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3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30 16:05:49

2010年鲁琼初中化学远程研修

专题六 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

设计思路:

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一直新课程之后是被广大教师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教学策略,大多数教师都能将这种教学策略或多或少地、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但调查发现,多数教师在运用这种教学策略时,对这种教学策略的内涵,以及功能与价值的理解又是肤浅的,甚至在操作层面还存在许多误区。

本专题旨在让老师有三大方面的收获,主要思路和内容如下:

1、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内涵。

2、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功能与价值。

3、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设计策略及注意事项。

课例展示,探讨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现状

初中化学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

1.现状分析

2.教学策略

3.基本形式

4.注意事项

 

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

1.功能与价值分析

2.在课程标准中体现

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

1.概念

2.基本观点

3.特点

4.选取的素材与情境的特征、作用及来源

教学策略及注意事项

功能与价值分析

内涵的探讨

 

 

 

 

 

 

 

 

 

 

 

 

 


 


主持人: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孙红保

特邀嘉宾:

教育部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刘克文

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教科所    娄延果

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    王严

一、引言:

孙红保:各位老师大家好。欢迎收看《初中化学新课程远程研修节目》。本专题是《STS教育以及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本专题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内涵。第二,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的功能与价值分析。第三,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的教学设计策略及注意事项。参加本专题研讨的嘉宾有:北京师范大学化学教育研究所、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刘克文教授,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教科所化学教研员娄延果老师,北京市海淀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王严老师。

STS教育我们并不陌生。而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广大老师都或多或少地都在自己的课堂中运用过这种教学策略。那么,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如何更进一步的去理解STS教育的功能和价值,更有效地贯彻STS教育的思想?那么,在这个专题里我们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一话题。下面,我们结合一个具体的课例由王严老师来谈一谈她是如何去思考这一问题和设计的。

二、从两节《燃烧和灭火》课的教学设计体会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的教学

  严:这节课是《燃烧和灭火》,是第七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其实选这个课题来做观摩课、比赛、参赛课的人特别多,我们学校也是连续两年由我和裴丽英两位老师在全国大赛中都选了这一个课题,来反复设计。所以,我们备课组对这个课题思考的就比较多。其实,这节课我们看了好多各种参赛、观摩的录像,感觉还是很困惑的。因为这节课它本身的知识内容其实并不是非常的复杂,可能就是其中的着火点、燃烧条件这些专业名词,学生说起来还稍微的有点难度。但是,只要你稍微点拨一下,也就是三五分钟就能过去。在这之前,我们也做过问卷、试讲,如果就只是纯知识的内容,连上灭火条件、逃生这些都算在内7~8分钟其实就差不多能解决了,并不是特别困难。那这节课到底要给学生一些什么,实际上我们在设计过程中还是感到有一些困惑的。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其实也非常希望能够在这里面体现STS这样的一种理念。当时裴老师在设计那节课的时候正好赶上奥运火炬设计,所以,我们当时就针对这个话题进行了一个很深入的挖掘,让学生来设计奥运火炬。把充分调动学生来设计火炬的方案,作为这节课的引入,来突显它的社会价值。学生设计的方案非常丰富,然后进一步基于这些方案进行延伸和探讨,来引申出燃烧的条件。然后,进一步地过渡到后面的主题。等到第二年我又参加比赛,同样还是这样一个课题,希望能够在以上基础上更有所突破。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又重新反复审视课标,发现《燃烧和灭火》这个课题实际上是隶属于《化学与社会和发展》专题。其实,我们都知道在老教材中《燃烧和灭火》是属于氧气那个单元的。现在把它放在这样一个专题模块中,放到教材第七单元,跟氧气离得那么远,从一线老师来讲,非常希望能够把课标、教材的这种编排背后的内涵挖掘出来。我们经过反复讨论,认为这种编排的目的肯定是希望教学重心有所转移,即它不是一个纯知识性的教学,而是要能够体现出它对社会发展的价值。所以,我这节课的设计就更多地突出了《燃烧和灭火》在社会发展方面所体现的价值,尤其是不仅仅是一个负面的,而是一个正面的、对社会进步所体现的价值。比如,从最开始人类对火的一种应用以及在应用火的过程当中出现的冶金、陶瓷、冶炼等方面应用,来展示从古代的用火到近代的用火之后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及在对燃烧的本质有进一步的认识之后内燃机、蒸汽机的开发和利用,使我们的社会一下进入到工业时代。到现在我们对如何控制火的研究、再到奥运火炬能在珠峰点燃也体现了人类对火的控制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这样的线索就能更好地体现人们对一个化学现象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和研究,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整节课就是从这一个主线出发来设计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体会也是非常多的。

三、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内涵、功能与价值

孙红保:刚才老师谈了她在《燃烧和灭火》这节课的一些设计思路。其实,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STS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基于STS情境的教学设计,另一种是将STS作为一种教育思想的教学设计。那么在我们的教学中,如何去理解STS教学的内涵、功能与价值?下面我们请两位嘉宾来谈一谈。

娄延果:刚才老师把她们对《燃烧和灭火》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给大家做了介绍。实际上,对这节课的设计我们可有三种选择,一是老师刚才提到的,原来我们的教材是把《燃烧和灭火》放在氧那一部分;第二种选择是目前的新课程中当中有些老师设计,将这 个内容做为一个完全的探究素材,诸如设计一系列探究:探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条件;第三,就是刚才老师的设计——把它放在一个社会背景中来设计这节课。这就出现许多不同的价值取向,我认为老师的设计至少体现了两大价值:一是它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真实的背景,即把这个内容放在了整个人类对火的认识背景中来学习;第二个价值是它让学生体会到了本课核心内容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理解了本课内容在整个人类进步中的价值。这两个方面就把这节课基于STS教育的思想体现出来。

刘克文:关于STS教育的问题,我们要想知道它的功能与价值,首先你要知道我们为什么要提出STS教育这个话题,并把它做为一种理念渗透到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中。实际上STS教育是来源于STS研究。现代的科学教育改革中,包括在新课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我们都非常强调STS教育。至于怎么去进行STS教育,怎么去实施STS教育。一线的教师都做了很好、很多的工作,这也包括王严老师。在《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就渗透了“对火的研究实际上是人类社会一直关注的问题”,所以她把“人类对火的认识发展”通过《燃烧和灭火》这个课题与STS教育结合起来,同时也与我们初中的教学内容结合得非常密切,这个价值就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人类没有火肯定不行,没有了火我们好多事情都干不了,也是通过火才让我们人类从远古社会走向了现代社会。

四、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教学设计

孙红保:刚才老师结合着STS教育产生的背景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STS教育的思想,以及STS教育我们初中教学的意义、及其功能和价值。下面,我们再请王严老师谈一谈你在设计《燃烧和灭火》这节课时的思路是什么?也就是如何将STS教育的思想融汇到这节课中的。

