。


  自身强健,凭自己的身体享受健康的生活,保持“身体”上的独立精神


  身体强健的人并不见得就有独立人格,但身体孱弱的人一定依靠他人的扶持,身体的矮化与弱化会带来志气的短小和精神的萎缩。


  身体强健与其说是一种肉体的完整,不如说是一种力量的发达。先天四肢健全的人不见得身体强健,先天残疾者却完全有可能拥有发达的力量与不妥协的豪情。


  中国人向来以文雅、儒雅为美,久而久之,文雅、儒雅竟退化为文弱。“文弱”一旦成为整个民族的审美习惯,这个民族迟早会面临巨大的危机。陈独秀当年感叹:“余每见吾国曾受教育之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以如此心身薄弱之国民,将何以任重而致远乎?”那么,中国当下的青年是否能够自信而骄傲地回答这些提问:


  我是否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


  我是否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


  我是否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    

 

    (作者系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刘良华)

 

    《中国教育报》2007年4月5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