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和被遗弃的方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8 22:27:23
(2010-12-30 00:23:12)转载
标签:中国数术
遗弃
遗忘
分类:正兒八經
中国方术(术数与方技)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所谓的“精英文化”不同,方术文化似乎能更好地解释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传统社会的基本面貌,很大程度上,它构成了民间文化与精英文化、雅文化与俗文化共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并且始终是共有的文化知识背景。不论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作为精英的士阶层,还是民间的贩夫走卒,他们都共同、或多或少承载了所谓“方术文化”的基因。
我们可以看一看历代对方术文化的记载分类及对应表(见附表1),以此来了解方术文化的传承与基本面貌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从西汉末年已然体系化的方术知识,到后世的变化与归类,基本的格局几乎没什么改变(相关《七略》中“房中”与“神仙”也只是合并到其他部类)。从其体系的稳定与中华文明的延续性而言,这似乎足兹说明其对传统中国的影响,一个稳定的体系提供不仅仅是人们日常的实用知识(如天文历法与农事,医术与健康),也是安身立命的参照、更可能由此开导出人心的归宿(如卜筮与决疑,风水与子孙富贵)。
而其思想史的意义正是在于这种普遍的心理需求对文化创造的影响与作为文化延续的粘合剂效应,不仅仅是民间传统要汲取营养,即使是官方与精英阶层对方术文化的借重与发挥也是不遗余力的,因为方术知识的观念系统已经是不言自明了。方术作为同一时代或者整个时代所共有的文化知识背景,它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并且至为重要。
根据历代数术嬗变沿革与思想历史演进,参考李零《中国方术正考》与葛兆光《中国思想史》(该书对方术的思想史意义极为关注,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说与定性,本文受该书很大启发,与小子心有戚戚,很多内容是对其相关观点的重复与引申),我们可以把数术文化的实用知识大致分为三类:
分类
内容
流布
与“天”
有关
天文历算、占星望气
式法刑德、择日历忌
龟卜筮占、风角五音
曾侯乙墓棺椁漆箱的青龙白虎二十八宿图、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放马滩秦简《日书》、睡虎地秦简《日书》、马王堆帛书《五星占》等
与“地”
有关
形法
风水(相宅、相墓,亦谓堪舆)
关于地理的知识,也常常兼有本草、博物、志怪的内容等
与“人”有关
占梦、招魂、相术、
厌劾妖祥、服食祝由、
房中、行气导引
《楚辞》中的《招魂》、《远游》,出土文物《行气玉佩》,曾侯乙墓所绘“羽人”,炼丹等
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与沿革中所谓“三才”(天、地、人)始终是中国人关注重心与中心,这种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方术体系与知识注定要融进每一个炎黄子孙内在的血脉。也许问题会变得复杂,因为当我们考虑到为什么中国文化是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时,也许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多角度的论证,或许就思想观念的延续会显得单薄,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从秦汉就已经定型的中国方术体系,两千余年的历史变迁并没有使它褪色,而是历久弥新、历久弥坚,成为我们区别其他文明的最重要证据之一,当然近代以来的社会变迁对传统文化的“戕害”也是不容忽视的。
我们可以看看方术文化怎样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与中国人的历史世界。从殷周以来,国家就掌控着天文历法的大权,并成为改朝换代的重大演变之一,即所谓“改正朔,易服色”。而由儒家传承并随历史选择而确定意识形态地位的“礼”更是脱离不了方术文化的底色,对天神、地祇、人鬼(祖先、帝王、圣贤)的祭祀无一不体现着方术文化的那种敬畏或者说“蒙昧”(虽然表面上仅仅只是形式)。一个更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两汉时期谶纬神学的兴起,它们是以附会国家意识形态而出现的,而其影响更是巨大,最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精英知识分子的参与,才得以实现的。
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与《春秋繁露》到白虎观群儒议经,阴阳灾异说与改造了的儒家思想形成契合,这种契合的推动者不仅仅是帝王的心态驱动,更是精英阶层的不遗余力。到汉晋之间,纬书已经有了很大的数量与影响,这无疑深化了整个社会对方术文化的认识与继承。虽然经过三百余年的战乱而至隋唐,方术沉寂了下来,但其所形成的那一套象征系统,诸如体系化与秩序化了的数字系统还是作为一套整体的、稳定的思维继续发挥它对传统中国的作用。
以作为道的象征的“一”为中心,通过阴阳“两仪”的高度抽象维度,将日月、天地与君臣、上下及尊卑、贵贱等形成一整套严密沿革的系统,又通过四方、四神、四时与五行将天地万事万物纳入一个企图可以解释所有事物的方术知识与观念体系,也许思想的惰性已经形成,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人用这种看似极为简单抽象的东西,在历史的变迁中创造了人类文明的一个奇迹,这种玄妙而微妙的原因非几语可以道破。当然我们仅仅只是关注到了思想的一个层面而已,而我们的立足点在于这种体系化、秩序化的知识观念是时代的大背景。
当然在民间,方术文化的发展远比想象的复杂,这里汇聚了所谓“迷信”与“糟粕”,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知识的延续,或者说更大范围的延续依赖于这种民间的“乌七八糟”。作为统治者,只有对民间的最为深刻的把握,才能统治好广大的民间社会,并且通过一系列与民间相同的仪式,表达对诸如子孙绵延、生活幸福、健康长寿的期盼,强化民间对这一套秩序的认识,将天下纳入一个人们不用思考其本源而自足的秩序中。
当时代变迁,遭遇了西学的冲击,似乎一切都在瓦解,事实上也正在瓦解,这种变化很多人可以称之为“融入世界”,但却忽视了这种融入所带来的代价。我们倒并不以为是方术知识观念造就了文明的延续,但很大程度上这种作为全体社会共同背景的东西,似乎消解得很厉害。但另一个层面,那种对失落了六十余年的本根文化的呼唤,又好像正在酝酿并缓缓升起,而从精英教育的文化断层与学科精细化而言,很少有人(至少是很多所谓的精英)懂得从传统文化汲取营养,形成我们自己民族的表述,而不是紧紧跟随在西方话语的后面,连自己的民族文化归宿都没有。
这并不是说要从方术中得到养分,事实上这也是不太现实和可能的,很大程度上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民族思维特征的突出特点之一,也许我的这种表述可能没有全球视野,但以民族特色(特色之一)的消解为代价真的值得吗?本身处于文化保守主义的人,很可能为这种丧失痛心不已,而处于文化相对主义的人会或多或少不会关注文化之间的差异,我想两者之间的平衡或许正是我们认识方术和继承方术所蕴含的大思维观念的最好途径。很多时候,想读懂历史、读通诸家精英之言,必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方术知识,那样也许就妙趣横生且深谙古人三味了。
但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种文化的延续不会轻易被抹灭,很多事实证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是极强的,谭其骧先生在《中国文化的时间差异与地区差异》中对中国文化的说明就是最好的注脚。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中国文化的这种包容性有和什么有关系呢?难道仅仅是与精英文化的契合与妥协?与囊括了天、地、人“三才”之学的方术关系又何在呢?
附表1  历代有关目录学著作关于数术文化分类及对应表
记载
内容


