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一场车祸招致的血腥言论(中国青年报 2009-2-1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34:56
    美国,拉斯韦加斯。93号公路旁是浓浓的死亡气息,2月5日,亲属们来到这里,摆上花圈,焚烧纸钱和遗物,呼唤着死者的名字。

    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悼念仪式。美国当地时间1月30日下午4点30分,15名中国游客在旅行途中发生意外。在美国亚利桑那州胡佛水坝附近这条公路上,大巴突然翻车,其中6个中国游客,把生命永远抛在了异乡。

    消息很快传回国内。车祸发生约3小时后,网上开始出现网民的跟帖和评论。

    不知这是不是中国人“特有的”评论方式。“是公款旅游的吗?”目前能看到的关于此事的第一条评论写道。这是一名来自浙江的网友用手机发出的跟帖,话语里没有惊诧和哀伤。

    与这名网友一样,在接下来围绕此事的成千上万条评论中,许多人同样没有表达哀思,相反,他们认为这些有钱在美国旅游的同胞并不值得同情,甚至有些人认为,这些死在异国的同胞是“活该”。

    灾难

    对那辆大巴上的多数游客来说,灾难是在睡梦中到来的。那天下午,从亚利桑那大峡谷旅游归来的游客们,坐着大巴向北奔往赌城拉斯韦加斯。离目的地尚有100公里,许多人陷入沉睡中,并没有意识到车身剧烈的摇晃。

    因为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大巴突然开始猛烈地左右冲撞,然后翻滚下路基,侧倒在路上。一名没有入睡的游客回忆,他只来得及用手紧紧抓住座位,因而没有受伤。但是,许多人被甩出车外。

    在附近一家叫RosiesDen的餐馆里工作和就餐的人们,听到巨响和惨叫声冲出来。面对眼前的景象,最开始,人们甚至忘记了尖叫,现场一度陷入寂静。

    “马路上躺满了人,纸张、钞票漫天飞舞。”餐厅的服务生Shiela Larsen回忆,阳光下的路面,到处都是血迹和残骸。白色的大巴顶棚碎裂,前盖粉碎,幸存者站在旁边,瑟瑟发抖。直升机和警车很快塞住道路。

    许多人通过电视画面目睹了这一现场。镜头下可以看见,遇难者被用毛毯盖住,放在路边,对他们来说,欢乐的旅途成为不归之路。

    多数游客来自上海和浙江。就在前一天晚上,他们还在旅行社的推荐下,看了一场“jobilee”表演,表演结束后,已是当地时间晚上10点30分,大家意犹未尽,又一起游览了拉斯韦加斯的夜景。

    这一天,香港籍的16岁女孩钟雨静还给在上海的爸爸打电话,告诉他“很想家”。她是陪妈妈一起来做寒假旅游的。如今,妈妈还躺在医院里,而她却再也无法回家。

    出发当天,这名乖乖女在父亲的床头留下一张粉色的生日卡片,祝贺他即将到来的59岁生日。“你永远是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体贴的女儿这样写道。

    每个遇难者都有自己的故事。20岁的上海外国语大学法语系一年级女生孙梦秋,与相依为命的妈妈一起遇难。这个皮肤白净、大眼睛的女孩子,留给人的印象是活泼热情,嗓门儿大,很爱笑,“笑起来捂着嘴,露出弯弯的眼睛”。31岁的朱永顺与妻子、岳父一起参加旅行团,却不能一起回家,据悉,他的儿子只有6岁。

    新闻

    不幸的消息是北京时间1月31日传回国内的。第一篇报道出现在当天12点22分,这时候,车祸刚刚过去约3个小时。

    这篇人民网记者的报道很快在大大小小的网站上流传。随后,中新社以及其他电视、平面媒体的报道也陆续出现。许多游客的家属通过新闻知道了这个消息,但那时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亲人是否平安,心急如焚。

    而在网站上,新闻后面迅速出现了大量跟帖。几家门户网站上,当天的跟帖都超过1000条。

    上文提到的那条目前能看到的关于此事的第一条评论,于12点32分出现在网上。而在另一家网站上,首条回复出现在15分钟以后,语气同样淡然:“希望死了的没有中国百姓,只有贪官。”

    紧跟在后面的评论,似乎都延续了第一名回帖者的语气和思考。一个来自南昌的网友说的是:“不是贪官污吏就是暴发户。”而一名天津网友语气复杂:“都是有钱人,能去美国旅游。”

