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牟利,权力寻租--权力部门以考试之名牟利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51:00
撰文 柴新桂    亚洲时报 2006/09/01, 周五
如今,资格证书在中国大陆极为盛行。财会证书、司法资格证书、口译证书、秘书资格证书等等,不一而足。目前社会上考试种类繁多岸岸除了高考、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就学资格考试外,还有托福考试、GRE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国家司法考试、注册会计师考试等各种职业资格和职业技能考试等各种名目繁多、蔚为大观的考试已经遍及社会各个角落。资料显示,中国每年报名参加各类考试的人,加起来有上千万之多。同时,因为混杂著各种“灰色”的利益纠葛,“考试经济”一词也随之浮出水面。据了解,目前林林总总的考试,其发证机关既涉及国家诸多部委、各种级别的行业协会、组织,也有一些商业机构。而由于受到部门利益的驱动,一些考试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黑洞。
例如,职业技能认证迅速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其利润空间吸引共多商家和机构参与。认证种类由起初的几种迅速发展到数百种,发证机关涉及国家诸多部委,各种级别的行业协会、组织,甚至一些商业机构。比如,仅计算器应用技能的认证,目前就有教育部、劳动部、人事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考试培训费用从数百元至数千元不等。但现在,认证种类与认证培训机构数量激增,相互间形成激烈竞争,不是质量竞争,而是价格竞争。仅北京市各种培训认证机构,目前不低于3000家。这些培训机构用各种方法提高考生的”通过率”,甚至打出”包拿证”的广告,这是中国大陆种种”走过场”的认证考试现象之一。
随著就业压力日增,资格认证越来越吃香。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有的培训鉴定机构为了分一羹食,开始不择手段,有钱就干,导致职业资格认证和证书水份大增。
据《北京劳动就业报》报道,不考试就能买到职业资格证书!前不久,南京一家职业培训公司连续刊登广告,声称可免试免考获取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职业在内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只要交钱就可以办理外省的正规正版的职业资格证书。后经江苏省劳动部门工作人员在暗访中发现,声称”卖证”的公司所办的职业资格证书”是湖北省劳动保障部门发的证,经办机关是湖北省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若想”购买”证书,要到该公司填一张培训表,然后由他们把购买者的人事关系挂到武汉某大型企业,作为”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签订四个月的劳动合同,造工作业绩、论文等,然后就报批发证。暗访人员发现,尽管这些卖证公司并不具备营业资格,为买证者所做的申报材料全系造假,但他们确实能拿出正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如今,诸多考试却变成了权力部门牟利的工具。不仅国家诸多部委,各种级别的行业协会、组织,甚至连一些商业机构也成了发证单位。据报道,目前至少已经有23个行业、90个工种有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入门槛。它不仅包括医师、律师、会计、证券这些确实需要一定的从业资格才能进入的职业,还包括推销、茶艺、插花、保健按摩、洗衣甚至是保姆、保安等一般服务性职业,一个农民工进城打工,也要办上好几个证才行。
在现代社会里,人们从开始上学到步入社会,一生不知要经历多少考试。考试,原本是检验知识、测度智力的一种方式。然而,随著考试日益演化成组织者、管理者、商家等多方获利的“考试经济”,接踵而至的作弊丑闻和泄题事件所暴露出的诚信危机,掀开了“考试经济”的盖子,使人们有机会看看盖子下面的金钱交易与利益比拼。
在考试领域,通过权力对利益的攫取正变得越来越露骨。有些地方或有关部门甚至规定,不从他们那里购买教材,不接受他们的培训,就没有资格参加考试。相应的,如果购买了他们的教材,接受了他们的培训,考试就很容易过关,因为相关答案事先就已经透露给考生。
“考试经济”的组织者因为对考试拥有主办权以及资源配置权,处于柯断地位,以行政强制力设置种种行业“准入”考试,让所有管辖的从业人员参加,是许多行业主管部门热衷的做法。各类资格证、上岗证、从业人员教育培训、职称外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相继推行,都是这种强制的结果。
考试的泛滥,一方面缘于主管部门对自身职责的误解,以为加强监管就是多发放证书,多设置门槛。另一方面,设立考试的背后,通常是利益使然。以行业准入为条件,要求从业人员参加各种培训、考试,收取高额培训费、教材费和考试费,已成为许多行政部门或行业协会的“赢利模式”。
在互联网的有关讨论中,有些网友表示,设立考试制度的背后经常是利益的考量。“考试经济”的有关各方中,收入最稳定的是各类考试的主办者,职称外语考试恐怕也不例外。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每个公民都有劳动的权利。而目前所实行的行业资格证书制度,却剥夺了很多人的劳动权利,尤其是弱势群体,包括农民工的劳动权利!诚然,由于某些行业具有涉及公共安全的特殊性,实行法定的证书准入资格是有必要的,比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电工等。但除此之外大量的并无涉及公共安全的行业,尽管可以有“证书”,但不能作为政府是否准其进入该行业、是否准其就业的法定凭证。而现在的情况呢?已经到了几乎进入所有的行业都需要政府发证批准的程度!就连保姆、门卫这样的职业,居然也需要政府发证才能谋职!这种“水银泻地”般的所谓“资格证书制度”,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出第2家了!
应该说,在一些行业中实行资格证制度是一个进步。因为它强调的素质面前人人平等,就业岗位的获得取决于个人能力,而不再与户口和身份挂钩。在特定的行业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并限制没有资格的人进入该行业也是国际上的通例,其目的在于保证该行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操守,从而为公共提供公正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但是,在国际上,实行资格证书制度的行业仅限于法官、会计师、律师等与社会公共利益密切相关的、维护社会基本信用的行业,而且这些行业必须经过合法的授权。可是,反观中国大陆的实行资格证制度的行业,有过多过滥之嫌。据统计,国内已经有23个行业的90个工种有了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入门槛,它包括了会计、证券、导游、公关、秘书、推销、银行、土地、医师、洗衣等等各方面。而要获得这些资格证书,必须经过考试,于是考试越来越多,并且进而衍生出所谓的考试经济。
事实上,在一些没有必要的行业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往往成为政府部门和公共争利、部门与部门之间”诸侯割据”争权夺利的手段,带有很强的部门逐利色彩。于是,我们看到的一个基本现象是:越来越多的行业被要求持证上岗,而持证上岗的前提是必须经过指定的培训和考试,而这些培训是颁证部门或其下属事业单位(利益关联机构)独家举办的,而柯断性培训及关联性考试又将“一口价”的培训费、考试费不断提高。这样一个完整闭合的利益链条必然会把越来越多的权力部门吸附到资格证书制度中来;于是,在部门权力的不断自我扩张中,部门权力实现了利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