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为什么我们总是政策错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21:11:19
最近我们为什么总是政策错配
在经济运行到某种状态的时候,政府需要把原有政策做某个方向的调整对经济和社会最有利。如果长时间不做调整,这就犯了反应迟钝,措施滞后的错误,会使问题越来越严重。但更可怕的是,政府把政策调整到一个相反方向,这样反而加重不利因素,加速经济走向崩溃。这叫政策错配。政策错配带来的问题是最大的。
去年美国发生次贷危机,流动性明显不足,已经有很多专家认为美国会因此触发金融危机。美国经济发生问题,必然影响中国,也就是会使中国显示生产过剩的情况。这个时候,由于世界同时发生了石油、粮食和原材料价格上涨,中国也出现明显的通胀情况,这个时候就需要进行判断了:究竟世界和中国经济的走势会是什么样子,是哪些因素造成了中国通胀局面。
经济学家梁晓写了个文章,认为中国通胀的关键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导致热钱流入,热钱流入导致央行对应投放人民币。自05年人民币升值后,非顺差和投资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长已经积累8多美元,对应增发6万亿人民币,这是导致国内通胀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他因素是国际价格上涨)。而且农产品自身也积累了价格需要抬升的潜力。这个时候紧缩银根,升息都不是对应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是“人民币在升值”,属于投机行为。因此,这个时期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停止人民币升值,让热钱回流。
但是我们的判断不一样,采取了提高银行储备金加升息措施。在经济将发生萎缩的情况下紧缩银根,属于政策错配,结果造成今年四、五月份开始沿海大量中小企业流动性枯竭,纷纷倒闭。使本来该在下半年才发生的问题提前半年出现(国外需求减少,下一期订单下降,一般要半年多才会传导到中国)。
6月份美国两房危机,已经显示美国已经进入金融危机的步调中,7、8两个月势头已经很明显。只要脑子稍微清楚点,就知道波及中国是必然的。但是我们的金融政策一点没做调整。一直到9月,中国工业增长速度明显放慢,财政收入只相当于上半年增速的9%,才在月底开始放松银根。这叫政策滞后。
一个管事的人,处理正常状态和危机状态要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正常时期的措施和想法,往往在危机时候是错误的。为什么有“危机处理”这个行当?就因为危机处理和正常管理是不同的。
9月份,中国已经意识到中国也将进入一次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而且这个经济危机的所有特征与西方此前发生的危机是很接近的。这个时候,本来应该借鉴西方成功处理经济危机的措施。
西方以前发生经济危机,突出表现为一个矛盾: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生产过剩。生产过剩表现为企业东西卖不出去造成流动性枯竭,大量裁员、降薪甚至倒闭。而裁员和降薪又造成低收入群体收入继续下降,需求更加疲软,生产过剩更加严重。这就是使企业生产过剩和居民消费不足成为一个互为因果,反复加剧的过程。这个时候会出现个嗷嗷叫的对象。一个是企业,流动性枯竭,眼看要死。一个是居民,生活水平下降。采取什么政策才能解开这个结呢?
罗斯福采取的是,对企业,恢复银行功能,降息和提供贷款增加流动性,使企业不会马上全死。同时,制定最低工资制度保障企业不再通过降薪解决问题。对消费者,采取政府直接投资一些无关紧要的项目,变相给低收入群体发钱,让他们具备消费能力。同时制定福利法案提高生活水平。罗斯福还采用了累进制的税收政策,减弱了贫富分化速度,最终创造出一个所谓“中产阶级”。
罗斯福新政首先让企业不马上死个光,然后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率高,增加1块钱收入就花光这1块钱,整个社会的购买力开始增强,企业产品卖出去了。企业一好,就业增加,工资保障,居民收入就增长。这样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关系,经济就走向复苏。这里,核心政策是让低收入群体收入明显提高。因为危机的引起就是因为低收入者群体发展越来越大,购买力越来越低造成的。罗斯福的政策持续很长时间。他的工资和福利政策最终在美国形成一个数量庞大的中产阶级。正是这样一个收入比较高,数量比较大的群体,支撑了美国此后的经济增长,使美国此后经济危机直至美国选择自由主义经济后才发生。
