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肖锋:新闻人的看家本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3:22:46

闫肖锋:新闻人的看家本领

http://www.cjr.com.cn 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  2009年02月20日
来源: 《青年记者》  作者:

  主题化思考已然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这一点传统纸媒应有充分的危机意识。

  文章事最难在动笔,动笔前须先拟主题。

  写作文本四要素,主题、选材、结构和语言,其中主题提纲挈领。主题一破,文章出禅。拟主题如老僧打禅,也如广告人创意,关键在悟通。

  社会生活日渐繁杂,纯客观性报道已无法满足受众求疑问答之需求。于是传媒人作为“剖析者”、“评论员”的角色上位。追求新闻主题的解释性报道应运而生,它肇始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大动荡时期,因此可以说,对文本主题化的需求,时代剧变使然。

  主题,类似于交响乐中的主旋律,无论明线或暗线,铺陈于整个文本之中,若隐若现,不可或缺。追求主题实质上是大时代的要求。工业化、城市化致使社会剧变,利益矛盾错综复杂,呼唤传媒要有一种厘清现象看本质的力量。而信息化导致海量资讯,全民写作致使传媒人优势地位的陷落,提升主题成为传媒人修炼的看家本领。

  中国的改革开放,令工业化、社会化、信息化过程几乎同时展开。对传媒主题化的需要尤甚于西方。在改革开放的宏大主题之下,一个个分主题纷纷呈现于政经、社会、人文和家庭婚姻诸领域。传媒的社会目标和个人目标导向功能凸显。

  传播社会学认定,传媒力量具有“议程设置”特点。通常,受众接受传媒获取两件事:一个是传达的实际信息,另一个是该信息的重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推动或帮助受众思考。无论传播效果理论如何纷争,受众独立思考已然不可能,除非去当隐士。传媒文本的主题化即是“议程设置”。

  主题化思考是新闻工作者干预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南方都市报有一个定位是:时代进程的记录者。该报将普通社会新闻与“宏大”的词语相关联,比如一个民工在工地发生事故,记者会预设这样的故事:他来自农村,妻子也在广州进厂并带着最小孩子,父母在老家耕田,还带着大孩子读书,他的离去使整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塌……这种标本似的故事中,记录个人命运,也带出中国的时代主题:城乡二元结构、世界工厂、产业转移、守留儿童、计划生育、春运、三农问题……这种主题化思考需要一定的“社会学想像力”,将宏大社会变动与个人生活场景关联起来,穿插写作,为大时代中的人们释疑。个人认为,新闻报道有过两次分离,一次是新闻写作从文学体例中分离出来,诞生了新闻文本;另一次是新闻写作从纯客观报道中分离出来,诞生了社会学文本。每次分离都会提升新闻业的地位,这也对传媒人提出更高要求。新闻学院脱胎于文学院,走向综合性学院,其实新闻学就是“杂学”。

  当今,传统新闻写作在电子媒体的冲击下岌岌可危。互联网导致海量写手诞生,包括海量新闻写手。毕竟,新闻写作六要素所谓5W1H普通人并不难掌握。于是,主题化思考方式成为平面传媒人的专业技能,或网络时代的个人核心竞争力。采访能力,综合能力,社会学想像力即主题化思考,这些是普通网民不经受专业训练难以掌握的。

  惯常作为新闻人专利的国家领导人报道,现已被博客或社区帖子“剥夺”,新近最知名的例子是北航学生报道温家宝总理到访,引出“史上最牛女生”。此前,汶川大地震也已大量涌现个人化报道。传统新闻人须自问:我的专业空间或饭碗究竟在哪里?

  新浪博客的主题化日益明显,由一年前的一周一个专题转换到现在的一周二到三个专题。新浪博客或天涯论坛成了兴起主题化讨论的发源地。而且,这些讨论大有绑架事件走向的趋势,你不难从“周老虎事件”、“地产新政”的走向上发现这种趋势。因而主题化思考已然不再是传统媒体的专利。如果在主题化报道上再输给电子媒体,那真到了传统媒体的末日(当然这是笑谈,因为毕竟中国尚有大量有待城市化的“新城市人”进城,他们仍可支持一阵子)。

  麦克卢汉在40年前预言,电视一步一步使老的电影升格,使之成为人们情绪上珍视的艺术形式。他概括出一条通则,一种新传媒出现必然让旧传媒上升为某种艺术。那么现在,主题化思考或报道就将升格为一门“艺术”,也是新闻人的看家本领。

  (作者为《新周刊》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