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规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2 01:16:31
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一五”时期(二○○六至二○一○年)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于贯彻落实区第九次党代会战略部署,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十五”计划实施的基本情况。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凡的五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发展战略,解放思想,干事创业,加快发展,经济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目标提前一年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站在新起点、实现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32.3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0亿元,分别是2000年的2.1倍、3倍、6.7倍、1.9倍,年均分别增长15.6%、24.7%、46.2%、14%。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19万元,约折合5000美元。综合经济实力跻身全省区县30强。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5.7:55.6:38.7调整为2005年的3.6:53.6:42.8。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预计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03家,比2000年增加202家,完成增加值50.1亿元、销售收入175.5亿元、利税12.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25.5%、31%、25.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40.8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25.1%,比2000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以牛仔服装、巾被、丝绸为主导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初具规模,被授予“中国纺织产业基地”称号。以沙发家具、沙发材料、布匹、不锈钢等专业市场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发展迅速,沙发家具市场被评为山东省30强市场。明清商埠特色旅游初步形成。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区属企业“二次改制”基本完成,企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万杰集团顺利收购毛纺厂,光明钨钼与陕西金堆城集团,嘉周集团与雄鹰、鸿泰公司实现战略性重组,兰雁、凤阳、三金下放我区。商贸流通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五年来共安置下岗职工1.4万余名,消化不良资产7.4亿元,解决历史欠账10亿元。合乡并镇顺利完成,农村税费改革深入推进,城市管理、财政、医疗卫生等改革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深入开展招商引资,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十五”期间累计利用区外资金118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1.56亿美元,累计完成外贸出口5.1亿美元。三菱重工等一批世界知名企业落户经济开发区,开发区步入快速发展期,成为全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

    城市面貌发生新变化。高起点启动东部新区规划建设,高标准提升改造西部旧城,新城、古城、生态城协调发展。“十五”期间共改造旧城面积36万平方米,整治小街巷50余条。新建改造了庆淄路、姜萌路、正阳路、北外环路、西北外环路、和平路、机场路、青年路、恒星西路、 309国道等道路,滨博高速公路、张博路附线、胶济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顺利完成。建设改造38条乡村道路,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管道天然气、引黄供水、周北热电、城乡电网改造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生态周村、绿色周村建设成效显著,张周路绿色长廊、政务中心广场、人民广场等绿化精品工程全面完成,新增公共绿地13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6.4%,成为全省首批生态建设示范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十五”期间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286项。教育初步现代化创建基本完成,教育教学质量位居全市前列。成功举办纪念周村开埠百年暨旱码头旅游文化节系列活动。王村镇被命名为全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医疗卫生改革步伐加快,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得到加强,非典等重大疫情防治取得胜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加强,顺利通过省级优质服务先进区验收。爱国卫生、全民健身和科普活动广泛开展。全省双拥模范城创建成果得到巩固。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连续六届荣获省级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区称号。法治周村、平安周村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稳定有序。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950元、5500元,分别比2000年增加3469元、1794元。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五年实现就业再就业2.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镇职工实际参保率达到52%,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6%。提高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实施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年共发放各类保障金5.9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推行,参合率达到88.6%。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1.6平方米,比2000年增加9平方米。

    总结“十五”时期的发展,我们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一是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全区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始终把加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抢抓机遇、攻坚破难中实现了全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繁荣。二是坚持“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发展战略不动摇。面对宏观形势变化和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大力实施“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战略,抓投入、上项目,以改革创新突破发展瓶颈,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地区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坚持优化发展环境不动摇。牢固树立环境是竞争力、是生产力的理念,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行政效率,全力打造适宜人居与创业的优美环境。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快推进平安周村、文明周村、和谐周村建设,营造了和谐稳定的发展环境。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发展不动摇。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协调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重视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过去的五年,是我区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同时,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整体素质还不高;二是制约发展的体制性因素依然较多,经济发展环境仍需进一步改善;三是土地资源、水资源“瓶颈”制约比较严重,环境保护仍面临较大压力;四是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部分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就业再就业任务仍然艰巨,等等。

