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茅于轼先生,我来平心静气地剥剥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8:30
[取消置顶][精华][推荐]

发表于:2008-12-27 19:21:12 作者:不必要更多作品博客
级别:上校积分:24488
好的,茅于轼先生,我来平心静气地剥剥你
如果哪位农民听到这句话:粮食产量与土地没有直接关系!肯定会惊讶地问你又有了什么新发明了。当然,“不必要”可不敢拿这句话对农民说,那不被人当成白痴、也要当成神经病了。
可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艺高人胆大,近日就发布了一项学术研究成果:粮食产量与土地没有直接关系。这个结果是要拿来用的,目的也是一个:放开土地控制,大搞房地产开发。理由有三:一是改革开放以来,人口增加了45%,粮食增加了60%,而耕地面积却在减少;二是国际上粮食充裕,可从国际上采购补充;三是不搞房地产开发不能拉动内需,并无法解决未来6亿进城农民的住房问题。
在“不必要”看来,如果单纯就上述问题,似乎也只有那么几分道理。为什么说只有几分道理呢?因为,中国的房地产能真实地拉动内需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我们不说美国的次贷危机是什么引发的,都说中国一花独秀嘛。就说中国房地产的现状,有良心的学者早就指出它是一个透支未来消费能力的畸形产业,人家的论点可是实实在在的;中国房地产价格普遍虚高30%以上,其中超过20%的买房是为了卖房,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市场。而按我的方法算一笔帐的话,那它简直就是竭泽而渔的产业;中国城镇人口2007年人均年收入13760元,三口之家一年也就4万元收入,咱们的邻居日本和韩国城镇居民,只需要2.7~6年的家庭收入就可拥有一套住宅,而且人均居住面积和质量要好过我们的。财富是有限的,做了房奴,其它消费能力自然要下降了,中国最能解决就业问题的其它二、三产业只好在内需不足的情况下,当蜗牛吧。
这个问题并不是我要重点评论的,我想评论的,还是茅先生的“粮食产量与土地没有直接关系”这句怪论。茅先生对别人的指责甚为恼火,提出有不同意见就平心静气地讨论。而在说这句话的同时,他还是不忘一二三四地说自己的理由;其实,各大网站的网友评论已经很多了,他如此说法,俨然他的结论就是个不可置疑的真理似的。那好,小可不才,就来平心静气地驳一驳。
不管用什么样的道理来解释这句话,首先给人的感觉就有点莫明其妙;农作物就是生长在土地上的,粮食产量怎么与它无关了?单产剩以面积才是总产吧。除非你搞出了生物工厂,能够合成粮食了,要不这个命题怎么能够成立?那么,茅先生是唯经济而经济呢,还是真的不食人间烟火似地说出这句话来?或许你压根儿就是闭门造车,在你的经济研究圈子里先提结论、后研究论据?如果这二点都不是的话,那我只好说你不是个经济学家,因为你这个命题本身就是宏观经济学范畴,竟然忽视了与之相关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论点的支撑。
中国的耕地面积保护底数18亿亩多不多,有没有必要,是不是拍脑袋得出的数据,你得从农业本身的生产条件与潜能、人口增长与需求、自然变异与风险三个方面去衡量,而不是从房地产建设占地需要去衡量。
中国目前耕地面积存量大约是18.3亿亩,13亿多人,人均只剩下1.4亩;2008年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估计为5.1亿吨,人均占有量不足390千克。这是面包括了稻谷、小麦、玉米、大豆等大宗农作物产量,人均可食用粮实际不足200千克;其它的农副产品及玉米都用于饲料粮转化成动物蛋白食品,其综合转换率大约为5比1,由此人均可获得大约40千克的动物食品,说白了均着吃一人一天也就二只鸡蛋多一点;总体上就是略好于温饱水平,也是我们国家还有二千多万绝对贫困人口的原因。这里不包括草地养的和水里捞的。这个生活水平可能不是大家想要的。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实际已经处于紧平衡的状况。而国家人口计生委预测2030年前后,我国将迎来15亿的人口高峰,也就是说粮食产量需要达到6亿吨才能维持现有营养水平。而全面小康社会的我们应当吃什么才能算?主粮只是温饱,吃好的标准是:一只鸡蛋、一杯牛奶、100克的水产品和200克的畜禽肉,外加适量的蔬菜和水果。我们不能住着楼房、就着凉水泡白饭吧?而这些需要多少粮食来转化?说中国粮食长期处于紧平衡状况实不为过。
