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逻辑起点的元思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41:51

虽然一个学科的逻辑起点问题,于我们现在知识来谈论这个话题,一定会非常浅薄.不过本文仍试图从个人观点得出一些看法:

在这里主要想讨论两个话题,即"什么是逻辑起点"与"认定逻辑起点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一,什么是逻辑起点?

根据文献[2],每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论体系,每一种体系都有各自的逻辑结构,因而必有一个逻辑起点。逻辑起点对于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范畴和理论体系的形成有直接的影响,并起制约作用,对逻辑起点的确定必须慎之又慎。[2]

黑格尔在其“逻辑学”一书中曾为逻辑起点提出3条质的规定性[3][4]

第一,逻辑起点应是一门学科中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

第二,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

第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即逻辑起点应与历史起点相同)。

此外,一些著名学者提出一个重要建议:关于逻辑起点的质的规定性,除了黑格尔提出的3条以外,还应补充两条[3]:

一是逻辑起点应与研究对象保持一致性(即逻辑起点的抽象性应受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的限制——既不可抽象不足,也不应抽象过度);

二是逻辑起点应当以“直接存在”形态承担一定的社会关系。

由于这两条补充规定性只是部分学者的观点,尚未成为学术界的普遍共识,因此在实际确定具体学科的逻辑起点时,一般只是依据黑格尔提出的3条规定性,而把后来补充的一条(或两条)仅作为参考。

此外,关于逻辑起点的定义过程,马克思认为,学科研究与著述(指构建学科理论体系)大致可划分为两个阶段,其全程应遵从“具体一抽象一具体”的逻辑结构。就是说,学科研究的前半程的主体逻辑结构是“具体一抽象”,即学科研究应从各个社会历史时期中研究对象的具体形态和生动丰富的现象出发进行研究,也就是以具体经验为起点,这就是“前端具体”的涵义。上述研究的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从有关研究对象生动丰富的现象的具体经验中“抽象”出最简单、最基本、最抽象的范畴,即确定该学科研究的“逻辑起点”。所以,前半程学科研究的逻辑结构也可以表述为:“具体经验一(抽象)一逻辑起点”。学科研究的后半程(通常表现为著述过程)的主体逻辑结构是“抽象一具体”,即从学科研究前半程得出的“逻辑起点”出发,构建整个学科理论体系,形成一个反映和揭示人们对研究对象的本质属性和作用规律理性认识结果的理论学说,这就是“终端具体”的涵义。所以,后半程学科研究(著述)的逻辑结构也可以表述为:“逻辑起点一(构建)一理论体系”。由此可见,逻辑起点是学科研究全程的关键支点,它是前半程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同时又是后半程研究(著述)的初始起点。[1]

 

二、认定逻辑起点中所需要思考的问题

尽管在上文中,我们给出了逻辑起点的详细定义以及逻辑起点的形成过程。但是如果深入分析这几点定义仍存在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逻辑起点的选取。所以我觉得如果需要确认一个学科的逻辑起点至少还需要考虑以下一些问题。

1.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起点是否真的存在?

根据定义,首先,逻辑起点是一个范畴。根据奥苏贝尔的概念层次观点[7],我们知道,概念是有上下位关系的。范畴的意思就是在整个概念层次中最顶端,最为抽象的概念而人类获得概念的方法不外乎归纳和类比两种方式。这样,仍何一个概念在诞生以前,必然有其相应的下位概念或同层概念出现了之后才会出现。而且新的下位概念的出现同时也会更新上层概念的含义。这样,我们可以知道,任何一个称得上范畴的概念,在其形成之前必然会有多次的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相反复的一种非线性过程,而非“具体经验一(抽象)一逻辑起点一(构建)一理论体系”,这样一个简单的线性关系。所以逻辑起点的确立,并不能简单地采取这种方法来进行考察。

其次,按照文献[1]中的定义二,“逻辑起点应该是不以任何事物为前提和中介的”[1],则获得逻辑起点的一个基本假设是,概念和概念之间,按照时间的出现顺序存在一种偏序关序,而逻辑起点一定该理论体系中所有概念的前驱概念。然而由辩证唯物哲学我们知道,整个世界其实是普遍联系的,这种没有任何前驱概念的概念是否存在,是值得考证的。如果存在,那也应该追述到人类产生语言之初,最早存在的那些概念中。比如说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如果定义成“学与教”,我们则可以看到,教是以学为前提的,学是教的前驱概念。所以定义为“学”,应该更符合这点定义。而在学之前,是否还有其它范畴,值得推敲。所以这种简单以范畴出现的先后来找逻辑起点的方法是否可行,仍然值得大家商酌。

总之,个人觉得由上述诸定义来确定的严格意义上的逻辑起点是难以确定的。逻辑起点的定义应更多依据定义二而淡化定义一和定义三,即“逻辑起点应揭示对象的最本质规定,以此作为整个学科体系赖以建立的基础,而理论体系的全部发展都包含在这个胚芽中”。也只有这点,才能体现出逻辑起点对一个学科的作用。应该说,丁兴富老师提出的“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是非常符合定义二的。而“非传统教育”、“开放学习”、“信息技术”、“工业化形态的教与学”都未能很好地揭示出远程教育“最本质的规定”。

 

  2.逻辑起点的抽象层次究竟应该如何?

