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二)(414)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00:04:37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危局(二) 

    日本请求英国和美国帮助。但是,英国的利益与此不相关,又不愿得罪俄、法、德三国,因此声明坚守中立,劝告日本不要与三国交战。美国通过《马关条约》已满足了向中国输出资本的要求,对其它问题并不热心。日本向俄国交涉,认为日本占领辽东半岛,不会危害俄国的利益。俄国的答复是,俄国皇帝不认为日本的请求有理,俄国不撤回劝告,同时说明俄国正在运送军队,认为俄国干涉性质重大。日本得不到英、美的支持,自己刚刚经过一场战争消耗,感到无力对付三国的联合军事行动,因此不得不屈从压力。5月5日对三国声明,接受劝告,放弃占领辽东半岛。11月,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中日辽南条约》,规定日本3个月内撤兵,把辽东半岛交还中国,但中国需付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三国干涉还辽后,使清廷产生了很大的幻想,以为可以依靠俄国来牵制其它列强。一些重要的官员如李鸿章、张之洞、刘坤一等都主张联俄抗日。他们都主张给俄国好处,并和他订立援助中国的条约。俄国则乘机以“还辽”有功为借口,向清廷索要报酬。1896年5月,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举行加冕典礼, 按照俄国政府的要求,清廷派李鸿章为专使前往祝贺,同时向英、法、德、美四国递交国书。这是李鸿章第一次出国。由于他在中国外交中发挥举足轻重的地位,各国都想争取他先到自己的国家。俄国皇帝派人到苏伊士运河迎接。

    俄国隆重接待李鸿章,是因为他们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当时,俄国正积极策划修建西伯利亚铁路,而修建这条铁路必须经过中国的东北。俄国利用它协同法国和德国干涉还辽一事,向中国驻俄公使许景澄提出让西伯利亚铁路通过中国的东北,直达海参威的要求。俄国不等中国派人到东三省勘察路线,就急不可奈地派驻华公使喀西尼动身前往东北勘察。清政府命许景澄通知俄国外交部,表示中国愿意自己修建铁路,与俄国的铁路在边境接轨。俄国外交部没有同意。

    当李鸿章作为特使出使俄国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授予财政大臣维特以全权,负责和李鸿章谈判修建铁路问题。为了达成协议,俄国利用当时清政府基于要对付日本的威胁的心理,采取瞒天过海的欺骗手段,说俄国要保证中国的领土主权,必须在紧急的情况时,给中国以军事援助。因此必须修建一条最短的铁路,经过蒙古、满洲到达海参威,这样,将来俄国援助中国时,就可以通过这条铁路迅速调兵。在俄国政府的欺骗和利诱下,在征得清政府同意后,李鸿章与俄国外交部签订了这个后来给中国带来无穷后患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密约首先表明,如果日本侵占俄国东方土地,或中国领土,或朝鲜土地,中俄两国要互相出兵援助。这个条款原来规定中俄联盟反对日本及其盟国。俄国财政大臣维特觉得这会引起西方国家的反对,经沙皇同意后,改为中俄同盟只是反对日本。俄国的这项变动没有通知中国。结果,当条约签字前一分钟,维特突然发现条约原文没有改动。于是俄国人利用吃饭的机会,赶快将条约改正过来,然后签字。而李鸿章竟没有发觉。

    《中俄密约》中最重要的条款,是中国允许在黑龙江、吉林修建到达海参威的铁路,由俄国华俄道胜银行负责修建及经营。华俄道胜银行受俄国财政部的控制。这条铁路修成后,称为中东铁路。俄国通过这条铁路,把他的侵略势力扩充到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两省。

    这个条约以“共同防日”为幌子,使俄国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加强了其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垄断地位,并企图进一步控制更大的范围。9月8日,俄国又强迫清廷与华俄道胜银行签订了《合办东省铁路公司合同章程》。合同规定由俄国独揽中东铁路的修筑和经营权,以及在铁路沿线开矿办厂权,并同意其派驻警察,俄国实际上开始将这些地区变成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对此,列宁曾经指出: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活动中,“俄国政府恐怕是最先伸出魔掌的”。