    (二)发展环境。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当今时代潮流,总体上对我国发展有利。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将长期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有新的表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从国内形势来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阶段,政治安定,社会和谐,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强,政府宏观调控更加成熟,为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我区情况来看,我区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处于承接日韩产业转移的前沿,面临着承接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淄博新区建设发展的难得机遇。特别是近年来,坚持抓大投入、上大项目,一批投资规模大、发展前景好、竞争力强的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15倍;预计今年我区生产总值超过130亿元,人均突破5000美元;我区三次产业构成合理,工业已形成纺织服装、专用机械、精细化工、新型建材、沙发家具五大支柱产业,第三产业发展已具有显著优势,发展的潜力和空间仍然很大;我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农村面积小、农村人口少,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具有有利条件。

    综合分析我区发展的现实基础和面临的宏观环境,“十一五”期间,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既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条件,又面临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推动经济社会转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轨道,全面开创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三)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繁荣文明和谐的经济强区和人民生活富裕安康为总目标,坚持“工业强区、商贸兴区、环境立区”战略,大力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增长方式转变,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快中求好发展,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新周村。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着重贯彻以下原则:

    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发展观念,提高发展质量,通过加快发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实现又快又好、快中求好发展。

    坚持把结构优化作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在发展中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在结构优化中保持快速发展。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动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推进经济和社会各个领域的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坚持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坚持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基础。落实“五个统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

    (四)主要目标。“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比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翻一番,财政收入翻一番以上;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居民收入显著增加;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城乡统筹,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富裕安康。

    ──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5%、18%以上,到2010年分别达到270亿元、9亿元,均比2005年翻一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以上,达到77亿元。一、二、三产业比例调整为2.2:54.3:43.5。

    ──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累计投资780亿元。实际利用区外资金年均增长28%以上,累计突破400亿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突破3.7亿美元;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5%,累计出口12.4亿美元。

    ──城市化水平达到6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总人口达到32.54万人。城市绿地率达到4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5年减少1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学前教育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到100%,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教育录取率达到8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分别达到16000元、8800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6050元、33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在全面完成“十一五”任务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以上,总体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工业强区、商贸名城和生态城市。

    二、宏观布局与重点区域

    科学划分功能空间,明确功能定位,对于集约利用空间资源,实现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我区地理特征、结构布局,遵循新区与旧城、需要与可能相结合的原则,以中心城区为核心扇形展开。“十一五”期间,宏观上形成四大功能区,即东部新区、中心城区、产业聚集区、生态保护区。同时重点开发东部新区、经济开发区、宝山工业园、309国道物流产业区、萌山生态休闲度假区、明清商埠开发控制区六个重点区域。

    (一)宏观布局

    ──东部新区。空间范围包括正阳路以东、309国道以北、济青高速公路以南,东至张店区,面积47.2平方公里,2010年建成区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行政办公、文化教育、休闲居住、高新技术产业,是现代化新周村的集中体现。

    ──中心城区。空间范围包括正阳路以西、309国道以北、庆淄路以东、恒星路以南,面积14.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文化中心,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交汇中心,主要发展以信息产业、金融保险、商业服务、文化旅游、邮政电信、科教文卫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形成都市型产业体系。

    ──产业聚集区。空间范围包括恒星路以北、济青高速公路以南,西至邹平县,东至孝妇河。规划面积19.6平方公里,2010年建成区总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以工业为主、生活配套服务为辅的新型工业新区,主要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电器、专用机械、生物制药产业。

    ──生态保护区。空间范围包括马鞍山公园、萌山风景旅游区在内的南部和西南部的大部分区域,规划面积32.2平方公里。功能定位是生态环境优良的休闲旅游区,承担全区的水源涵养、水土保持、调节气候及人文景观等多重功能。立足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乡村旅游、观光农业等。

    (二)重点开发区域。

    ──东部新区。东部新区作为现代化新周村的标志,是“十一五”期间城市建设的重点。主要是承接淄博新区,融合周村旧城,突出设施配套、环境优美、布局开放、现代感强的特点,精心编制规划、精心搞好设计、精心组织施工,展示新周村的现代化风貌。

    ──经济开发区。经济开发区作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体制创新的示范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十一五”期间成为全区投资最多、发展最快、大企业与外资最集中的区域。重点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植大型企业集团,带动全区工业上规模、上水平,成为产业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完善、资本高度聚集、充满发展活力的现代化开发区。