    不过随后,“难过”、“哀悼”和“祝福”等评论开始出现,暂时中止了跟帖中关于“钱”的思考。只是接下来的评论中,在“死者安息”等话语中间,“老天有眼”之类的字眼仍不断出现。而受支持最多的一条评论则与这两个话题无关,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名网民在这条评论中用了很多错别字:“国内不积(系)安全带怎么跑国外也不积(系)安全带。”

    这时候,已经是北京时间下午1点整,距离车祸发生近4个小时。就在中国网民用两种迥然相异的态度对灾难表达观点的同时,地球对面,救援还在紧张地进行,死亡也还没有结束。

    救援

    救援早就开始了。最早到达现场的是RosiesDen餐馆的工作人员,他们带上食品篮和毛巾,去照顾伤者。路过的行人也成为志愿者。一辆同样载有中国游客的巴士停下来,车上的中国人加入救助的行列。

    道路很快被封锁了,一名美国医生在人们的帮助下,把伤者固定在硬板上。等到警察和直升机迅速赶来的时候,这些重伤的游客已经可以马上被运走了。现场一团忙乱,一名当地道路维护人员只记得,到处都是尸体,到处都是警察和医生。有人在祈祷。

    语言成为救助者和伤者的最大问题。尽管有部分中国游客协助翻译,但语言不通还是使最初的救助受到了影响。美国当地的志愿者们拿来毯子和饮水,用手势和行动安抚伤者。

     Shiela Larsen试图让一名重伤的女子冷静下来,但最终失败了。这名女子死在她的怀里。让她难过的除了死亡,还有她听不懂那名妇女用汉语说的遗言。她觉得对方是在告诉她什么,可是她一无所知,只是确信那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也许是在告诉什么人她爱他们,我真希望自己能明白她的意思。”站在公路边上的Larsen悲伤不已。

    失去了母亲的谢天一被卡在车内,最后一个被救出。一名路过的美国女子在整个过程中,一直拉着她的手,和她用英语交流。

    谢天一记得,那名女子“像母亲般地安慰和鼓励她”,后来,她被送进医院,女子又专程带着礼物来看望,还留下字条,祝愿她“早日康复”。然而,直到最后,她们都没有来得及交换姓名和地址。

    媒体记录了一些温暖的故事。一对受轻伤的夫妇很快出院了,医院的工作人员替他们捐款凑够出租车费,让他们去看望在另一家医院治疗的儿子。来自拉斯韦加斯的华人挤满了医院的治疗中心,每个人都希望能帮忙做点儿翻译之类的工作。

    中国驻洛杉矶总领事馆的应急机制也立即启动。副总领事连夜赶往现场和医院,并与美方进行交涉。

    几个小时后,一名女孩在医院死亡。有几名重伤者,至今仍未脱离危险。

    交锋

    以滚动方式传回国内的文字、图片和视频,陆续被传播到网络上。悼念和惋惜的声音并不鲜见。许多论坛里,人们互相传播着遇难者的消息,每个细节都会引发一片嗟叹。30多个小时以后,有人在网上发起“为他们祈福”的活动,表达追忆和哀惋。

    不过,在数以万计的评论中,只要粗略浏览就能发现,另一种声音自始至终十分响亮,几乎盖住了这些略显微弱的叹息。

    掷地有声的“活该”二字,出现在许多人的评论中,而表述各有不同。有人语气中带着调侃:“是不是学习外国经验去啦?”也有人义正词严:“中国的有钱人没有几个好东西,不是贪官污吏,就是为富不仁,公款旅游。”其他诸如“有钱人的死法不错,死美国了”,或者“死得好,肯定不是好人”一类的言辞,几乎占据了所有网站新闻跟帖的主要位置。

    一名刚放完年假,上班时间打开电脑的网友,看了这些评论“倒吸了一口冷气”。他这样形容自己看到这些评论的感觉:一片血淋淋。

    这些“血淋淋”的评论中,遇难者的金钱和身份成为许多人关注的焦点。一名来自连云港市的网友试图保持客观。他在留言中“沉痛哀悼死难的自费旅游同胞”,但却不忘加上一句“公费旅游的贪官、奸商死有余辜”。这样近于诅咒的评论随处可见,并往往获得极高的支持率。

    对重伤者的抢救仍然在继续,对于死者遗体的处理方式也正在商讨中。而远在祖国的网络之上,满怀心事的网民们正在借着这次遥远的祸事,寄托各自不同的心思。

    许多人建议,先“查一查这个旅游团有几个是贪官或其子女”。就在春节前,“官员太太观光团”的曝光,使公款旅游成为人人喊打的众矢之的。

    有人试图反驳这种观点:“他们的生命因意外的灾难而逝去,我们就不能保有几分起码的人性,对逝者道一声安息吗?”但攻击随即跟来:“大家说的是贪官,你怎么对号入座呢?”

