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32年的铁锹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7:49:22
   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影响深重的国家。

  汶川地震前半年,中国地震局发布了《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 。

  规划说,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最强烈和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中国占全球陆地面积的7%,但20世纪全球大陆35%的7.0级以上地震发生在中国;20世纪全球因地震死亡120万人,中国占59万人,居各国之首。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位于地震烈度Ⅵ度以上区域;50%的国土面积位于Ⅶ度以上的地震高烈度区域,包括23个省会城市和2/3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历史上一次死亡几十万人的地震,在中国多次发生。有关部门作过这样一个统计,在上一个世纪,全世界因地震死亡人数是105万,中国占了59万。

  如果从1900年到2008年为止,108年内,中国地震在全世界的死亡人数占1/3,中国因地震死亡人数是比位于第二位、第三位、第四位的印尼、伊朗、日本三国的总和还要多!

  中国地震的特点是,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震源浅,灾害损失严重。
  其他类型的灾难,在中国也多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规定,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中国的2008年,经历了南方冰雪灾害、3·14打砸抢事件、手足口疫情、汶川大地震、问题奶粉事件、山西溃坝事件等等,这几个事件分别涵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几种类型。

  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逾百万,经济损失高达6500亿元,占中国GDP的6%。

  但是,谁又敢拍着胸膛说,作为世界上被灾难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们有着一流,不,哪怕是二流的防灾装备?

  谁敢这样说呢?

  反而,作为一个在历史长河中挣扎了5000多年的民族,一个经常面对灾难的民族和一块经常承受灾难的大地,我们好像对灾难司空见惯,也对防灾麻木不仁。

  国际防灾界曾经有一个“怪圈理论”:地震造成损失惨重,震后人们积极预防,但地震“重复发生周期”要比人们“耐心等待时间”长得多;这样,人们的预防逐渐松懈开来,待到地震再次来临,已又回到“无准备”状态,再次造成惨重损失。

  其实,无防备的灾难所造成的损失,要比人们为防备所支付的成本,高得多!

  成立于2001年的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中国最好的救援队,它的成立,一波三折。

  最初,很多人甚至觉得成立这个队,要有救援和医疗几个部分,只花钱,却不太必要,以至于准备设立它的医疗队时,北京市的很多大医院不愿意应答。

  武警总医院具备着超前的眼光,积极要求,将这个医疗队建设在自己的医院中。这个医院的一部分大夫护士,无灾时在医院正常工作,有灾时随时拉出救灾,从此,中国的灾难救援医学,有了新的里程碑。

  自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后,共参加了国内外10次大型灾难救援,其中包括发生在2005年的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等。

  到了汶川地震时,没有人再说救援队有无必要存在的话了,大家翘首以待,盼望着它的到来。

  事实证明,专业的救援队伍、消防队伍,其救援理念,其技术水平,其装备,一般的救灾队伍无法相比。

  中国国际救援队装备了一批国际上先进的救援设备,其中六大设备堪称王牌:

  光学声波探测仪,又称“蛇眼”,是利用光反射来进行生命探测的。仪器前面有细小的探头,可深入极微小的缝隙探测,类似于摄像仪器。救援队员将探头放入需要探测的地方后,探头可360度旋转,而救援队员利用观察器就可以把探头探测到的地方看得清清楚楚。

  声波探测仪,利用声音的震动搜救遇难者,仪器的灵敏度非常高,只要幸存者发出微小的声音,声波探测仪都可以探测到。所以即使是被埋在瓦砾中的遇险者已经不能说话,但只要用手指轻轻敲击,发出微弱的声响,声波探测仪都能够及时捕捉到。

  红外线探测仪,夜晚照明不足是影响救援工作及时展开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赢得更多的救援时间,科学家充分利用红外线的反射,在黑暗中靠温度来探测事故现场中还有没有生命存在。

  液压钳,紧急救援队员们随身携带的液压钳体积也不过普通钳子大小,但是由于应用了液压原理,一把液压钳却能把倒塌房屋中纵横交错的钢筋一根根剪断,为营救工作抢得宝贵时间。

  救援队员们还随身带有月球灯,两个月球灯就能够照亮一个足球场那么大的地方。

  在紧急救援队员随身携带的工具袋中,有一只不过1米见方的气袋,但它的威力却可以把楼板抬起、将钢筋顶弯。由于救援工作一般作业空间都比较狭小,因而所有营救工具都很小巧。这个小小的气袋能够顶起68吨的重物!