    ──宝山工业园。立足资源优势,提升传统产业,淘汰落后工艺,重点发展新型耐火材料,建设成为产品档次高、附加值高,畅销国内、出口国外,全国较为知名的耐火材料生产基地。

    ──309国道物流产业区。“十一五”期间建设一批高标准的专业批发市场,构筑起物流配送、仓储运输、公共信息“三大平台”,建成辐射全国的集散配送中心。

    ──萌山生态休闲度假区。完成总体规划,启动开发建设,形成起步区,初步建成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游览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风景旅游、休闲度假区。

    ──明清商埠开发控制区。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完善功能,增强活力,丰富内容。按照与明清商埠风格统一的要求,完善保安街以西、南下河以东、北旗杆胡同以南、棉花市以北地区的控制性规划设计。提升大街、银子市、丝市街古建筑群以及三益堂印刷馆、商业文化展览馆、大染坊、丝绸博物馆等人文景观档次,建成集民俗旅游、影视拍摄、收藏品交易流通为一体的全国闻名的明清商埠旅游区。

    三、结构优化与产业重点

    坚持产业优化与促进发展相结合,在加大投入中优化结构,在发展壮大中调整结构,以加快经济发展推进结构优化,以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一)以新型工业化为方向,打造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紧紧抓住国际产业大转移的战略机遇,充分利用我区的产业和区位优势,努力盘活存量、扩大增量、提高质量,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力提升工业经济实力。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年均增长16.6%,占生产总值的51.9%。

    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纺织服装、精细化工、专用机械、新型建材、沙发家具五大传统优势产业的发展壮大,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纺织服装。以市场为导向,依托骨干企业和名优拳头产品,发挥名牌效应,扩大产品规模,做大做强中国纺织产业基地品牌。力争到2010年,全区纺织服装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35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2.5%以上。

    精细化工。以发展氟化工合成材料、增塑剂、工业助剂为重点,以高新技术为依托,提高技术含量,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10年,化工行业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专用机械。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做大做强造纸机械和制瓶机组等产品。扩大汽车配件的生产规模,不断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力争到2010年,机械行业实现销售收入90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以上。

    新型建材。鼓励引导企业开发生产新型建材,淘汰档次低、耗能高的生产工艺,依法禁烧粘土砖瓦。规划建设轻钢建材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力争到2010年,建材行业实现销售收入75亿元以上,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2.5%以上。

    沙发家具。以“凤阳”、“福王”等知名品牌为龙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制造工艺和设计水平,努力增加花色品种,提高沙发家具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力争到2010年,沙发家具行业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占全区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0%以上。

    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世界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机遇,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高新技术产品,努力实现突破性进展。重点培育支持生物高分子新材料、生物医药、氟化工、精密机床、电子电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等产业,力争建成全国的氟化工和精密机床制造基地。

    3、加快培植大型企业集团。充分发挥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促进强强联合和重组并购。重点支持对地区经济发展拉动支撑作用大的宏信、兰雁、凤阳等20家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骨干企业集团。力争到2010年,全区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企业达到2家、过20亿元的5家、过10亿元的10家,国家级知名品牌6件以上,省级知名品牌40件以上。

    (二)加快发展服务业,提升城市服务功能。以加快物流园区建设、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为重点,形成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7.5亿元,年均增长15%,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3.5%。

    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加快309国道物流产业区建设步伐。重点规划建设金属材料、机械设备、纺织品等专业市场。改造提升沙发家具、沙发材料市场。鼓励引导传统仓储运输企业发展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建立现代物流业的仓储运输平台。发挥产业和区位优势,利用现有仓储、物流配送基地和企业供需网络,扶持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配送企业,建立现代化物流网络体系。

    改造提升传统商贸流通业。进一步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提升商贸流通、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建设一批规模大、档次高的商业设施,提升商贸流通业的整体水平,着力打造功能完善、高品位、高效率、具有较强服务功能的中心商贸区。