5术数略
6方技略
1天文
2历谱
3五行
4蓍龟
5杂占
6形法
1医经
2经方
3房中
4神仙


4技术录
6仙道录
1天文
3历算
4五行
5卜筮
6杂占
7形法
8医经
9经方
1经戒
2服饵
4符图
3房中


3子部
4道经部
11
天文
12
历数
13
五行
14
医方
1经戒
2饵服
4符录
3
房中
3子部
古今书录
11
天文
12
历数
13
五行
14
医方

唐书
10
天文
11
历算
13
五行
16明堂经脉
17
医术
崇文总目
16天文占书
12算术
18
五行
15
卜筮
14
医书
13
道书一二三四五
17历数
郡斋
10天文历数
14医书
13神仙



7数学
12
医书
天文
历议
五行、
阴阳
卜筮
形势


13历象
15
卜筮
16形法
17
医书
10神仙
18音乐
天文
历算


文献通考
10
天文
11
历算
12
五行
13
卜筮
14
形法
16
医家
17
神仙家
宋志
10天文
13历算
11五行
12蓍龟
17医书
明志
6天文
7历数
8五行

库总

6天文算法
7数术(1数学、2占候)
5
医家
1推步
2算书
6阴阳五行
4占卜
7
杂技术
3相宅相墓、5命书相书
(补注:该表根据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所附表格改编,亦见于程千帆《校雠广义.目录编》,关于其对应关系仅仅是后世相关文献与《七略》,亦即《汉志》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