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八大传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1:57:08
第一奇:真人林园VS股神巴菲特
1989年:5万倍增值的起点
1989年,林园全家人共同筹集了8000元,进入股市。林园分别买入了30股深发展银行的股票(账簿中简称“发行”),他以88.45元买入深发展股票,之后反复操作,短短几个月盈利12万元;林园妹夫马先生现在还保存着90年初的账本,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骁勇善战的“母钱”的概况。
1990~1992年:8000元“牛”成1000万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指数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这个区间是中国股市诸多财富神话争相上演的时期,林园也不例外。林园的8000元此时变成了100万。
1991年初,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林园运用他的100万元,在之后两年里,他收购并操作深发展、深原野、深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在其上市后实现了十几乃至几十倍的增值;到1992年,其股票市值已超过1000万元。
1993~1995年:熊来了,凭“铁律”脱身
长达四年的“大熊”压垮了很多散户和机构,而林园却毫发无损,并安然脱身。用林园自己的话来讲,每次熊市脱身,都不是自主选择的结果。“我只是选择优秀的公司和股票,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就决不投资。我有自己的投资铁律;这使我每次可以在股市长期走低前脱身。”这正是所谓“不战而胜”(只是不知道,其他投资者是否能有这样的坚定和运气)。
1996~2001年:“长牛”带来4000万元 他撤了
林园所谓“抓龙头中的龙头”策略这一次有了充分的体现:1996年底开始以22元买入四川长虹,最后以每股平均60元以上价格卖出(约半年),当时他各个账户上的长虹总计有100多万股,为他赚了4000多万元。
不过这一次,“不战而胜”的林园再次明智地发现,投资股市的人们已经抛掉了所有的基本面,甚至技术面;而自己却又一次发现找到合适的公司和股票的难度,所以,自2000年以后就开始从股市撤出资金,而在股市达到顶峰之前,他已经全身而退。
2001~2003年:“消失”的三年
林园称,脱离股市这三年去投资了房地产等其他实业领域。然而,他说过对其他的领域根本难以提起兴趣,也不愿提及所开发的地产项目。我们在谈话中,他无意间表现出了对于国外股票市场的熟悉;恐怕,这不仅仅是兴趣和其他或有或无的原因吧。
2001年到2005年,黎明前的黑暗里,南方证券倒下了,德隆系倒下了,基金来了,QFII来了,股改启动了。
2003年底至2006年初:他开始露脸了
到目前为止,林园的这些投资所带给他的财富,已经不止4亿元了;因为在2006年第一季度的这次行情中,他的投资差不多每天都在增值。
现在,他最日常的工作就是全国各地的调研,往返于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大户室,其中北京5个、深圳3个、成都1个。
比拼业绩——林园胜
三十六年间,巴菲特使伯克希尔的股票以平均年收益为22.6%的年增长速度远远甩开标准普尔,而林园则在短短十六年间,以98%的增长率累积了他的4亿元。
如果给他们一个公平的机会十六年的时间,8000元的初始资金。巴菲特将只能得到20万元的增值空间。
比拼耐力——巴菲特胜