    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快资源整合,强化策划包装,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叫响乾隆御赐“天下第一村”品牌,积极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突出培育明清商埠特色旅游,加快开发萌山湖、马鞍山生态旅游、松龄书院文化旅游等具有特色的旅游品牌,积极融入全国、全省旅游体系,把周村建成区域性旅游目的地。培育发展周村烧饼、王村醋、玉兔调味品、周村丝绸等旅游产品。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20万人次。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着眼于城市发展需要,鼓励个体、民营等多种经济成份兴办社区服务实体。大力发展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务中心网络系统,加快推进企业、社会、家庭上网步伐,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信息服务业快速发展。积极发展各类行业协会,规范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健全准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三)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落实惠农政策,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稳定粮食生产,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苗木花卉、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搞好农业技术推广,加快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重点培植壮大同森木业、玉兔调味品、周村烧饼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2010年培植发展省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2家,国家级1家。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实施孝妇河综合治理二期、万亩节水灌溉等工程,抓好小水库除险加固和河道排涝疏浚,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农村公路升级改造、农村集中供水、改厕改灶工程,鼓励有条件的村推广使用沼气,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到2010年全面实现农村自来水“村村通”,生活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按照重点突破、相对集中、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原则,坚持高起点规划、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大胆改革城镇建设方式,积极探索城镇建设的新路子。王村镇、萌水镇按照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以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思路,集中规划工业区、居民区。南郊镇、北郊镇充分利用东部新区、淄博新区及胶济铁路周村东站、309国道物流产业区建设的契机,逐步实现城市化。到2010年,全区有20%以上村的村民集中到城区或城镇统一规划建设的生活区居住,90%的农民享受到城市现代化文明成果。

    落实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政策,依法保障农民的各项权利,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扩大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覆盖面,鼓励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按照“低门槛、多层次、广覆盖”的原则,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组织实施“阳光培训”工程,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民主管理进程,开展文明乡村创建活动。到2010年,全区7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到2010年,万元GDP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9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

    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做好土地利用的总体规划,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积极盘活用好存量土地。加快小城镇建设和合村并点步伐,加大对闲置厂房、场地、仓储设施的改造力度,倡导建设多层厂房,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充分利用现有水源,合理开发利用新水源,切实做好水源地的保护。重点实施萌山水库和小塘坝供水,最大限度地利用地表水。强化节水意识,实施中水回用工程,提高水资源重复利用率。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生产率。引导相关企业集中布局,注重资源合理配置。鼓励企业积极开发以农作物秸杆为原料的工业品生产,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

    增强节约意识,建设节约型社会。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积极倡导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节约型社会。

    四、城市规划与建设管理

    承接淄博新区开发建设,以打造“淄博后花园”为目标,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加快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极具创业吸引力和适宜生活居住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一)加强规划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确立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地位,尽快修订完善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使其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规划设计城市景观,重点搞好人民广场、政务中心广场、明清商埠周边区域的景观设计。强化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真正把规划落到实处。加快建立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的监管机制。理顺城市管理体制,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全面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能力。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建设胶济铁路周村东站,高标准建设火车站广场。规划建设东过境路(济青高速—309国道)、恒星东路(正阳路—滨博高速公路、张店人民路)、电厂东路(正阳路—东过境路)、电厂西路(电厂—西外环路)、米山北路(正阳路—滨博高速公路)、米山南路和南外环路(萌水中心大街西延至309国道)、改造柳园路(北外环路—309国道)两纵五横的主干道,形成便捷的交通路网。新建和改造县乡级公路,提高乡村公路的运输承载能力。力争到2010年全区县乡级公路里程达到340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29公里以上/百平方公里。

    配套完善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搞好水源地开发和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城市供水系统,提高城市饮用水质量。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7.5万吨,污水处理达到二级排放标准。规划建设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

    加强能源建设。进一步增强输变电能力,提高电网可靠性。加快城网改造,合理设置电站,提高供电质量。规划建设东部新区供热体系,加快城市集中供热步伐,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70%以上。大力推广煤气、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以城市规范化居民小区建设为重点,合理引导开发改造旧城区。鼓励利用外来资金或房地产商开发建设。到2010年完成旧城改造面积130万平方米,基本完成旧城改造任务。