  严:刚才听了专家们对这个话题的阐述也很受启发。其实,我们在节课里可选择的素材还是挺多的,作为一线老师在设计的时候不是愁没东西,而是愁如何选择——好多素材不知道从那个角度去取舍。就比如刚才说到的“燃烧”的价值,当然从“灭火”这个角度思考也是一样的。例如,从“灭火”这个角度,如果完全从知识的角度来选择,可以有很多素材。比如说,我们当时就感到一个很好例子——很多老师讲课室也可能在用——一个蜡烛熄灭可以有多种方法?诸如剪去掉这个捻啊、拿杯子扣灭啊等等有很多方法。我觉得这个例子也挺贴近生活的,很不错,浅显易懂,而且能把前面关于燃烧条件的知识很好的统领起来。但是呢,大家也总觉得这个例子似乎还不太好,至于不好在哪?也不是特别清晰。后来,老师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她选择的是从灭火这个角度切入的,使用例子是“地火”——也是很多老师都知道的一个例子——就是长年难以熄灭的地下大火的燃烧,尤其是在煤田地区,就象一个长年的火焰山一样,很多财力、物力都耗费在上面,很难熄灭,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这是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这样的一个地火如何熄灭?把这样的一个话题拿出来让同学进行研讨,这样的一个话题,首先它的厚度就比较厚,而且对社会价值的体现也显得更深入。所以,这样一个例子当时一拿出来,大家都觉得特别好。好在哪呢?现在想起来,尤其是刚才专家们一说,感觉这个例子好就好在它真的是能够给学生一个非常真实的社会实际问题,让学生也感到他的知识在解决社会问题上是发挥了作用、发挥了价值的。后来,第二年我参赛时也是这个课题。那么,我们又进一步研讨,加入了一个新想法,就是从“防火”这个角度来进一步地体现防火的价值。因为“灭”和“防”相比,其实“防”应该是胜于“灭”的。在教学中我们把“防火”加进去,其实是更真实地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并且把“电着火”这个话题也引入进来进行了点拨。其实,就象刚才专家们所说的,有一些问题它实际上是处于学科交叉的地方,就比如说“电着火”,这个问题物理讲得也不透,化学上从来也不提。这样,这个地方就属于盲点。但实际上,这个问题,它一方面也紧扣了燃烧条件的认识——毕竟是温度达到了着火点——也是能够落实知识的;当然,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它也真的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确实能用的到的,学生能感觉得到他所学的知识的真实的价值所在。所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素材的选择,那些一线老师感觉比较好的素材、最终被留下来的素材,从根本上讲。都是一些基于STS角度考虑的素材,也是能让我们眼前一亮,用起来特别顺手的素材。

五、STS教育与基于真实情境教学的素材的选择及注意事项

娄延果:刚才老师谈的她们在教学过程中讨论的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我们初中化学STS教育内容的选择问题。那么,我们下面讨论一下作为初中化学STS教育素材大概它的来源有哪些方面。我认为一个方面是高科技的一个研究成果。比如,每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研究成果以及社会上最新研究的高科技成就和技术方面的成果,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是出自于自燃和社会的,比如刚才提到的,大自然里正在着的火——自燃的火、火山的爆发等方面的素材;还有社会的,即在社会生活当中产生的一些素材。再一个方面,就是新闻事件,发生在社会生活当中的新闻事件。再一个方面,就是学校周边、学生生活当中——发生在学校旁边的、这个学校所在地区、所在城市、所在农村,这是它很具有价值的。从哪一方面来取材,取决于我们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追求什么。比如,刚才老师说了她们的一个困惑,就是如果用蜡烛的熄灭来设计这节课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我觉得那是从学生生活取材的一个STS方法。从学生生活中来取材,学生生活中经常用到蜡烛:蜡烛怎么点燃、怎么熄灭。那么,如果换成刚才老师所说的那种素材的取舍方法,就是从社会的角度来取材。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我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阶段可以体现、用其不同的课程价值。比如,在初中化学学习的刚开始阶段,我认为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一些现象让他去发现:“噢!从化学的角度看,事情还可以这么看”,我觉得是更有价值的。那么,当我们把《燃烧和灭火》放在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看的时候,此时是不是从社会的角度就有更好的价值。我觉得素材的取舍问题就是一个价值追求问题。

刘克文:我觉得你有一点提的特别好,就是在新闻报道中、突发事件中选用素材,目前这种事件非常多。如果我们知道了有关火的知识,从化学角度来研究它,如怎么去灭火、怎么去防火,那么好多突发事件我们都可以避免。从前不久的报道,我们能经常看到好多建筑行业中正在装修的、正在建筑的建筑物着火了。许多一调查发现是在电焊的过程中,火花迸到了那些可燃的塑料上引起了燃烧。那么,要是我们对化学知识应用得比较好的话,或是我们有这种意识的话,我们在电焊周围不放置可燃物、或把这些可燃物给去掉,这样就不会产生这些问题。那么对电焊工来讲,操作时一定要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了这种现象的产生。从这个角度来讲,就把我们的《燃烧和灭火》——怎么防火、怎么利用火,就有机地纳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为我们将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奠定基础——现在我们不是还有一个口号:初中化学进行教学的宗旨,或最根本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我们有了科学素养后,我们的就能有高质量的生活,我们生产效率就会提高。把这些结合起来,在这个课题中就能很好的体现STS教育的价值。也就是说,我们进行科学教育时,一定要把我们教学内容和将来工业上怎么用、生活中怎么用结合起来。这就是一种,尤其是在初中——大家都知道在初中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就是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普及化学知识、化学教育,用STS教育作为一种有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那么,它的内在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娄延果:根据我的理解,我们初中化学当中强调用STS教育的思想来实施我们的教学,想实现的目标,我们课程标准中都做了明确规划和规定。一是促进学生对化学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种,它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但如果我们利用的不好反而会不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个目标呢,就是通过上面的认识,让学生充分重视在社会生活中与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问题的存在,关注这些问题,比如污染的问题等等,让学生从这些方面提高他的认识。所以,最终,我理解,STS教育在课堂教育的实施更多的目标是落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上。

六、基于STS教育素材的教学设计策略及注意事项

孙红保:其实,我们说STS教育和我们课堂教学的结合,是在引导学生要从化学视角来关心、关注他身边的社会、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其实,老师们还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在进行STS教育的时候,如何把我们的素材和知识教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下面,我还是想请老师谈一谈,您在这节课是如何把你的素材和我们的知识教学怎么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

  严:其实,我觉得只要我们去找这个结合点,二者的联系还是非常多的。比如,我们开始第一次设计的裴老师的那节课,引入的时候是让大家设计一个奥运火炬。学生设计的火炬是各式各样的,比如,有的学生设计了一个管道形的东西,他认为在管道里装上燃料,从这端一点,那头儿就能着。然后就是摇控型的,一下子火就能过去。实际上这里就蕴含了一个燃烧的条件问题。管道里面都是燃料,并没有助燃物的。这一点,学生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这种意识,他觉得燃烧就是可燃物自己在烧,没有助燃物的帮助也是可以的——这就是学生一个误区的暴露,通过设计火炬活动,把这样的问题给暴露出来了;同时,在分析的过程中,也解决了知识点落实的问题。同样的,像后来我设计的那堂课,从历史的线索走。从最开始播放的古代的那个磨擦生火的一个短片,到日常生活中的用火——包括一些类似现在的火炬的燃烧等等,这些素材积累到一起,学生实际上是要通过这些素材提出他的猜想的。就是燃烧到底需要有哪些条件?具备哪些条件才能够进行。而且当时还设计了一个环节——你要说出来的猜想,你说燃烧需要哪些条件?支撑你猜想的观点是来自哪的?当时就把前面播放过的图片积累在下面,让学生说你通过哪些图片就猜测出来了燃烧需要这样的条件。学生做了猜想之后,再用下面科学探究活动来验证他的猜想。实际上这是走了一个科学探究活动很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面,我觉得可以做为一个很常见的、把STS观念和实际的课联接起来的一种方法。我们把素材积累在这,让学生从这里边提取信息,然后来提出自己对这个科学问题的猜想和假设,再进一步用科学的实验来验证。我觉得好多课都可用这种方式把STS的观点和实际课的结合起来。