  以往救援队员们对夹在两层楼板之间的遇险者无从下手营救,现在可以用气袋将楼板顶开,将受伤者营救出来。

  云南省救援队,在汶川地震时,显示了它过人的救灾理念。内行的人说,云南省救援队在北川搜救过程中,搜完一片区域,就在这片区域的明显处画上一个圆圈,在圆圈内打叉,还写着:此处已由我队搜过,没有幸存者。另外,标上时间和自己的队伍名称。不能小看这个圆圈,这是以自己的队伍名誉担保,此处已无生命迹象,后来的队伍,不用再费力了。

  一个圆圈,节省了多少时间!


  唐山大地震,距今32年。这个城市直下型地震,一下子从我们身边,带走了24万人的生命。地震5天后的8月1日,《人民日报》第三版右下角刊出与唐山地震有关的第一张照片:人民解放军某部特等功臣、二级战斗英雄徐恒禄率领部队指战员迅速奔赴唐山市,投入抗震救灾斗争。

  据统计,《人民日报》从唐山地震发生的7月28日,到当年的12月31日的150多天里,刊登唐山地震有关的新华社播发照片和本报记者、通讯员照片共83张。没有一张灾情照片反映当时唐山的惨状,无论是新华社还是《人民日报》。

  曾经历过唐山地震的报道者们说,因为当年的政治形势和抗震报道指导思想,报道大大地违背了灾难新闻的规律,加上记者在当时历史阶段本身认识的局限,使摄影纪录灾情和保留历史这两个显著功能都没有发挥到位。唐山灾情的记录及后来的展示明显不足。

  在众多憾事中,有一些照片也可以引起今天我们的注意。在当年《人民日报》发出的3张救援大军奔赴灾区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当年急跑着冲进唐山的救灾部队,是徒手进军的。至多,手里拿个铁锹。

  曾经历过唐山地震的人说,当时没有工具,部队看着沉重的楼板,只好用手扒。大型机械是震后十天左右才开进唐山的,机械进入的时间,对于救人,已经太晚。

  后来他们发现,除了大型机械外,最有用的工具,不是铁锹,那家伙用两下就秃了,而是那些从废墟上扒出来的钢筋,救人者把它们集成一束,做成了耙子,手持这种耙子,一下一下,可以扒开砖头瓦块。

  32年过去,在汶川地震中,大部分救人者用的还是铁锹和手。


  汶川震后的救灾帐篷。

  我国的救灾帐篷,一千多元一顶;国外进口的,四五千元一顶。单从价格比较,我国的帐篷有绝对优势。但是,我们的帐篷,外面温度35度,里面40度,只能暂蔽风雨;国外的帐篷,防大雨,防晒保温,考虑到了功能的舒适。

  中国的今夕,早已翻天覆地。而中国最根本的防灾用品,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平。中国的人均GDP2008年已超过3000美元,但救灾水平,还停留在1000美元以下。


  汶川地震后6天,邻国日本向我们捐赠了50台血液透析机。同是地震多发国家,我们为什么没有想到呢———震后挤压综合征的大量伤员,面临肾功能衰竭的危险,对血液透析机和相关医护人员的需求陡然上升。在这批血液透析机到来之前,成都各医院,面对的是来自灾区的大量需透析人员和在旁边落泪的医护人员,他们忙得几天几夜不能睡觉……没有会操作的人,设备也不够!直到日本的透析机到达成都的同时,卫生部才反应过来,急令北京各医院组织血透人员奔赴灾区。

  再推后22个小时,由北京25家医院40名血透护士组成的第五批医疗队,到达了灾区,这是一批全部由血透人员组成的医疗队。时间,已是震后第七天。

  能把卫星发射上天的中国,防灾装备这根本该粗粗的弦,为什么这样细呢?