巴菲特说:我们最喜欢的持有期限是永远持有。巴菲特一直都在努力收购那些仍将持续经营几十年的公司,他不是那种当日对冲套利的交易商,而是一位持股时间长达数十年的交易商。
林园:在选好个股后,先是少量买入一些做跟踪,时间可能会长达三年。其次,就是反复调研,然后在合适时机大量买入。
比拼小气——平局
巴菲特:总是把钱捂得很紧,只是偶尔掏点钱,用于像增添房舍这样的事情。而伯克希尔公司董事会成员每年的薪水是900美元。
林园:我的‘抠门’在圈子里很有名——飞机下来只坐大巴,酒店只住二三星级的,买部手机也要跑遍全城找最便宜的,就算30块的东西我也要讲价。在证券公司我是贵宾,都是他们请我吃饭。这是我消费的原则,也是我投资的原则,就是只买性价比最优的东西。换句话说,以最低的价格买到最好的东西。
周围评价——巴菲特胜
巴菲特——因为巴菲特周围的伙伴都属于知名人士,他们的财富也已经得到众人的认可。
林园——据林园称,事实上,已经有一两百人在跟着林园操作,都是开始不相信,过了几年才相信了。林园对周围的朋友影响至深。有一位合作伙伴甚至对妻子这么说:如果我不在人世了,所有的投资决定都必须林园来拿主意。
难以置信的程度——林园胜
有关巴菲特和伯克希尔公司的许多事情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比如说,公司5位数的股票价格,人们首先感到怀疑。——安迪·基尔帕特里克《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
大部分业内人士对林园的财富事迹都是大摇其头,每个人都认为这是神话。如果论怪诞程度,巴菲特略逊一筹。
各自持有的股票——平局
林园持有的股票 PE 行业实力排名
贵州茅台 29.16 2 五酿液 23.31 云南白药 34.56 3  铜都铜业 8.74 3  招商银行 19.39 1  新兴铸管 6.87 20 中原高速 11.51 4
巴菲特持有的股票  可口可乐  吉列公司  美国运通富国银行《华盛顿邮报》公司穆迪公司 布罗克公司
第二奇:820元一天变成56万
一天炒出了700倍的收益!南京股民张浩(化名)昨天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收盘价近0.70元的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转眼之间,820元变成了56万元!
“这种机会只有一次,以后不可能再有了,你们报道之后更不可能有了。”张浩告诉记者,他从去年8月1日出现市价委托规则后,就留了心,“市价委托就是当天必须要成交的,按市价交易,只要有人挂出了按市价委托的卖单,而大家恰恰都不买、没有什么买单,理论上我就有可能以1厘钱的价格买到权证。”
从那以后,只要有空,张浩每个交易日都会挂出1厘钱的买单。昨天,张浩动用了账户上1万元钱,挂出了海尔等10个认沽权证品种的买单,“今天只有10个认沽权证有可能挂到1厘钱的,我事先都研究过了,今天全挂了。”
“说实话我也没想到今天真的会成交。”张浩称,收盘之后他查了一下自己的账户,一下子多出了50多万。“我想是不是搞错了?以前也有一次,因为系统出错,我的账户上多出了100多万。”但是这次张浩仔细看了盘面之后,确信这次50多万是真的到了自己的账户上。“因为今天的盘面上我看到了1厘钱的成交价格。我一共买到82万份海尔认沽权证。”
1厘钱能买到权证的概率有多大?昨天证券公司专业人士称,这样的概率简直就和中六合彩一样。
“这种情况发生,只有在一种情况下,那就是在9:25分-9:30之间,首先要有人挂出按市价委托的卖单,卖单先进交易所,同时没有什么买单。然后张先生挂出了1厘钱的买单,买单后进交易所。”拿张浩自己的话说,以前从来没有人挂过按市价委托的单子。就这一次机会,就让他给碰上了。