    (三)加快建设绿色生态城市。继续做好孝妇河、涿河、淦河和米河的综合治理,整体水质达到国家三级标准,满足防洪和城市景观需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对城区燃煤锅炉的控制,使城区大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面实施绿化美化工程,按照“一片、二环、三河、多轴”的总体思路,重点搞好马鞍山、米山、周村水库一片,内外二环道路绿化带,米河、涿河、淦河三河绿化带,正阳路、309国道、恒星路等多轴绿化带的绿化工程。搞好城区街心游园绿地建设。到2010年,城市绿地率提高到40%以上,人均占有公共绿地达到20平方米。

    五、科教兴区与人才强区

    继续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把教育摆在现代化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人才工程,坚持培养与引进并举,引人与引智结合,建设人才资源高地。加快科技创新和跨越,着力构筑综合创新体系。

    (一)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围绕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科技自主创新的新突破。

    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力争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农业新技术等领域有更多的科技创新。加强集成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建设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培植壮大优势产业和拉长产业链,重点选择一批具有高度技术关联性和产业带动性的项目或产品,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技术和产品。

    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坚持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和自主创新相结合,加快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到2010年,全区大中型企业基本建立技术开发中心或研究开发机构。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鼓励企业多渠道筹措科技开发和产业化资金,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风险投资、上市融资、知识产权出让等多途径筹资。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市场化合作,建立和完善协同研发、成果转化的产学研结合机制,逐步建立多样化的风险资本进入和退出通道,“十一五”期间,科技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1.7%以上。

    (二)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资源整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构建充满时代活力的现代教育体系。深化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坚持城乡一体化,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社会资助体系,扶持家庭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十一五”期间全区普及从学前到高中段的15年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周村职业中专骨干专业建设,大力支持山东丝绸纺织职业学院、淄博职业学院、淄博科技职业学院的建设,逐步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认真贯彻落实《民办教育促进法》,支持和促进民办教育快速发展。

    (三)发展壮大人才队伍,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建设具有科学决策能力、驾驭全局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的党政领导人才队伍,精通经济、管理和法律、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当前急需的外贸、法律等方面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领域的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和高技能人才及高素质的熟练技术工人队伍。

    优化调整人才资源结构。加快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造就一批有影响的优秀青年人才、优秀企业家、科技专家、管理专家和专业技术骨干。到2010年全区各类人才的比例、结构、专业构成合理,总人数达到2.6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达到1.6万人。

    建立良好的用人机制。重视中青年人才的选拔培养,构建人才终身教育体系。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营造人才合理流动的政策环境。全面推行公务员公开招聘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建设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加强人才培养和交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六、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

    (一)深化改革。全面深化和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活力与动力。

    深化企业改革。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积极推进企业公司制改造。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对改制企业的监督和管理,规范企业改制改组改造。力争到2010年上市融资企业达到3家以上,实现企业直接融资的新突破。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改革政府投资方式,全面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度、资本金制度、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项目代建制,建立严格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机制,完善重大投资项目稽查制度、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政府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健全投资风险约束和利益激励机制。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招标投标、行政执法、行政收费等政府行政行为,建设法治政府。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建设服务政府。大力推进政府效能建设,不断提高行政能力和行政效率,建设效能政府。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决策机制,提高重大决策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设阳光政府。

    深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改革。对供水、供汽、供热等行业实行管办分离、网站分离,强化竞争机制,实现规范经营。建立宏观调控下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价格机制和公正透明、统一高效的监管体系。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医疗卫生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建设,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药品价格管理及购销秩序,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二)扩大对外开放。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加快对外开放进程,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

    深入开展招商引资。继续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调整招商思路,创新招商方式。把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优化结合起来,更多地引进能带动产业结构升级、引发产业裂变的项目和资金;把招商引资与培植主导产品、优势企业结合起来,重点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商社、大财团的合资合作;把招商引资与盘活存量资产结合起来,吸引外来投资嫁接存量资产,提高投入产出比和经济效益。围绕提升改造传统产业、拉长产业链,积极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项目包装和推介,增强招商吸引力。完善传统招商手段,积极开展网上招商、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和以贸引商等新型招商方式。

    积极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加大政策扶持和引导力度,大力培植出口龙头企业。促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培育品牌出口商品和绿色出口商品。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推动出口企业国际质量认证,提高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能力。

