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华为联想蒙牛黑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5:01:00
呵呵,标题有限,少了几个字,整理如下:
《竞底战略》连载:首次以统一理论,综合分析中国历史、社会,最佳企业如华为、联想,最差企业如三鹿、蒙牛、黑煤窑等等的战略。
作者:月光之都 回复日期:2008-11-7 11:13:34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代前言)
我们教不了人们任何东西,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发现自己
————伽利略
这是贯穿全书的一个问题,让我们先澄清这二个熟悉词语的涵义。
什么叫聪明?词典上说: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即IQ高,主要是一种机能特征。
心理学家大卫.帕金斯在1995年发现智力的三种重要机制:
神经智力——由遗传决定的硬件智力,它决定了大脑的运算速度和效率。中国人认为自己聪明,主要是以为自己有较强的神经智力。
经验智力——具有环境特异性的知识,可以通过经验来积累。只要看看中西方在各个学科上的知识积累,就知道中国人经验智力薄弱,五千年的历史,并没有使中国人积累较多的知识。
反思智力——有效地使用思维,巧妙地调度思维的能力,包括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和自我调整。中国人最缺乏的是这种智力,否则中国不会在低水平的朝代更替上循环运行。
什么叫智慧?词典上说: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这讲得有些笼统。
为了论述的需要,简单地把智慧定义为:创造性地做成某件事的能力。事情的难度和创造的独特性,决定了智慧的高低。
上世纪爱因斯坦发明相对论,当属绝顶智慧;而在21世纪,大型建筑公司建一栋摩天大楼,则只能是日常工作,算不上什么智慧。
让我们举个例子,以便把聪明和智慧看得更清楚。
如果聪明像一辆性能优异的跑车,加速快,油耗低,操控灵活。那智慧则是完成从深圳到北极的独立驾车旅行。要完成这次前人未做过的旅行,仅有一部好车是远远不够的,对行驶路线的正确选择,解决困难的创造性,面对压力的自我控制……,这诸多因素都对完成任务有重大影响,这些因素的有机综合,就是智慧。
依据这二个定义,读者诸君在本书中将不时遇到题首的问题,请各位作出自己的判断。
1896年,在甲午战败,与日本签订了割地赔款的《马关条约》后,李鸿章赴德国洽购军火,考察强国之道。他拜访了赋闲在家的前德意志帝国宰相俾斯麦,两人相谈甚欢。
据说,李鸿章在会谈中曾自豪地提起,有人称他为东方的俾斯麦,而俾斯麦听了这话,不仅没有因为对方的恭维而欣喜,反倒冷淡而礼貌地回应道:
“哦,是吗?我倒是希望,没有人叫我西方的李鸿章。”
铁血宰相俾斯麦凭借着他著名的铁血政策,统一了德国,并将之发展成世界强国,他的名言是:“近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或多数人通过决议所能解决的,必须依赖‘铁与血’才有解决的希望”。
所谓的“竞底”,就是把自己或他人打到难以容忍的底线,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俾斯麦的“铁与血”,就是把他人打到底线的竞底战略。而勾践的卧薪尝胆,则是把自己打到底线。
因此,像俾斯麦这样的竞底强人,自然不想把自己,和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一个专长签订割地赔款条约的臣子相提并论。
果然,一年后德国展开对中国“铁与血”的竞底,德军的舰队侵占了中国青岛。
李鸿章与俾斯麦的故事,说明了近现代中国人的一个特性:很喜欢和西方的好东西进行比照。如中国人喜欢说苏州是“东方威尼斯”,将上海称作“东方巴黎”,而哈尔滨轮不上当“东方巴黎”,则将就着成为“东方小巴黎”或“东方莫斯科”,连浙江大学也称自己是“东方的剑桥”
……
巴黎会自豪地称自己为“西方的上海”吗?剑桥大学会骄傲地称自己是“西方的浙江大学”吗?
这样的比较,本身就显示出二种文明孰强孰弱。
除了城市、机构,中国人也喜欢对民族进行比照,中国人进行这种比照的主要参照坐标,就是犹太人。
中国人称善于做生意的温州人、潮汕人为“中国的犹太人”。犹太民族是否会把以色列某个地方,如耶路撒冷或特拉维夫的某些人,称为犹太的中国人?
犹太民族出过不少名人,就近代物理学领域,如现代物理之父爱因斯坦、量子力学之父波尔、原子弹之父欧本海默、氢弹之父特勒,其余的如控制论之父维纳,计算机理论之父冯诺伊曼,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等等,更是数不胜数。
人们常说,二十世纪实际上是两个犹太人的思想在较量:耶稣和马克思。
如果哪一天,中国人的思想也能像耶稣和马克思的思想那样,指导全世界,也许会有更多的西方城市,会被称作“西方的深圳”,“西方的杭州”。
在商言商,我们不空谈犹太人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东西,那毕竟是人家的成就,和中国人,即使是“中国的犹太人”,都丝毫没有关系,我们在此简单举个典型案例,比较犹太人和中国人做生意的模式:
东欧某个城市在城东和城西,各修筑了一条新马路。于是,犹太人在西边,中国人在东边,各开了一家修车店,他们的价格都很公道,服务非常好,两家店的生意都十分红火。
不久,另一个犹太人在西边发现,人们来修车时,常常要费时等待,他就在修车店的旁边开了个餐馆,专营犹太美食,不久就声誉鹊起,不少人即使不修车,也愿意前来光顾。
而在城东,另一个中国人看修车生意好做,就在街对面克隆了一家新店,为了招徕顾客,他按照对面老店的价目表,九折收费,两家店的关系有些紧张,但大家的日子还能过。