孙红保:刚才老师介绍的是两个非常好的范例,很好地体现了如何将我们的STS教育的素材和我们的知识教学进行有效的结合。其实,实施STS教学我们的策略还是非常多的。下面,我想请两位嘉宾来谈一谈还有没有其它方面的方法和策略。

刘克文:关于STS教育,大家还要从根本上认识它的价值和内涵,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再谈它具体的策略。对于STS教育,我觉得为了体现它的价值,我们强调要把化学或科学放在社会大背景中去学习,而不是放在课本中去学习,不是放在考试中去学习,而是要放在社会的大背景中,把社会,包括生产、生活中出现的与化学有关的问题作为化学知识解释或解读的一个源泉。就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其实也给我们大家怎么进行STS教育提供了一个途径。所以,STS教育从价值到具体实施策略,实际上我们在课标里写得还是比较详细的,其中有一个主题就是“化学与社会发展”,第五主题,就在单独地谈这个事情。具体的策略还是请老师再谈一谈。

娄延果:在我们挖掘了我们所要教的知识内容以及可利用的STS素材之后,在教学设计中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刚才老师谈到的,怎么把知识点,或这节课要完成的知识点的教学,与STS素材结合起来。这里确实是老师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曾对老师进行调查,大家都反映这是一个难点、一个困惑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要解决,第一点,老师首先必须要明确STS教育的内涵、定位,这个问题刚才我们都谈过了,到底它的内涵有哪些?定位是什么?它在初中化学中的价值?这些老师们一定要认识到位。要想认识到位,我觉得首先要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用很简短的语言为我们做了规划。在后面的课程实施建议中也做了提示。把这点先搞清楚,这些上位的观念在我们老师的大脑中一定要清楚、明确。第二点,就是要挖掘你这节课所要处理的知识点在社会、生活中的存在。那么,这些存在和你已经有的素材的交叉点就可能恰好是你可以设计课、可以利用的。要了解这些知识都在社会中哪些方面存在着,因为我们初中化学新课程把所有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都做了认真的规划,从丰富的化学知识中选取了这么有限的知识点,并将这些内容放在了我们的初中化学课程中。这些内容在社会、生活中都是有基础的,都对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作用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社会中都在哪些方面存在?我们找到它之后再与我们的素材交叉,就能找到这个知识点、这个内容可以扩展的、在社会中的一个空间。第三点,就是老师们还要注意去挖掘这个知识本身的特点。我们初中化学内容只有一年,并不是很多。每一部分内容都有它自己的代表性和自己的特点。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被利用的途径是不一样的。我们体现STS教育,那么这个知识和那个知识它可以从哪些方面去体现,还不是完全一样的。所以,我们要去挖掘这个知识本身可利用的地方。比如,酸碱盐的知识和空气的知识。它们在体现STS教育中,在我们教材中的位置不同,那么他们本身的利用价值也就不一样,包括酸碱指示剂的内容,它又可以从哪个角度去挖掘、去跟社会生活相联系。老师们通过对这些内容特点本身的挖掘,能够找到它怎么和我们社会相联系,来设计我们的课。还有一点,作为初中老师在初中化学这一年教学的开始之初,比如暑假过后要开学了,你要接新的一届初中学生。那么,对你这一年中如何体现STS教育思想应当有一个整体安排和规划。虽然STS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与我们的社会、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在一年的教学中会不断地变化,你的素材也会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变化。但是,大概地,你在哪一单元的教学中将体现STS教育的哪一个角度?应该有一个考虑、有一个规划。当我们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调整的时候,如从这个单元调整到这儿来了,那么下个单元、下下个单元是不是在把那个目标再完成了。应当有一个规划,而不是盲目的,到时候我教到哪再随便地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找。这样,我就有了一个系统的安排,从而很好地完成《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实施STS教育这样的一个要求,实现我们这样一个目标。最后,还有一个建议——老师们不要误解(认为是不是某些内容无法与STS教育相联系),其实,我们初中化学任何教学内容只要经过挖掘,都可以与我们的社会、生活建立广泛的联系——这是新课程实施十年来,我的最大感受。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意识,把握了STS教育的内涵和价值,并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我们初中化学各个部分的教学,我们都可以从社会生活中、从科学技术中找到我们可利用的素材。

  严:我也说一说吧,刚才听了两位专家的观点以后还是很激动的。老师说我们的教学如果从这种观念出发,可以改变社会的文化。从这一点上讲,做为一个一线老师听到这样的话感到责任很大、也挺自豪的。因为,我们在初中化学一年的教学如果能对社会文化的有所作用,那感觉应该还是不一样的。刚才老师提到,我们要对整体的STS观念如何渗透到整个教学中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当时娄老师说完,我心里就觉得这是一个课题,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应值得每一个一线老师去非常认真、深入去研究的课题——怎么把STS观念作为一个体系来看。其实,现在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没有什么体系,这真的是一个现状,比如拿来一个什么课,我们就拼命地找,找到一个跟这节课相关的什么STS素材、一个支撑让这节课丰富起来。停留在这样一个层面上,我觉得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过我想,就其中的一个方面,比如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也还是可以找到一个大体的方向。经过新课程这些年的实践,我们觉得跟传统的教学相比,引进了STS理念之后,已发生了一些设计理念的改变。比如,我们介绍一种物质,不见得一定要从它的性质出发,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做探究实验,然后讲用途。这是基本的套路,或着更深入点,再讲讲组成结构,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设计教学。其实,我觉得我们现在完全可以这样做:一个物质我们先从它的用途出发,先从这儿看看这种物质在社会生活中到底有什么作用。比如很多物质,如硫酸,我们先讲讲硫酸是在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化工原料。也许学生开始不一定能很好地理解这些东西,但在后面的学习中可以去印证和补充。我觉得这样能改变学生一说到硫酸就感觉很恐怖的心理。好多元素化合物都可以从用途出发来介绍,然后再从性质来反过来解释、解释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然后,最终再回到如何去利用这个物质的角度,来进一步深化。刚才说从上位到下位,如何深入到细节中去嘛,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如何利用和开发这样一个课题。其实,你看金属这个单元,它整个的设计思想就体现了这种观点:从开始课题谈到的,金属在社会中的广泛存在,然后是金属的性质,接着是如何更好地开发和利用金属。我觉得这个思路可以延展到前面的元素化合物的教学中,去改变我们一些传统的做法。比如二氧化碳,我们开始可以从它的用途出发,先讲一讲它的应用,举一些例子。比如说,哪个地方井喷了,喷出一种气体,之后这个地方的庄稼开始大丰收,都长得特别大,从而开发出一种气体肥料,然后让学生分析和讨论。基于他们生物的知识,猜测气体的成分,然后拿这个新闻报道作一个印证。从这个角度,先从二氧化碳的用途,可以是二氧化碳某一个侧面的用途出发。然后研究它的性质,然后怎么更好地去利用它,趋利避害嘛,包括教室里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啦等等这种很常见的现实问题,即时通风啦,跟现代的一些疾病流行都能联系起来的。那氧气也是一样,像我们氧气单元选择素材的时候,最开始选择的例子都是高锰酸钾用于魔棒点灯,但这个例子就不太生活化,而且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不够,他搞不清楚高锰酸钾滴了浓硫酸就怎么就能点灯了,这需要的知识太多,刚开始的时候他不具备。后来,我们又开发了一个素材,就是野外生火的例子,就是特种部队都要带着高锰酸钾粉未在野外生火——在野外磨擦这个粉末,然后拿一些枯草就生火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氧气助燃还是有印象的,知道一些的。将这样一个例子和小学自然课的知识放在一块,让学生研讨:高锰酸钾起什么作用?磨擦起什么作用?学生也试着磨擦磨擦,那磨擦起什么作用呢?是不是加热的效果?然后引入一个探究。这样的一个过程就把氧气的制法整个串进来了,从它在实际中的应用出发可能会找到一个鲜活的例子,而且上完课感觉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刚才听了几位专家发言,我觉得还可以总结得再细一点,形成一种模式,这样可能会更有借鉴意义。