    全面推进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积极引导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国门,以优势产业、成熟产业、长线产业为重点,到海外投资设厂。围绕国家“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经济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吸引更多区外大企业来周村投资兴业。

    七、社会事业与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体育、计划生育事业,加大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力度,加强社会建设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一)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继续办好中国(周村)旱码头旅游文化节。加强对以开放、诚信为特色的鲁商文化的研究与宣传。积极发展广场文化、社区文化等特色文化。加强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推动周村文化艺术走向全国。增加文化事业投入,规划建设多功能文化中心等文化设施,加快社区和农村基层文化设施建设。

    积极发展卫生事业。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发展,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加强对中医中药的管理。加快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整体水平。以预防保健、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为重点,建立健全公共卫生预防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理顺医疗执业监督执法体制,加强对药品、食品流通领域的监督管理。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巩固国家级卫生城创建成果。

    推进计划生育和体育事业发展。提高人口素质,控制人口总量。加强对外来流动人口和本区人户分离人员计划生育管理,巩固低生育水平。“十一五”期间,全区人口年均出生率控制在11‰左右,出生缺陷率控制在6‰以内。完善配套体育设施,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全面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十一五”末,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群众比例达到45%以上。

    (二)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扩大就业。拓宽就业渠道,广开就业门路,创造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机会。完善再就业扶持政策,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和就业指导。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全面建立劳动保障制度,依法扩大养老保险实施范围,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积极探索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衔接办法,努力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依法征缴社会保险金,提高社会保障支出占新增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继续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互助等优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推进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加大对贫困人口、特困人口和弱势群体的财政救济救助力度,逐步提高城乡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改革,改善农民医疗保障条件。发展慈善事业,加强对捐助资金使用的监管。贯彻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建设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发展残疾人事业,积极提供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

    (三)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文明周村。全面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服务品牌、社区建设、市民素质教育四大工程,广泛开展争做“文明周村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建设法治周村。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搞好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不断提高公民法律素质,促进依法办事、执法文明、守法经营。

    建设平安周村。深入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类刑事和经济犯罪活动,坚决扫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依法信访长效机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干部接访制度,认真实施好群众信访“绿色邮政”活动。严格落实维护稳定领导责任制,确保不发生重大突发性、群体性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刑事案件和治安事件,确保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以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为重点,大力加强包括重大建设工程质量事故、重大社会冲突、重大灾害、重大公共卫生疾病在内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制定应急预案,建立应急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八、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坚持加大投入。加大投入、加快大项目建设是实现“十一五”期间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的重要支撑。按照“开工一批、投产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要求,针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基础设施、优势支柱产业,集中力量,加大投入,建设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的重大项目。突出围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确定建设项目。注重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招商引资等形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开工交通、制造业等七大类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0项,规划总投资410亿元以上。

    (二)加强财源建设。按照“突出支柱税源,巩固现有税源,培育后续税源,发展新型税源”的思路,积极培植财源,加强对重点财源、关联财源、新兴财源的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发展税源经济,优化财源结构,提升收入质量,巩固增收基础。坚持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强化财政稽查,优化征管方式,不断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坚持适度从紧、量入为出的原则, 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严格财政预算,保证法定支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公平竞争、快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优化发展环境。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配套,为又快又好发展提供有力的硬件支撑的同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软环境。一是完善经济发展政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对经济发展政策进一步修改完善,设立产业结构优化专项资金,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设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资金,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又快又好发展提供到位的政策支持。二是提高服务水平。强化加快发展、人人有责的意识,创新服务理念,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质量,为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优良的服务环境。三是强化监督考核。健全完善目标责任体系、政绩评价体系和激励约束体系,强化监督考核,严格兑现奖惩。

    (四)严格依法组织实施。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一五”规划。引导社会各个方面参与规划实施,把全区各行各业的行动统一到《纲要》的实施上来,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规划、参与规划实施的浓厚氛围。区政府在制定和执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和财政预算时,严格分解落实《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各有关部门根据本《纲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规划实施期间,当宏观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因重大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区政府及时提出调整方案议案,报请区人大常务委员会审议批准实施,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范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周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发展规划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太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三) 红安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云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关于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 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 - 发展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 - 发展规划 张学兵:关于浦东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报告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规划纲要》 黄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通知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0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邹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2009年计划 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