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真相——为什么老实巴交的农民要说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7:29:20
作者:五香狼
对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有必要进行质疑。小岗村的数据水分很大,难以让人相信;而小岗村大包干缘起的传说,事实与逻辑冲突很大,也不可信。真相如何,请看全文。
人们都说,中国的农民老实巴交,不会撒谎;不过,有时候上面的领导要求提供政治数据的时候,再老实的农民也难免扛不住,这种情况下说出来的话人们就得分析分析了。要不,怎么温总理老喜欢临时改行程,到农民家里了解情况呢?
我们还知道,大寨曾经是中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但后来有人说了,经过他的调查,关于大寨的事实与数据不实。那么,同样被竖为农业改革旗帜小岗村,而且这面旗帜更大更漂亮,其数据与事实就真那么扎实可信?恐怕我们得仔细看看才行。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主办的网站上(http://www.cass.net.cn/zhuanti/y_party/yd/yd_a/yd_a_017a.htm)是这么介绍的:小岗生产队包干到户后粮食产量由3万多斤一下搞到12万斤。
嚯,这么厉害!怪不得上头要在农村推行大包干呢。好像是这样的成绩还不够好,于是我们在很多文章中看到,小岗村不是一下搞到了12万斤,而是13万斤,有的文章还有具体数据:13.2万斤。大增产算什么,1979年小岗生产队的粮食产量还相当于1966~1970年5年粮食产量的总和!,而且自1956年起23年未向国家交一粒粮还年年吃返销粮的小岗人,一下子向国家交售粮食2.5万斤!但是根据新浪网的新闻报道,1979年小岗村上缴的公粮是3200多公斤(http://news.sina.com.cn/c/2006-03-30/21029487186.shtml)。
而且,据《半月谈》杂志2004年报道,村主任严德友告诉记者,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了120万斤(还有的文章说,1997年就已经到120万斤了,赫赫)。
瞧瞧,大包干多么伟大!这可是上面‘钦定’的数据,而且政治完全合格,那当然是绝对不会错的。
这么辉煌灿烂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还是在党史学会的网站上:小岗的改革办法极其简单:将全村517亩土地按人口承包到户。而我们都知道,当初小岗村是18户人家按了手印搞大包干的。
但到了2004年9月26日,翻开人民日报一看:“现在小岗村108户,428人”。哦?
而2004年《今晚报》的记者则说,小岗村人口420人,土地1070亩。是吗?
再翻开人民日报,在2001年6月25日第四版中写道:多年来由于缺水,村里近2000亩地产量一直不高。
查网上对小岗村的介绍则看到:小岗村全村共有106户,476人。耕地面积1600亩。
在中央电视台听到的介绍则是这样的:小岗村当时“18户人家,115人,全村耕地550亩”。
新浪网的新闻说,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
呦,敢情这小岗村土地就是像个弹簧,说变就变。晕呐,晕。
慢着,挺住!简单计算一下:30000/500=60斤,132000/500=264斤。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49年,全国粮食平均亩产69公斤,小麦亩产43公斤;1965年粮食亩产109公斤,小麦68公斤;1978年分别为169和123公斤;1979年为189和143公斤。
再看安徽凤阳(见http://www.czdfz.com/jzwx/fengyang/213.shtml):在人民公社时期通过改良土壤,将低洼土地变成稻麦两熟田,单产提高到250—300公斤;通过深翻,小麦单产达250公斤左右。深翻0.5米的,小麦单产200公斤左右,没有深翻的麦地产量仅150公斤。建国初期的小麦品种,亩产100公斤左右;50年代中后期引进新品种,亩产在100-250公斤;1970年后大面积推广丰产三号,历时15年,经受各种气候检验,产量稳定,一般亩产250—300公斤,成为县内当家品种,最大种植面积占小麦面积的70%左右。
设想一下,如果大包干前小岗村的小麦亩产是250斤的话,则大包干不过增加亩产5.6%而已。再看这个数据,13.2/5=2.64,也就是说在人民公社的1966-1970年,小岗村平均年产量为2.64万斤,敢情1978年的3万斤还算是大丰收年了!下面看一下120万斤的笑话:按这个产量,则小岗村粮食产量增长了40倍,就算按新浪提供的38万公斤来算,小岗村也增长了25倍,而同期我们国家的粮食产量增长了多少呢?按最好的年份算,总共连一倍都不到,1978年3亿吨多,而最高的时候是1998年离6亿吨也差了很多。如果算一下年平均增长率,则小岗村最低在15%以上,而全国平均在改革之后没有一年超过了10%(人民公社时期有过)。您还打算相信这个增长20倍以上的神话吗?