又过了一阵子,另一些犹太人看城西的人流越来越多,就渐渐开起了超市,建起了住宅、教堂、学校,西边慢慢形成一个繁荣的新兴社区,房地产也开始增值。
而在东边,更多的中国人来开了修车店,价格战变得白热化,每家店都偷偷在客人面前诋毁自己的同行,为了控制成本,店主们不惜克扣修车师傅的工资,甚至在修车时已次充好,偷工减料。于是,高水平的技师都流失到西边犹太人的修车店,不太在乎价格的优质客人也不来了。
慢慢的,城东西的修车业务出现了“产业分工”:高价车、新车都到城西维修保养,尽管那边修车的价格平均是城东的三倍;而二手车、廉价车都到城东,尽管他们的服务差强人意,但毕竟收费低廉。
于是,犹太人的修车店赚得盆满钵满,而城东的中国人虽然很辛劳,却在苦哈哈地熬着,仅混了个温饱。
再后来,最先在城东开店的那个中国人下定决心,准备贷一笔款把自己的店搬到城西去,他假装客人到犹太人的店里去考察,发现犹太人用赚来的钱买断了几项专利,修车的效率提高了五倍,质量提高了三倍,而此时城西因为成了旺区,房价和房租都上涨了120%。中国人发现,如果在犹太人的店铺旁再开个店,凭他现在的资金和技术,恐怕只有死路一条。
这个中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论聪明和点子,他自忖不输给犹太人;论勤奋,他干得绝不比犹太人少,甚至已经把犹太人用来念圣经,守安息日的时间,全部用于工作;论节俭,除了看看电视,他根本没有什么娱乐。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那些后来的中国人身上:
他觉得自己和他们,就像放在篓子里的一群螃蟹,任何一只想要往上爬,其他的螃蟹便纷纷攀附在他身上,结果把它拉下来,谁也走不出困境。
螃蟹文化,就是竞底文化的一个表现,每一只“螃蟹”都被拉到底线,才肯罢休。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作者:月光之都 回复日期:2008-11-7 11:18:18
如果说东欧的这个故事离我们太遥远,那我们看看身边发生的事情:
深圳宝安是一个电子产业集中区。我的朋友李志强(化名)在上世纪80年代末,就在此开了十几年的电子加工厂,他的工厂主要承接美国的电话机订单,也做少量的内销。象他这样的厂在深圳多如牛毛,因此品牌毫不重要,我们姑且把它叫志强厂吧。
志强厂这十几年,可算是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最开始它从港台商人手里接单,几年下来,摸熟了出口美国的渠道,就开始直接接单,到2007年,每年的出口额稳定在四亿左右(人民币,下同)。
电话机是低利润产品,李志强常常把自己的竞争战略挂在嘴边:“便宜就是硬道理”。他给我举了个例子,这个例子集中反映了中国商人的思维方式,在征得他的同意后,我详细记录如下:
电话机的座机和听筒由于配重的需要,通常要装加重块。在上世纪80年代末,李志强刚开始从台湾人手里接美国订单时,这加重块的材料是铅。
开放之初,民智未开,直到老老实实按订单要求做了两年后,李志强才去掉对电话机的神秘感。有一天他忽然脑袋“开窍”:这闪闪发亮的铅,不过就是在机壳里面增加重量嘛!他立刻把铅改为不锈钢。这一改,志强厂相对竞争对手一下子获得一元多的成本优势,接连赢得几个大客户。有那么一段时间,李志强对自己充满信心,与买方谈判时的感觉好极了。
但很快,其它加工厂也知道了这个奥秘,随即跟进,李志强又没有了成本优势,他不得不绞尽脑汁和对手们开展控制成本的比赛:
不锈钢换成上油漆的生铁,再换成不上油漆的铸铁,加重块的成本从1元多,直线降到了0.1元。
还能不能更便宜呢?宝安所有的电子加工厂都在开动脑筋,不过似乎再没有比铸铁更便宜的材料,这条削减成本的小路,仿佛已走到了尽头。
但李志强没有气馁,他尝到了甜头,决心一如既往,这次他瞄准了水泥。
开始的试验效果非常差,电话机里的水泥块经过野蛮装运后,非常容易碎裂,李志强率领他的工程团队展开了“技术攻关”,经过数十天的不眠不休,做过数百次试验,他在水泥中加细铁丝,加纤维,用各种不同标号的水泥,不同的配方严格记录试验过程。最终,他获得了成功,加重块的成本降到了0.01元以内。
这就是中国式的坚韧和智慧。
志强厂在酷烈的竞争中,又可以喘一口气了。
我含着泪花听李志强绘声绘色地讲完这段故事,心里不禁在想,眼前这个中年谢顶,略显憔悴的中国男人,在劳心费力做他的降低成本试验时,他的试验方法、苦干精神、付出的努力,和当年伟大的发明天才爱迪生所做的工作,有什么两样呢?
但爱迪生在试验了上千种灯丝材料后,为人类发明了电灯,而李志强的努力,又换来了什么?充其量不过是在电话机的成本控制上,再拧紧了一圈螺丝。
写到这里,我不禁问自己,如果犹太人处在李志强的角色,他们会怎么做呢?
后来,我从志强厂的工友们嘴里知道,当时宝安众多电话机厂家都认为:加重块的成本肯定可以降低,因此,在残酷的争夺外贸订单时,纷纷预先考虑了这个“利好”因素,提前就把价格降了下来。
李自强为了留住大客户,也不得不以临近亏本的价钱接单。但他预期中的加重块成本降低,却迟迟没有突破,为了维持工厂运转,他对工人们开始极为严厉:加班的时间越来越长,为了克扣工人工资,各种以降低成本为目的的罚款制度,快速出笼。因此工厂的熟练工相继流失,产品质量失控,导致多次返工。
李自强的竞底手段用到了极限,连他自己都感觉到难以再熬下去了,就在这时,加重块试验成功了,严峻的局面终于出现了转机。
2008年,瑞典一家著名公司在深圳开分店,我的一个朋友正巧在里面负责人力资源,当她按照深圳当地的水平设计公司的薪酬体系时,她的瑞典上司总是不时过来提醒她:“多给点,多给点,员工拿钱多了,会把活干得更好。”
瑞典的这家企业很奇怪吗?其实100年前,“万恶的”资本家们早已深明正面激励的道理。
1914年1月5日,亨利•福特宣布福特汽车公司的最低日薪为5美元――几乎两倍于当时的最低日薪,震惊了全世界。福特先生认为,既然已经能够大批量生产价格低廉的汽车,如果员工们能够买得起的话,就可以卖出更多的车。
如果是李志强们处于亨利•福特的地位,会主动给员工双倍于当时标准的工资吗?
