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实践及体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9:43:48
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的教育实践及体会             

                     李里母亲黄旬女士

    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中究竟有什么作用并将对其品质的形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本文拟通过我和我的家庭教育实践对这一问题试作探讨。由于文中势必要涉及到我的孩子,在进入正文之前,先说明两点:(1)虽然是谈自己的孩子,但我力求客观公正,以使本文确能给读者一些参考;(2)我的孩子尚未满20岁,他的人生刚刚开始,今后的道路还很长,虽然他已取得一点成绩,但本文并非对他终身论定,对此应抱着发展的、辩证的观点。

关于我的孩子

    由于是谈对儿子的家庭教育,先介绍一下我的孩子很有必要。他是我们的独生子,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三十日生。现将他对自己的一段描述摘引如下:

    “赵钱孙李的李是我的姓,里程碑的里是我的名,颠来倒去我都叫李里。历人世已十有八载。自幼爱好文学艺术,虽不敢说饱读诗书,也略通一二。

    我出身书香世家,从小随母亲、外祖父母读书习文。读背过《三字经》、《千家诗》、《古文观止》、《论语》、《昭明文选》等。三岁开始习画,绘画作品曾在日本、美国、土耳其、法国等地展览,并获奖。在全国各类画展中也多次获奖。六岁提笔作文,散文曾在电台播放,刊物发表。平日里书法、篆刻、工艺美术之类亦甚喜爱。

    我六岁入幼学,小学之间愚稚而无所得。十三岁入巴蜀学堂,独好辞章文字,偏失算理之法。初中毕业即参加高教自考,专习中文两年,现已完满毕业,获大专文凭。”

    上述文字是他去年所写。继此之后,他又自学中文本科,业已通过七科考试。今年初,为积累生活,磨砺意志,锻炼身体,也增加自己对有九亿农民的祖国的了解,他自愿到农村与农民同吃同住,边学习边劳动。他计划在农村住一年后回城。他说他不仅要了解农民的生活、思想、也要了解农村的春夏秋冬四季,既要看到播种,更要体会收获。虽然他住的地方很穷很苦,但他却很快适应且毫无厌倦后悔之意。

    他喜爱文学艺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许多作家情有独钟。十六岁那年暑假,他仅带着800元旅费,历时24天,只身一人东寻西找,到浙江富阳、绍兴等地拜谒了他仰慕已久的郁达夫、丰子恺、鲁迅、矛盾等作家的故乡。途中历尽辛苦:口渴了咬两块西瓜、肚饿了啃几口干饼,没车的路他步行,简陋的旅馆他能住,生病了咬咬牙坚持。归来时,不仅写了一本颇有文采的旅途记游,还背回了沉沉的两捆书,很令亲朋师友感动、赞叹。

    他具备做人的起码品质:讲文明、有礼貌、守公德。他尊敬长辈—年龄尚小就体贴周到地照顾外祖父母,还时时帮助邻居老人。他曾以幼小的身体背、扶一位病倒路边素不相识的老人回家,逢年过节他要给一些孤寡老人送去点心、水果,他还不止一次资助体弱贫困的人们。他崇尚节约—不追求名牌、不羡慕高消费。着旧衣草鞋也能徜徉于街头闹市,吃素食白饭仍可吞下几碗。他亦参加劳动—衣服自己洗,房间自己打扫,16岁时已独立生活。他的生活充实,每天基本上在学习、读书、练字、绘画与写日记中渡过。自小学至今,已坚持记日记30多本。烟酒与他无缘,歌舞厅他不去,当前这花花绿绿的世界很少对他产生影响。可以说,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已基本有了一个健康的雏形。当然他也有缺点和不足,但从总体上讲,他算得一个品学兼优且个性鲜明的年轻人。

