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编织那过去的日子_作者:原创文学 - 古榕树下原创文学网站_Http://Www.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13:56:56
初恋 我这一生常常失误,常常中招,常常轻信而造成许多狼狈。但是毕竟我还算善良,从不有意害人整人,不伤阴德,才得到护佑,在关系一生爱情婚姻的大事上没有陷入苦海。这帮助我避过了多少惊险。这样的幸运并不是人人都有。 那是一个特别无拘无束的年代。许多男女生恋爱,我们只觉得特别美好,从来没有哪些学生不能谈恋爱之类的想法。所以,我后来称这个时期为恋爱的季节。从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七年,那时的中国是爱情的自由王国。 我在区里工作期间,常常和一些女中的团干部打交道。这些女生热情、聪明,长得好看,说话动听。我相信没有青年的积极参与就没有革命,没有女青年的参与,就更没有革命。 我对其中一位矮个子的梳长辫子的高材生突然感到非常亲切。一个周末,本来无事,我临时决定到这个学校找她谈谈工作乃至谈谈思想。从小经历的组织生活,参加区委组织的学校支部的党员假期学习,使我已经很喜欢谈甚至自以为很善于谈思想品德修养。 她来了。她来的那一刹那,我的所有的遐想都消失干净了。她的绝对纯洁和郑重,使我立即回到了工作中,没有余地,没有空间,没有任何其他念头。 然而与芳就完全不同了。冬天来了,崔瑞芳到区委临时工作,使我感觉快乐。区委。大院子。冬天。三反五反。运动过后一切都会特别纯洁。一个女中学生党员,参加着火热的斗争。这些都令我醉心。她曾到我们团委组织的“暑期生活指导委员会”来开过会。她的笑容与善意十分迷人。那时她是女二中的学生会主席。她从一九四七年就是地下盟员,一九四九年夏入党。她还担任过首届的少先队大队长。 到了一九五一年至一九五二年冬季,她到区里做“三反五反”,我们已经是第三次见面了。 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爱情。而我那个时期,我知道的是苏菲娅、喀秋莎,刑场上的婚礼,绝命书……还有苏尔科夫的诗,他的不止一首诗描写小伙子对美丽的姑娘的追求,而姑娘的回答是要看小伙子能不能得到劳动模范的奖章。 每当我想起瑞芳,我想到的是她从小革命的经历,她在学校担负的繁重的工作,她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她夜夜加班在那里统计“三反”“五反”的战果。她的笑容使整个区委大院光亮起来了。 对于我来说,爱情是风,是歌。中国的革命歌曲里头基本不唱爱情,也有几句,“一对绵羊/并排排走/谁和我相好/手拉手”和“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属哥哥好”。但是,它们未免太简单了,我觉得还夹杂着打趣,无法表达我的感情。 我得知她写的作文被老师和同学称道。我得知她走在街道上被解放军的骑兵撞成了轻伤。我在“五一”劳动节之夜,在人山人海的天安门广场寻找瑞芳,而居然找到了,这一夜我们一直狂欢到天明。 初恋似乎还意味着北海公园。漪澜堂和白塔,五龙亭和濠浦涧,垂柳、荷叶和小船,都使我们为城市,为生活,为青春而感动。我们首次在北海公园见的面,此后也多次来北海公园。我们在北海公园碰到过雨、雷和风。东四区离北海后门比较近,常常有团日在北海举行。有一次一个中学的团员在那里活动,轮到我给他们讲话的时候,晚霞正美,我建议先用一分钟大家欣赏晚霞,全场轰动。 但我们第一次游的是中山公园,那一天我一直唱《内蒙春光》里的主题歌:“草儿哟青青,溪水长,风吹哟,草低,见牛羊……”所有美好的歌曲都与爱情相通。同一天我们一起在西单首都影院看了电影《萨根的春天》。看罢电影,在我幸福得尥蹦的时刻,瑞芳却说,我们不要再来往了吧。大风吹得我天昏地暗。 芳情绪波动,没完没了,当然她只是个中学生,她怎么可能一下子与我定下一切呢?一会儿她对我极好,一会儿说我不了解她,说是让过去的都永远过去吧,一会儿边说再见边祝福我取得更大的惊人的成就。