我不知道,因为志强厂一直处于底线状态,从未“潇洒”过。我按他的日常经营,难以进行联想推断。
不过我们可以看看著名商人李嘉诚的作风:
李嘉诚的公司横跨公用事业、移动电话、制药、零售、建筑和港口等众多行业。香港的超市行业被两家巨头所把持,一个是李嘉诚和记黄埔旗下的百佳超级市场(Park N Shop),另一个是怡和控股下属的惠康超市(Wellcome)。两家主要的健康和日用品连锁店屈臣氏(Watson’s)和万宁(Mannings),也是分别为和记黄埔和怡和控股所经营。
而法国超市连锁商家乐福(Carrefour S.A.) 因为寻找店铺和码头卸货方面遇到不少困难,于2000年关闭了在香港的业务。
李嘉诚的超市在获得了类似当年亨利•福特的市场地位后,香港消费者委员会于2008年 3月进行了一项统计,发现超市连锁店某些商品的价格,较独立零售商高出6%至104%。
这就是中国商人和美国商人的区别。
也许,和“万恶的”资本家相比,以李志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家,基本还处于守财奴的历史阶段,我们在后面将论述:他们为什么不得不守财?而中国为什么会有“仇富情结”?
另外再提一句:福特公司1914年的年利润,是三千万美元,而在实行日薪五美元之后,到1916年,年利润就达到六千万美元。
有些说禅道佛的中国人,喜欢在口头上谈“舍得”的道理,他们知道只有“舍”,才能有“得”,但中国人却是世界上最舍不得的民族,他们对权柄、对财富、对女色、对子女、对种种的肉欲享受……,都舍不得。热衷谈论“舍得”的人,总是在内心希望别人“舍”,他们自己“得”。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作者:bee100 回复日期:2008-11-7 11:47:33
支持!
但先要把那个《商略》2搞完,并且强烈抗议楼主更新拖得太~~~~~~~~~~~~~~~久,把我们的脖子都拉长了几寸。
作者:苗条的菜青虫 回复日期:2008-11-7 13:37:45
支持月光开新帖!
作者:choney28 回复日期:2008-11-7 13:40:31
虽然一直都有这样的感觉,但却不如楼主那么广泛的涉猎和深度的研究,一切想法都是泛泛的、不成体系的。
现在看了楼主的精辟论道,觉得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忍不住拿起笔在笔记本上记录。
从来不拍马屁的,今天怎么说起这种话来头头是道,呵呵~
还请楼主见谅。
上午才在兄弟的帖子里面说他得失心太重,老是处在一种患得患失的状态,压力太重,不如放开点。其实我知道自己也是,否则如何能体会得出他的心理?
“守财奴”阶段?为什么会处在这样的阶段?怎么样才能摆脱?
作者:嗯我在 回复日期:2008-11-7 16:37:39
mark
作者:最爱宛如 回复日期:2008-11-7 17:23:16
可惜啊,楼主发的帖就没有一个连载完的,全是太监贴,要看帖的同学们三思哦。
作者:4572232 回复日期:2008-11-7 19:53:38
月光前辈的贴 要 顶啊!!!!!!!
作者:提高肌 回复日期:2008-11-7 20:22:36
支持月光出系统化理论
作者:googoo927 回复日期:2008-11-7 22:01:47
报道,作个记号~ 关注!!
作者:googoo927 回复日期:2008-11-7 22:03:28
报道,作个记号~ 关注!!
作者:hohulove 回复日期:2008-11-8 13:45:29
分析到位,顶
作者:三巴三草 回复日期:2008-11-8 15:52:18
支持一下月光的新帖
作者:ken1058 回复日期:2008-11-8 16:19:39
真高兴看到月光老兄的新作,看到新的理论、观点真是幸福啊!
作者:一颗黑心 回复日期:2008-11-8 16:23:54
留印
作者:台创商业评论 回复日期:2008-11-8 16:39:08
分析的有道理
等待你的后文
期待新的分享
作者:猪肉真好吃 回复日期:2008-11-8 19:46:33
又是这么一点点就断了~
月老大又卖味精?
作者:alang88 回复日期:2008-11-8 19:57:23
支持月光大哥,
实战就是真实!!
作者:吉普流浪 回复日期:2008-11-8 20:42:02
期待下文
作者:蹲点看守所 回复日期:2008-11-8 20:44:22
每个民族的特质决定了经济的走向。
还有就是制度的影响以及工业化历史的长度。
作者:前谦钱 回复日期:2008-11-8 20:53:41
我终于跟上进度了.所谓的高度和深度.对于我都有启发.期待继续.
作者:hpamweeq 回复日期:2008-11-9 1:04:01
分析得透彻
作者:喜欢月亮和三八 回复日期:2008-11-9 10:18:46
报道!
作者:gzliuxu 回复日期:2008-11-9 11:36:54
偏颇了,作者想说什么?
想证明中国文化的劣根性和丑陋的地方么?
作者:喜欢月亮和三八 回复日期:2008-11-9 11:39:08
太喜欢了!
作者:hrzj163 回复日期:2008-11-9 12:01:47
支持..呵呵
作者:肥狼0001 回复日期:2008-11-9 15:49:53
谢谢启发~
作者:月光之都 回复日期:2008-11-9 18:20:10
我们再回头到志强厂。也许有人会说,志强厂的电话机,不过是个夕阳产业,日子难熬是应该的。
好,那么我们说说手机行业。
仅仅在六七年前,中国的大型通信企业、家电生产商还在权衡:自己是否有技术、有实力上手机项目。一个手机生产许可证,在当时还相当金贵,这总不算夕阳产业了。
而才到2008年,娇贵的白雪公主眨眼就变成扫地的灰姑娘,仅深圳的“山寨机”从业人员就有20万,年产值400亿。在华强北,任何一家电子配件市场都能买齐所有的配件,只要一台简易的焊机,就能回家做成新颖时尚的多功能手机,批发价才200元左右。
上万家企业,数千名像李志强那样的商人在全力打拼,使整个手机产业傻瓜化。但同时,也使它像萝卜白菜一样无利润化。
中国人让一个行业无利润化的能力,确实是惊人的。而这种能力所依托的,就是中国数千年来养成的竞底思维和传统。
也许还有人坚持:电话机、手机这些终端产品,很难保持技术壁垒,整个产业被轻而易举地傻瓜化,也是很正常的。既然傻瓜化了,自然不会有丰厚的利润。
那么我们再来看中国高科技行业的旗帜——深圳华为。
谁也不会否认,华为是处于朝阳产业中的高科技公司,正因为它是成长最迅速、发展最平稳的璀璨明星,本书将以华为作为主要案例,来说明中国人的竞底战略。一个合理的逻辑是:如果华为这样的公司都竞底,其他公司还能不竞底吗?