那么,事实究竟是怎么回事?
两个有历史感的记者,一个叫陈窗,一个叫曾德方,他们对小岗村进行了认真仔细的采访调查。原来,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
小岗村有个大包干纪念馆,在记者的调查中,不少农民对这个展览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把官僚主义者刮浮夸风和共产风所造成的粮食减产到三万斤的恶果,也算在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帐上,而用它来与“承包”后并不实在的粮食产量作对比,是不科学的。这样一来,也就用“承包”把小岗村搞农业集体化的成绩否定掉了。不少农民还认为,“展览室”里另外有一些东西也是不实在的。
村长严宏昌的亲弟弟严富昌告诉记者:“这个‘展览室’是县里搞的。小岗村农民最了解小岗的情况,可县里就是不让我们小岗人讲。他们搞了个讲话稿子,让小青年背得滚瓜烂熟,然后像电视里广播新闻那样,一句一句背着向参观的人介绍。”
原来如此!!
关于小岗村,还有一个传奇故事。说是1978年,小岗村的村民因为实在忍受不了饥饿的痛苦了,决心要改变面貌,于是趁着政策松动,悄悄地商议,大家发誓一定要搞‘单干’,出了事大家扛。
有人对此质疑,你们既然那么‘团结’,为什么不一心把集体搞好?这样大家都有好日子过,不仅不用担风险,还能得到表彰。
说得有理!
一位研究三农的专家,张德元,2004年去了一趟小岗村,听到了这样的另类说法:附近的村民们似乎对小岗没有好感。听到最多的说法是,小岗之所以发展不上去,是因为小岗人不团结,缺乏凝聚力。邻村的一位支部书记说起了他对小岗大包干的看法,1978年,最初各个生产队都是在搞“包产到组”,即把生产队划分为几个组,虽然生产单位缩小了,但“组”仍然是集体,没有违背社会主义公有制原则,容易得到政府的认可。小岗生产队(当时小岗是个生产队,后来为了弘扬小岗精神,政府把小岗扩编为村)因为家族因素作怪,内部不团结,分了几次组也未分出个结果来,亲兄弟都拢不一起,最后严俊昌出于无奈,就对大家说,既然你们谁和谁都干不到一起,那就分到户吧。
无独有偶。中国青年报的记者是这样报道的:1978年初,凤阳县乃至安徽省尝试“包干到组”,小岗人也满怀兴趣的把20户人家分成4个组。没干多久,组里就产生了矛盾,于是每个组又分“叉”,全队分成8个小组。每组只有两至3户,差不多都是父子组、兄弟组。但没干几天又有吵架的,还是干不好。一天夜晚,生产队召开社员会议。穷疯了的社员提议:这样干不好,干脆包干到户。大家最终拟订3条意见:1、夏秋两季打的头场粮食要先把国家公粮和集体提留交齐;2、明组暗户,瞒上不瞒下;3、如果队长因此犯法坐牢,他家的活由全队包下来,小孩由全队养到18岁。到会的18户户主赌咒发誓按下红手印。这就是震惊全国的“大包干”。
敢情是这么回事!有个网友感叹到,搞不好集体经济的人,也搞不好私有经济。事实也确实如此。小岗村20多年没迈进富裕门,很多村民也承认,不团结也是一个因素。
小岗村的数据与事实真相就是这样的!
