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浩报告风波:“贸易顺差幻觉”双重探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5:57:18
王志浩报告风波:“贸易顺差幻觉”双重探底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的确存在高报出口的倾向。”4月21日,浙江排名前五的一家服装出口企业的内部人士说。
而一天之前,渣打银行资深经济学家王志浩(Stephen Green)的一篇研究报告中说,“人民币升值的‘实际’压力并不如贸易数据反映出的那么大,而去年的贸易顺差远远低于1020亿美元”,背后的原因便是前述外贸人士提及的高报出口的行为。
王认为,“虚报货值和转移定价正帮助巨额外汇资本流入中国。”
与王志浩的结论不同,前述进出口企业人士称,出口企业高报出口价格,并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而是考虑出口退税。
进出口“百慕大三角”
王认为,国内的对外贸易“似乎存在着一个百慕大三角洲”,表现在“中国的进口额远远超过他国对中国的出口额,而出口额却大大低于邻国从中国的进口额”。
王假定把2003年的差距值看作是正常水平,在假设该差距水平不变的情况下,推算出2005年在贸易中隐藏了约670亿美元的非贸易资金流入。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贸易计算方法不同”和“不同国家的贸易数据衡量不同”等外,更重要的是源于“虚报货值和转移定价”。但对于后者,王称由于数据局限,只有类似定性分析。
其数据来自“环亚经济数据”。环亚经济数据有限公司(CEIC,Ceic DataCompany Limited)为香港专业的经济数据公司。一外资银行研究宏观经济的经济学家称,环亚的数据不仅为外资银行采用,高盛等国际投行也常引用。
1998年以前,很多的热钱可以通过资本项目转移,但是1998年之后,外汇管理局加强了监管,很多资金便从资本项下转移至经常项下。
他认为,虚报货值实际上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在人民币相对弱势,外汇兑换艰难之时,主要的形式是高报进口。而自2003年起,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与日俱增,高报进口的做法自然而然地减少。虚报货值的形式发生了变化,主要是高报出口。
前述外资银行经济学家称,通过高报出口,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美元资产通过目前的结汇机制,结算为人民币。
上述的判断仍然基于真实的贸易基础,但是一位有6年外贸经历的人士透露,市场上甚至存在没有贸易基础、纯粹为转移资金的交易。
事起退税?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出炉的对外贸易数据,一季度我国出口1973亿美元,增长26.6%,回落8.3个百分点;进口1740亿美元,增长24.8%,加快12.6个百分点。进出口相抵,顺差233亿美元。
人民币升值的最大压力仍然是巨额的贸易顺差。
但是,如果这一顺差存在“水分”,那么人民币升值的理由可能不充分。
不过,前述浙江纺织进出口企业人士称,出口企业高报出口价格,并不是因为人民币汇率,而是考虑出口退税。
研究资料显示,我国从1985年开始实行出口退税政策,先后在1994年、1999年和2003年三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从2004年起,我国对出口退税率进行结构性调整,出口退税率平均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左右。2005年8月,国家再次调整出口退税政策,地方超基数部分出口退税承担比例从25%下降到7.5%。
对于政策制定者而言,与其被动地接受人民币升值,不如主动调整外贸政策。
不过王也坦言:“我们不是说认为2005年的‘实际’贸易顺差就是350亿美元。”首先,用作基准的2003年是随意选取的;第二,2004年-2005年货运成本的上升也使得差距缩小。此外他还认为,新兴的进出口企业可能比旧有的更守规矩,不太愿意参与虚报货值的行为。因此,“数据和采用的方法上存在着若干个问题,所以不能保证其准确性。”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认为:“这就是业界常说的贸易顺差幻觉,关键是是否有进一步的实际数据来支持,这样类似的推理关键是是否有进一步的实际数据来支持,从而改变决策层和外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