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jiachang”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6 16:01:05
2008-08-19 | 也談“jiachang”
流覽網上眾說不一,仁者見仁的關於奧運開幕式“jiachang”的帖子,想起了我大概是在10來歲的時候,第一次遭遇“jiachang”的往事。
1978年底三中全會召開之後,解放思想,撥亂反正,“八億人民八台戲”的荒謬局面徹底結束,文藝界萬象更新,一些傳統劇碼煥發出固有的奪目光彩。從79年開始,四月初八和九月初九,完縣縣城的兩大傳統廟會得以恢復,保定地區著名的老調(保定的地方戲,發源于高陽、安新縣一帶,聲腔接近河北梆子,但更古樸高亢)劇團多次來我縣演出,因父親當時在縣委宣傳部工作,“近水樓臺先得月”,我也沾光跟著父親看“老戲”。印象中最為深刻的就是以著名老調藝術家王貫英(女老生,飾演寇准)、辛秋花(老旦,飾演佘太君)等為主演的《潘楊訟》、《忠烈千秋》。前一出戲,說得是宋太宗時期奸臣潘洪(潘仁美)陷害楊令公,清官寇准在八賢王支持下,智審潘洪,為楊家平反昭雪,並一舉粉碎其圖謀朝篡位的潘洪集團;後一出戲,劇情類似,說得是宋仁宗時期,奸臣龐文陷害呼延丕顯一家人,最終呼延丕顯的孫子呼延慶在楊家將的協助下,報仇雪冤的故事。
兩出戲相比,《忠烈千秋》劇情更為曲折動人。先是奸臣之女,西宮娘娘降香天奇廟,點名要雙王呼延丕顯護駕。及至,奸妃自毀鳳冠霞披,誣稱呼延丕顯臣戲君妻,趁仁宗酒醉,降旨把呼家滿門三百單三口抄斬。法場上,巧遇四朝元老王延齡,老相國眼見保本已無可能,智將呼丕顯二子呼延守信、呼延守用匿藏轎中,放出汴梁城。之後,呼延守用在大王莊招親,生子呼延慶。呼延慶成人後,學文習武,驍勇無雙,清明節大鬧東京汴梁郊外肉丘墳,逃入天波楊府,打死前來追捕的大太監陳鈞衡。佘太君上殿面君,被綁午門。老丞相寇准婉轉陳詞,一同問斬。四朝元老王延齡聞訊,用龍頭拐痛打龐賊,怒斥仁宗,碰壁身亡。正待此時,包拯回朝,以太后所賜三口銅鍘逼迫仁宗釋放佘太君和寇准,厚葬王延齡。最後,包拯、佘太君、寇准定計,在王延齡葬禮上一舉剷除奸佞,為呼家平反昭雪,大快人心。
大概是“撥亂反正”特定背景的緣故吧,記得這兩出精彩的傳統戲演出到最後,全場報以熱烈的掌聲。當然,演員演出的也很精彩,唱腔高亢有力,當時父親把主要唱段及旋律都找來抄下,和母親一起學習,我也學會了幾段,至今還能演唱。不久,父親回家說,這個《忠烈千秋》進京演出了,中央領導看了之後,評價也很高,並建議拍成電影,保定老調劇團正在做準備。過了大概一年多,有一天,父親興沖沖地拿著幾張電影票,說全家去看電影,正是期盼已久的老調《忠烈千秋》。
電影拍得很成功,結束時,全場又是爆滿的掌聲。不過,電影和舞臺戲劇比較起來,還是有些變動:如舞臺劇中,佘太君被問斬之後,寇准先出來保本,不成,一同問斬之後,王延齡出場,前來保本。電影中,佘太君問斬之後,王延齡聞訊,即趕來保本,血染金殿之後,寇准才出場。舞臺劇和電影的處理,各自符合各自的實際:按照劇中設計,王延齡是寇准、包拯、宋仁宗的恩師,四朝元老,舞臺上,寇准保本不成,王延齡再出場,採取遞進式,到王延齡痛打龐文、怒斥仁宗,仁宗指責老丞相“無非想把龍位竄”,然後跪倒,手舉玉璽“寡人情願讓江山”,迫使老丞相怒撞盤龍柱,以表忠心,這樣一遞進,通過矛盾衝突的強化,一下子把劇情引向高潮,如此處理,滿足了舞臺上看熱鬧的需要,但卻完全淡化了寇准的機智果敢。