通过上面分析我们可以看到,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它本身就不是一个科学认证的产物,它是在处理生存与发展问题上,面对土地资源的束缚而作着的无奈选择,如果我们有30亿亩耕地,这个标准可能就是25亿亩、28亿亩,而不是18亿亩;18亿亩就是一个斩零留整的数据。所以,茅于轼先生就找不到这样的论证资料,才批评为“拍脑袋”决策,才有了推翻这个决策的勇气和信心。
当然,茅于轼先生也并非没有考虑这个问题,他从粮食增产率超过人口增长率来说明,粮食产量是可以自给的,不够还可以去国际上购买;他从耕地面积减少与粮食大幅增产来说明,粮食产量与土地面积没有直接关系,完全可以不搞限制。最令人动心的是,他认为这种限制会产生腐败。可是,他又忘记了,经济学者不是财务专家,不能光对着数字说问题,还必须对涉及相关领域的资源配置与科学规律进行分析,才能提出让人信服的结论。
中国的18亿亩耕地并非都是丰产粮田,其中还有约5亿亩耕地属于缺水、盐碱化、乃至沙化威胁的低产田,茅先生的科技投入与治理投入在这里看有点道理,可是中国人均淡化资源拥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农业用水量占社会总用水量的64%。茅先生有什么办法调来足量淡水洗碱、治沙、浇灌那5亿亩耕地呢?就是搞南水北调能调去多少?南水超量北调后的南方生态环境的可能变异与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后果,谁又做过认真的评估?当然,如果茅先生能动员房地产商把房子盖到沙漠上去,我却不必为此咋舌。
何况,粮食增产也并非没有限度。日本农艺学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作出这方面的实验,这个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的纯理想的室内环境下,通过大量数据分析,得出了单季水稻极限产量1200千克的结论。我国杂交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对此研究分析认为,水稻对阳光的极限利用率只有2.5%,理论上水稻产量极限是1500千克。而他同时认为,实践中水稻大面积产量能够达到他所攻关的亩产900千克的产量水平,还难以做到。我们也知道,理论与实践总是存在一段距离,而自然科学中有的是人力不可逾越的距离。比如你不可能把农作物像名花一样全部放到人工控制的环境之中栽培,如果地球上能够具备支持这一系统的玻璃、能源等资源需要,并且使所有的栽培土壤达到理想的理化等营养因子要求,那么茅先生可能动员房地产商去给农作物盖玻璃空调房了,而不必忧心通过房地产的繁荣拉动内需这个吃力不讨好的问题。
如果农业不能脱离露天产业这个根本属性的话,那么还摆脱不了自然灾害的威胁;因此,农业本身也是风险产业之一。我们不能忘记06年四川的特大旱灾;今年年初刚刚发生的覆盖14个省市的特大冰雪灾害,如果这个降水量发生在春夏季节,对中国农业的打击将是致命的。假如发生的话,中国如果不具备2亿吨以上的存粮,就难以躲过全国性粮荒的灾难性后果。有些人总是对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耿耿于怀,那几年恰恰是天灾都适逢赶上农业生产的关键季节降临。后人解读为三分天灾、七分人祸,其实谁再遇上了,让遇上的人解释其中的原因可能更适合;有人反对“人定胜天”这句本质上是鼓劲的话,却愿意把天灾定性为“人能胜天”这回事。我在搜索农业灾害问题资料的时候,竟然出现“某年、某年特殊年份除外”这句不得其解的话。不过,这篇官方网站资料告诉了我,中国是一个受季风气候影响的国家,农业灾害频繁。1949年至1994年,全国农业因灾平均损失率为9%(不包括某年、某年的);随着全球变暖,近年来呈上升趋势,截止2007年的近三年平均值大概达到12%这个水平。看来,茅先生就比较乐观,他认为出现这种灾荒的可能几乎是零了,所以指责国家粮食储备不应该保持他所推测的40%这个水平,而是有个百分之十几也就够了。