    那么他是怎样成长为这样一个人,我们的家庭教育对他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

我们的家庭教育

    大家知道,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几乎都是在家庭中诞生的,从家庭中获得生命,在家庭环境中得到最初的也是给他生命打上烙印的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意志、品质、情操、爱好乃至人生观、世界观都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我的孩子的成长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一、良好的品质教育和家庭风范使孩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并为其健康成长打下了坚实基础。

    品质教育是最早的也是最重要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母亲,我十分赞成“教人先行而后文”的主张。我始终认为做人的教育比成才的教育更重要。一个没有优秀品质和素养的人,要想成才是很难的,即使日后学成也不能成为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不赞同有些独生子女家庭为了望子成龙,在孩子的学习上不遗余力,在品质教育上却掉以轻心以及长辈们不注意自身品行修养的行为。因此我们对孩子的品质教育极为重视,做到了抓小抓早,一以贯之严格要求,而且特别注意了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是不迁就和纵容孩子,从不满足孩子任何一个无理要求。孩子幼儿时就不允许其任性,让他懂得哭闹、撒泼毫无意义,任何事情必须讲道理。二三岁时,我家门口摆满了零食摊,当孩子第一次吵要时就给他讲明这些东西不卫生,吃零食不好的道理,而且不管什么时候经过都不为孩子购买,孩子因此养成了不吃零食的习惯。有一次孩子从带养的婆婆家回来后说了一句脏话,我听到后当即严厉制止,自此后至成年,孩子再未说过一句脏话。由此可见,只要不溺爱迁就,孩子能听懂道理并不会滋长任性的脾气。不使其任性也就迈出了家庭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一步。二是从小对孩子进行有明确目标要求的行为规范教育。并且从细小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上做起。著名儿童教育家叶圣陶认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而孩子良好习惯和正确认识的养成,离不开日常具体事务中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训练”。我们一家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十分注意。从小要求孩子爱清洁讲卫生、饭前便后洗手、说话文明、不打架骂人、尊敬长辈、友爱同学、帮助他人、自己的事自己做等等。并且持之以恒地对孩子进行这些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孩子从小就逐渐形成了明确的是非观念,做到了不打架、不骂人,待人礼貌,说话文明,参加劳动,很爱干净。记得他小时从不参加小男孩的拍纸画,也不参与打电子游戏。小时的行为约束和训练,使他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道德习惯、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三是培养孩子热爱劳动和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在孩子很小时就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让他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孩子五年级时有一篇日记对他参加家务劳动作了生动的记载:

    “一个人要学的东西太多了,就看他学不学,比如裁剪、种花、养动植物、管家都可以学。

    这个星期我就学管家。爸爸给了我9元钱,我得计划。一天在一元内,一个星期大概六元钱左右,有时可多一点。中午一斤面,一斤两角,六天一元二,加起来七元钱左右,剩下的作劳动费,吃支冰糕什么的。还得想一天吃点什么,每天不能一样。每样多少钱还得记下来,真要费脑筋。

    今天我打算吃干饭,西瓜汤、烧凉粉、炒藤菜。想好了,我提着菜篮,顶着烈日来到菜市场,还得学会讲价。我问凉粉多少钱一斤,一斤二角五,不贵,和平常一样。我称了一斤,又称了一斤丝瓜,就回来了。淘了菜,切好了,就要开始炒菜了。哦,先把饭蒸上,我这才想起。把饭蒸上了,这边锅也辣了。倒上油,放好佐料,把凉粉烧了,又去炒藤菜。刚要炒,爸爸走来说油倒多了,下次少倒点。我三下二下炒了藤菜,这边饭又好了,我端开饭来烧丝瓜汤。我还是第一次烧丝瓜汤,我把水、瓜放在一起烧,爸爸走来说:“把油、姜放进去。”一会儿烧好了,我把饭菜放在桌子上,等妈妈回来吃饭。

    管家还真是门学问呢。”

