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15:32:07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今天上初中二年级的儿子突然问,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内涵是什么,是不是说人一生没有真正的朋友?一句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句子,让我一时无语,思考了片刻,我信口开河的解释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就是说人的一生会有很多朋友,但能与自己在精神上完整沟通的朋友却很少,也许一辈子也难有一个。我以为这样解释相对合理,不会误人子弟,儿子也自以为听懂了就“哦‘了一声走了,最后我再补充了一句:长大了你会懂的。

其实事后我认真的思考了一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话还真不好说,当年鲁迅写给瞿秋白这句话,也不知道”背上长了根反骨“的四处树敌的鲁迅,是否真的有知己,鲁迅先生思想犀利,疾恶如仇,甚至也不乏偏激,与瞿秋白的交流并不长,短时间竟然成了知己,也许他们有心灵感应吧,我相信鲁迅感觉是对的,但怀疑瞿先生的政治意图,怀疑是单向的知己,如果参杂了政治因素,那知己的论点能否成立,值得思考。

再说我们普通人,生活在大千世界,各式朋友林林总总,每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朋友,有同学作朋友 ,有同事作朋友,也有客户作朋友,还有妻子甚至儿女父母兄弟都可以成为除亲情之外的朋友,相处甚欢的朋友 ,可以经常在一起谈天说地,可以一帮人吃饭喝酒,可以聚会时引吭高歌,不醉不归,可以把业务做成或做不成丢下一句“买卖不成仁义在”,总还是朋友,但很少会有人对你说,我们是知己,你也基本不会随便认为谁会是知己,这就是现实。知己是个很难界定的名词,甚至无话不说的朋友也不一定是知己,为生活奔波的凡人,互相之间的交流有着太多的利益纠结,让人怀疑,知己这个词根本就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概念,世俗的人们,能抛弃物质的利益观,存在纯粹意义上的精神交流?知己当然就应该只是精神上的朋友,“愁极竟无人可语”的境遇相信多数人都深有感慨。

人都想有自己的知己,但反过来想一想,作为希望有一知己的自己,又能抛开世俗的纠緾?我可以与人谈爱好,可以谈哲学,可以谈社会,可以对一些观点产生共鸣,但很难说不是高谈阔论,因为人都是虚荣的,物质上有利益关系,精神上却也有虚荣需求,不可否认。

人的一生不能没有朋友,即使当代的人们可以工作之外,沉迷于网络,可以独自消除寂寞,但心灵的寂寞,我相信大多数人会承认,人都需要交流,需要精神的、心灵的交流。这才会有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

从小我就知道要有更多的朋友,生活才会更快乐,也从不有想到长大后,有了难得知己的感叹,社会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在改变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不想向初中儿子过多解释这句话的原因,我想这需要他慢慢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