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3:03:12
北京时间10月8日下午5点45分,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揭晓,三位美国科学家,美国Woods Hole海洋生物学实验室的Osamu Shimomura(下村修)、哥伦比亚大学的Martin Chalfie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 Roger Y. Tsien (钱永健,钱学森的堂侄)因发现并发展了绿色荧光蛋白(GFP) 而获得该奖项。(来源:科学时报)
华人再次获得诺贝尔奖,确实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至少说明中国人不缺少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基因。兴奋之余,还是略微有些遗憾,毕竟中国本土科学家至今尚未获得此项殊荣,不禁产生疑问:中国科学家距离诺贝尔奖有多远?为什么我们的种子可以在国外结果,却不能在国内开花?
一次次期待,一次次期盼,打造的只是一个个无法成为现实的泡影。不必否认,我们的确需要一次诺贝尔奖,这已成为中国人历久弥坚的一种情结。总之,我们把诺贝尔奖看得太重太重,从而导致强烈的功利心,恨不得给诺贝尔奖量身定做一个成果,从而一下次把诺贝尔奖抱回家。实际上,诺贝尔奖看重的是该科学家对这一领域长期的、有革命意义的贡献,所奖励的是原始性创新科技,是对人类整个文明、社会进步都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科学研究。这就说明欲获得诺贝尔奖,并非一朝一夕所能为之,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告诉我们“欲速则不达”,让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
诺贝尔奖,诺贝尔奖,似乎我们科学研究的目的就是一个诺贝尔奖。俗话说:欲得其上,仅得其中;欲得其中,仅得其下。斯坦福大学教授钱永佑(诺贝尔化学奖钱永健的兄弟)要求很高,批判性很强,公开发表文章批热门的领域、批很多人研究不解决问题。他看不起一些诺贝尔奖得主,有一年刚宣布得诺贝尔奖名单时,大发感慨,“今天是不幸的一天”,因为在他看来,那些人没一个值得得奖。这至少可以反映出,他们对科学精神的追求高于诺贝尔奖的获得,或者说他们对科学研究的期望高于诺贝尔奖所带来的荣耀。
我们是否可以为诺贝尔奖降降温,因为有很多比诺贝尔奖更值得去追求的东西。当我们能想别人未想,做别人不能的时候,得了诺贝尔奖固然可喜,没得诺贝尔奖也未必那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