    俄国行动于前,其它帝国主义国家也不甘于落后,纷纷采取行动,在中国抢占沿海良港,争夺铁路修筑权,并划定势力范围。甲午战争结束后不久,德国以干涉还辽“有功”为由,向清廷提出了租借港湾的要求。1897年11月,山东发生了巨野教案,两名德国传教士被杀,德国在与俄国达成默契并在它的支持下,派兵强占山东省的胶州湾,夺取了青岛炮台。12月,俄军便出兵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1898年3月6日,德国迫使清廷订立《胶澳租界条约》,规定将胶州湾租借给德国,租期为99年,在租期内,胶州湾完全由德国管辖;山东境内两条铁路的修筑权和铁路沿线30里以内地区的开矿权也归德国,使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3月27日,俄国与清廷签订了《旅大租地条约》,5月7日,又签订了《续订旅大租地条约》,租借了旅顺和大连湾及其附近海面,租期为25年,在租期内,租借地完全由俄国管辖。俄国还获准修筑中东铁路支线,以连接旅顺、大连。次年,俄国又擅自把租借地改为“关东省”,把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东北全境。

    法国也是在干涉还辽之后就立即向清廷提出了“酬谢”的要求。1895年6月20日,法国迫使清廷签订了《续议商务专条附章》和《续议界务专条附章》,使中国西南边省的门户被进一步打开。1897年3月,法国迫使清廷做出保证,不将海南岛割让给他国。4月,又迫使清廷声明,保证不将临近越南的云南、两广割让或租借给他国,并同意将广州湾租给法国。1899年11月16日,中法正式订立《广州湾租界条约》,法国租借了广州湾及其附近水面,租期为99年;取得了自广州湾赤坎至安铺的铁路修筑权,以及承办中国邮政等特权。从此,云南、广西、广东三省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从1898年3月到6月,不到一百天的时间里,德、俄、英、法四国就攫取了中国从北到南五处重要海湾港口——旅大、威海卫、胶州、九龙、广州湾,建立租借地。在有关条约中,虽然规定租借地“自主之权,仍全归中国”,但同时又规定,租借期内,中国不得治理,由租借国治理,这就在事实上把主权出卖给列强,而且列强不付分文租金。所谓租借地就是列强割据中国领土进行直接统治的殖民地,是列强确立、保持、强化在华势力范围的军事基地和进行政治、经济、文化侵略的据点。

    通过资本输出、抢夺路权矿权、强占租界港湾等方式和手段,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的不同地区取得了经济、政治乃至军事地位的优势,为了确保和扩大优势,各国或者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把它们已取得优势的地区出让给其他国家,或者彼此间达成协议(有时只是一种默契),承认对方在中国某一地区具有特殊利益,这就是所谓的“划分势力范围”。从1897年3月法国强迫清政府向它保证把海南岛给它“作为停船趸煤之所”而永远不让与任何他国,到1898年4月日本迫使清政府发表声明保证不割让福建,在一年多时间里,列强已基本划出各自在华的势力范围。大体上,俄国的势力范围在长城以北,德国在山东,英国在长江流域和云南、广东两省的一部分,日本在福建,法国在广西和云南、广东两省邻近越南的地区。