2007年的华为年报显示,该年实际销售收入125.6亿美元,净利润6.74亿美元,利润率仅为5%。也就是说,如果华为的总裁任正非的铁腕稍微松一松,华为很可能滑入亏损的境地。
那么如果任正非也象李志强一样,拼命控制成本,能否从庞大的销售收入中,再挤几个亿人民币的利润出来呢?
实际上,任正非是比李志强更能控制成本的人,他有一套独特的“拧毛巾哲学”,这套哲学和他倡导的压强原则、狼性生存原则是一脉相承的。华为的成功,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任正非的“拧毛巾哲学”,也就是本书标题“竞底战略”的高超运用。在本书中,我们将展现任正非是何等出色的竞底高手,因此华为才有今日的成功。
任正非这样阐述他的“拧毛巾哲学”:“绞杀战是什么呢?就如拧毛巾,只要拧出水来,就说明还有竞争空间;毛巾拧断了,企业也完了;只有毛巾拧干了,毛巾还不断,这才是最佳状态。”
华为在2008年中国电信C网100多亿的设备采购招标中,报价6亿多,就是竞底色彩极浓的“拧毛巾”,业界估计这次华为不仅不能从毛巾里拧出“水”来,还要亏损数十亿。但为了弥补先前判断的失误,华为也只有这样把自己打到底线了。
“毛巾”拧得太厉害,就会接近底线。近来频频发生的员工自杀、猝死事件,显示出华为这条“毛巾”已出现了纤维撕裂的迹象,如果再拧下去,很可能会发生重大断裂。因此,即使是任正非那样的竞底高手,如果沿用以往的战略,也很难把华为的成本再压下去,把利润率再提高零点几个百分点。
深圳企业家们的困扰,其实也是所有中国民营企业家面临的难题,深圳不如上海,有国家钦定的上海汽车、宝山钢铁、陆家嘴、大飞机等垄断性项目的支撑,因此更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现实状况。深圳的数千亿GDP都是靠志强厂、华为这些民营企业支撑的,他们才是中华民族崛起的产业希望,而国营企业终归是历史的过渡形态。
因此本书的重点将放在民营企业身上,也附带论证了一下:为何国营企业是过渡形态。
看过微观个案的分析,让我们再看看宏观的层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迅速腾飞,GDP的增长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尤其在深圳,印象中的GDP增长从来没有低于15%。有如此骄人的成绩,民众的安居乐业,实在太应该理所当然了。
但实际上,整个社会的满意度又的确太过低下,四处频发的群体事件就是信号之一。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先暂时搁置从宏观的角度来分析,只解剖志强厂的个案:
上世纪90年代初,志强厂的女操作工(俗称打工妹)平均每天工作10小时,每个月休息两天,工资按岗位不同和熟练程度不同,大约为200-250元。那时,工业区最便宜的快餐是1元一份,里面有一个煎蛋或一点碎肉(当然,那些碎肉大多是来路不明的冷冻肉),外加一点素菜。
到2008年,同样条件下的工人收入,大约为900-1000元,但同样的快餐,也涨到了3元,如果再加上房租、水电、交通费的增长,18年来,打工妹们的实际收入基本没有变化!
当然不能说,这是志强厂个别现象,因为人是“会走动的资产”,任何地方出价高,她们就会往高处走,志强厂的情况,只能说是一种普遍现象。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写到这里,我眼前出现了大群大群穿着灰色或蓝色工衣、身材不高、面目模糊的打工妹们,繁忙的工作没有压抑住她们青春的活力,即使在午休出来吃饭的时候,她们也会偶尔嬉笑打闹一下,寻找一点难得的欢乐。
如果说中国正在和世界各国如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展开一场没有硝烟的产业战争,那么这些穿着蓝色或灰色工衣的打工妹,就像前沿阵地上鏖战的步兵一样,她们付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却没有享受到值得一提的成果。
古人云:一将无能,累死千军。这话用在这群“步兵”头上,也许并不为过。
那么这个“将”到底是谁呢?是他们的老板李志强吗?
李志强不努力吗?非也!李志强不能干吗?非也!
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也许又有人说,这只是某个行业、某个时段、某个地区的微观的特殊现象,不能说明问题。
那让我们做一个宏观的横向比较。
先岔开声明一点我的价值观:本书中将中国人与犹太人进行相比,如果犹太人强,估计读者一般没有多少情绪反应;但如果以中国人和日本人比,而日本人强,由于历史的原因,也许部分读者会有一些情绪。我的外祖父因日本鬼子的入侵而罹难,在血债偿还之前,读者们请相信我决不会无谓地说日本人的好话,但如果出于论述的需要,对日本人强而中国人弱的某些事实,作为受过科学训练的理性人,我也会毫不犹豫地列举出来,希望读者予以理解。
1945年,日本彻底战败,战争破坏加上战后拆卸重型设备赔偿受害国等等,日本基本上赤地千里,女人靠向美国大兵卖淫为全家谋生,很多大人、孩子冒险围着美国军舰,希望从军舰排泄出来的垃圾中,找到一点有热量的食物充饥。
这时日本人很可怜,也很活该。
在经历了艰难的战后重建,日本从50年代至80年代,实现了30多年经济腾飞。1965年,世界前五大半导体生产商依次为:
德州仪器、仙童、西格尼蒂克斯、威斯汀豪斯和摩托罗拉;
1987年,这一排名变为:
NEC、东芝、日立、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
日本人的工资水平一跃而超过美国,而到1988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IC生产国。
同时,日本还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小(基尼系数0.28)、劳资关系最和谐的国家。
有些人也许会强调,日本在冷战期间受益于美国的扶持,而且人口比中国少。但韩国、台湾同样受益于冷战,而人口更少,却并没有日本的辉煌。
美国出于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确实有些扶持,但IC产业从来是美国的支柱产业,它绝不会在这个产业上,扶持昔日穷凶极恶的对手,超过自己。
中国的管理者喜欢说“懒惰者找借口,实干者找差距”,我们不能在这里为自己找借口!
