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连载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6 07:30:00
]《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华为联想蒙牛黑煤——转天涯_72008年11月25日 星期二 12:40

自序
  前言
  第一章  竞底战略概论
  第二章  中国人的竞底历史
  第三章  儒教的荼毒与中国人的忍耐性格
  第四章  中国人的科学精神
  第五章  与竞底相关的概念
  第六章  竞底组织分析
  第七章  竞底战略(一)
  第八章  竞底战略(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竞底可以制造很多赚钱能手,却不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家;竞底也不可能产生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最终也无法使中华民族以领导者的身份,进入世界民族之林
                                                      ——孙力
  
  
  第一章 竞底概论
  
  
  一、竞争
  
  要讨论竞底,必须先谈论竞争。因为竞底是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
  “竞争”这个词在中国社会已运用得极为普遍,但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东西,并不一定有共同的理解,为了给后面的讨论确立共同的基础,我们有必要将竞争再次明确:
  生物学意义上的竞争,是许多个体对必需资源有共同的需求,当需求量超过供应量时,个体间为了战胜其他的个体,所发生的相互作用。遗传学家通常认为,竞争是指自然选择的主要因素,其作用是淘汰较弱的个体,而有利于保存较强的个体。
  经济学意义上的竞争,是指经济主体在市场上,为实现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既定目标,而力图胜过其他主体的行为和过程。
  因此,任正非的“拧毛巾”,李志强的改变加重块,打工妹尽量提高装配零件的速度,乃至家电行业的价格大战,房地产行业的概念炒作大战,保健品行业的广告大战,以及各地政府之间的招商引资大战,其实质都同样是竞争,为的是“战胜其他的个体”。
  
  虽然竞争的形态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背后还是有共同的规律可循。
  归根结蒂,竞争到底是什么呢?志强厂的张晓虹是初一没读完的打工妹,整天坐在流水线旁给电话机打螺钉,她从来没有学过什么叫竞争,该如何去竞争,但她本能地知道,如果自己把螺钉打得又快又好,尽量不给后面的工序添麻烦,并和工友们和睦相处,那么当公司订单不足时,裁员就可能不会落到她身上,幸运的话,还能在任务饱满时多挣几个钱。
  打工妹张晓虹对竞争的直觉是正确的:竞争最核心的本质,就是对性能价格比的衡量。但此处的性能、价格是广义的,而并不单指产品的使用功能,与消费者付出的货币代价。
  
  案例:戴比尔斯的竞争策略
  钻石是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戴比尔斯垄断了全世界钻石批发量的70%以上。他为钻石制定了统一评判标准,使每件钻石都有了一个价值基础。
  实际上,钻石并没有货币职能,保值增值的能力理应比不上黄金,同时还面临着其他宝石,如红宝石、蓝宝石、翡翠的竞争。
  那么,戴比尔斯是如何通过提高性能价格比,来制定其竞争战略的呢?
  戴比尔斯一方面控制每年的钻石供应量,另一方面采用“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的口号,推广订婚钻戒与结婚周年戒,作为爱情象征并表达持续的承诺。
  永恒的爱,在人们的心目中是无价的,戴比尔斯将它与自己的钻石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使人们在想到这种神圣感情的时候,决不会考虑其它的宝石,谁会把绿宝石和爱情联系在一起?这样就极大地提高了钻石的性能,从而提高了自己产品的性能价格比。
  
  所谓的性能价格比,实际上就是一个分数,分子是性能,分母是价格。
  所有学过分数的小学生都知道,要增加一个分数的数值,只有两种方法,一是增大分子;二是减小分母。对于学过微积分的大学生来说,则可以相对精确地表述为:一、分子增大的速度,大于分母增大的速度;二、分母减小的速度,大于分子减小的速度。那么,分数的数值增加。
  分数值的增加及性能价格比的提高,意味着竞争力的提升。
  一件产品广义的性能,不仅包括产品的使用功能多寡、质量高低、寿命长短、品牌大小、服务好坏,还包括该产品一切与价值有关的内容,如美感、便利性、环保。当然,广义的产品也不仅仅限于有形的物品,政府提供的行政效率、社区治安、文化氛围、社会保障,学校提供的教育,医院提供的医疗,都可以算作产品的范畴。
  而一件产品广义的价格,则是消费者消费某个广义的产品时,所付出的金钱、时间、精力、机会、心理感受等各种代价。
  为什么有些很好的高科技新产品昙花一现,没有赢得市场的认可呢?就是因为老百姓觉得接受起来太麻烦(即“价格”太高),他们还是选择沿用习惯的方式。
  中国人有句俗话说“老百姓的心里有杆秤”。这杆秤是用来称什么的呢?就是用来称性能价格比的。秤的一头是老百姓的收获(产品性能),另一头是他们的支出(产品价格)。
  如果收获远远大于支出,百姓们的满意度很高,产品就获得良好的口碑。如告状的含冤者,在大街上意外碰到个“青天大老爷”;如《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遇到了史今、袁朗。这种情况一般只能在中国文学戏剧找到,是它们最喜欢用来愚弄百姓的题材;
  如果收获等于支出,老百姓嘴里虽然不说什么歌功颂德的话,但还是会默默地消费;
  如果收获明显小于支出(这是竞底社会的常态),老百姓在怨声载道的同时,一、他们会要求产品提供者加强性能,如旧城改造中“钉子户”要求增加补偿。但这条道路常常会受到打压;二、他们会通过“投机取巧”、行贿逃税、偷工减料等拿不上台面的手段,尽量减低他们的支出,争取达到更低层次的收支平衡,如中国相当多的不得不“避税”的商家。这样,老百姓就变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刁民”。
  中国人很聪明,本性大多纯良、质朴,但要使他们从“刁民”,变成“良民”并不难,只要让他们觉得“收获大于或等于合理的支出”即可。同时,要让他们从“良民”变成“刁民”也很容易,就是让他们心里不平衡。
  中国自古以来盛产“刁民”,不过是因为竞底社会提供的产品性能价格比太低,因此他们不得不用“歪门斜道”,甚至刀枪棍棒来为自己争取一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