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郑保卫教授:新闻教育的实践性要继续加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08:33:08
2008年12月25日 14:40:55  来源:中国新闻出版报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新闻界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一边是新闻教学点增长太快,一边是新闻院校培养的新闻人才难以适应新闻单位的需求。日前,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继广告学、传播学、广播电视学研究会之后成立了新闻学研究会,《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就上述等新闻学教育中的相关问题采访了全国新闻学研究会首任会长郑保卫教授。
强化实践性教学
中国新闻出版报:据了解,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在当地办有公开发行的报纸,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可以进入“真枪实战”的媒体工作状态,您认为我国新闻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状况如何?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郑保卫:我国新闻院校通常不被允许独立创办对外传播的媒体,但可通过其他形式为学生提供类似的媒体实践环境。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组织学生参与校内刊物《青年人大》的采编工作;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采取与媒体共同办节目的方式,老师带领学生与媒体工作人员一起完成节目制作。
此外,新闻院校还可以引进资深记者、编辑充实师资队伍,像人大的高钢教授、北大的徐泓教授和清华的李希光教授等都是近年来进入高校的具有丰富媒体实践经验的老师;今年人大新闻学院的新闻摄影课聘请了新华社摄影部的记者全程授课。一些新闻院校还在提升校内教师业务实践能力上下功夫,如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规定新闻业务课教师每年必须有一定时间到新闻媒体一线工作。
中国新闻出版报:财经、科技、法律等专业领域的报道,要求记者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功底,但当前新闻教学中针对专业报道领域知识技能的教育相对缺乏,对此应怎样改进?
郑保卫:财经、科技、法律等是专业性较强的报道领域,目前财经、科技和政法院校开办的新闻专业突出了各自院校的专业优势,但综合性院校的新闻专业对这些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还有欠缺。我们多年来一直倡导新闻专业的学生要“一专多能”,就是考虑了新闻工作需要多种专业知识的要求,但现在看来这方面工作还需要改进和加强。比如,可以多开一些财经等专业的选修课,也可以让新闻学专业高年级学生选修这些专业的学位课程,拿一个双学士学位。我记得当年穆青在任新华社社长兼中国新闻学院院长时,就要求学院开办新闻学专业第二学士学位班,招收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进校学习两年新闻学专业,这样培养的学生,很受用人单位欢迎。     另外,如果能开设类似的新闻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也是一种途径。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国际学院明年将开办的国际新闻专业,就主要招收外语类本科毕业生进行两年新闻学专业的硕士生教育。
适应实践性需求
中国新闻出版报:近年来我国新闻教学点大幅度增加,新闻界比较关注,您对此怎么看?
郑保卫:目前全国已有878个新闻传播学教学点,相比前些年确实增长太快。
大学教育已进入大众教育阶段,新闻学专业教育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人文素质和传播技能教育,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文秘、公关、广告等多种职业,就业面较宽,因此新闻学教学点增加也可以理解。据西方一些国家的新闻教育调查显示,新闻院校毕业生中有30%以上从事新闻职业,其专业教育就算是成功的,我国复旦、人大等新闻院校毕业生从事新闻工作的数字已经超过了这个比例。但一些新开办的教学点师资力量不够、试验设备不足、办学经费缺乏,不能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专业教育,影响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的现象需要高度重视。因此,新开办的教学点应适当控制招生规模,改善办学条件。
中国新闻出版报:当前,传媒业急需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高层管理人才,新闻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
郑保卫:实事求是地说,既懂经营管理又懂新闻传播的人才,靠新闻院校的本科与研究生的专业学历教育很难培养出来。最好的办法是新闻院校与媒体机构合作,共同举办培训班,招收具有一定媒体工作经验和能力,同时又有培养前途的在职人员集中学习。近年来,一些新闻院校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有的比较成功,有的则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认真总结经验。(记者 洪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