有一个多月我们已经不联系了,但是次年在北海“五一”游园时又见了面。此次游园给人印象最深的是海军政治部文工团演唱的《人民海军向前进》,铜管乐队伴奏。这个歌也永远与我的青春与爱情联系在一起。 是的,初恋是一杯又一杯美酒,有了初恋,一切都变得那样醉人。 一九五二年,瑞芳她们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在红山口的干部露营,我去看了一下,走了。我走的时候工地上播送的是好听的男高音独唱:“歌唱二郎山”。瑞芳说,她从背后看着我,若有所动。这时,我们的来往终于有了相当的基础了。回到北京市,我还给我区参加中学生干部露营的人们写了一封信,说到我下山的时候,已觉秋意满怀。包括瑞芳在内的几个人,都对我的秋意满怀四个字感觉兴趣。 一九五二年冬天,我差不多每个周六晚上去什刹海溜冰场滑冰。那时的冰场很简陋。冰场的高音喇叭播放着苏联歌曲。最让我感动的是《有谁知道他呢》,多声部的俄罗斯女声合唱,浑厚炽热,天真娇美,令人泪下:“晚霞中有一个青年,他目光向我一闪……有谁知道他呢,为什么目光一闪?”五十二年后,我在莫斯科听到原味的俄罗斯女孩的演唱。而一切已经时过境迁,江山依旧,人事国事全非。我流泪不止。 我读屠格涅夫的《初恋》,结尾处的抒情独白令我叫绝:“青春,青春,你什么都不在乎……连忧愁都给你以安慰……”我已经永远地背诵下来了。 我第一个爱的人是芳,新婚妻子是芳,现在快要与我度金婚的妻子还是芳。我这一生常常失误,常常中招,常常轻信而造成许多狼狈。但是毕竟我还算善良,从不有意害人整人,不伤阴德,才得到护佑,在关系一生爱情婚姻的大事上没有陷入苦海。这帮助我避过了多少惊险。这样的幸运并不是人人都有。 中央团校 上团校的任务就是要以合格的认识、合格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达到革命者的标准。我这方面绝不落后,常常受到组内同志的夸奖乃至羡慕。但是班主任指出我的思想方法有片面性,我想是指我太容易小有心得便大大发挥,我相信我当时“左”得惊人。 1949年8月底我被分配去中央团校二期学习。我在十五班。 我们听了许多高质量高规格的大课,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的教师可真是超豪华的阵容:李立三讲工人运动,陈绍禹(王明,时任法制委员会主任)讲婚姻法,邓颖超讲妇女工作,冯文彬(时任团中央书记)讲青年运动,艾思奇讲哲学,孙定国讲党史。邓颖超的北京口音清脆生动。艾思奇发的像是四川口音。王明的讲话无任何特色。最难忘的则是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田家英讲毛泽东思想,他从下午讲到晚上,晚饭后继续讲,讲到深夜。大课是露天进行的,我们每人自备一个小马扎,拿着本子猛记。天黑后点起煤气灯,招引了太多的趋光飞虫,几次不得不停下讲课,用纸包捉虫杀虫。我至今记得,田家英说,毛泽东思想像大海,每个人都可以去舀里边的水,但是水永不枯竭。毛泽东思想像钢琴,每个人都可以用它演奏出无穷的精彩乐章。讲到毛泽东思想关于知识分子的论述的时候,田说,知识分子需要政治化与组织化。他说主席说过知识分子是“鸡毛蒜皮乱哄哄,争来争去一场空”,这些是我从其他材料中没有得知过的。田家英讲毛泽东思想完全是用他自己的语言,讲的是他自己的心得,而且我能感觉得到他对自己的讲话的珍爱与从分析中获得的快乐。 但是我也略有保留:他讲得如此滔滔不绝,大雨倾盆,全面灌输,耳不暇闻,一口气居然讲了六七个小时,除了中间吃晚饭外,连课间休息也没有,更没有什么互动、问答、讨论、质疑。他完全是一个解放者、拯救者、宣示者、指挥者,先知先觉者,手把手教这些年轻干部的导师,而听者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者、吸收者,从零或者负数开始者。这种讲授至少使我感到了疲劳,替自己也替老师。我在晚九时后递了一张条子:“请掌握时间”。那个时候听讲是可以递条子的,不必署名。田老师拿起了并宣读了这张条子,他很民主,但是他不以为然也不以为意,他身旁的教务处领导表示“放开讲放开讲”,他也丝毫不加收敛地继续洋洋洒洒地讲了下去。