2、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美国实业界把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看作是一个潜在的市场。代表美国纺织业利益的《商报》认为:中国为美国商业提供的可能性“简直是不可估量的”,它是潜在的“最大的世界市场”。美国驻华公使田贝也认为,列强“对中国的瓜分将进而消灭我们的市场”。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强占海口,争夺势力范围的活动,给美国在华利益构成直接的威胁。一旦中国遭到瓜分,成为列强的殖民地,美国对华贸易必然受到排斥,更谈不上进一步的发展。当列强争相在中国强占租界港湾、划分势力范围的时候,美国正忙于跟西班牙进行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没有来得及参与对中国势力范围的争夺。但是它对自己的在华利益十分关注,并且怀着和其他列强同样的侵略野心。美西战争结束后,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已基本划定,重要和富庶地区都被分割占有,美国已很难插足,它无论要划出一片势力范围,还是要抢夺一个海港,都必然要和其他列强发生尖锐冲突。当时美国还是一个后起的国家,军事力量很薄弱,海军力量在世界占第六位或第七位,陆军人数也只有六万人左右。它虽然能战胜西班牙,但还不是其他大国的对手,因此美国政府不能凭借武力去要求重新划分势力范围。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工商界也不欢迎划分势力范围,它有更大的野心,它要拥有整个中国市场。此外,美国国内当时的反战运动规模比较大,并成立了全国性的机构。这使美国政府采取武力政策达到对外目标是一个约束。这样,美国既不能采取武力政策,又要保护美国在中国的利益,于是“门户开放”就应运而生。

    1898年9月,美国总统麦金莱任命海约翰为国务卿。1899年9月24日,美国国务卿海约翰训令美国驻英、德、俄、法、日、意六国公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要求各国同意在华实行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Open Door)政策,该照会亦被称作“海约翰原则”。照会提出了三项基本原则:① 各国对于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利益范围”或租借地内的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② 中国现行的约定关税率,对于运往“利益范围”内一切口岸的所有货物,无论属于何国,均应适用,其税款概由中国政府征收。③ 各国在其“利益范围”内的任何口岸,对其他国家入港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不得高于对本国船舶所征收的入港费。在各自“范围”内修筑、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对其他国家运输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应与对本国运输同样的货物所征收的费用相等。

    从内容来看,门户政策是以承认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既得利益为前提的。它所要求的,仅仅是在势力范围和租借地内实行同等的关税、入港费和铁路运费,也就是保持各国在中国的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对美国开放。美国政府不征得清政府的同意,就擅自与其他国家交还照会,要求在列强控制的势力范围内享受同等的贸易机会,这是对中国主权的粗暴践踏。

    列强对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只有意大利表示无条件接受,其余各国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保留,而俄国基本上没有接受。意大利在中国没有租借地和势力范围,美国提出的要求对它有利无害,因此意大利政府表示“欣然赞成”美国的建议。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占有很大优势,因此,它力图把全中国都作为它的商品市场。但是,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是长江领域,这里不仅面积大,而且是中国人口最稠密、物产最富饶的地区,具有广阔的投资前途。正因为如此,英国希望将投资和贸易加以区别。英国认为,从贸易来说,应该机会均等,门户开放;但同时要求将租借地排除在外。当时英国的租借地是九龙和威海卫。经过和美国谈判,英国才勉强只把九龙排除在门户开放的范围之外。法国仅仅表示在租借地内实行平等待遇的原则,但对势力范围却闭口不谈。1896年,法国取得在广西、云南通商减税十分之四的特权。它显然无意放弃这项特权。日本和德国表示接受门户开放原则,但声明必须以有关国家都接受为条件。日本这时和俄国在东北和朝鲜发生尖锐冲突,迫切需要英国和美国的支持,这是它接受门户开放原则的重要原因。德国和美国一样,也是一个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英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非常嫉妒。门户开放政策有利于德国的势力进入英国的势力范围长江领域。对美国的照会感到最困难的是俄国。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铁路中拥有减税和自定运价的特权,它不愿意放弃这项权益。对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俄国最初采取观望态度。当英国和法国等国家接受门户开放时,俄国勉强表示可以接受门户开放政策中关于条约口岸和关税的条款,但对门户开放政策中关于铁路运费的内容只字不提,从而将门户开放政策中最重要的内容抛弃。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标志着美国侵略中国进入新阶段。从此,美国有了自己独立的对华政策,而不是追随和附和其它国家,充当次要角色,它在列强侵华活动中的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