    仇富者的话则往往更露骨:“这些有钱人……”

    类似的幸灾乐祸和诅咒引起了为数不多的反思。“仇富这种社会病已经蒙蔽了我们的人性,让我们对生命默然,对灾难麻木。”一名叫姜若的网友评论说。

    车祸过去的第三天,新闻报道遇难者家属即将赴美的时候,意见不同的人们已经在网上吵成了一片。

    不是尾声

    不过,远隔千里的口水战,似乎并不能惊扰正在抢救中的伤者和已经死去的人。在悼念中,亲人们呼唤他们的名字,希望“能将亡灵带回故乡”。随后,他们特意来到了RosiesDen餐馆,向曾经参与救助自己亲人的美国人表达谢意。

    关于事故的调查也已经展开。在美国的一些网站上,相关新闻背后也有许多跟帖。不过,多数跟帖都是在探讨事故的原因,或者要求当地政府尽早公布相关细节。有人质疑当地的交通部门工作效率太低,也有人担忧,自己是不是该放心让自己的孩子乘坐这样的交通工具。

    很少有人对死者发表评论,只有一句短短的评论“sad(难过)”,获得了最多的支持。

    车上是否没有安全带?驾驶员是否疲劳驾驶?旅行社是否为省钱而雇用了廉价的客车?在最终调查结果出来之前,没有人能够回答这些问题。目前还不十分明了,美国时间1月30日那个阳光灿烂的下午,那辆高速行驶的客车里到底发生了什么。

    随着调查进行,死难者的身份也逐渐公开。有全家出来旅游的市民,有花季的少女,有刚刚保送进入大学的优秀学生。

    而在国内,网上的评论热潮逐渐过去,几万条留言很快被埋没。死者身份的公布,没有引起新的讨论。

    尽管事件并未最终过去,已经有人开始反思。有网友安慰大家不要被“冷血”的评论击倒,因为“很多真正心存悼念的人都没有留言,比如我妈,因为更多的善良人在看电视时知道后都为灾难感到痛心”。

    一篇名为《国人的冷漠比车祸还要血腥》的文章试图对这种“冷血”进行评判:“对在美国车祸中遇难中国人的冷漠令我们每一个人汗颜,因为在新闻图片里,在高速公路边的寒风中躺着的毕竟是我们的同胞。如果这样的丑陋心态不改变,如果产生这种心态的社会土壤不改变,这种冷漠有一天终会变成我们全民族的灾难。”

    不过,这并不是尾声。在网站随后进行的针对这篇文章的调查中,77%的人投票表示反对。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9-02/11/content_2535316.htm  

张伟:一场车祸招致的血腥言论(中国青年报 2009-2-11) 张伟:一场车祸招致的血腥言论(中国青年报 2009-2-11) 张伟:赎罪(中国青年报 2009-2-18) 张伟:一次给农民以公平的努力(中国青年报 2009-2-11) 商业地产正在潜伏着一场血腥杀戮的圈套 恶梦惊醒 商业地产正在潜伏着一场血腥杀戮的圈套 一个电视记者的困惑:用血腥赚取收视率 (中国青年报 2005-11-18) 张伟:最具体的纪念(中国青年报 2009-7-8) 张伟:让舆论的归舆论,权力的归权力(中国青年报 2009-2-25) 张伟:灾区的春节不光有欢笑(中国青年报 2009-2-4) 张伟:愿对抗贫寒命运的故事不要成为悲剧(中国青年报 2009-12-2) 张伟:高明显是谁(中国青年报 2009-9-2) 张鸣:有情无情熊景明(中国青年报 2009-2-11) 08年最牛B的一场车祸-搞笑 日志 - 日志正文 一场车祸背后的社会隐喻:白领如何自我救赎 劝酒造成车祸:一场令周恩来震怒的外交风波 一场让蒋介石减寿20年车祸的前因后果 一场让蒋介石减寿20年车祸的前因后果 张伟:偷猪记(中国青年报 2008-1-2) 洪克非:一起车祸,殒命的外国人是否与国人同价(中国青年报 2010-2-24) 公安部首次披露足球打假案情 20万搞定一场5∶1的比赛(中国青年报 2009-11-26) 张伟:愿动荡的课桌尽快找到安稳的家(中国青年报 2009-4-8) 边防战士和兵团战士的一场血腥战斗…… 知青岁月:边防战士和兵团战士的一场血腥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