再比较中国的情况:
邓小平发动的中国对外开放,始于1978年。尽管经过“十年浩劫”,但不会有人否认: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远远好于1945年的日本。据中国统计显示,1979年至200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实际增长9.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3.0%的速度。与日本经济起飞阶段GDP年均增长9.2%和韩国经济起飞阶段年均8.5%不相上下。
中国人生产了美国低档消费品的30%。但2007年世界各国人均收入排名显示:
美国 37,610美元 排第5位
日本34,510美元 排第6位
中国1,100美元  排109位
在三十年经济腾飞后,中国人的收入水平,仅为美国人的2.9%!(在此,我们没必要用所谓的“购买力平价”,来为自己找心理平衡。只要比较中美二国的工资与房价,就可以知道中国经济学者自豪的“购买力平价”是一种忽悠。)
这是一种什么质量的经济腾飞啊?!
如果有人不认可这个数据,那么国家统计局网站发布的数据,也提供了相应的佐证:
“2003-2006年,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大幅增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逐年稳步提高。继2002年突破1000美元后,2006年突破了2000美元,达到2010美元,比2002年翻了一番;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数据来自网站,此处的“人均国民总收入”显然是笔误,因为2006年的中国人均GDP是2017.6美元,中国设想到2020年达到人均GDP3000美元,2007年曾乐观估计,这个目标也许到2010年可能实现,但从2008年的形势看,这种乐观目标是不现实的。在此仅采信该数据中的“居世界的位次也由132位上升到129位”)
假设这个数据不含水份的话,4年提升了3位!这还是在世界和中国经济形势大好的年景!
如果按这样的速度,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要再提升100位,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至少需要200年的光阴,因为靠竞底提升经济的速度,将越来越慢。从2006至2008,不过短短的二年时间,中国的经济形势就急剧恶化,沿海地区大批工厂倒闭关门,单是香港的国企就巨亏上千亿。众多昔日信心十足的企业家,面对成本上升,出口放缓,内需不振,均无计可施。
为什么会这样?竞底战略将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中国式的竞底,已经没有多少竞底空间了。
靠中国人传统的竞底战略,200年提升100名的估计,显然是过于乐观了。如果继续我们的战略,中国会进入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吗?那显然是个不可能的任务!
但不靠竞底战略,中国人还能有更好的战略吗?
能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存战略,正是拷问中国人智慧的大问题,中国人有足够的智慧吗?
难说,本书将很心酸地证明:至少从以往五千年的历史中,极少看到这种智慧!至少在中华传统文明中,极难产生出这种智慧。希望当今或后世的中国人,能用行动而非仅仅口号式的语言,将我的论证彻底推翻。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这有赖于中国人今后的表现。
作者:hardinger 回复日期:2008-11-9 22:51:42
做个记号
此消息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我也要用手机发表留言!
作者:G_T_l_o_o_n_g 回复日期:2008-11-9 22:56:11
中国人习惯性的以低价战略抢占市场,是因为中国的人工比国外低太多了,很自然的企业家们利用这点天然的优势来和国外的巨头们抢占市场,而且这也是现阶段几乎唯一的优势,很多中国的企业如果不是以这样的方式进入市场,而是一上来就以高端,品牌之类的战略竞争的话,可能早就死掉了。
感觉中国人习惯于低价竞争可能还是因为人工太便宜了,而且似乎有很多社会底层的人已经习惯于这种低工资。欧美的很多企业似乎是被逼着去搞创新,去搞增值。人工太贵了,不改变商业模式的话很可能会被人工拖垮的。现在很多中国企业在高喊着转型,至少,这已经意味着很多人已经意识到了转型的重要性了。
楼主举的和犹太人的例子,能不能这么理解,犹太人进入商业社会已经多少年了?而中国人呢?就好像一个四十岁的,在商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人和一个二十多岁,刚毕业的年轻人竞争。不具备创新精神有时候是因为自己的底气不足,而模仿就成为了最简单,最可行的方式。
也许国民性这东西真能影响一个企业的发展战略,不过中国的影响企业发展的国民性是什么呢。等着看楼主继续发,看楼主高见
作者:ieyer 回复日期:2008-11-9 23:18:42
写的很好,分析的很透彻,收藏了。
作者:三巴三草 回复日期:2008-11-10 0:40:16
为什么50-80年日本的30年飞跃大大超过了中国近30年?我想跟世界产业的换代有关系,这30年是电子和半导体产业飞速发展的黄金时间,恰恰小日本的偏执性格非常适合于搞这行,就像潘金莲去三陪--现成的功底.而中国的这30年世界上我觉得15年最多算得上发展,期间反反复复的政策变动走了不少回头路。幸运的是赶上了信息化发展的大浪潮不然说不好真的没翻身的机会了。
作者:ken1058 回复日期:2008-11-10 8:51:30
现在中国企业最拿手的就是竞底了,我现在所处的一家私企,现在不是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而是让各部门使劲降成本,将原来的进口件改为国产件,将国产大厂件改为小厂件,将原材料能改薄的改薄,能去掉的去掉,原来使用10年的寿命现在也就能用3、5年了,只要能过保修期就行,而且虚标严重。长此以往,企业的信誉不就玩了,到头来,大家还是去买信誉好的外国品牌。整个一个志强厂的翻板。
作者:三巴三草 回复日期:2008-11-10 9:20:43
作者:ken1058 回复日期:2008-11-10 8:51:30
现在中国企业最拿手的就是竞底了,我现在所处的一家私企,现在不是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而是让各部门使劲降成本,将原来的进口件改为国产件,将国产大厂件改为小厂件,将原材料能改薄的改薄,能去掉的去掉,原来使用10年的寿命现在也就能用3、5年了,只要能过保修期就行,而且虚标严重。长此以往,企业的信誉不就玩了,到头来,大家还是去买信誉好的外国品牌。整个一个志强厂的翻板。
===========================================
页面没关,一早起来又看到了。
你不能说这样的厂就是错的,如果不这样说不定早就死了N回了,他的战略就是便宜再便宜,至于以后的发展现在都回不下来那还有以后。所以破这个局不是哪一家企业'违背规律'就能做到的。
作者:一锅小狗 回复日期:2008-11-10 10:54:48
月光老兄
这本书什么时候上市?
