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团队2008年生存状态:赚钱不容易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8:02:30
粉丝团队2008年生存状态:赚钱不容易
2008年12月12日 16:23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表评论

  自从选秀进入巅峰时期,不少嗅觉灵敏的商家就开始盯上“粉丝经济”这块肥肉。围绕粉丝产生的各种赚钱产品应运而生:粉丝网、粉丝杂志、俱乐部、演唱会……这些产物在选秀巅峰期都狠赚了一把,但随着2008年的冷冻期,有的已关门大吉,有的还在苦撑,他们的未来该如何走下去?

  A、粉丝疯狂两年追星花两万

  如果你喜欢一个明星,但不肯为他(她)花钱,那么你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粉丝”。“我前两年零零总总算起来花得有两万多,平均一年超过一万。”某歌友会成都分会的会员“小鱼儿”对记者说。

  “小鱼儿”这两万多怎么花的呢?据了解,2006年和2007年,“小鱼儿”买偶像CD专辑共计80张,其中简装60张,精装20张,总支出7000元;EP单曲50张,1000元;其他相关CD若干,800元。上述几项总计8800元。接着就是购买与明星相关的杂志、印刷品。“这两年买了二三十本相关杂志和写真集,大概500元。”小鱼儿说。第三项支出就是演唱会门票。“这两年看了四次演唱会,一次880元,三次380元。”最花钱的是最后一项——全国各地追星的路费和住宿费。对经济较宽裕的“粉丝”来讲,随明星到全国各地演出,为明星送行、接机,都是令他们兴奋不已的事。2006年,“小鱼儿”去了北京5次,上海2次,2007年去了北京6次,旅途开销总计10000元左右。

  B、选秀风过“老三样”不再赚钱

  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只要和偶像沾一点边的东西都“吃票子”。照片、海报、书签等,只要印上明星的大脑壳,都能一抢而空;唱片公司两三个月赶出一张粗制滥造的专辑,也能卖出天文数字;演出商把几个超男超女凑到一起做个拼盘演唱会,也能让粉丝们抢票抢得头破血流。但,仅限于“那个”年代,到了2008年,一切都不同了。

  成都演出商王先生告诉记者,2005年他在成都龙泉举办了震惊成都的超女演唱会,当时每张门票都被炒得价格翻番,他也一夜暴富,但2007年他依葫芦画瓢,又在成都举办了一场李宇春等选秀明星的歌友会,但最终亏了几十万元。王先生怏怏地总结说:“看来选秀就只是一阵风。”

  同样遭受打击的还有一些专门面对粉丝推出的娱乐杂志,2007年7月创刊的《FANS。超级粉丝》杂志上个月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娱乐舞台。据曾在此杂志工作的知情人士透露:“刚创刊的时候,以李宇春为封面的那期杂志创造了发行量近3万册的历史最高纪录。但是现在发行量渐渐跌到每期1000-3000册。”最终,这个全国第一本直面“粉丝团”的娱乐杂志悄然退出。

  与之相对应,粉丝“小鱼儿”今年的花费也减少了很多,“主要是明星演唱会少了,花费最多的就是买CD,然后参加粉丝的活动、会费等等,一年就五六千块钱。”

  C、另辟蹊径粉丝催生职业“粉头”

  老套路做亏了,就有人发掘新的赚钱方式。“粉丝经济”促成了一个新行当——“粉头”。他们招募粉丝组织活动、在网上发帖,一笔笔钞票就到手。

  老王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粉头”。在他掌握的下线职业粉丝中,有着严格的等级之分。最下层的称为“蓝领”。他们穿着统一的服装,佩戴相同的LOGO,在各大娱乐活动现场为自己的偶像举海报、尖叫呐喊,目的只有一个——造势。他们每人每场可拿到约50元报酬,如果活动多,一个月下来也能收入近2000元。职业粉丝的中层称为“白领”,主要负责在网上各大社区为偶像发支持帖,往娱乐媒体投稿,攻击竞争对手等。他们的收入往往一个月3000元左右。

  老王的这个阶层叫“金领”,除了领导大型“活动”外,更多的收入来自于商家赞助。例如某超女代言了一款手机,经销商就直接找到老王,提供一笔赞助,团队的核心立即全部换上这款手机,这些核心人物又立即向粉丝军团做出指示,购买这款手机。接下来就是我们在一些娱乐现场上看到的壮观景象:这位超女的粉丝们举着同款手机为偶像加油。同时,这为在电视机旁的粉丝们做出了更强大的暗示——这个粉丝群体流行该款手机,于是粉丝们纷纷换“机”,传播效果得到无限扩大。

  2006年11月,时任博客中国上海分公司总经理的王吉鹏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以粉丝为中心的专业门户网站——粉丝网。2008年粉丝网的访问量增长时间仅次于腾讯娱乐和TOM,处于娱乐网站的第三名。 记者伍翩翩周帅

  专家点评 变沉迷的膜拜为理性反思

  香港心理学博士岳晓东认为粉丝追星是必要的社会活动,他还为此推出过一部专著《我是你的粉丝》来透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他认为:“偶像崇拜是遵循时代发展的轨道,依照大众文化变迁的规律发展的,其势不可抗拒。也正因为此,社会应采取积极认同、正确引导的态度,而非生硬地排斥、拒绝。”同济大学文化批评研究所专家张念认为粉丝要保持一份清醒,有必要识破偶像们所披的商业外衣:“签约明星,本质上已不属于大众。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偶像’成了经济增长点。偶像崇拜的再生产过程,复制了欲望,疏于创造,是一种懒惰的商业逻辑。识破了这一逻辑,粉丝们也许会更明智、更理性。”记者伍翩翩周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