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塔格:拨动中国文人心弦 0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2:08
视角令人惊叹
黄梅(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
桑塔格的散文亲切、流畅,能敏锐地把握社会文化的趣味、走向和动态,向读者介绍了很多新思想和新事物,拓展了人们文化和思想的视野。她不是那种象牙塔里的学者,从她的著作里可以看出,她近40年的创作一直和社会发展纠结在一起,对美国,乃至欧洲社会内部外部的很多问题做了尖锐、直白的评论。尽管她的很多观点引起了诸多争议,有些我能够认同,有些我不能够认同,但她分析事物的独特视角是令人惊叹的。
我最欣赏她作品的一点是,她不仅仅不断地思考问题,而且在引导读者思考问题。比如,她最近对美国虐待伊拉克战俘的丑闻进行分析时,不仅仅是一般性的表达义愤,还从社会学角度探讨问题,分析了事件被发现的过程:数码照相机的风靡、互联网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等等。她还特别强调虐俘是以性虐待为核心的,参与者以此兴高采烈地“取乐”。
我觉得这里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性”一个“乐”,一下子抓到了要害。这两个词的散播和崛起,与美国上世纪60年代的文化运动(桑塔格也置身其中),以及后来推崇的“艺术的色情”、“文本的快乐”等各式各样的理论有没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关系?这都是桑塔格唤起我们思考的问题。
她是一个写家
张闳(文学评论家)
苏珊·桑塔格的创作涉及了众多领域,她既是学者,也是作家、诗人。我们很难用对一个人身份的界定方式来界定她的身份,所以,我称苏珊·桑塔格是一个“写家”,因为,她是以书写、话语来标明自己身份的知识分子。
在国外有很多像本雅明、罗兰·巴特、福柯这样的著作家,他们的写作从个人经验出发,对现实进行判断,在表达上强调个人的话语风格,写出的文章很好看,桑塔格属于这个行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苏珊·桑塔格对很多事物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包括摄影、疾病学、9·11事件等等,她有自己独特的观察视角和表达方式。熟悉桑塔格的人可能并不同意她的观点,但依然能被她言辞的魅力所吸引。
有人称苏珊·桑塔格为“公共知识分子”,是因为她的言论介入了社会生活。而且,她的个人立场还带有一定示范意义———她不鼓励盲从,主张应该大胆地怀疑,发表自己的意见。
其实,桑塔格是完全从个人经验、个人价值判断出发来发出自己独立声音的,她的这种个人立场不代表任何集团的利益。我想桑塔格完全不会认可什么所谓“美国公众的良心”的称谓,这一定不是她表达的出发点,她仅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所以,有人称她为“本·桑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