作者:喜欢月亮和三八 回复日期:2008-11-10 14:37:00
喜欢,学习。
作者:嗯我在 回复日期:2008-11-10 15:42:47
mark
作者:bee100 回复日期:2008-11-10 20:49:03
写得好,上面的看完了,继续~
作者:btant 回复日期:2008-11-10 23:19:41
关注
作者:月光之都 回复日期:2008-11-11 8:14:21
为什么说中国人在竞底呢?和打工妹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相比,让我们看看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
2008年3月8日,财政部发言人自豪地公布: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增长32%,而同期GDP只增长11.4%。
人们不禁又提出了长期萦绕在心头的疑问: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是否偏高?
1994年,中国GDP近5万亿,财政收入5000亿,财政收入占GDP10%;
2007年,中国GDP24.6万亿,财政收入5.13万亿,占GDP近21%,比2006年剧增1.2万亿。这些收费中,不包括未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还有一些无法统计的不合理的乱收费。
对于民间的质疑,财政部发言人坚定地认为“从我国的国情来看,财政收入特别是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并不高。”
如果对GDP是否有水份,谁也说不清。但任何人都可以保证,财政收入是每一分每一厘都收到国库里的,那显然是个真实的指标。
在本书第七章中,我们刨去外资企业在中国GDP中的份额,以及他们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仅在2007年,中国人承担的财政收入增长率(不含乱收费)就超过36%,其中绝大多数由民营企业承担。
中国什么行业每年的利润能平均增长36%以上?读者诸君能给我举个例子出来吗?哪怕一个!
算了,不为难大家了。
即使房地产业的毛利很高,成为人人喊打的暴利行业,但真的要王石每年把万科的利润增长率提高到36%(注意是利润增长率,而不是利润率!),恐怕比让他不带氧气爬珠穆朗玛峰还难。
什么叫杀鸡取卵?这就是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是什么?杀鸡取卵就是竭泽而渔,就是竞底。
在外部环境的剧烈竞底下,中国民营企业能够苟延残喘,实属不易。
更有意思的是:即使在如此高的财政收入增长下,中国人并不满意他们所享受到的医疗、卫生、教育、治安等等所有的公共服务,纳税人的钱花到哪去了?!他们的钱花得有效率吗?!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前面谈到日本在30年腾飞之后,非常关键的半导体产业超过了美国,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产业状况。据调查,中国开放的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已在21个产业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
如玻璃行业最大的5家企业,已全部合资;
占全国产量80%以上的最大5家电梯厂商,已由外商控股;
汽车行业90%的销售额,来自外国品牌;
18家国家级定点家电企业中,11家与外商合资;
……
只要假以时日,外资将按部就班地把中国所有值得一提的行业(甚至黄豆),统统收入囊中。
为什么会这样?中国人的技术低下、资金薄弱、管理简陋等确实是问题,但华为不也是中国人干的?属于高科技的通信制造业不也没被外资占领?实际上,这种局面的形成,中国管理者对民营企业竞底式的歧视政策,是最大的原因所在:
首先,国有企业霸占着产业上游的原料如石化、钢铁等部门,又垄断着金融、电力、通信、铁路等关键行业,昔日上海滩“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现在这些赚钱的行业则是“民企与狗,不得入内”。而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愚蠢决策,活活地糟蹋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良机,因此真正有活力的民营企业只能或苟延残喘,或官商勾结,难以真正地强大;
其次,政府对外资实行超国民待遇,昔日慈禧“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今日则是对外资的实际税赋为10%至13%,而内资则为22%至24%。这样的税收政策,加上外资在买地、贷款方面的不平等待遇,转化为外资的竞底实力,使民企更容易遭到外资的不平等竞底。
最后,自己的国企、民企都玩不好了,只好拚命靠外企,用竞底式的政策吸引外资。
2007年,日本的外资GDP约占总GDP的3%,而中国相应则占到30%以上。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和如此的GDP现状,也彰显了中国人的愚蠢和怯懦:既搞不好自己产业,也不相信能搞好自己的产业,因此拚命吸引外资,指望靠别人的力量,拉起自己的GDP。
在很多的中国工厂,都挂着“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标语,提醒打工仔们努力工作。打工仔的压力够大了,不需要这样的提醒,也会做好自己的本分。倒是我们实在应该把这样的标语,挂在中国管理者的办公桌前:
“今天不努力发展自己的产业;
明天努力为别人的产业打工”
什么是自己的产业?不是一些愚蠢的官员所说的那样“不求所有,只求所在”,即在我的地盘上的企业,我可以收税,就是我的企业。而应该是中国人的资本控股的企业,不管是国有还是民营,不管是国内还是海外。
没有在关键产业上的强大和自主,想真正成为一个大国,凭什么?就凭那个GDP?
5000只舢舨的吨位超过航空母舰,捆在一起就真成航空母舰了?!
更为滑稽和荒谬的是,虽然中国拼命打压自己的企业,吸引外商投资,但中国却并不缺少资金:1.8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早已使中国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许多以不平等待遇引入外资的企业,根本没有将获得的外汇,去购买外国设备或进口产品,这些外汇直接被转售给中国人民银行,而央行则象旧时代的守财奴一样,拿着这些珍贵的外汇,找不到较好的保值增值办法,只好去购买美国债券。
一方面是民企融资极难,个别地区已达年利息30%,一方面是数万亿的人民币,去购买年利息只有区区3%的美国债券,同时冒着巨大的风险。
既然央行你用不好这么多钱,何必把这些钱处心积虑地搜刮到自己的口袋里?为什么不让民企物尽其用,去发展国内经济?真是吃饱了撑的!