娄延果:刚才老师所谈的“对素材的开发”中提到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充分挖掘、利用学生当中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社会背景知识。比如,刚才老师提到的硫酸的教学,这个方法很好——就是硫酸教学的一开始,想先讲硫酸的用途,但老师可以先不讲,虽然老师已准备了很多东西,我先问一问我这一班学生在他们的大脑中关于硫酸都知道什么?学生一般知道的就是用途,他在哪些方面见过硫酸,它听说过硫酸的什么事,去挖掘学生中间存在的素材……

刘克文:你说的这个事就是我们在制定课标时一直在强调的,要利用学生已有的或着是将要经历的和化学有关的事件。

娄延果:我觉得这样做的价值很高,不仅挖掘了学生中存在的、可以利用的STS素材,而且在课堂教学操作中等于给全体同学搭建了一个平台:这个同学知道硫酸的这个用途、那个同学知道硫酸的那个用途……,等于是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在心里都建起来了关于硫酸用途的一个平台。在这个STS平台基础上再来开展老师设计的教学活动,这已成了一种很重要的、开展STS教育的方法。

  严:噢,让学生自己说,是吧?

娄延果:对,学生自己说。

刘克文:关于STS教学策略,我有这么几点看法。第一是真实的情景,是真实发生的化学事件。那么什么是真实发生的?就是这个事件是真实工业生产中或我们生活中有这个事情,是真的,没有的就是假情景。有的老师在讲氯化钠时说,钠可以和氯气反应制取氯化钠。但想想看,谁在工业生产中、在哪个工业生产中用钠和氯气反应制取氯化钠?我们在研究的时候,都会研究它,但用它来制氯化钠,这本身就有问题,这就是假情景,是不存在的。

  严:学生如果真有了这个观念了,以后真的从事工业生产时一点经济意识都没有。

刘克文:对,所以说这不行。所以说一定要是真实的情景,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是最好是能拿出具体的数据来,就是拿出准确的数据来。

孙红保:这也是体现真实性的一个说法。

刘克文:对。你拿出真实的数据以后,你感觉可能就不一样。前一段时间我们去一个炼油厂参观,大家都在谈温室效应。我问这儿二氧化碳能排放多少?拿出具体数据以后,我就感觉到温室效应如果不控制的话,或者二氧化碳的排放不控制的话,我们将来真是就没办法了。我有一个数据是从化工厂的车间直接拿来的:这个车间是一个裂化装置,通过裂化石油生产轻质燃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年产200万吨轻质燃油,就这一个炉子年产200万吨轻质燃油。其中,每小时裂化产生的焦炭是20吨,这是因为裂化过程中的炭化现象。这20吨焦炭怎么办?这个焦炭在哪呢?在催化剂上。如果焦炭不除去催化剂就会中毒、裂化就进行不下去。采取的措施就是烧掉,也就是每小时必须烧掉20吨焦炭。要是烧掉20吨焦炭的话,每小时产生多少二氧化碳?将近80吨、70吨。这是每小时,那一天多少?这只是一个200万吨的炉子,据说这个厂还有一个400万吨的炉子。你说,拿出具体的数据来后,我们可能对这种真实感、紧迫性就理解得更深。这我原来也不知道,真是太了不得了。一个小时干掉20吨。

孙红保:必须得有震撼力。

  严:但是,这对我们老师要求也很高,老师得真的深入到生活中去,才拿的到这种资料。

刘克文:对。第三点,如果要获得这些资料,我们的老师要带着学生或老师自己要经常的去要实地考查,我们不能只看资料或者书本上的,可以带着学生到工厂去看看。这是我提的第三点,第四点,有些东西我们要动手做做实验,做什么实验呢?你比如说这个化雪剂。大家知道不化雪不行,这个我们在谈化学和社会关系时说过,那为什么不化雪不行呢?过去就没有化雪剂,现在我们必须要使用化雪剂。因为过去没有高速公路,速度也不快,不用化雪剂也行,雪不除,自己呆在那儿化呗,不需要。现在因为社会的发展,我们高速公路有了,汽车多了,速度上来了,需要化雪剂。化雪剂,大家都知道,对我们的土壤、钢铁、桥梁、建筑物等都有腐蚀,我们都知道。在我们城市里,下完雪后,你看不管是便道上还是主道上那个颜料到处都是。化雪剂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带来了哪些害处呢。害坏我们不能光说说而已。如果我们拿盐、拿化雪剂做个实验,培养一下,看看对水泥腐蚀有多大?如果只是水对水泥的腐蚀又有多大?对钢铁腐蚀有多大,我们做一个实验,对如铝这些建筑材料腐蚀,以及经常用到的建筑材料,如对木头的腐蚀……,你做个对比实验,做完后,拿出数据来,那是非常有意思的——既进行了科学研究,又对学生增加了印象。从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使用化雪剂这种两难的问题他自然会有自己的价值和判断。

  严:这样才能真的改变学生的价值观。

刘克文:你要从这几点来谈STS教育——就是实施的过程中要尽量的真实、拿数据、做实验、到现场去参观,这样的效果比你单纯在课本上放录像、展示图画、带上语言描述可能效果要好得多。

  严:学生进入生活,老师要得先这样走。

娄延果:要积累。

孙红保:说到这个策略,我也想补充一点,就是我们STS素材与我们教学的结合度。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我们一种利用STS素材的策略。目前,从我们的课堂教学状况来看有三种结合程度。第一种是比较普遍的,也是一种较浅层次的结合。就是拿一个STS素材作为一种引入,这种引入的目的也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激发完之后这个素材就消失了,这是一种。和这个相相类似的是,我们这个课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讲授完了,做为知识的应用解决一些STS素材的问题。我想这两种,不管是做为引入也好,还是新课结束后用它来解决STS素材问题也好,都是一种浅层次的结合,这是第一种层面的。第二种层面,是层次稍微深一点的,就是把STS素材做为一种前后呼应。不仅用素材引入了我们的课堂,引入到了我们的新知识教学,同时在引入之后,还要用我们所学知识来解决素材中提出的问题。你比如说,我听到一节课,也是《燃烧和灭火》,刚开始老师播放了一个视频,就是《火烧赤壁》这样一个素材——黄盖他们的火船过来了,曹操的连体战船着火以后他们想方设法要把火灭掉这样一个视频片断。然后,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如果黄盖、诸葛亮想要来火烧曹营,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曹操的战船着火后,他非常希望把火灭掉,那他又要具备哪些知识?这其实就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因素,用这样的方法引入。学完燃烧条件之后,就用燃烧条件进行分析:黄盖、诸葛亮相要火烧曹营,他们应该具备哪些知识,比如燃烧的三个条件。然后,在讲完灭火的条件之后,看曹操他们在火烧赤壁的场景里士兵、将领采取的一些措施,比如,隔离可燃物,满地打滚呀这样的方式去灭火。这样,整个情景前后是呼应的,这是第二种层次。第三种,STS素材和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结合是一种融合式的结合,或者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个贯穿始终。比如我见到一节这样的课,就是二氧化碳的性质。它这节课一开始就是引导学生研究一瓶雪碧。一瓶雪碧打开之后里面释放出气体,这种气体到底是什么?这种气体又具有哪些性质?这节课就围绕这瓶雪碧展开、贯穿始终,与整个教学融合在一起。