昨天上海证券交易所的一位工作人员向记者证实,这次交易在权证交易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交易确实成功了。昨天收盘之后,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人员发现了这笔奇特的交易,还为此专门打了一个电话到华泰证券大桥南路营业部询问客户情况。
第三奇:500万元打不到一个号
牛市打新股,火爆行情令人羡慕。可是你手握数百万资金,也有可能“打新”不成蚀把米。
自中国人寿申购以来,一些老资格的新股申购者发现,时下“打新股”越来越难了。其他的不说,即便是盯住大盘股申购,百万级别的资金量也只属于“杯水车薪”,大量原本看似十拿九稳的机会,如“煮熟的鸭子”那般飞走了。
就拿中国人寿来说,理论上需要95.95万元才能确保中到一个号码(1000股)。而在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发行时,申购者只需要9.5万元和15.88万元资金就能确保中到一个号。到兴业银行发行时,理论上需要208万元左右才能中到一个号。
申购优质大盘股的难度慢慢提升,深圳中小板新股的申购难度也堪与比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在深圳中小板市场新股发行时中签,那好比是摸了“大奖”。尤其是进入今年以来,深圳中小板屡屡出现如此情形:四五百万元的资金,也未必能保证中到一个号。
罗平锌电(002114)和三维通信(002115)中签率分别为0.0987%和0.0818%。根据发行价计算,如果确保中到1个号(500股),罗平锌电需要约510.6万元,三维通信需要约559.5万元。投资者在网上申购威海广泰(002111)时,则需要动用587.84万元的资金才能在理论上确保中到1个号。如果新股中签号排列发生异常情况,比如排号极不规则,用上述理论资金量,可能还是中不到一个号。
第四奇:2000万元进不了大户室
这样的故事在市场中已不鲜闻:北京一家基金公司曾经接待过一位老年客户,随身携带几百万的现金去基金公司购买基金。交流中,基金公司的销售人员才惊奇地发现,这位携带巨额现金的老年客户不是自驾车或者乘坐出租车而来,而是乘公共交通车而来。
还有消息称,在西南某城市代销基金的银行网点,一位花甲老人,拿着200万的现金,在银行网点内选购基金。而中午时分,这位身家至少在200万元以上的老人首先想到的是买一份米线来填饱肚子。
而另一位投资者手握巨资想进大户室,但他仅仅明白了什么不叫大户。他以2000万元资金去开基金账户,本想能进大户室,殊不知吃了闭门羹,被告知“请到外面(散户)去排队”。
就在一年以前,银行的柜台前排队的客户一类在办理常规业务,另一类在买国债,而现在国债队伍已经变成了基金队伍。很多投资者聚在银行网点征询银行理财顾问,哪只基金更值得购买。
再让我们看一个场景,了解一下基金投资的“热度”吧:据传,一家基金公司总经理开车被叫停,当总经理透露自己是某基金公司老总时,当事人员非常惊讶和兴奋,并立刻放行,还称如果以后遇到麻烦可以帮忙解决,同时还要求以后要多多指引投资方向。
第五奇:开户的故事
2006年1月16日,某证券公司中山北路营业部。
离下午开盘还有20分钟,少妇排在队伍最前头,抱着个小男孩,倚在柜台前,脸上带着优越的神情,和维持队伍秩序的保安聊着,似乎和保安很熟。
“上午8点半我就来了,排队开户的人真多,现在才轮到我。”少妇对身后的中年男子说。
中年男子正向大厅里的保安抱怨,“下午开户人数还有限制,很多人都白来了,开个户,真不容易。”
中年男子脸上透着几丝不耐烦的神色。
“啪!啪!啪!”
营业厅里响起了热闹的掌声,开盘时间到了,柜台工作人员也到位了。
少妇放下小男孩,走上前去。
工作人员递给少妇一张表格。接过表格,少妇一脸茫然。
“填啊?”工作人员催促到。
少妇的脸“唰”地红了,低头说:“我不认字,不会填。”她拿出准备已久的身份证,说:“大哥,麻烦你了,帮我填一下。”
“不会填也开户啊”,工作人员咕哝了一句,“名字会写吗?”