中国有稍懂常识的“经济学家”吗?也许有,只是他们的常识都用于谋求自己的个人利益了。
央行的这种做法,是对“草根”企业的骨子里的不信任,是另一种“宁与友邦,不与家奴”。当然,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民企的竞底。
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债券使中国损失亿万,但“大潮”尚未退尽,具体数字实在难以估计。
一方面是辛辛苦苦勒紧自己的裤腰带,打压自己人的企业去吸引外资,另一方面是用这些好不容易吸引来的、积攒下的外汇,去投资风险巨大的外国债券,为别人的错误买单,为什么?!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作者:三巴三草 回复日期:2008-11-11 10:21:26
期待下文.....
作者:雅典娜的浅笑 回复日期:2008-11-11 10:45:45
LZ的分析和郎咸平描述的现象很相符,不过郎是宏观描述,LZ给出了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郎咸平说:
请各位想想,我们每年10%的经济增长是怎么来的?很多股民这么问我,朗教授你看我们经济增长这么成功,每年10%,我们的股票市场没有反映我们的经济增长的乐观现象嘛,我说你是错的,中国的股票市场是真真实实反映着我国经济的本质问题,你每年看到的10%的经济增长本身都是有问题的。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我们整个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错的。我们是以什么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啊?我们是钢筋、水泥所拉动的,也就是说你们到各地区看,各地政府搞的绿化也好,桥梁也好,这些东西拉动了中国的经济增长。那么这些部分是多少?这些部门占了经济总量的30%左右,也就是说和地方政府推动GDP工程有关的部门拉动了经济增长。那么这些部门是中国经济真正过热的部门。
那么其他的民营制造业呢?基本上过冷。这些部门只占了30%左右的部门是哪些部门呢?以去年为例,包括地产、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大型国企,其他的融资银行和证券公司等等,这些部门你知道去年的增长率是多少呢?就以去年为例,超过30%。30%的总量,它的成本率超过百分之三十几。一平摊下来,中国全国的经济增长应该是10%左右,理解了吗?我们的民营经济对国家的贡献是非常小的。
因为我们这么多年把大量的资源投入在基础建设,基础建设也就是GDP工程建设推动了10几年来的经济发展。那么这个推动表面上看起来我国取得了光荣的GDP,实际上我们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我给你举个例子,什么叫做代价,这种发展模式使得我国GDP的组成非常的畸形、非常扭曲。我们拿我们的GDP和欧美、日本等国比较,那些国家,他们是以消费需求为主要拉动的,也就是说当我想喝矿泉水的时候你生产矿泉水,当我想弹钢琴的时候你生产钢琴,我想打手机的时候,你生产手机,很正常。因此他们的70%都是消费。我们刚好相反,我们的消费只有35%,只有别人的一半,我们的GDP是什么东西呢?都是你们在外面看到的钢筋水泥,占到50%以上,欧美各国20%不到。
各位了不了解这种经济会造成什么样的可怕的结果?那就是,由于我们国内的消费太少,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产能过剩,我们制造太多的消费不了,而且我们产能过剩是怎么造成的呢?我们牺牲了我们的环境,破坏了我们资源,剥削了我们的劳工,因此,产能大幅扩张,而且产能大幅扩张到什么地步?到了我们老百姓消费不了的地步,大量产品制造出来,我们只有30%的消费,因此能是出口创汇,把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外国,美其名曰是出口创汇,其实是埋下了定时炸弹,就在08年爆炸了,是什么因的炸弹呢?你想想,我们只消费的30%,而我们这么多的产能,这么多产品不得不出口给别的国家消费,不但破坏了环境剥削了劳工,同时我们赚了大把的美元外汇,06年破的1万亿,07年破的1.5万亿,08年破了1.8万亿,现在正在破1.9万亿,讲问以后就是1.9万亿了。外汇大量积累的结果使得我们这种被动以出口创汇为主导的畸形经济付上的沉重的代价,人民币不断升值,不断升值的结果,回过头来打击到这些以出口为主导的民营经济。
作者:天客崖 回复日期:2008-11-11 12:30:27
深刻啊,中国人聪明吗?中国的官员聪明吗?
作者:平平的飞 回复日期:2008-11-11 12:36:57
关注~~~~~~~
作者:choney28 回复日期:2008-11-11 12:53:09
看得让人伤心!!
一层层的抽丝剥皮,让最丑陋、最直接的利害关系摆出来,让人反省。
作者:bee100 回复日期:2008-11-11 13:40:01
N
作者:stoahalo 回复日期:2008-11-11 15:06:07
等看楼主进一步分析,内容还是相当精彩啊
作者:银河轻挽 回复日期:2008-11-11 15:48:44
在这样的国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一个普通百姓该怎么办?迷茫啊!希望楼主能指引方向,期待中。。。。
作者:火柴_堂 回复日期:2008-11-11 20:09:00
强贴留名......
潜水拍砖......
作者:ken1058 回复日期:2008-11-11 22:44:29
期待月光兄的高见!
作者:月光之都 回复日期:2008-11-12 13:52:08
前面论到日本经过30年腾飞后,贫富差距非常小,我们也可以看看中国的贫富差距:
前司机——平安马明哲在上市公司中的年薪,已逾6616.1万,而很多内地打工妹正在为保住她们4000元的年薪,而忐忑不安地奋斗。中国30年所形成的贫富悬殊,远远胜过西方国家数百年的积累。
按国内机构的统计,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逼近0.47,但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的调查,内地的基尼系数已高达0.53或0.54。按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属于分配比较均等,0.3-0.4属于分配比较合理,0.4-0.5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0.5则意味着已出现两极分化。
这,就是竞底的恶果。打工妹们的收入18年没有实际增长,民工们被打到底线,贫富能不分化吗?我们只看到了自然环境的被破坏,却很少关注人文环境的被破坏,贫富悬殊、行贿受贿等等,就是对人文环境的践踏。
贫富严重分化,显示了中国社会人文环境的底线状态。中国的历代王朝,都是因为两极分化,流民遍野,在歉收之年民变四起,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最终达到“人相食”的底线,终致改朝换代。
中国处于顶层的富人和贵人们,本能地很担心社会向这条底线发展,他们预先将自己和家人移民海外,同时“裸体”在中国做生意、演电影电视小品,或“裸体”在中国当官,尽量捞到最后一点可捞的东西,只要一有风吹草动,立刻脱离这个竞底社会。
有多少富人象娃哈哈的宗庆后那样,在大张“爱国爱民族”旗号赚钱时,却怀揣美国绿卡?