也有些同学听了老师念的条子显出了惊异的表情。 田家英当然不是一般人物,我与他没有直接接触,这里不多谈他,但我至少可以认定,他有学问,有才华,爱思索,有创意,处于极度的兴奋状态,话语爆炸与思维加速的状态。 1980年我首度访美,在一个教授家的钢琴上看到一段话,说是人生就像钢琴,它的表现决定于你的演奏。它使我想起了已经阔别人世十余年的命运带有悲剧色彩的田家英同志。 在中央团校还进行了速成的思想改造,学员们如饥似渴地接受革命理论新思想新观念的同时,联系实际,检查自己原有的思想认识当中有哪些不符合新观念,受了哪些反动理论的影响,具有哪些糊涂认识,哪些剥削阶级的偏见,做过哪些错事坏事,是怎样地对不起人民,对不起革命。不知道怎么形成的一种风气,越是骂自己,越是忏悔自己的丑恶反动,就越证明学习有了收获。 我们班两次举行全班的批评大会,帮助两个学员,他们都是来自大学的新参加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反蒋反美的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其中一个人违反学校纪律与一位女学员谈恋爱,而且其表达爱情的方式被认为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他送给这位女生一块石头,用了一个什么谐音。另一个人是什么“学生领袖”,能说会道,喜出风头,性格豪爽,说过什么民主自由之类的话,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者。我们大家对他们二位进行了疾风暴雨式的批判,众人情绪高涨,感到新鲜而又热烈,面对面深揭猛批。实昔日闻所未闻。此二人尤其是后面那个人,也被枪林弹雨、铙钹齐鸣式的大会批评搞得亢奋悲壮,渴望着焕然一新的奇迹,渴望着本人历史的崭新篇章,声称是巨大帮助,巨大温暖,巨大推动…… 我们班上的团支部党支部进行了十分民主的改选,完全由党、团员提名,候选人还发表讲话,讲自己如果当选将怎样做。其他成员也自由发言,气氛极其活跃。那位被认为有个人英雄主义的人是团支委的候选人,有人提出他性格急躁是缺点时,另一位年轻人说,急躁固然不好,但也有好处,他的特点是“五年计划,三年完成……”大家鼓掌。但立即有人指出,把“五年计划,三年完成”说成是性格急躁的后果,这种说法政治上是完全错误的,于是学员们又受到了一次教育。我感到后悔,即我本来也对“三年完成”急躁论取质疑态度,却没有立即严正指出,丧失了一个表现自己的高觉悟高水平的机会。 “个人英雄主义”者虽然被大会批判,却仍然当选为团支部委员,这很感人。 另一次我的水平是表现出来的了。关于休假,学校有一次安排,学员有些意见,经反映后校方采纳了学员的意见,一个学员说是“斗争取得了胜利”,我立即指出:这样的说法不妥。我当然是被肯定的。 我相信我在团校的表现还是不错的。各种小组大组联组讨论是竞相表现觉悟表现政治上的正确性的平台,上团校的任务就是要以合格的认识、合格的分析问题的方式达到革命者的标准。我这方面绝不落后,常常受到组内同志的夸奖乃至羡慕。但是班主任指出我的思想方法有片面性,我想是指我太容易小有心得便大大发挥,我相信我当时“左”得惊人。 我们组有一个出身于地主阶级家庭的同学,大家纷纷帮助他清算地主阶级的罪恶,他全部接受。学习中收到家信,得知他的祖父去世,一位比我大一岁但是显得比我孩子气的同学说:“少了一个老浑蛋。”死者的孙子表现出不快的情绪,我们帮助他提高觉悟,自认为做了入情入理的分析。我表示不赞成谩骂死者,同时,骂了一个老地主也绝无对之反感之理,我们煽情地设想了老地主的祖祖辈辈的剥削和压迫,养尊处优和掠夺民脂民膏,我们说得那位当事人五体投地。 在团校学习期间我们参加了开国大典。我是作为腰鼓队的成员来到天安门广场的。咚叭咚叭咚咚叭咚叭,一想起来,这样的节奏就会在耳边响起。我至今记得人民群众是怎样热烈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是怎么样用湖南方言高呼“人民万岁”的。 