看来,对于STS教育的策略,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地方还是非常多的。刚才我们提到了,STS教育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是基于STS素材的教学设计,第二种是为了实现STS观念和思想的教学设计。刚才老师为我们展现了两节非常优秀的案例,主要是基于STS教育素材的教学设计。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教学案例,这个案例主要是为了实现STS教育观念和思想的教学设计。

七、基于STS教育观念的教学案例及其设计思路

插入视频:《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片断

孙红保:下面我们想请老师来谈一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想,当时是基于了哪些考虑。

娄延果:好的。人教版的教材在上册的最后一个节内容是《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内容和课例。但在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存在着一种观点:就是这个课题内容没有多少化学知识,从过去注重知识教学的那个角度看它确实没有多少内容。因而有很多老师不大重视这节课,认为简单地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我们专门就这节课进行了一次小范围的研讨,安排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小范围的公开课,我把这节课的设计给大家介绍一下。当时我们明确了研究小组来讨论这节课的时候,上课老师的第一观点是这节课没什么内容,我该上什么?这就涉及到STS教育的功能问题、价值的认识问题,实际上,我们看到这节课STS的价值是很多的,后来我们经过小组的研究和研讨确定将这节课的核心放在,或主线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上。当明确了这条主线老师就觉得有了内容,而且可利用的素材在她脑子里一下就多了起来,她就明朗了。我们把这节课设计为以情感教育的主线,让学生感受到人类使用燃料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已经很严重了,在这个基础上让他们提出改进的措施。老师明确了这样一个主线之后,她的内容的组织就有了。有了这个以后,我们让老师备课,研究小组的老师一块儿听了一遍。听了以后发现,这个老师大体的上法就是按照人教版教材所给的素材,按上面的思路把这个课上了下来。大体上就是告诉大家使用燃烧对环境造成了很多、很重要的影响,大家必须重视,需要大家从自身做起,从我做起,关注环境的变化,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大概就是这样的一条线索。上了以后,我们感觉到既然它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线,学生在整节课过程中的情感激发、学生情感激发的程度,我们感觉还没有到位。经过研究,我们认为虽然人教版教材提供的STS素材是非常好的、是大家都能够用的素材,然而,离我们这班学生比较远。为什么上课学生从头到尾情感都没有被调动起来,给人感觉是走了一个过场呢?就是因为学生感觉素材都离自己很远,都是什么东京的、伦敦的,都是国际上的污染状况。我们当时就感到基于STS教育对初中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大的环境背景下感受到这个事件、这个问题对他本身的影响。后来我们就决定,既然这班学生是石家庄的学生,那就用石家庄的状况,用石家庄的素材来上这节课。于是,我们讨论结束以后,大家就分头收集素材,当然主要是这个上课老师本身去收集。收集了素材,然后再来上这节课。大概我们的研制过程就是这样的。

孙红保:请各位嘉宾,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刘克文:我觉得老师谈的确定把这节课,《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主线,这个定位是非常好的。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强调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是以知识或技能作为主线的。那么,这节课经这样一处理,实际上就有的可讲了。

  严:这个课对我来说启发还是很大的。毕竟,对于一个基于STS观念的整体教学,在我们老师里面的说法,总体感觉对这样的课题确实遇到了前面专家所说的困惑——总是觉得没有得可讲,所涉及的化学知识特别少。刚才看到了这节课,它实际上是把这节课放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个目标上来。这个目标的落脚首先能够让老师感觉有方向,能够从这个角度来实施教学。同时情感、态度、价值观它本身就是一个潜移默化的东西,它不是靠一节课、两节课,或者一个资料两个就能形成的。人的情感共鸣实际上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且要他形成一种观念、一种能指导他自身生活的观念,需要的支撑就更多,确实需要课堂而且是一系列的课堂逐步渗透才能到位。这节课老师用了很多详实的资料,刚才老师也说了,这节课她反复的设计了几次,目的就是要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我觉得把这节课的设计重点放到这儿的话,这种立足点也能让我们感觉到,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通过这节课的真实收获还是非常非常大的。另外,刚才老师和前面我们也谈到了资料本身的真实性问题,把学生带到现场,不要用PPT等,一直都反复强调的是学生面临这样一个社会问题时,需要更多的是考虑这个问题的真实的背景和真实的解决。因为我们在上这堂课的时候实际上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比如学生会说既然燃烧对环境有影响,那非得使用燃料吗?我们就不使啦。真的这么需要燃料吗?学生没有概念,就是燃料到底在生活中的作用有多大,其实都需要我们在来阐释一下。然后,说到氢气是清洁能源,学生会说氢气是清洁能源,那就用氢气呗。氢气多好得到呀!不就是发电嘛,电不是也很清洁的吗,然后电解水不就行了吗。实际上,这是一个复杂的连索的环节,到底这个电是从哪来的,它又要消耗多少燃料,学生对这个问题是没有概念的。整个在一个真实的社会背景下来看待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的这种支撑,还是需要有一个课堂的环境去激发,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深入地去考虑。他能感觉到这确实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并且解决的背景也非常复杂的真实问题。这样的教学更加有它的立足点和价值。

八、基于STS教育观念的教学设计及其注意事项

孙红保:我想,为了STS教育观念的教学设计,它的重点其实在实现我们三维教学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刚才我们播放的案例,我觉得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案例,同时给我们的借鉴也非常大。那么,这里我想谈一谈为了STS教育观念的教学设计的一些教学策略或者一些注意事项。第一点就是真实性,刚才老师已经反复强调过这个问题。我觉得在这个案例中这一点做得非常好,首先这个真实性,它不是美国的问题、也不是东京的问题、也不是上海的问题,它就是我们石家庄同学身边发生的问题,地域特色非常明显,学生看到这个容易激发出真情实感。其次,在这个情景素材中还使用了很多数据,刚才我们看到这个案例中有很多图像、数据。这些数据就更增加了真实性。

娄延果:我们使用了河北省环保局公布的一些数据,用来说明问题。

孙红保:我觉得这一点让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加真实,而且非常迫切。因为它就是身边的,自己的问题。这一点这个案例中处理的非常好。第二点就是我们在为了STS教育的教学设计里还要关注“应该尽量避免学生产生负面的情感体验”。这里主要有两方面需要关注:第一是要通过我们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到化学对社会的积极贡献,要赞赏化学对我们人类社会的积极意义。第二要引发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我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去,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身边化学上的一些问题。我曾经见过两节课,一节是《爱护水资源》,一上课老师就展示了很多由于化学的问题造成的一些污染,让学生对化学产生了憎恶情绪,我觉得这样的设计都值得我们去反思;还有一节课是《燃烧与灭火》,在这节课里老师是利用某地发生的一次火灾来引课的,课里大量展示了一些人被烧伤啊,以及火灾之后的一些惨烈的现象,让学生对火产生畏惧的情感。刚才老师的那节课,通过她的展示让学生体会到了火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但这节课却让学生体会到火很可怕,我觉得这是产生了负面的情感。这是我想说的,对于为了STS教育的教学设计需要关注的帮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三就是我们在这种教学设计中要有针对性,因为我们说了为了STS教育的教学设计,它的重点是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上。那么,《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非常多,那在我们这节课里应有所侧重。我们说一节基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设计并不是高、大、全,要把课标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全涵盖在里面。我们在上这样的课时,要重点解决一些问题,明确要解决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哪一方面的问题,在这些方面要让学生有很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反思,这是我想说的第三点。第四点就是体验性,这其实刚才老师也提到了,像我们这样的一节课仅仅局限在我们课堂中还是不够的,那么,我们在课后是否要布置一些体验性的探究活动?考察活动呀、调研活动呀等等。这样就能让学生把他学到的知识真正地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这是我想谈的几方面。