  汶川地震后,最让防灾减灾人员称道的,是来自德国红十字会的野战医院。

  德国红十字会此次运往中国的是一所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移动医院。运抵灾区后,就可马上边搭建边使用,待全部功能展开后,它具有相当于中国县城医院的规模。它设有1个门诊部和8个诊疗室及住院部,有手术室、产房、急诊室、放射室、化验室、实验室和药房等,一般医院所应有的内科、外科、儿科和妇产科的功能它都具有。这所医院由25顶帐篷组成,每个帐篷的面积为30到50平方米不等,它能提供120张住院床位,可同时接纳120名住院患者,并可向总计25万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

  为了能尽快向灾区人民提供医疗服务,德国还同时派来了一支包括医护人员、技术保障人员在内的10多名有经验的专家组成的救援队。

  在机场,装进机舱的不仅有医院的各种手术设备、药品、帐篷,而且还有3辆野营车、一台发电机,消毒洗衣机、水处理设备和冰箱等。

  在极端的条件下,跟随这所医院的人员可以在无水、无电和无给养、无外援的条件下坚持两个星期。

  安装一座这样的野战医院,只需要不到3天时间。所有的东西都装在箱子里,箱子分为不同颜色:绿色代表门诊部,红色代表住院部,黄色代表手术室。不同颜色的箱子按特定顺序堆在一起,只需要依照顺序打开安装。

  这个野战医院设备齐全,它有门诊室、手术室、产房、药品储藏室等,其电力全部由一部携带而来的发电机提供。

  帐篷分为两层,隔热防雨,防阳光辐射,帐篷里的每张床头都对着一个窗户,病人可以决定是否打开。

  手术室是一个充气帐篷,内部高压,保证外部空气中的不洁物不会进入;一共有50~60个小型简易马桶,病人使用后,马桶会自动将排泄物粉碎,导入一个塑料袋,统一送到环卫部门处理。

  X光室帐篷,与其他帐篷保持较远距离,其X光机的辐射在3米之内就衰减,不会对远距离的人造成伤害。

  看着野战医院的帐篷,难道不明白,自己应该学习点什么吗?

  对于李宗浩来讲,心灵上最不能承受的是,唐山地震时,他见到了大批的截瘫病人。其实,他们中的很多人完全可以不截瘫的。如果抢救及时,现场抢救得当,不需要更高深的技术,只要懂得怎样把伤员放在平整的木板上,尽量不要变动,相当一部分截瘫可以避免发生。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那个时候,尤其“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知识也没有普及,很多病人因为救护不当而终生辗转床榻。

  在随后的30多年中,李宗浩成为中国救援医学的创始人。他写了一本《第一目击者———一个急救医生的手记》,里面就提到了这些截瘫病人惊人的平静。汶川地震,没有到现场救援的李宗浩,在电视上看到了救人的情景,这个扳着肩膀,那个拖着腿。

  李宗浩几乎喊出来,怎么回事?

  三十多年过去了,救援时的场景还与当年的唐山,几无差别!


  在《读者》上看到的这篇文章,真的很哀伤,很愤怒,很心痛!!!
  只要多做一点点的事,就能挽救多少的生命啊!
  可是,没有做到……

  最近这几年,多少的天灾人祸,多少无辜生命丧生、伤残!
  一位网友的观点很好:原来是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现在应该加一句了:“匹夫兴亡,天下有责”!


霁风朗月个人收藏,欢迎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