市场经济的特点就是正常状态下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反过来说,选择市场经济模式后,要在正常状态下加快经济发展,最简单的措施就是促进两极分化,让老板们赚得多些。他们赚得多,投入生产就多,GDP就高。也就是我们前一段选择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但这种状态必然遇见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不足以支撑生产能力扩张的瓶颈,一场经济危机就到来了。消除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减少贫富分化,提高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也就是需要把政策改为“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错误的政策是什么呢?一是把财政资金投入到建设上去,去增加产出能力。因为本来就是供给过剩,需求不足问题。继续扩大供给,无非是增加设备闲置率,造成过剩情况更加突出。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和铁路。因为只要经济不好转,照样存在运力过剩问题。二是继续扩大贫富分化。限制企业增加工资甚至鼓励企业通过降薪方法来度过危机;把房市这个赌场再搞成牛市,让有钱的人继续在这里赚钱。也就是继续搞“效益优先,兼顾公平”政策。
这样做,生产过剩局面会加剧,大量财政资金传导到低收入群体收入上的效率大幅度降低,受益面大幅度减少,低收入群体收入会持续下降。这样,危机不仅不会过去,反而会加剧和延长。
贫道讲的这些,马克思早就讲过。马克思是研究经济危机的专家,看得最透了。可惜老马的话现在没人听了。
不听老马的话,于是我们选择4万亿财政投入,绝大部分投到建设上来了。同时,今天看到一个新闻,就是我国“暂缓调整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也就是不再管企业到底给工人发多少钱了。理由很简单,这样会扩大就业面,把正常状态下的“效益优先,兼顾公平”又照搬回来了。
企业经营困难,流动性枯竭是工人工资过高造成的吗?显然不是。经营困难是需求不足,产品卖不出去造成的。只有卖不出去产品才发生资金流动性差,怎么会是成本上市造成流动资金不足呢?因此,这叫无的放矢,叫政策错配。
真的工资降低,就业面扩大,低收入群体收入就能支撑一个良好消费局面吗?显然不能。
严格来讲,我国在90年代中期以后已经出现消费不足,生产过剩问题了。但是这个时候我们即使采取了降低人民币汇率,增加出口的方法缓解或者掩盖了这个问题。如果计算一下90年代中期以来经济净增长中来自国内消费增长和来自外贸盈余增长的比例,会发现主要是每年满足国外需求的贸易顺差支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如果扣除这个部分,国内需求支持的增长每年也就是5%左右。如果不能提高低收入群体受益面和收入水平,即使农民工下岗数量减少,低收入群体的总收入还会持续减少。
最主要的是,只要中央这样发了话,地方政府巴不得降低农民工工资。因为本来各地争取外来投资的主要措施就是给投资者一个低工资环境。既然上面有了政策,农民工工资肯定是个下降局面,连维持都不可能。各个企业都会给工人说:现在企业经营困难,大家如果不愿意被裁员,一起降薪吧,老板带头,主管做榜样。甚至地方官员和工会都会来替老板做工作。工人们能有什么办法?
农民工工资低了会是什么局面?这取决于对农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判断。如果本来收入就还可以,消费能力还有点结余,现在挖掘出来,也许总体消费不会大幅度下来。而且堤内损失堤外补,也许这次粮食价格提高会弥补这个问题。
实际情况是,2007年,农民纯收入的40%来自工资收入。纯收入每增长100元,60元来自工资收入的增长。如果工资收入下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力最大。目前农民来自农业收入只占38%。这次农产品提价,只涉及粮食和油料,比1979年的提价面还小。因此,如果按现在的计划综合提高30%左右,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只有10%。而如果有20%的农民工回家,其他农民工工资再降10%,收入就会降低12%以上。农民收入就会出现负增长。
那么,农民的消费能力是否还有潜力可挖呢?可以说已经一点也没有了。占农民20%的最低收入群体,2006年的现金支出和现金收入比为134/100。也就是挣100元现金,要花出134元,入不敷出,借钱生活。再往上20%低收入群体,消费率达到102.3%,也是入不敷出。再向上20%的农民,现金消费率是94%,勉强过活。再向上20%的农民,现金消费率是87%。农村都是亲戚帮亲戚,穷帮穷富帮富。农民穷户借的钱往往不是最富的20%群体的钱。因此,80%的农民基本上是要么借钱花,要么是有点结余也被穷亲戚借走了。哪里还有什么消费潜力!而外出打工的主要是这80%的人,不会是小商贩和老板们。因此,一旦农民工失业和工资降低,80%的农民算彻底退出中国消费品市场了。还指望内需恢复?
因此,这项政策又是一个错配政策。
罗斯福在危机时创立最低工资制,保障工人工资不降反升,结果从困境中走了出来。我们本来刚制定最低工资制却恰好在危机到来时放弃。真令人不解。
美国现在已经把原来打算购买银行股份的钱变成支持消费信贷上了,台湾干脆直接给居民发钱了。难道我们还要继续错配下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