娄延果:刚才听了孙红保老师的几个观点我很受启发,我也有同感,我觉得本身就是STS教育内容的这样的一些课题的教学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我还有一点建议,就是本身就是STS教育的内容,它的情景要更加关注浸润性的作用,这样的一个问题。刚才孙红保老师前面谈到,有的课老师创设了一个情景,讲到后面内容的时候,老师把这个情景忘了。那么对于这样的课容易出现情景的简单罗列,这是老师们设计课时一定要注意的——就是教师开始用了一个情景,等把这个情景用完之后,过了一会他又罗列了另一个情景,一会他又罗列了另一个情景,而情景和情景之间没有关系,成了这样一个内容或者说成了STS素材的简单罗列。这时候,我觉得他的情景就没有浸润性,同时,课的主线就不清楚。我们定位一节课是情感教育主线,应当在课上通过教师不断地对情景的利用,使学生的情绪、情感激发到一定程度,。然后让学生提出改进的策略,应当走这样的一个主线,如果是情景的简单罗列就很难起到这样的作用。有两点需要关注,一是应该使情景更加具有浸润性,第二就是情感主线在老师设计课的过程中一定要清楚。情感主线的获得,实际上是通过活动来获得的。在课堂上老师先做什么活动,是出示图片?还是播放录像?还是口述一个实际的问题,或者是通过实验,比如刚才的这节课教师就安排了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模拟酸雨对石子、植物叶子和金属铁钉的腐蚀实验,模拟了我们这里假如降下酸雨可能对我们的三大类建筑造成的影响。那么通过学生做实验让学生感觉到这个影响是很大的。教师一定是通过活动来激发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情感,所以,一定要设计好你的活动逻辑,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这是第二点。我还非常同意刚才老师所说的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在使用情境和在选择情景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对恶性事故的选择,不是不能用,要慎重。要让学生看到的“化学在社会生活中造成污染、造成事故方面的素材”与学生看到的“化学与人类进步的素材”成比例。现在有一种倾向,老师们很注意收集和积累各种事故当中化学的素材。当设计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很容易从计算机里找到这方面的素材我有多少,我有好几个,而反过来化学对人类进步的素材都不是突发性的,都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的。所以,当老师收集的时候他不注意、收集不到。但事故发生的时候,从新闻报道当中啊、从周围环境当中啊,他注意:噢!这是一个很好的素材,就留了下来。而对人类进步的素材可能收集得就不多,造成了我们的课堂上很多情况下,出现的是利用这种恶性事故素材创设情景。这样的课多了一些。这种课过多以后的负作用在于学生可能感觉到,特别是初中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对化学的物质的恐惧感就产生了。所有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事化学工作的愿望就没有了,造成对化学学科的误解。所以,这个问题大家一定要注意,使用的时候注意控制它的量。再一点我还感觉到,这节课做得很好的,也是我们开始研讨时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的,经过试听课以后才意识到“为什么这节课的情感主线开始达不到我们的目的?”,核心问题就在于情景离大家太远。所以,我还想强调一点,就是一定要注意选取当地的素材。通过这节课的设计,我们体会到学生只有当你给他讲的问题、污染程度、这个事件本身就发生在他身边的时候,他的关注度是最高的。所以,当你给他讲了身边的事以后,他才能够从他身边做起,才能够影响到他真正的社会行为。所以,一定注意利用当时的素材、当地的素材。我还想介绍一个例子,有一次我们听一个老师的课,课题是《化肥》,同课异构,两个老师同时上,同样是都在石家庄上。一个老师用了课本给的素材上完了,老师的素质很好,上得也很精彩。然而,我们感觉到学生的参与状态不佳,因为对化肥这个问题——它本身的知识不是很多,重点问题还是放在化肥的社会效益上。当时这节课的内容还是挺多的。但学生的关注度,我们感觉到,不是那么精神。而另一位老师呢,他是这样上的:他在谈到除了化肥的知识之外,在谈化肥的作用、化肥对人类社会进步的意义的时候,他给了一个图。这个图是什么呢?因为这位教师的爱人是河北省社会调查队的成员,他给的一个数据图像,就是河北省近十年来化肥的使用量与粮食增产的关系图,这是一个真实的数据。那么给出来的这个图明确展示出:开始的时候,随着化肥的增加,粮食的增产率也是在很高的比例上增加;但是到后来,化肥再增加的时候,那个曲线渐渐地趋于平缓了。也就是说,化肥用得再多,粮食的增产量已经不跟其成比例关系了。那么由此看,此时再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只能增加污染,而粮食的增产就不明显了。这个图像给出后,我当时在课堂上看到的是“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惊讶的神情或者是一种默默的思考,在想着什么”。那么像这样的素材——对于我们想实现的情感目标——是能够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深处的。所以,我还是认为只有这样的素材才是对实现我们课程中STS教学目标非常有利的。还有一点我想讨论的就是,凡是我们初中化学教学里本身就是STS教学内容的课题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在化学中有的这个内容,你去看一看地理学科,也有;你再去看一看政治学科;也有。比如刚才的这节课,对于环境污染这个问题,地理学科也讲、政治学科也讲。而三科老师在讲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就是三科老师都处理得差不多,这是一个毛病。其实,我们在准备这节课的时候也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遍上完了,我就想这节课如果政治老师来上,不也是这些素材吗?如果地理老师来上,什么周围的环境等等,不也是这些素材吗?那么,作为我们化学学科,从化学学科的角度去体现这个学科的价值,应该怎么体现?这是大家需要讨论的。再比如水,水的污染问题,也…

刘克文:这个问题就是说,不同的学科它的视角不一样。

孙红保:对,要关注学科特色。

娄延果:但是这是老师容易忽视的。因为他看了这节课本身的化学内容没有多少…

刘克文:其实,你这个问题就是下面我要说的,包括前面我们曾讨论过的。就是这节课的设计是以情感教育为主线,这没错。但大家都忽略了一个问题,因为它是STS。STS忽略了中间的那个T的问题。就是我们只关注了知识,要不我们关注社会了,但那个T是什么?T是技术。你比如在讲这节课的时候,我就感觉应该加强一些技术的发展在燃料使用中的价值,但这节课没有关注技术的问题。STS中的T是技术呀! STS教育,我们都关注前(S)、后(S)的问题,中间的(T)没有关注到。所以,燃料的问题,我们还应丰富一个T。你比如说你讲这个煤,你说我们现在有没有直接烧煤的?有啊,有些城市还在烧,有些城市作为生活用煤还在直接烧。但是有些大城市、大型的工厂,技术力量比较强的大型工厂国家绝对是不允许直接去烧的。所有的煤都是经过了脱硫的处理,还有其它的一些处理。经过处理完以后,烧这个煤从目前来说是比较纯净的,它带来的问题比较少,跟我们过去比已经差很多了。你比如我们现在使用的石油,石油也脱硫,包括最后炼制出来的轻质燃油,绝不会像我们原来那样蒸馏完了以后就直接用了,它还要经过好多技术处理。这些处理实际上对我们燃料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对我们环境造成的影响要比过去少得多。