==================
说说我所经历的农村改革
作者: 爱民爱国 2008-10-17 22:23
包产到户是XX改开搞得逞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上小岗村也和其他村庄一样一步步地按照政府设定的行动轨道走到包产到户的。
XX上台了当时谁也没能意识到高层的路线会发生什么变化,事实上XX上台后第一个思考的就是如何实现包产到户问题。80年代初是毛主席刚去世不久,全国人民都仍处在在深深的怀念爱戴的毛主席中,人人都坚定地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子。如果此时XX一上台就立即实行包产到户你就会立即惊醒全国人民,他断然不敢,怎么办呢?大集体先分成小集体,一个生产队30户分城两个组15户一组,这样坚持了一段时间,然后上级又来文件一个队多分成几个组。反正大小都还是个集体,大家又分了,只有7、8户一个组了,此时不可预见的矛盾悄悄的来了,7、8户当中常常有几户是亲兄弟,有几户是“外人”,这些小组有小心眼的常为一些小利益分配玩小脑筋,人多欺人少的。小组毕竟不同于大组,大组里有弱者被欺有人敢主持公道,在小组里弱者被欺就无人敢讲话了,所以小组就常出现闹别扭问题,出工不出力等,不久农民就自然而然的想到:“干脆分到户去!”这正是改革者所追求要达的政治目的,同时又把包产到户合法化——“包产到户是民选的,不是政府有意违背毛泽东既定路线。”
小岗村包产到户不是小岗村自己发明的,是当时的政策轨道要走到包产到户的必然结果,小岗村不签名,大岗村不久也会要自然包产到户。
=================
这算是对所谓“人民公社”农民“积极性不高”的很好解释。
作者:3721   10/17/2008
再结合国企改革过程来看,也是如此。先有计划的把国企一步一步整垮“改”成“低效率”,最后才堂皇理由以“没效率”给卖掉。
以我家乡一个县里的一个大企业来说, 八十年代时, 企业职工近万人, 一年上缴利税一亿多元(当时一美元才换两块多人民币), 红红火火。
然后改制开始了...
先是提出什么厂长没有权, 政府婆婆乱指挥等, 说不利于生产, 不合理什么的,这一想, 也是. 于是厂长负责制开始. 毛时代的工人领导一同参与管理的民主制度被完全破坏。厂长上来之后, 全负责了嘛, 不过几年,换了三四个厂长, 个个富得流油, 为了捞财, 拼命搞乱投资, 投资过程中就有机会把钱回扣一些, 糟蹋国家一千万, 总会流到自己手里几十万. 生产方面经济出了问题, 用人也开始出问题, 于是工人生产积极性开始下降......
然后, 感染爱资病的精英理论界赶上了新的一轮新出炉的, 什么产权不明, 公有制不利于发挥劳动积极性啦, 必须打破铁饭碗啦..., 这时候看看实际情况, 还觉得说得也对. 于是开始深化改革...
打破了饭碗, 工人开始放假, 当时还不叫下岗, 新的领导带着新的思路上来, 开始和政府的一批人合作, 把厂子分拆, 出卖. 厂子基本停工. 贷款也不能还了, 投资也都打了水漂了...
然后, 感染爱资病的精英理论界恰到好处地又指说什么卖光, 靓女先嫁, 减员增效等等. 这时候大家都已经把"国企"当成低效的代名词了. 一听又觉得挑不出什么来, 人家说自己已经是弱势群体了, 那就信了这个社会就该是这样的吧, 人家让下岗, 买断工龄, 认了吧.
于是工人开始纷纷下岗, 自谋生路(那些官员们才该自谋生路), 大好企业如今荒荒凄凄...
然后, 更高级的理论又来了, 要吐痰, 要破产...
它都那样了, 不破产也不行呀! 大家也没话说, 只是觉得哪里不对劲.政府大员们终于也搞了不少了, 企业也搞到没有了, 税收也没有了, 后面吃什么?
于是开始公路收费, 开始严打, 开始"搞服务", 没有大户, 只好吃小户了, 开网吧的, 做小买卖的, 跑运输的都糟了殃...
各个政府机关都吃自己管的那一片. 吃我们老百姓. 说我们没有效率? 是你们他妈的搞得我们没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