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平衡点的思想争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23:46:15

寻找平衡点的思想争论

   

    通过这次争论,相信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市场经济的初始性特点,才能跳出一般经济学概念,去潜心探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去寻找公平与效益、平等与差别、生态与生产、激励与救扶、公权与私产的对接处与平衡点。

    去年年底至今年年初,中国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近30年之后,出现了又一场大的思想争论。这场争论由于互联网手段的介入和运用,产生了十分广泛的社会影响。众多的参与者中既有知名学者、官员又有相当多关心改革的社会公众。这场争论既没有1979年理论务虚会各种思想交锋时的集中与有组织,也没有1991至1992年发生思想交锋时特定的国内外严峻形势,而更多地带有自发性。这种自发性特色就使得这次争论的内容变得十分广泛。另外,由于很多争论的诱因往往与具体事件、具体问题甚至具体人的具体言论相关,又使争论带上了随机、抗辩和情绪化色彩,加上许多焦点集中在社会公众关心的民生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和治理腐败等问题上,因而争论的社会性政策性强,而缺乏较深的理论性。然而,这毕竟是一场十分有益的涉及中国改革各个方面的思想交锋,是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后改革思路的一次深刻反思,是关系到中国社会能否健康平稳转型的思想大碰撞,也是在改革攻坚阶段对社会公众情绪的极为重要的全面考量,更是在制定与出台各项新政策前充分考虑新情况新动向的一次全面的「火力侦察」。

    有利制定新政策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场争论中,有些结论性的过激言辞是不足取的。有的人把主张反思改革者说成是传统的计划经济的顽固的「老近卫军」,是要否定改革开历史倒车;有的人把对某些经济学家的批评说成是「文革时期批判反动学术权威」的翻版;而有的又把所谓主流派经济学家说成是「被利益集团利用与收卖」,把主张借用西方经济学说成是数典忘祖的「洋教条」。这种攻击与贬损之所以毫无意义,是因为事实上在改革开放近30年后的中国,除极个别者外,真正严肃的经济学家,无论是主流派还是非主流派,无论是「海归」者还「本土」者,都心悦诚服地承认中国的巨大成就,并且绝大多数人还在各自领域为这一历史性的进步付出过艰辛的劳动,贡献过自己的才华与智能。开历史倒车者虽未绝迹,但那种试图凭借改革中的某些失误和公众的某些不满情绪而全盘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想法绝不会有多少应和,更不会掀起什么风浪。正因为有了这种基本的估计与判断,笔者可以有把握地说,这次争论并不是坚持与反对改革的争论,而是一场是否正视现实中的新矛盾新问题,如何准确判断、充分估量改革攻坚的艰难程度,力求完善改革并求得可持续发展的争论。尽管这场争论目前已经趋于平静,但鉴于上述的本次大争论的特点,笔者认为仍然有必要对其提出的种种问题和从中提出的新内容加以清晰地梳理,从这个角度来说,「消化」争论恐怕比争论本身都要来得重要。

    争论内容层面广

    笔者把各类争论焦点粗粗归纳一番,大体涉及如下一些内容:国有资产的流失与责任问题、柯断性利益集团的存在与否和他们的社会作用问题、医疗教育住房这「三座大山」形成的政策与体制问题、经济学家的社会良心和社会职能问题、公平与效率问题、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改革收益的社会分享问题、公共资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问题、如何缩小收入差距问题、政府干预经济的越位错位与缺位问题、政治体制改革的紧迫性问题、原始积累中的「原罪」追究与保护私有财产问题、加入WTO的得与失问题、市场经济中道德缺失和道德规范的制约性问题、好市场经济与坏市场经济即建设市场经济还是建设市场社会等等,共十五个大问题。这十五个大问题有的互相交叉,有的又派生衍生出新的问题。

    新问题「浮出水面」

    非常明显,以上这些问题几乎涵盖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所有重大问题,也涉及到了部分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然而就其实质来说,笔者认为争论中的每个问题其实都包含三个层次:其一是在以往的改革中哪些需要坚持哪些需要修改,这牵涉到对过去改革成败得失加以评价。其二是今后的改革(包括已经进行或即将出台的改革)应该增加、补充、完善、剔除什么内容。在这两者之上或者说在对昨天的评价和对今天的把握之上,争论把我们引上了第三层次,即把中国社会不可避免要实现大转型作为共同的认知基础,去努力研究新情况、勇于正视新变化,怀抱为绝大多数公众谋利益之心,去摸索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确定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模式。如果从刚刚过去的大争论中能引出这样的大思路和大战略,那将是公众之幸、民族之幸!中国的改革也才能更深更快更好更实更稳更得人心。

    那么,什么是在这次争论中突显出来的新问题新矛盾呢?什么是在以往的改革中注意不够,或者说,由于当时矛盾还没有发展到「成熟」──尖锐阶段,因而被改革政策的制定者有所忽视的问题与矛盾呢?我想主要有两个。首先是一个利益集团问题。这个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不能回避。泛泛而言,一个社会总会有不同的利益集团。在这次争论中所说的利益集团主要是指带有资源柯断性质的某些行业产业集团。正视这些利益集团的客观存在并且防止他们对改革政策制定过程的负面影响与实施过程中的扭曲,权衡和警惕他们在与政府博弈中的价值取向,是维护国家与公众利益的关键,也是中国下一步改革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与新难题。否则,公共资源的共享,改革收益的公正分配,甚至惩治腐败都将是空谈。

    有新的认识飞跃

    其次,就是要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初始性特点有充分的认识和考虑。今天的中国现实与改革初期我们对市场经济的浪漫主义预期有很大的不同。而恰恰是「市场浪漫主义」才使我们有意无意地相信了市场的全知全能,忘记了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一种带冲突性的经济形态,从而导致了一些政策上的失当。通过这次争论,相信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只有牢牢把握中国市场经济的初始性特点,才能跳出一般经济学概念,去潜心探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情,去寻找公平与效益、平等与差别、生态与生产、激励与救扶、公权与私产的对接处与平衡点。同时,争论也使人们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种非常脆弱的制度形态,它还需要一个完善过程,需要更多的法治、文化、社会的支持氛围,特别是需要坚持不懈的制度性的积累,才能逐步走向完备与健全。

    笔者坚信,经过这次改革的争论和对争论观点的消化吸收与再思考,不久的将来,有为的中国经济学家一定会从理论上阐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样存在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也许,这就意味著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又对「中国特色」有了一次全新的认识上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