孙红保:这也是能让学生体验到化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贡献。

刘克文:这是一个技术问题,怎么用技术解决这个问题。大家都谈到污染的问题,但我们化学怎么解决这个问题,一个是化学知识,再一个是化学技术的层面。我们化学带来的技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大家得要好好琢磨。因为我们目前对化学技术这一块,确确实实好像是一个弱项。

娄延果:而这方面偏偏是政治科不去谈的,而地理科也不会从化学技术方面去谈。除了这方面以外,这节课在后来设计的时候,为了体现从化学的视角来设计这节课,主要把重点放在了从元素观的角度来看这个变化。就是让学生分析石油、煤这些被人们利用的,但又对人类造成污染的燃料,它的元素组成是什么?对初中学生来说,根据前面所学他是能理解的。然后,它的元素组成是怎么样通过化学反应转化成污染物影响到环境的,这节课是从这个角度来突出化学的特点——让学生从本质上来看污染产生的原因。所以,以上这几点是在我们设计和实施这个课题内容的时候,需要大家格外注意的。

孙红保:其实,在我们初中化学里以情感态度、价值观为重点的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那么,我想请老师您谈一谈,结合您的教学实践谈一谈这一块内容,我们在教学中通常的处理方式。

  严:其实,我觉得这些完全基于STS的教学主要落脚的还是如何从化学的视角来看待社会和生活中实际问题,一个是看待这些问题,一个是解决这些问题,这两方面吧。前面咱谈的是用STS素材来解决平常所说的知识教学的那些内容,如何体现它们的融合。我们现在谈这个话题,其实我觉得还是一样的。这些课看上去是一个基于STS教育的课题,但也需要我们考虑如何与我们的化学知识相结合,最终还是一个有机融合的过程。比如说有些课我还是觉得很典型的,如净化水那节课,那节课我们区里教研的时候有一位老师的设计我觉得就比较好。他开始的时候先拿来两瓶水,一瓶是清彻的水,一瓶是老师投入了乱七八糟东西,立刻就浑浊了的。然后他就引了这样的一段话,说“现在我把清彻的水变成这样子,非常的容易。我就这么投点东西它很快就变成这样子了,现在接下来我们将要把它变回到澄清的状态,我们看要经过哪些步骤。”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在讲污染,但是学生的体验就不一样,他们可能更多的是感受到:化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把污染的水变清彻了,另一方面也体会到这个过程是多么不容易——我污染它多么方便,而净化它的流程又是多么的复杂、程序是多么的艰辛。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实际上也有一定的情感体验,这是很容易产生共鸣的。再比如说材料的教学——塑料这部分。当时我们备课组里就研究了这样一个环节,我觉得这个环节非常好。当时我们就让学生设想一下,当现在我们早上一睁眼,突然间所有的塑料制品全都消失会发生什么状况?——材料的发展就在学生身边,他就是视而不见的。学生就去畅想:开始想到的是我这瓶矿泉水突然变成一滩水了,瓶子没了;进而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包装都是塑料制品的,包括常见的药瓶好都是。再继续想的话,其实好多管线都是塑料的,甚至是是水管,在学生还不太清楚塑料和橡胶区别的时候,他会认为隔离的橡胶层也是塑料,会有这样的想法,然后就想象的那个情景一片崩溃。所有的水、电系统完全崩溃了,完全没有办法维持在现在这个生活。所以,我们老是说“白色污染”或者怎么样,但是材料的应用对我们现在的生活——现在改变成这样的生活,实际上是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学生经过这样一个讨论活动,非常生动地体验到化学技术对改变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呈现出现在这个状态是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后来,我们当时就留了一个作文“回到没有三大合成材料的时代,假想你的一天”。学生还是会想到这样的一天真的是很可悲的,很多我们现在的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都做不了啦。像这样的设计都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方式。其实……

娄延果:换了一种角度来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严:对,其实很多时候好多东西是负面的,但是把它们转过头来讲,它的正面的一些东西,可以让我们感觉到化学是可以解决一些社会问题的。比如说化肥吧,我们没有农业生产这种实际。但是学校里种了好多花,就是盆载的那种。学生就到楼道那里去,记录那个叶儿到底怎么样,它出现了一个什么状况。然后回来再分析。那些资料学生在生物中都学过,他现在再根据这个来分析化学肥料的作用。但是我觉得到这一步这节课还是跟生物学很相似的。生物学讲化肥也这么讲,植物缺了化肥会怎么样?后来我们就讨论说,化学讲化肥跟生物学讲化肥有什么不一样?然后我们就讨论,征集学生对化肥的看法。学生说化肥那是非常非常危害的,化肥是有毒的,他们认为施了化肥的植物吃了人就会中毒,学生是这样想的。然后,他们觉得化肥是十恶不赦的,是根本不能用的东西。所以我们后来就分析化肥的成分是什么?我们区讲课时其实是把第十二单元提前了的,讲完身体所必须的元素以后,实际上把这个对比到一起,说人有必须的元素,植物也有它必须的元素,给它施化肥就象人吃各种补品一样。这些东西的本身并不是有毒、有害的,而是你完全用人为的一种方式干扰了土壤的一种成分的配比,就象人光吃钙片不吃饭一样是达不到营养的均衡的。从这个角度让学生首先意识到化肥本身不是毒害问题,而是长时间的施用使土壤板结呀,或者是对植物营养结构造成的影响。另外从元素的角度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施化肥是给植物施的什么,实际上是元素成分的一个分析。

刘克文:说到这,就涉及到了技术问题。现代化学的发展已经出现了智能化肥,这个智能化肥就是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什么时候不该吃;什么时候施放,什么时候不施放,还有缓释……。

  严:就像人类的营养配餐一样。

刘克文:对,你要知道这个,化肥就不会造成问题。实际上我们在农业上讲化肥,它的生理作用是生物上讲的,我们讲化肥关注的,第一是从化肥的元素配比上,这刚才你讲了。第二是我们化学对合成化肥有什么样的要求。如果讲到环境污染,就是多施的化肥,如果吸收不了,流到河流里面会造成水系的富营养化的问题。所以,我们化学关注的是这样一些问题:我们关注制造、我们关注它的成分、我们关注它多施了以后会使水系富营养化,又会带来另外的生物学问题。我们关注的是这个,生物学关注的是它的营养结构有什么变化。

  严:这样我们老师也会觉得我们讲这个内容确实是有实际意义的。跟知识、跟社会实际都是紧密融合的。不是特别孤立的,好像我们在这儿作政治课宣传一样。

娄延果: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内容来,关于“绪言”课。“绪言”课是有明确的教学任务的,但是它更是基于社会的。几乎所有的老师在上绪言课都是在突出化学在社会中的存在,化学在社会中的作用。我想老师你能不能谈一谈你们区或者你们学校在上绪言课时的一些设计、你们的一些方法,给大家说一说。