    从这篇日记里可以看出孩子通过家务劳动不仅学到了本领,还知道了持家的艰辛,学会了精打细算。劳动锻炼了孩子,四年级时他就能独立生活,并为成年后自立于社会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教育。这主要是指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等。在这种教育中,我们主要采取讲优秀人物的故事,给他读讲儿童启蒙读物和各类优秀作品。十一岁时,孩子写过一篇《读“鱼我所欲也”有感》的文章。他写道:

    “在我八岁时妈妈就给我读《鱼我所欲也》一文,今日读了又加深了理解……生命固然可贵,但自己的信仰、道义、正义能超过一切。我们现在就应该有一个坚强的信念、崇高的理想。不管遇见什么困难也要去实现理想,如果有生命危险也不怕。”

    年龄稍大一点我又给他讲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崇尚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讲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儒家的入世思想,也给他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及陶渊明洁身自好、归隐田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境界。这些教育始终贯穿了理想主义色彩。我认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才可能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人”的本色。这样的人才真正是国家的栋梁之材。这种有关动机、情感、意志等方面的教育对李里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他在初中时写道:

    “要成为好的艺术家,必须先成为好的人。中国的每一样文化首先是对人的德行的要求,其次是对人毅力与胸襟的要求,再次方才是对各门技巧的要求。要有淳朴、方正的品行,博大、宽广的胸怀,文化道德的修养,坚韧的毅力,熟练的技巧和对生活、理想的执著追求,才能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与伟大的艺术家。”

二、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学习风气养成了孩子好读书、爱学习、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我们全家都热爱学习,家庭有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的丈夫在大学任教(公婆早已去世),每天回家的大部分时间总在读书看报。我的父母都是中学退休语文教师,父亲70多岁了仍在某杂志社任编辑。我自己是66届初中毕业生。79年以后,我读了工艺美术职工大学,又自学了电大中文专业并取得大专文凭。我家藏书很多,犹多文学书籍。李里小学二年级时在《我的一家》中写道:

我的一家很爱看书,每天晚上爸爸备课,外公看报,外婆也备课。妈妈学习到半夜,我看小人书。

    他还写过一篇《勤奋学习的妈妈》:

    “我的妈妈已三十八岁了,可是她还是很爱学习,也特别勤奋。我的妈妈读完了初中,就开始了文化大革命,耽误了她的学业。工作以后,她读了美术大学,可妈妈不满足,又读电大。那时我只有四、五岁,爸爸又远又忙,很少回来。妈妈一人带我还勤奋读书。在厂里她中午不休息,就读书、背古文、学习课本。下午回来又要给我煮饭,照顾我。等我睡了,妈妈就坐在灯下埋头学习。她深夜还在写、读、背。经常是弄得通天亮又要去上班。冬天她不怕,夏天她也不怕,还是坚持读书……。妈妈一有时间就想多看书,多了解信息、新闻。她很少玩和看电视,她总是觉得自己知识太少,总想多学多记。”

    这一时期因拆迁我们和我的父母住在一起,外公外婆常在家吟诗诵词并教给三、四岁的李里。我也经常在带他经过有小石桥的地方,教他读“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晚上在月光下让他念“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到医院打针时我给他讲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读小学后,我又经常给孩子诵读优秀散文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冰心先生的《寄小读者》等等。由于对文学的热爱,我还对孩子的作文给予了精心辅导。孩子刚学写第一句话我就开始讲评,他的许多作文都经过我逐字逐句的修改。我把他从小学起写的每一句话、每一篇作文记日记都保存下来并装订成册。我家这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喜爱学习的风气,潜移默化地使孩子受到深深的影响,也培养了他对文学和学习的热爱。三岁时他已背得不少诗词,四五岁就能清楚地说出四大名著的作者。上小学后他腋下经常挟着一本“左传”或唐诗宋词令小学老师惊叹不已。现在他已能用文言文写出散文并得到大学教授的肯定。而从小到大我们为他购买的连环画及各类书籍已成为他的珍爱。他自己也逐渐养成了进书店购好书的良好习惯。读初中时,他曾省下饭钱购买一套《资治通鉴》,他还在小贩箩筐中选得《文心雕龙》,外出旅游也总背回各种书籍。他十五岁后我家藏书剧增。他会买书也爱读书,读书时常常多本一起看,让知识相互映证融会贯通,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独立见解。他中学后逐渐写出许多关于文学、艺术、历史、政治等很有思想、很有见地的心得体会。现摘录两段。初二时他在《常与无常》中写道:

    我以为生活中独特的事,即“无常”是很少的,而生活中还是“常”多。

人们每日重复为生活做着同样的事。老妇人们日日在家做饭、洗衣、带小孩。老太爷们日日栽花养鸟,学生们日日上学读书,工人们日日上班。虽然每个人的工作不同,生活不同,但日日做的、却近乎相同,生活中也还是常人多,伟人少。人们的环境也几乎是固定的,城区的人,天天见着喧闹的都市,农村的人,天天看着田野,海边的人们天天望着大海,所以人们在他们的环境里难觉得很独特的事物。他们都用习惯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一切。“无常”的事也不是没有,突然间邻居自杀了,闹市区失火了,大桥断了一截,某某舍身和歹徒作斗争等等。但“无常”毕竟是少数,生活中无时无刻伴随着人们的还是“常”。作家的伟大就在于能在平凡中发现不凡……。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伤逝》、《白光》等都是用生活中平凡而有典型的人和事来反映整个社会。老舍先生的《四世同堂》、夏衍先生的《上海屋檐下》又都是用极普通的细微生活来反映社会。我们作文就应该从普通的细微生活中去发掘,去思索。

    “常”是伟大的,“无常”在“常”面前也要低头三分。

    在学《通史》中他又写道:

    真理本身是个不断认识的过程,所以也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绝对真理。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成绝对真理本身就是对马克思的否定。《夸父逐日》的神话是个古老的寓言。寓言着整个人类追求真理的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就像追赶太阳是永无完期的。夸父亡而留下的手杖,就好比人类追求真理过程中留下的财富、成就。以后的求真者从手杖化为桃林的地方起步,踏着前人的肩前进。

这些都是他学习中的一些体会,虽不成熟,但却可以看出他的读书学习很有所得。

三、对兴趣的发现和培养开发了智力,锻炼了能力,也使孩子成为一个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和充满爱心的人。

    一位伟大的科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兴趣培养入手,引导孩子乐学、好学,从而走向成功之路,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孩子三岁时表现出对绘画的特殊兴趣。当时正值我脱产三年学习工艺美术期间。我每次在家绘画时孩子都会要上纸笔,静静地坐下来画上一两个小时,这与平日在邻居和幼儿园老师眼里认为有多动症的孩子迥然不同。这一发现令我们十分欣喜。蔡元培先生说,高尚的兴趣能“陶养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基于陶冶情操的目的,我们开始了对孩子有意识的美术培养。我的家庭在这一点上具备良好条件。不仅我正学美术,孩子的父亲也有很好的绘画基础,而孩子的外祖父母也喜欢绘画,大家都成了孩子的启蒙教师。学此专业的我,自然担负了更多的责任。我特地给孩子做了一个装小夹板的小书包,放上纸笔,让他每天背到幼儿园练习。对他的每张涂鸦之作,我都欣喜地给予肯定和赞赏,同时逐步指出长处于不足。孩子从长辈的赞赏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兴趣愈加浓厚,绘画技艺也逐渐进步。五岁时便参加四川美展获得纪念册。小学后更不断在多种竞赛中获奖。从四岁起,孩子的各种练习我都基本上保存下来并粘贴整理成册,这也给了孩子极大鼓励。兴趣已发展成孩子的执著爱好,从开始绘画起,他几乎从来没有间断过线描练习。而通过绘画孩子的智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一是丰富的想象力和思维创作能力。绘画时他几乎从不机械模仿和照抄别人,即使临摹作品也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幼时他虽不识字却能通过看连环画清楚地讲述其中的故事,脑子里装满了各种形象。一开始画画,各种形象就往笔下冒,基本上由自己想象创作,充满童真和稚趣。对孩子表现出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我们一开始便给予了充分肯定和正确引导。总是鼓励他大胆按照自己的想象创作,从不因孩子画得不像对象而责备。这使得孩子的想象力和思维创作能力充分发展,给他一个题目,就可以创作出十分独到的作品。如美院附中出过一道 “早上,太阳出,鸟儿叫,小朋友背新书包上学,碰见先生行礼”的考题给考生们作画。孩子按这题意创作了一幅画,他在日记中记载道:

    八开纸,前面一先生,两学生与先生敬礼。用粗钢笔勾出,作重彩。后画一孔子像,特大的衣服上用学校、太阳、小鸟、古代传说作装饰,中间的衣带上写着:尊师重教古已有之。全部用淡钢笔勾线,作淡红色,退到后面去了。

这幅画,美院老师称“十分独特”。二是敏锐的观察力和积累生活的能力。有感于自己青少年时期缺乏这方面的训练,成年后深有体会,因而在孩子学习绘画时,特别注意培养这种能力。我经常在孩子绘画时要其仔细观察对象,并告诉孩子美无所不在,就看你是否有一双观察细致并能发现美的眼睛。能成为作家、画家的人,就是因为他善于观察,能于别人的视而不见中发现美和独特。对此孩子在《秋日赏菊》的日记中记载道:

    我与母亲看了许多小朋友画菊的过程。母亲说“小朋友只看了一下对象,并未仔细观察,凭着想象自己组织,总是不那么美。大自然是很美的,花的造型千姿百态,自己想象总画不出很美的东西,传不了它的神韵。”母亲的话又一次让我明白了观察的重要。

    我还要求孩子不仅要善于观察,也要善于收集素材,积累生活,哪怕是生活中的细微末节也不放过。这些都使李里的观察力、注意力得到很好的发展。他很奇怪其他小朋友为什么老是在作文、画画时感到困难,他觉得自己总有许多素材要写要画,只是苦于没有时间。稍年长后,他的人物速写经常捕捉到的特殊神韵令美院老师也十分赞赏。而他的文章中对事、对物的精到描写时时让人叫绝。这里摘录一段他十六岁时雨中游西湖的描写:

    一到西湖,果然妙哉!雨中的意趣和晴里的形态真是迥异了。晴里一切都百般明晰,湖水、垂柳、长堤、孤山、荷花、小舟都一样一样,一色一色地呈现在你眼中。一种明朗清洁的感觉。雨中却不然,种种景物朦胧一片,美都在若隐若现中。杨柳的柔和柳条在风中飘动着,孤山在烟雨朦胧中,小舟在湖里一荡一荡,仿佛马上就要隐没在烟雨中了。荷花在湖水中也像摇摇欲坠似的,这雨水打在荷花上也格外美丽,水珠在花瓣上滚着,也像染上了粉红色,完全是沐浴后的女儿。最是雨水打在西湖中,一个个涟漪紧依着,相互传递开去,小涟漪一圈一圈泛成大涟漪,整个湖水就像是在微微的荡漾中。奇的是下这么大的雨,西湖边上还有垂钓者,撑着伞钓鱼的形态百般有趣。

    通过绘画,孩子还逐渐学会了爱,并由对自然的爱发展为对生命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对祖国的爱。在绘画学习中,必须了解自然、感受自然。为此,我们经常带孩子到公园、郊外、河边、山上玩耍和写生。自然界的勃勃生机和美丽景色常使孩子流连忘返,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五岁时,外公外婆带他回老家农村去玩,以后他在日记中多次提到:

    我喜欢农村,我太喜欢了。因为农村风光美丽,农村的山水都把我迷住了。我到农村去的时候,我还喝了泉水,我要住在农村该多好啊。

    他还喜欢美好的、有生命的一切。他说“我的课余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比如养花、养小动物、集邮、画画、做手工等等。”他一年级就开始种花,星期天早晨常要父母或外公外婆带到花市买回各种花草,然后自己为花盆松土、种植、浇水,时时关心着花草的生长,并在日记中记下。他更喜爱各种有生命的小动物,喂养过猫、兔、鸟、鸡、龟、鱼等等。他从小买回并精心喂养的一只猫多次在日记中生动地记述,猫生病离家后,他伤心地大哭了一场。在绘画学习中,他对祖国的古老文明、悠久历史也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稍长后,他又多次到一些名山大川旅游,进一步增加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正由于此,才使他在看到齐白石老人所说的“由于爱我的家乡,爱我祖国美丽富饶的山河大地,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而花了我的毕生精力,将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这段话时激动得热泪盈眶,当即在书店背下并写进了日记中、压在了玻板下,还多次激动地对我提起,可以说他已把这种感情融进了生命里。

我的几点体会

    家庭的情况千差万别,家庭的教育各不相同。我们的家庭之所以能在孩子健康成长中发挥重要作用,我有如下体会:

一、母亲的影响

    母亲与孩子有着最亲密、最直接的关系。“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妈妈发出的生命信息”。契诃夫说:“母亲之所以在教育子女方面不能由外人代替,就是因为她能够跟孩子同感觉、同哭、同笑”。孩子在人世间认识的第一个人是妈妈,会发的第一个音符是“妈”,最依恋、最离不开的也是妈妈。母亲对孩子的爱超过人世间所有情感,母亲给孩子的是世上最伟大的、最无私的爱,给予孩子的教育是生命的教育。因此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任何人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对自己孩子的影响也深深地说明了这一点。从小到大,孩子爱我,服我,信任我。我既是他的妈妈,也是他的老师,更是他的知心朋友,至今我们仍无话不谈。在不知不觉中他已经从我的身上学到许多。我们在兴趣、爱好、品行以及对不少事物的认识乃至优、缺点上都有十分相似之处。这种状况说明,母亲时时刻刻都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妈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孩子对生活的态度。这也就给每一位母亲提出了很高的人格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很难设想,一个自私懒惰、不爱孩子、不求上进、不讲公德的母亲会教育出一个品行高尚、勤奋好学的孩子。因而每一个母亲都应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实际上母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也会时时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斯基所说“每瞬间,你看到自己的孩子,也就看到了你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我从孩子身上就发现了不少真诚、纯洁、无私等令人感动的优秀品质,常常引起我的自省、自励。在这里,我希望年轻的妈妈们,为了孩子,不断地修正和提高自己,因为孩子们都希望自己的妈妈是天底下最好最伟大的人。

二、重视个性的发展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首先就意味着尊重人的个性。”著名教育家吕型伟教授说:少提一点全面发展,多提一点个性发展,有利于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他认为,40年来鲜有出类拔萃人物,正是教育忽视了受教育者个性的发展。我十分赞同这一观点。在我们对李里的教育中,就非常重视他的个性发展。李里很早就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意识和鲜明的个性。从刚开始学画起,他就显露出不愿重复自己和别人的特点。画画、做事总是要别出心裁。学过美术的我对此极为珍视。因为我知道这是一个人,特别是从事文学艺术创作的人要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而给予了精心呵护和培养。除了鼓励他绘画时独立创作,在其他方面表露出的独立意识也给予支持——当然这是在不影响社会和他人的前提下。上小学时,孩子认为草鞋穿着舒适,不顾别人取笑,穿着草鞋上学,我支持他,给他买草鞋,他至今夏天仍有穿草鞋的习惯。他将老师叫先生,对老师行鞠躬礼,老师斥他装怪,了解缘由后我未批评他,因为他认为这更能表达自己对老师的尊敬。十岁时,他穿着自己准备的化妆舞会上的唐僧袈裟,头带僧帽,脖带佛珠,手持禅杖,在众多大人小孩的围观尾随下到市中心走了一圈,毫无胆怯之意,这时我们鼓励他。从小学五、六年级后,他表现出对文学艺术的偏爱而“偏失算理之法”,初中毕业时虽然作文美术冒尖却未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们没有责怪他,而是支持他发展自己的特长,走适合自己的路。于是他未读高中而通过自考径直取得大专文凭。家庭的培养和支持,使李里逐渐形成对事物有独到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的鲜明个性。表现十分突出的是由于他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初中时自己请人作了一件长衫。大学后他常穿着长衫在校园、街上行走,并在百分之九十的回头率中保持着泰然自若。穿服装虽然是个人喜好,但却表现出他的独立意识和“敢为天下先”的良好心理素质。这使他没有一般青年人所特有的从众心理。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他仍能保持自己的见解,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中的精华予以认同,并对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等非正常现象嗤之以鼻,除了良好的道德修养,也与这种“走自己的路,让人说去吧”的独立意识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三、和谐而宽松的家庭环境