電影中,王延齡撞死之後,寇准面對四朝元老、皇帝的老師血染金殿這樣的複雜的局面,運用自己的智慧,委婉勸諫,連仁宗都被打動,“好個聰明老寇准,婉轉陳詞勸寡君。有心准下他的本。。。”,這樣一來,使得寇准的形象有血有肉,更加豐富,也使得電影劇情起伏跌宕,回味有餘。
不過,電影和舞臺劇中,變化最大的,不是劇情,而是一位演員。《忠烈千秋》舞臺上演的時候,扮演西宮娘娘龐賽花的著名老調青衣演員周淑琴女士,我們在縣裏看戲,龐賽花一出場,滿座震驚,周女士唱得相當不錯,也曾經在《潘楊訟》中扮演過潘娘娘,贏得廣大觀眾的高度認可,但現在周女士已近中年,身體發福,後來甚至有些臃腫,倘若在唐朝,可能問題不大,但估計比楊貴妃還得重1.5倍。這麼胖的一位娘娘,從常理上說,任何一個皇帝,如果不是病態,是決不會寵愛這麼一位“貴妃”的。所以,大家邊看邊讚美唱腔的優美,而又不時搖頭歎息周女士的體態。
保定老調劇團顯然注意到這個情況。為了使電影《忠烈千秋》達到預期效果,盡可能留下完美的印象,排演《忠烈千秋》電影時,保定老調劇團從別的歌舞劇團(一說從洛陽歌舞劇團),找來一位身材、長相都很不錯的演員,來扮演龐貴妃,當然,唱的時候,由周淑琴配音,這樣的效果好多了,一個窈窕美貌、狐媚奸佞的貴妃形象,出現在銀幕上,觀眾完全認可,沒有聽到任何不同的意見。說實話,要是真讓周女士拍電影,真實倒是做到了,其藝術效果肯定會相當麻煩。
這是我第一次遭遇“jiachang”,至今記憶尤深。那時候我並不懂戲,更不懂中國藝術的寫意性之類的,在看戲的時候,一直在想,怎麼戲中喝酒喝的都是假酒?吃飯吃的都是假飯?幹嗎不來真的?我長大以後,搞個劇團,飯一定要吃真飯,酒一定要喝好酒!1986年春節,我們縣文藝匯演,各鄉的劇團到縣裏演出,有一個梆子劇團別出心裁,演一出名叫“狀元與乞丐”的戲,到吃飯的時候,劇中的老太太和兒子、女兒一家人在臺上真的吃起了麵條,當時我覺得這太偉大了,這簡直是創舉,多麼真實、多莫貼近生活啊!後來聽了侯寶林關於戲曲的相聲,又對戲曲表演有了更深刻地認識和理解之後,才知道,這純粹是胡鬧!藝術源于生活,但高於生活,藝術所體現的,應該是接近完美,或者說越接近完美越好,不能什麼都來真的,否則,那一定不是藝術,或者是對藝術的褻瀆。
同樣,奧運開幕時也一樣,它本身不是一般的演唱會,歌星jiachang為觀眾所不齒;更不是體操比賽,找替身違規。開幕就是藝術表演,以藝術的形式,體現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中國文明深邃的內涵,張藝謀任總導演就說明了一切。因此,拿jiachang大做文章,不是無知就肯定是由別的什麼用意。因為,如果什麼都求“絕對真實”,那首先不能化妝,更不能用什麼音響設備,甚至大家也不必穿衣服,一起比照亞當夏娃在偷吃禁果之前的狀態去“開幕”得了。只可惜現實中沒有那麼大的鳥窩,如果有的話,和著鳥糞的氣味,大家一起體會“純任自然”的感覺,估計那時候也就無所謂什麼“jiacha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