有多少“贵人”象江西省付省长胡长青那样,在大谈“崇高追求”时,却怀揣他国护照?
连外国人都认为:中国新华字典再版时,应增加“裸官”和“裸体做官”这样的新词汇。《南德意志报》对“裸体做官”的解释是:“他们是把赃款、老婆、孩子、甚至情人送到海外的干部,自己则独身一人、也就是‘裸体’继续从事大把捞钱的危险业务”。最受“裸官”们喜爱的国家是加拿大,该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引渡协议。但阳光充沛的法国南部和美国南方几个州,也很受欢迎。在那里的别墅区,互相勾结发财致富的腐败官员,与骗子商人相依为邻的情况并不少见。前摩根斯坦利投资银行亚太部首席经济师谢国忠说:“破产的日本商人在浴室上吊自杀,而破产的中国人很快就会现身佛罗里达。”
顺带提一句,当人们质疑马明哲6616.1万年薪的合理性时,马董事长2008年07月淡然笑称“我是职业经理人,肯定是要领薪酬的,最重要的是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2008年9月平安的报表即显示巨亏157亿,马董事长发表千字文,轻松地将其归咎为“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风暴”,丝毫不反省自己的失误,也没有提是否“我的贡献和表现对得起这份薪酬”。
相反,在美国次贷危机中受到巨大损失的瑞士银行,其董事长宣布放弃二年奖金,老功臣、前CEO伍弗利放弃自己应得的1千万美元薪酬,和公司患难与共。
马明哲恬不知耻的表白,一点也不让人奇怪,本书第六章将论证竞底社会一个普遍的现象:认错,是被竞底者的义务;而不认错,是竞底者的责任!
但这种悖论式的“正确”,到底显示了中国人的聪明呢?还是中国人的智慧?
总结一下:经济发展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漂亮的、吃不着、摸不到的GDP增长吗?
是为了成为外汇储备第一吗?
还是为了广大中国国民,实际生活水平的提高?!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的GDP超过了美国(这是个可能的任务),而广大打工妹们每个月的收入,还是只能够让她们吃最低劣的快餐,那么这样的经济奇迹,即使有了,又能怎么样呢?
民众会满意吗?社会会和谐吗?当然不能。
行笔至此,又忍不住要问: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有智慧吗?
只要看看日本人的事例,回答这个问题,真是让人有些气短。
目前,中国还是一个人口年轻的大国,我们已经看到了过度垦荒、砍伐、放牧、污染,所带来的环境代价,知道这些做法是在寅吃卯粮,但我们很多人并没有看到:志强厂的那些打工妹们在日日夜夜的加班中,付出了她们的青春、健康、机会,既没有积攒下多少金钱,也没有得到技术、知识的积累,更没有获得高尚的情操熏陶,培养出现代公民的理念和健全的人格。
几亿这样的打工者累积下来,构成中国庞大的国民基础,这算不算是另一种寅吃卯粮呢?
我的一个朋友有房有车,也算小有积蓄,他有一次跟我聊起政府为了保证GDP增长,大力鼓励消费,以拉动内需。他动容地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万十几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从他的话里我悲哀地联想到:如果志强厂的打工妹们,今后含辛茹苦将她们的孩子供上大学,她们的孩子在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再辛辛苦苦地有房有车后,会不会也要说:“我的父母老了,他们没有医保,一有什么问题,随时几十万就出去了,我怎么敢消费呢?”
那么,中国人要到哪一代才敢消费呢?中国的经济何时才能真正进入良性循环呢?
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智慧吗?
在着手撰写本书时,虽然我全部采用的是正规媒体提供的公共资料,但还是忍不住时时扪心自问,我的分析、推理、归纳是公正的吗?是无误的吗?
有时,抬头看看窗外熠熠闪光的深圳赛格大厦,我真怀疑自己是否想得太过灰色,难道外面那些美轮美奂的莺歌燕舞,大多不过是漂亮的幻景吗?
这种困惑常常使我停下来反思自己的思考。不过,我耳濡目染的商界现实,却总是在提醒我:那熠熠闪光的背后,还有大量艰难前行的人们。就在离赛格不远的群星广场,物业管理处告诉我,2008年9月前后关门的公司就有一百多家。其他港台内地商人的沉重叹息,就不必提起。
中国的老百姓,难!中国的企业更难!2008以后的中国民营企业,实在是难上加难。
抛开现实,回顾历史。在一百多年前,李鸿章主持的那场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也曾使我们这个古老、庞大的帝国,快速转型为一个年轻的、充满近代化活力的国家,从而引起世界的注目和喝彩。当时的中国,是最有希望跨入现代化强国的东方大国。
李鸿章,这位曾被我们误读为“卖国贼”的改革家,练淮军,兴北洋,开招商局,建机器局、兵工厂,倡修铁路,兴建矿山……赫然创办出47个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死后被梁启超评为:“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19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此等人物,恐怕中国近代史上难有人与之匹敌。
但甲午一战证明,这位“东方俾斯麦”所创造的惊世伟业,不过是经不得风雨的纸糊灯笼而已。
中国人吸取了李鸿章的教训吗?哪一点看得出来?
因此,强烈的责任感,最终还是驱使我暂时搁置《商略》系列的写作,将自己草根式的思考整理成书,公诸于世。我毕竟生长于中国这个竞底社会,从小受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教育,如果我们自己不思考这些问题,难道还指望别人来替我们思考吗?!
孔丘说“劳心者治人”,洋人是可以替我们思考,那最后我们就一定被“治于人”。
写到这里,我忍不住又要问:中国人聪明吗?中国人有智慧吗?
鲁迅曾说“中国旧说,本以为人有三魂六魄,……国魂也该如此。而这三魂之中,似乎一是‘官魂’,一是‘匪魂’,还有一个是什么呢?也许是‘民魂’罢,我不很能够决定”
他接着热切地强调道:“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亲爱的读者诸君,请和我一起探索这个问题,先把我们自己的民魂发扬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