分析黑格尔的第一点定义与文献[2]中补充的两点定义中的第一点,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点其实本身就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定义一提出逻辑起点应是“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而补充定义一却告诉我们逻辑起点“不可过度抽象”。按照定义一,对于如“师生时空分离的学与教”显然还没有达到“最简单、最抽象的范畴”,其更抽象一层的概念应该直接是“学与教”。但如果如此定义,显然又不符合定义三“逻辑起点应与它所反映的研究对象在历史上的起点相符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关于逻辑起点的抽象层次,从定义中尚不能得到一种确定的指导。如果要严格遵守黑格尔的定义一,实际上因为抽象过度,往往会得出一些无意义的结论来。由此给我们的启示仍然是:在选择逻辑起点是,是否不应过多地考虑其抽象层次,而还是应该考虑其是否能“揭示出研究对象最本质的规定”,或者说应该是一个在最大可能抽象程度上来揭示研究对象最本质规定的概念。因为抽象程度并不一定达到最高层次,所以在这里已经不能用“范畴”一词来规定逻辑起点了。

3.一个理论体系是否只能具备一个逻辑起点?

相类似于“教育技术”这样的交叉学科,从其理论体系的结构来说,明显是从“教育”与“技术”两个范畴来进行展开的。一套理论体系具备两个逻辑起点从逻辑结构的理论上来说,是成立的。所以我个人非常赞同李龙老师[5]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观点,即:“教育学的逻辑起点是‘教育’;技术学的逻辑起点是‘技术’。教育技术学正是教育学与技术学的交叉和整合,它反映了‘教育中的技术’的理论、规律和方法。而‘教育中的技术’是由‘教育’和‘技术’两要素构成的,所以教育技术学科的逻辑起点应该是‘教育’和‘技术’的双重结构。”而对于远程教育的逻辑起点,是否也有这种可能性,大家也可以思考思考?

4.一个学科只应有一个逻辑起点?

    在文献[1]中也提到过,一个逻辑起点其实与一套理论体系相对应,不同的学科有不同逻辑起点,相同的学科对应理论体系不同,也可能会有不同的逻辑起点。[1]

此外,根据库恩的观点[5],一个学科的发展分为常规时期,和革命时期。常规时期通常该学科由一个固定的范式(规范)所统领。而革命时期则会涌现出新的范式。而如果一们学科在成立初期,即前科学时期,通常会有多种范式涌现。而一种范式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必然有其相应的逻辑起点。

    比如“心理学”中,有着“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人本主义”的不同学派,当然也就对应着不同的理论与不同的范式。不同的学派得出的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许会截然不同。然而我们都同时承认这些学派都对心理学做出了贡献。所以他们不同的逻辑起点,也许我们都该承认。因此,我觉得是否不应该提“学科的逻辑起点”而应该提“学派的逻辑起点”,或者说提学科的逻辑起点的一个必要条件是,对该学科的研究已基本统一到一个范式内。

 5.逻辑起点与学科定位的关系?

与逻辑起点一个比较相关的词是“定位”,这两者在概念上有所关联但又截然不同。根据文献[2]中提及对教育技术的定位,“教育技术的定位,顾名思义,就是要确定教育技术(学)在整个学科(包括自然和社会学科)体系中的位置。”[2],我们可以知道,一门学科(子学科)的定位,是视其在整个学科(包括自然和社会学科)体系中的位置。

逻辑起点与定位,前者是范畴,后者是位置。两者区别应该说非常大。但两者的确立又都于对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的理解有关,所以又有一定联系。

 

文献[2]中也指出了对逻辑起点基本含义的理解至今未能达成一致,希望本文的分析能对各位同学理解逻辑起点起到一定益处。以上只是本人对于逻辑起点问题的浅薄思考,错漏之处,还请各位同学、老师拍砖。

 

[1]丁兴富 <论远程教育的逻辑起点和主要矛盾兼论远程教育的若干基本问题> 开放教育研究  Vo1.11,No、4 Aug.2005

[2] 何克抗  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的论证与思考  http://www.etc.edu.cn/academist/hkk/luojiqidian.htm

[3]瞿葆奎,郑金洲  教育学逻辑起点:昨天的观点与今天的认识,上海教育科研,1998年第3、4期。

[4]郭元祥  教育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问题思考,教育研究,1995年第9期。

[5] 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http://www.tjnu.edu.cn/tjnuihs/kekxgm.htm

[6]李龙  教育技术学科的定位,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11期。 [7]施良方 《学习论》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年5月第2版 p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