我们还取材于本组的故事编了话剧,内容是一个思想有问题的学员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在组织与群众的帮助下怎样放下了思想包袱,一通百通,跟上了革命前进的步伐。我是演员之一,演一个热心帮助别人解决思想问题的小同志。 我养成了分析思想、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习惯,什么问题都能分析得头头是道,都能有一二三条看法,我这时已经开始注意培养自己的理论能力了。 团校毕业时我们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同时被接见的还有一个海军会议的参加者与另一些开财经方面的会议的与会人员,是联合接见。毛主席从台侧走了出来,各个聚光灯打开,照耀着主席的面孔,说好了,毛主席不准备讲话,他只是在照耀下站了站,略略做一点手势,有时背起手,有时摇一下手,有时往远处看,有时微笑一下。毛主席的形象相当雄伟,沉着,庄重,每个姿势与动作都有风度,有雕塑感。我想,做一个领袖人物真难呀,置身于聚光灯下,展现自己,定格造型,这是一种艺术,更是一个考验,普通人,那么一站,多么紧张,多么尴尬,而主席好像已经习惯了,他举止自信而且有“派”。 我们组的学员鲍训吾同志代表团校毕业生向主席朗读并献上了致敬信,毛主席与他握了手,我们都感到了光荣,并纷纷与鲍同学握手。“文革”结束以后,我们班的学员多次聚会,包括原来受过大会批评的人,对于团校这一段经历,仍然十分珍惜。 经历就是财富 《王蒙自传》,厚厚的一本书,42万字。而这,还只是自传的第一部。王蒙给它取的标题是“半生多事”。 这第一部,从幼年时代开始写起,直到“文革”结束。72岁的王蒙滔滔不绝地讲述了他所经历的青春的滋养、初恋的甜蜜、人生的辉煌,以及政治风云带来的命运跌宕和长达16年的流放生活。书里,精彩篇章比比皆是。比如,写作《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的风波曲直,反右中的心灵忏悔,“发配”新疆前后的人情微妙等。书中三分之一的内容有关当年的“放逐”新疆。这是王蒙第一次详尽讲述这段曾被披上重重神秘面纱的人生经历,许多历史悬念得到解答。 第二部《大块文章》从“文革”结束以后写起,直到离开国家文化部;第三部《九命七羊》主要写离开文化部后这些年来的生活和创作。就一个人的自传体回忆录来讲,《王蒙自传》可谓“卷帙浩繁”。 虽然,后两部书尚待“即出”,但从已面世的第一部《半生多事》来看,媒体评论说《王蒙自传》“堪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并非夸饰之言。 王蒙的文学创作贯穿于中国当代文学史。王蒙人生坎坷曲折,多事也多难,但他处乱不惊,一一化解,遇难呈祥,涉险成趣,令人叹为观止。他的人生经历,因了与毛泽东、邓小平、胡耀邦等领袖人物的交往而跌宕多姿,神秘耀眼。 他活得率真坦然。他暴露自己,保护别人。他说:“既然决定写自传,那就得坦诚面对读者,面对自我,面对天地。我可以在自传中保护所有当事人,但我对自己就不会那么客气,我必须老实告诉读者我在历史中扮演过什么角色,或对某个事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或真理在胸,正义在手;或自以为是,甚至不惜伤害别人。总之我会尽最大可能保证自传的真实。” 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写作精神。特别是经过一个痛苦历程之后,王蒙首次披露自己的父亲情结,写出了对父亲爱恨交加悲悯兼备的复杂心情,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 广州花城出版社是以200万元稿酬签下这本《王蒙自传》第一部的。王蒙在古稀之年,加入了当下中国“最贵作家”的行列。这似乎应了一句老话,经历就是财富。 谢谢您的阅读。 ———编者 (莫罗松 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