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困便能振兴产业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8:26

解困便能振兴产业吗?

 

秦晓:不能以周期应对策略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产业规划缺乏调整、改革内容

  【背景】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细则出台,产业振兴规划的第十大产业疑为房地产。
  2月24日,《中国证券报》报道称,《汽车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细则》已于2月9日出台,并于11日由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其中包括培育汽车消费市场、加快老车报废更新财政补贴、清理公路收费、政府采购自主品牌比例、促进规范汽车消费信贷、规范二手车发展、加快城市交通体系建设、完善企业兼并重组的政策、支持企业研发等内容。细则明确支持大型汽车企业集团进行兼并重组,产销规模占市场份额90%以上的汽车企业集团数量由目前的14家减少到10家以内;汽车下乡50亿元补贴3月1日正式启动。
  2月21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院长成思危透露,第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确定为房地产,但规划具体措施尚需等待。但又有消息人士表示,物流可能入选第十大产业。(目前已确认是物流)
  产业振兴规划已公布八个,仅剩有色金属和未确定的第十大产业仍存悬念。为拉动经济而出台的产业振兴规划,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福音?

  招商局集团董事长、招商银行董事长秦晓认为,中国会从危机中率先走出,但不能以周期应对策略来解决结构失衡问题,要注意对个人投资和消费的支持,平衡投资与转移支付之间的资源分配,更不可为解困而停止改革步伐。
  在此次危机中,各国政府纷纷出手,通过担保、注资、接管拯救了一批濒临倒闭的企业,同时通过降息、启动巨额财政支出刺激需求。这是否意味着政府主导经济和凯恩斯主义会成为主流?秦晓认为,企业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是市场机制的基石,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不应发生重大的改变,政府入市干预、财政政策的运用是在特定情况下的一种特殊手段,“慎用看得见的手”仍是需要铭记的箴言。在批评简单的自由放任政策、反思货币主义理论的成败的同时,也应警惕政府职能的过分膨胀。
  秦晓表示,中国此次虽是衰退中的重灾区,但中国会率先走出衰退。原因是:
  第一,与全球主要经济体相比、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的中国相比,中国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的资产负债表都是健康的;
  第二,2000万农民工返乡虽然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问题,城镇化进程因之而倒退,农民作为弱势群体的状况更为凸显,但它大大缓冲了城镇的失业压力,使政府、企业得到了宝贵的调整时间;
  第三,中央政府财政刺激经济计划的力度较大,地方政府长期被压抑的投资冲动得以释放,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银行新增贷款大量投放。就目前态势看,今年“保八”应是可以期待的。
  但是,秦晓有更多的担心。
  第一,这一轮政府主导的刺激经济计划尚不能推动中间产业和终端消费,企业和消费者还要过紧日子。未来宏观经济走向可能如某些经济学家预测的,会呈现“W型”,即政府主导的第一波经济提升,因缺乏企业和个人投资、消费的支持,会再次下滑,最终走出衰退还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第二,“保八”是为了保就业进而保社会稳定。但是,8%是否是保就业的底线,对此缺乏科学的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扩张的财政政策是应对经济衰退的权宜之计,本身就是有风险和代价的。这不仅表现为当期的效果,也表现为其后的通胀压力。因此,要避免目标定的太高,用力过猛。失业率与社会稳定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的水平,此轮的财政刺激计划在投资和转移支付(社保、低保、医疗、教育、住房、减税等)之间要如何分配,值得斟酌。
  第三,危机、衰退既是一场灾难也是改革、调整的良机。政府的振兴产业规划多是以解困、扶植为主要目的,而缺乏调整、改革的内容。这样搞下去,可能实现“保八”,但过剩、落后的产能也会得以生存,扭曲的要素价格依然保持,政府对企业和市场的不当干预还可能会强化,公共产品的缺失也得不到改善。
  第四,此次危机和衰退也是对中国发展模式的一次挑战,粗放的、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增长已难以为继。在新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平衡各种关系是一个有待研究、探索的重大课题,但似乎并未引起应有的重视。这表明,主流的看法是将此次危机和衰退视为周期性波动而不是结构性振荡。这种看法值得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