  严:绪言课其实挺难上的,因为学生具备的化学知识特别特别少。学生现在并不知道什么具体的化学知识,觉得好像积累不够,而且他们对哪些问题算是化学范畴的问题也没有概念。通常来讲,我们会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心目中的化学。学生心目中的化学基本上就是污染的、有害的、化学产品,然后化工厂,基本上是属于这样的,其它的就没有什么概念了。或者是说到对化学课的认识,初中化学很简单,我们家长都告诉我们了初三毕业都能打70多分,挺容易的,就学一年,就两本书,就知道这些,别的知道的比较少。实际上,我觉得绪言课应给学生的一种意识就是我们化学研究的是什么?研究范畴到底是什么?其实,咱们绪言课里说到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等还是它的一个范畴,前面的主语是“物质”,就是说化学研究的对象实际上是物质,就是从物质出发来进行研究的,有物质的地方都是我们研究的范畴。所以,我们就从物质出发,从生活中最常见的这些物质出发,来引导学生展开、进行讨论。我们当时主要是先界定一下化学是研究什么样的物质。因为学生有一种观念——化学研究的要么是现在存在的物质,要么就是新物质,就是合成出来的物质,这两种物质间的关系他们还没有建立。所以,我们当时是从提出“人在天然物质的基础上合成的物质算不算化学研究的范畴?哪些物质算是人合成出来的?”,这样一个角度出发先开始研究的。当时我们先让学生分析,这个屋子里到底有哪些是材质是自然界天然存在的?有哪些是后来合成的?学生经过分析会发现完全是天然的、拿来就用的东西其实非常微乎其微,绝大部分物质都要经过合成。这个合成,我们后来会细学,这个合成过程很多时候用到的都是化学变化的合成,它已经不是原来的物质了,已经合成了一个新物质了。从天然的物质是怎么样,到新的物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化学研究的整体,都是我们化学研究的范畴。我们就研究物质,甭管是天然的,还是后来合成的,它是怎么过来的这个过程我们都研究。从这个角度一切入,学生就会马上就会想到好多好多物质都是化学要研究的。然后再把新合成的材料在社会中的应用拿出来,课本上举了很多新材料,然后再结合当时的事实,比如说奥运会那年我们说那个鲨鱼皮游泳衣这个新材料和原来的纺织材料有什么样的不同等等。就是结合当年一些新的那些积极的、正面的素材,把这种新的材料的开发拿出来,让学生感觉到这种新东西的发现是特别特别重要的。同时发现这种新材料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科学观念、学生去关注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我们一般会举一、两个例子来说明科学家是如何从生活中的一些东西发现到合成新物质的价值或者发现了物质的新用途的,什么从扬柳树枝里弄出来退烧药的成分呀,什么从尿不湿里发现阻隔火的燃烧的阻隔剂呀,让学生感觉到就从自己身边的生活里就能发现一些很高深的、很有科学价值、社会价值的,用学生的话说,没准还很赚钱的一些材料或者一些方向,包括有些时候有些年份的诺贝尔奖,我们会挑一些目前学生能用现有的知识解读知道、能够说的出来、能够清楚的一些东西,好像今年就说到一个碳的那个薄碳层是最硬的、最致密的材料就是从平常碳的单质里发现的。从学生现有知识里能够感知得到的,从这样的角度来引入,让他们感觉到从生活当中能够发现化学的问题,经过化学的研究就能转化成社会的价值,把这种主线贯穿给学生,我觉得这也是STS教育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从生活到科学再到社会,这样的一个思路嘛,其实主要的就是贯穿这样的一个思路,其实绪言不可能解决什么知识上的问题。

刘克文:我有一些想法,根据我们在做新课程的时候,感觉有的时候绪言不能光是从学科的角度谈这个内容,可能是不够的;当然光从经验上谈也是不够的,因为我们化学毕竟是一门学科,应该把它们结合起来。有的是学科的角度、有的是STS,就是化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那么这样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就可以打成一体。如果只是描述它的价值,对一门学科来说,上来就描述等于是白描述,因为学生没有经验。我觉得最好的就是给予直接的体验。原来老教材中有一个实验,我很喜欢,我想只要学过中学化学的都记得这个实验:镁条的燃烧,现象非常明显。镁条的燃烧谈的是什么?它是从学科的角度来做的,镁条的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现在你还可以举碳酸氢钠的分解,这个也是从学科的角度。另外,我们从STS进入叫学生知道学科的价值,另外,也让他们知道社会和生活的价值。

娄延果:我想再介绍两个绪言课的案例。一个是2008年暑假后刚开学,九年级的第一节课。一位老师上绪言课,他拿奥运会来上。因为那个时候学生刚刚看了奥运会,对奥运会的印象是最深刻的,最感兴趣的,教师就使用了奥运会的素材。奥运会上的用品当中与化学有关的内容,特别使用了火炬的材料、火炬的设计这样的素材,甚至他在课堂上模拟了燃烧、点燃,什么材料能够燃烧等等这样的实验。让学生在看完奥运会之后,开学上来的第一节化学课就感受到原来化学和奥运会如此的关系密切。那么,这个与学生非常接近的素材,老师整个用这个素材贯穿了一节课把绪言上了下来,而且也完成了教科书要求的那几个应该达到的几个目的,这是一个素材。还有一个我听过的一节课是农村老师上的一节课。什么课呢?暑假后的第一节课是上化学,这个农村老师用了一个农村学生干农活的例子,这是个真实的例子,大概故事是这样的,就是在玉米地里一个学生帮父母施化肥,施完化肥以后发现没水了——因为农村施肥要求是施上碳酸氢铵化肥后马上浇水的,不然它就挥发走了,夏天嘛!——他在帮忙干活时施完化肥后发现没水了,他就跟着那个水找水源,看是怎么了?等找到原因回来,施过的那片化肥没了。就这么一个情景,是真实的。然后这个老师话题一转就说“大家刚过完暑假,假期里也帮父母干活。现在,你今天的桌上也给你放了一瓶化肥,也给你摆了一些仪器,现在化学就能解决这个同学的疑惑——走了一趟回来就没了。”然后,从这个引入让他去解决这个问题,实际上,学生做的实验是碳酸氢铵分解的实验,来对比做其它的分解不了的实验,从这个引入让他去学化学。这些基本的、用学生身边的、鲜活的素材来做绪言课……

刘克文:关注我们的化学知识的一种发展,尤其是STS教育中要特别要关注这些事情。

娄延果:这就是老师反复强调的时代性。

  严:这对老师要求非常高,老拿老本进行教学是不行的。

刘克文:因为教材,现在好多已改了,原来就一直这么用。

娄延果:是这样的,如果老师脑子里有时代性这个概念,他就不会出现材料素材过时的问题。因为他的素材一定是基于当时学生的情况来选的,当时社会是个什么现实他就选什么素材。如果他脑子里有这样一个时代性的一个感觉,他就不会有问题。

刘克文:所以说,看他是哪年用的,将来我们来考察这个事情,现实情况是怎么回事一调查就可以了。当然,我们现在还有用的,各地方用的……

娄延果:不,现在讲课不用了。他有可能有新的素材了。因为他基于现实有新的变化。

刘克文:原来的小化肥厂生产的特别多,现在基本上倒闭了。

九、结束语及作业布置

孙红保:关键是我们化学知识的发展,要与时俱进,不仅要关注我们身边真实发生的问题,就是现在发生的问题,同时还包括我们学科的发展问题。好,本专题通过我们三位嘉宾深入的探讨,我相信我们老师能对我们STS教育以及基于真实情景的教学设计,它的内涵以及功能价值,包括它的教学设计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会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希望我们这个专题对老师们能有很大的帮助。

 

本专题作业:1.案例分析。对《爱护水资源》这节课它基于STS教育的优点、缺点及改进建议,提出你的分析和观点。

2. 设计《燃烧与灭火》这节课的基于STS教育的教学情景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