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之湖──读《瓦尔登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3:05:28
湖是镶嵌在大地上的宝石。
在万里之遥的美国波士顿近郊,在久远的1845年美国独立日那一天,时年28岁的梭罗开始在瓦尔登湖畔结庐而居,用两年的时间从事着最原始的劳作,同时孤寂而又诗意地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类自身,思考那些在烟花锦尘中无从寻觅的玄机,然后蘸着清澈的湖水写下《瓦尔登湖》。
于是,在人类文化发展的漫漫长河中,平添了一颗虽不耀眼但却历久弥新的珍珠。
“湖是风景中最美丽、最富于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观看它的人同时也衡量着他自身天性的深度。”……《瓦尔登湖》用质朴清新的语言,解析了作者与自然、生活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以及自然与自然之间种种近于本质的关系。时过境迁,地因人传,如今每年景色怡人之季,总会有成千上万的仰慕者在瓦尔登湖畔驻足沉思。梭罗和他的小木屋以及《瓦尔登湖》,已经成为绿色文化的一种象征,这就是,与自然对话、与绿色亲近、与生态互融:在野花绽放中享受美丽,在百鸟婉鸣中获取欢愉,在朝雾暮霭中品味宁静,在四季轮回中感悟生命。而这,又怎能不让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现代人肃然起敬而又自卑自怜呢?
湖其实是透视人类心灵的镜子。
如果说十九世纪的人们欣赏《瓦尔登湖》,是因为它对于物质至上和拜金主义的批判,那么在现代社会,《瓦尔登湖》则更多的是警醒世人对于人类生活方式的反思。
工业文明为人们创造了几乎随心所欲的舒适生活。然而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又给自己布下了生态陷阱:水土在流失,田地在沙化,物种在不可逆转地减少,天然林在向远方的地平线大步退缩,酸雨模糊了我们的视线,废水、废气、废渣玷污了河流、大气和土地,人类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到了自种的生态恶果。
无知与无情终于遭到了报应。其实生而为人,不过是悠悠生物长链中的小小一环,人类理当以平常之心,善待芸芸众生中的一草一木,善待生命泉水中的一点一滴,善待这大千世界无限时空中的所有一切。而问题的症结在于,由于人定胜天的自大情结作祟,人类对于绿色的依恋渐渐减少了,人类的绿色智慧慢慢弱化了,人类生命本色中的一点点绿色情绪也日复一日地消磨了。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曾这样表述:“不必给我金钱,不必给我荣誉,给我真理吧。”
我以为,这真理该是热爱自然,保护生态:如果我们少一些贪婪、多一些呵护,如果世上多几处宁静而澄亮的瓦尔登湖,那么人类的灵魂或许将不至于四处漂泊……
歌德说过:“在湖边自由眺望,精神无比昂扬!”
湖还是镌刻于人类精神家园,指引我们理性前行的心灵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