“会,会。”少妇连忙回答
工作人员低下头帮少妇填了起来。
这时,少妇的手机响了,“哦,你在工地啊,我轮上了,人真多,排了一上午,用我名字开的户,等会儿我就去存钱,就把5000元都存上吧……”
少妇认真汇报着情况。
“签字吧。”工作人员说。
少妇一笔一画地写完了名字,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表,小心放进包中,抱起小男孩,走了。
看着少妇远去的背影,保安“哎”了声,“绣花枕头稻草芯,谁都把股市当作自家开的了。”
人群又骚动起来
“慢慢来,排好队啊,相互体谅点。”保安又上去维持秩序了。
第六奇:肯尼迪时刻
专栏作家William Pesek在1月份一趟从东京飞往曼谷的飞机上从一个对冲基金经理口中听到了一件奇事。这个英国的基金经理在上海的时候曾经在一个小摊子购买DVD,摊主悄悄地对他说:“如果你还没有买青岛啤酒的股票,现在还可以买一点。”这个基金经理将这称为“肯尼迪时刻”。
“肯尼迪时刻”的说法,与股市中著名的“擦鞋匠理论”有关。
美国1930年的经济恐慌之前,股市正如日中天,每个人都在以高价买入股票并以更高的价格卖出。华尔街到处都是因为炒股而暴富的人。当时在华尔街工作的股票交易员、经纪商以及投资人都会在工作之余到街道旁的擦鞋匠那里擦鞋,市场是如此的火爆以至于擦鞋匠都难免问问这些业内的人哪一只股票是市场的热门。
久而久之,这些擦鞋匠的摊子就成为了热门股票的信息交换中心。这时突然出现了一只非常热门的股票,因为每个人都在谈论它,这些擦鞋匠面对此一千载难逢的赚钱机会变得难以把持,最后跳入股海。而之后的事实证明这时已经是泡沫的高峰,之后市场急转直下。之后人们就将这成为“擦鞋匠理论”,意思就是当所有人都在谈论股票的时候,这往往是一个市场泡沫即将破灭的时候。
当年华尔街最大的庄家之一,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John F. Kennedy)的父亲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就在1929年听完一个擦鞋匠对股市侃侃而谈的第二天坚决抛售了自己的股票。
第七奇:权证后遗症
老程,一家小地产公司的部门经理,炒股票七八年,此前几年熊市虽然没赚到太多钱,但也没有亏。但2006年大牛市,他却所获寥寥,让他郁闷不已。
“2005年宝钢权证刚推出的时候,赚了点钱,但投入不大。可到去年5月份,看到邯钢认购(580003)一天动辄30%~40%收益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5月17日邯钢认购上涨41.36%,18日上涨30.69%。“在随后股指震荡的时候,它还大涨,诱惑实在是太大了。”老程说。
2006年5月29日甫一开盘,老程2.11元果断买进,当天单边上涨24.38%。“我都是当天开盘买,随后高点卖,虽然没有把整个波段做足,但短短一周账户也有60%的收益。”
不过,在6月1日邯钢认购冲高回落之后,事态却发生转折。“6月2日冲高3.61元还赚了点钱,之后就再没出现像样的机会。”老程回想,也许是之前赚钱太容易,自己已处于癫狂状态,虽已经意识到机会可能不会再有,但账户快速缩水还是促使他奋力一搏。
随后近一个月时间,老程不仅把之前收益损失一空,还倒贴12万元,亏损50%。
“这次打击让我对市场风险有新的认识,也让我的心态全部乱掉了。”在随后几个月中,老程凭着中信证券(600030)、辽宁成大(600739)等熟悉的股票把损失补了回来。
“此时我心态发生了太大变化,明明知道是一个好股票,但短暂的波动我都接受不了,甚至赚几个点我就跑了。”老程开始频繁更换股票,他卖过的如中集集团(000039)、赣南果业(000829)等股票,日后都有了翻番的走势。
第八奇:基民排队挤“爆”银行
银行里排的队伍怎么这么长?
1月25日上午10时30分,省会市民齐先生一到附近的建设银行就傻了眼———三排“长龙”早已排起,把银行大厅堵了个满满当当。一打听,吓一跳,一大半人都与他目的一致———买基金!
这样的买“基”景象最近已不足为奇。银行工作人员告诉他,为了买到热销的几支基金,有时银行还没开门,人就等在了外面。
股指一度挑战3000点,大牛市使市场赚钱效应空前放大,越来越多的普通投资者争先恐后当起了“基民”。
现象:满“行”皆是“基金客”
“半年前,我闺女让我买基金,我还弄不明白,以为是鸡精呢!现在我也是‘基民’了!”25日上午,省会裕华路的一家工商银行里,正排队的退休干部崔大妈说,她看好的富国天惠基金今天起恢复申购,想把还没到期的一万元钱取出来买这支基金,“别看今天大盘大跌,我还是长期看好!”