    “和谐的家庭生活是家庭教育的基础”。首先我和我丈夫的感情和睦,我们在生活上互敬互爱,在事业学习上相互鼓励。我们的家庭生活是和谐而稳定的。虽然在教育孩子上我们曾有过分歧,但当丈夫逐渐认识到我教育孩子确有所长时,就基本采取了妥协和让步,让我在教育孩子方面承担了主要责任。这从客观上减少了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因认识不同而产生的争吵,相对保持了家庭的和睦与稳定。其次我在教育孩子时十分注意尊重和理解孩子。因为孩子虽然小,同样有自尊心,同样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对孩子的缺点和错误,总是在仔细分析的基础上给予批评,使孩子接受起来口服心服。同时采取说服教育和民主的方式,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一些有关孩子的大的决策:如小学升初中、初中毕业后的路怎么走、以及到农村等等,总是先让孩子谈出自己的想法,最后再由大家民主商议作出定夺。三是打破长幼有序的古训,与孩子交朋友,同孩子一起嬉戏打闹,做“孩子最忠实的听者”。在家里有客人一起闲聊时,也允许孩子参与,使孩子感到自己也得到了尊重,树立起孩子自信、自强的意识。这种宽松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使孩子爱我,也热爱我们家。他最喜欢与外祖父母、父母亲等一大家人坐在一起聊天。这种时候,孩子自然地成了连结三代人的桥梁,在我们家几乎不存在代沟。

四、家人共守的行为准则

    家庭所有成员的“行为、举止、言谈与礼仪风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潜移默化着孩子。“家庭教育是渗透在家庭全部生活之中的”。孩子是双亲的镜子,孩子的行为清晰地反映出家庭成员的行为准则。所以对孩子言传身教,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做到也是我们家庭教育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我们家的人洁身自好,严于自律。我和孩子的父亲都在单位里负责一方面的工作。我们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在单位上多次得到嘉奖。我的父母也兢兢业业献身教育事业大半生,耄耋之年还在为社会贡献余热。我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家里经常讨论和抨击不正之风,我家墙上挂着“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横幅。我们喜欢看书读报,看电视也要选择品位高的节目。我们尊重关心老人,家里有点好吃好用的总要给父母送一些。我们宽容大度,不与他人斤斤计较,兄弟姊妹谁有困难都伸出援助之手。我们的业余时间从不打麻将,喜欢到郊外或茶馆里读书学习。这些都深深地影响了孩子,使孩子从家人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基本成长为一个如邓颖超老人要求的“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且有良好素质的青年。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我们的家庭教育对孩子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和谐发展,对孩子良好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确实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但要指出,本文绝无意贬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作用。事实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始终处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状态”,每一部分都不容忽视。但这已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范畴,这里不作分析。在结束本文时,让我引用一句大家都熟悉的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年轻的父母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们,为了你们的孩子,为了民族素质的提高,让我们共同重视和探讨家庭教育,共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人格吧,因为我们的孩子期望着我们。

                                           一九九六年十月九日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