茅先生也知道粮食是个活命的东西,要说他没考虑没饭吃这个要命问题,那也不够客观。他是从国际大视野中看待这个问题的,他认为国际上粮食储备充足,每年的交易量在5亿吨的规模,中国即便遇到灾年,从中淘个2亿吨不成问题。但我还是相信国务院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的话:国际上稳定可供粮食只有2亿多吨,中国缺少1%的粮食,国际市场上就要对其它地区少供给2%的粮食;这个一比二就不得了,如果中国没粮,就是拿外汇去拼抢,饿死其它缺粮地区的所有人口,也还是养不活中国。何况,我前面说了,中国人总体上也不能沉湎于温饱水平吧?看来,茅先生的观点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是中国的古训;无粮不稳,这句话是当代中国的国策。美国有位国务卿说过:谁控制了石油,谁就控制了每一个国家;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地球上的每一个人。从国家关系角度来说,世界上还有许多如海湾、非洲等天然缺粮地区,就一个非洲每年还有数以十万人计死于饥饿啊。记得有位非洲元首对中国总理说:拜托中国政府解决好粮食自给问题,那是对我们的直接支持。也记得有位中国官员说过:他去纽约粮市晃了一下,国际粮价应声而涨,而中国官员压根就不是去买粮的。去年秋季开始蔓延的国际粮食危机,可足足把粮价折腾了二三倍;国际上“谁来养活中国”的论调也随之泛起。我不知道茅先生测算的那么点外汇是否可以解决中国国际购粮需要,也不知道是否考虑过中国若指望国际买粮,这个地球上有几个国家不和中国急的,又有几个国家不在旁边幸灾乐祸的。况且,人家都砸锅卖铁地去买粮,咱们现在的低端创汇产业不知要找谁做卖家了。
茅先生一意做经济学问,看来对政治与政策不大关心。城市建设占地问题,并不是一个太难破解的问题。首先,18亿亩是指耕地,中国农业用地总面积大概是四、五十亿亩,一些低山丘陵区是可以平整用来建设的。其次,国家现在采取的是占补大体平衡原则,就是进行荒水、荒滩、荒坡、荒地治理增加耕地存量,弥补建设不足。再次,新农村建设就有小村并大村和宅基地复垦的规划;真有6亿农民出来了,那要腾出多大面积的宅基地以供复耕和建设?此外,还可以通过技术性手段进行弥补;杭州、上海等地不是重新规定建筑容积率了吗?我们还有0.27亿亩的可用量,拿出其中的三分之二给居民盖房,如果按照2倍容积率、人均30平米标准的话,可以解决7亿多人住房占地需求,如果加上各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再增加那么1到2亿人的居住占地来源,就这一块我看差不多都够了。那么,前三条途径用于产业发展用地估计也差不多。
而如果按茅先生那么个搞法,加上国家明年要放开贷款控制,岂不任意圈地占地成风了?政府官员因此是否变得更加廉洁不敢说,有人要趁机变相掠夺一批资源和财富,那是一定会发生的事情。这一想还真有点可怕,可别让老欧洲曾经的“圈地运动”在中国出现了;只是我想就是灾荒来临时,茅先生肯定不会搭几个粥棚来赈济饥民的。
这么一一驳下来,我看已把茅先生此番结论的“学术外衣”也给剥光了;假如茅于轼先生能看到我这篇评论的话,是否觉得还算平心静气呢?“不必要”认为,茅先生如果确实是用“学术”的眼光看这个问题的话,那他真算不得经济学家;如果不是的话,那难听的话就来了:用美元资助的研究成果,它在中国还就是水土不服了。呵呵——网友们怎么看他呢?
(此文为中华网友“不必要”原创,本文转载与引用请在本人博客中留言并征得同意。水平有限,敬请各位评点。)
您的帖子被沂蒙老区于2008-12-27 20:46:58置顶
你的贴子于2008-12-27 20:23:35被管理员加分(2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