“你买基金了吗?”现在,人们在银行碰面时多半会这样打招呼。
2006年,当大部分股民感慨“只赚指数不赚钱”时,基金收益翻番却让不少“基民”笑得合不拢嘴。据介绍,去年,不少基金跑赢大盘,年均收益超过80%的“基民”比比皆是。2006年基金业也创造了辉煌———多个超百亿元规模的基金成功发行,一天发行100多亿份当天结束销售……央行最新报告显示,证券投资基金已成为中国城镇居民仅次于储蓄存款的第二大金融资产。
普通百姓想借道基金这种“专家理财方式”,分享大牛市收益。许多股民也转而当起“基民”,老股民王先生就是一例:4年多的熊市让他尽尝“被套”艰辛,去年3月,他拿出3万元投资了开放式基金,到年底市值约合6万多元。现在,“解了套”的王先生已基本退出股市,转投基金。
“现在,很多基金在申购的前几天就卖得差不多,有的甚至刚发售就抢购一空。”一位银行工作人员笑着说,“这让我想起了前些年人们半夜排队买国债。”
中国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月21日,2007年两市新增基金开户已经超过100万户,而去年底两市基金账户为371.9万户,在短短12个交易日里,新开基金账户增加了27%。
也有人在抱怨———“我就交个煤气费,也要排一个小时队?”几日来,记者走访了多家商业银行网点,在上午9时30分至11时30分、下午13时至15时的基金交易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等候队伍,办理存取钱、换存折、代缴费等简单业务的客户抱怨连连。因为办理基金业务比较费时,许多新开户者办一单甚至要花半小时以上。
提醒:基金并非“稳赚不赔”
面对当前的“基金热”,专业理财师却表示,理财意识觉醒是好事,但基金并非“稳赚不赔”,需要理性思考谨慎投资。
广发证券河北总部投资方面的专家告诉记者,简单讲,基金就是投资者将钱交给经理人管理,经理人将从投资者那募集来的资金投资于股票债券等,所以基金的涨幅与股市行情密切相关,基金同样存在风险,不可能只涨不跌。在2001年到2005年里,股票行情不好,基金净值也在下跌。他指出,像2006年那样“股指翻番”的行情在2007年很难重新出现,正常情况下,基金的年平均投资回报在10%至20%。绝大多数基金并不承诺保底,也可能跌破净值导致亏损。
我省一些银行理财专家也认为,“基民”一定要有风险意识,目前很多处于申购期的股票型基金净值增幅已较大,投资成本高了,风险也相应大了;而新发基金又面临建仓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再加上无论认购还是申购基金,都有一定的手续费,加上1.5%左右的管理费和一定的赎回费用,如果你的收益达不到3%,就很难获利。加上目前大盘高位震荡,此时跟进买基金风险较大。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目前许多“基民”特别是中老年“基民”,承担风险的能力有限。但不少投资者连基本的基金常识还不懂就盲目买进,更是不可取。
一些信号值得投资者注意:推迟新基金发行、制止基金过度宣传……管理部门已开始出手,为过度膨胀的基金销售降温。
支招:不妨打套“组合拳”
吃饭时,如您不擅点菜,可选择吃套餐,科学又经济。这种模式同样适用于基金投资。理财专家给投资者支招,不妨打套“组合拳”———配置不同类型的基金资产,以降低风险,比如可选择60%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股票型基金+30%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券型基金+10%基本没有风险的货币型基金。对于基金了解不多的投资者,可考虑FOF基金,这种基金专门投资于表现优异的基金,经过两次“筛选”风险小,还可投资指数型基金,这种基金跟踪某个指数如上证50指数(2054.644,-43.54,-2.07%),只要指数上涨就可以赚钱。
业内人士同时建议,买基金不宜把资金一次性全投进去,可以办个基金定投,每个月定期定额投入一定资金,既可有效降低市场波动产生的风险,从长期看,复利和平均成本法也能赚到钱。
银行人士也提醒客户,有条件的话最好开通网上银行,在家中轻点鼠标,基金买卖、查询等业务都可在网上轻松完成,也可免去银行排队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