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陋的摄影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46:31
《丑陋的摄影人》(转自佳友在线摄影论坛)http://www.photofans.cn/showthread.php?threadyear=2007&threadid=305307

   在开始这篇小文章之前先申明两点,首先,本人也是摄影人之一,只不过是非专业的。说这话的目的在于,让大家知道并不是外人在批评摄影人,而是批评别人的同时也在批评自己。可能这样大家才更容易接受。其次,这里所说的摄影人,当然不是全部,而是其中一部分人。所以,当你读到痛处时,只当是在批评别人,你是另类。
    本人玩摄影也10多年了,当然认识了一些摄影人,了解了一些人的行为。每当看到这些人的行为,总是想说几句,但又怕伤了和气。于是,忍了又忍。然而,时间长了,如鱼梗喉,不吐不快。今天终于汇总了几条,让大家看看摄影人丑陋的一面。
    
    一、自吹他吹互吹。     
    摄影人的吹是甚嚣尘上,自吹、他吹、互吹,形式多样。刚开始,玩摄影的人不多,那是时兴称这些人为“照相师”。后来,有一部分人从照相馆游离出来了,专门玩起了摄影。他们已不再满足于“照相师”这一称谓,似乎这个称谓“俗”,有匠人之嫌,于是他们开始将自己称为“摄影师”、“摄影人”。可是,随着时间流失,玩摄影的人越来越多。大家都称为“摄影人”,又不能区别水平高低了。怎么办,有人便又有了新的称谓——摄影家。摄影家肯定是摄影界摄影水平出类拔萃的人了,人们不都想在某一专业内成名成家吗!应该说,这已经够了。可是,时间一长,其中个别人又觉得自己在“摄影家”中又出类拔萃了,属凤毛麟角了,他们还想在“摄影家”中再显示不同,于是,又出现了“摄影大师”。这样,到处都能看到“大师”的影子。我是个不善于随机应变的人,这些称谓都让我感到别扭。尤其是让那个人人皆知的人把“大师”这个称谓神化后,更让人觉得不是味。其实,说来说去,都是摄影人自己造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当某一部分人不被社会所认识和认同时,这部分人总会变着法子让人了解。要不,为什么别人留短发你留披肩发,别人留长发你刮秃瓢;别人将破衣服补新你将新衣割个口子穿,别人将脸刮光洗净你却蓄胡子粘鼻涕。这不,前几天就听说拉登还自封为“总统”了呢。
      
   二、形式大于内容。
    本人有一癖好,闲暇时逛书店,看看有什么新的摄影书。差不多一年多了吧,总在书架上看到一本叫什么“开着破吉普上天堂”的书。内容是作者开着一辆报废(可能是)的吉普到西藏采风的事。第一次见到,还翻一翻,觉得特新鲜,可后来就再也没兴趣了。我总在想,这本书要告诉大家什么呢?是自己的车技?是摄影的浪漫?是天堂的美妙?但从书名看,至少让人心里不得安宁。你想,天堂的路多么的难行,开着一辆破吉普,让人多担心呐!再想一想,这些人更多的是在炫耀。不是吗,那不,还有人在不住地向别人说,什么“开着越野车”、什么“穿着冲锋裤”、等等、等等,惟恐别人不知道他们去拍片了。似乎没有这些就拍不出好片。我不知道,拍出好片与骑毛驴去还是开越野车去有什么必然关系。明摆着是说,你想骑毛驴去拍片,那能拍出好片吗?
    
    三、德行不堪一提。
    提起摄影人的德行,可能是让人最恶心的事。[i]摄影人多自我标榜为艺术修养高的人,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如果回头看看,不让你哎吐还怪。一次本人去看一场大型演出,应该说座位还不错,前几排呢。可是,演出一开始我就发现自己错了。舞台并不高,大约一米左右。台下沿台口有四五个留着长发、穿着摄影背心的显然是“摄影家”甚至可能是“摄影大师”的人,早已架好了长枪短炮,坐在几个大木箱上。他们的脑袋,或因睿智而头发早已稀疏、或为显示另类而漂着长发,各不相同,相同的是,都毫不鸟地遮住了大半个台口,还不时晃来晃去;闪光灯此起彼伏,嚓嚓作响。我可是花了上百元的银子才搞到的“好”票呀,就这样好端端被这几位“大师”给搅了,还有什么心思看演出。 “大师们”丑陋的德行当然不止如此,发现好景自己拍完了破坏掉,胶卷盒随地乱扔,在老乡的庄稼地里乱踩,等等。    
   
    四、将摄影神秘化。
    我经常看到或听到有“大师”放言,摄影是多么多么的难,是其他艺术所无法比拟的。说来也是,如果不将它说的玄乎一些,不就无法体现“大师” 们的水平了吗。绘画难不?难!可前几天还有电视报道某大猩猩提笔作画哩,据说还很有欣赏者。摄影真得就那么难吗?其实,我看摄影可能是所有艺术中最简单的艺术(我也放放狂言),要不怎么说它是“最不能称为艺术的艺术”呢。看看身边玩摄影的,有几个科班出身的;如果让他们在同样的时间付出条件下画出同样水平的画来,恐怕难。
        
  五、不屑其他艺术。
    一次单位举办影展,有人提交了一幅黑白作品。组织者要求作者提供底片,而作者声言底片不能提供,因为有人愿出高价购买。两方僵持不下。后来我去了,评委很是在行地给我讲,这是如何如何进行暗房处理的,难度很大。我看了看,说不难,明天我也提供一幅。评委不信。次日我提供了一幅电脑做的,与那张片没有什么两样。后来,那张片的作者也将底片交来了。大家一看,除了片中的蜜蜂从这边买“飞”到了那边,其他什么都一样。评委态度一转180度,给人家连个纪念奖都没给。每当想起这事,我总是内疚,如果不是我多话,那幅作品没准还是特等奖呢!可我也想,传统与数码为什么就这么势不两立呢?后来,这位作者的作品在某很影响的摄影杂志上发表了,我看到编辑还无不感慨地评论:如今在数码风行的年代里有人还固守着传统黑白,真是难得。也不知道谁在胡涂!如果想想当年摄影术诞生时,绘画界是如何排斥摄影的,那么摄影人就不应该存在传统摄影排斥数码摄影了。
     
    六、以器材论英雄。
    去年,几位色友支了一趟香格里拉,其中我一位朋友回来后立即投资3万大洋买了一台P645。究其原因,是由于别人都在用120相机。其他人告诉我朋友,只有120机拍出的片才能放大到20寸,才能上杂志;如果是数码片,必须在800像素万以上才能被杂志接受。吓得我憋了好一阵子不敢拿出自己拍的135片让他们看。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的作品放大到20寸后做了个展览,我去仔细看了。发现我朋友用135拍的与其他“大师”用120拍的没什么大的区别。原来,不管用什么机子拍的,现在的冲印店都先扫锚(一般都在2-3MB大小),再用电脑处理,最后用打印机打出来。这样,出来的照片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暗房作品了,而完全是明房制作的。这些产品的质量也不完全取决于相机,还要取决于抛锚仪、软件处理水平、打印机等。我那个朋友冷静后一边拍胸,一边又掏几千大洋买了NIKON D70。在摄影人中,攀比器材的当然不至我的朋友(也包括我),但态度大多是一样的,有外货的笑话用国货的;用120的笑话用135的,用大画幅的又笑话用120 的;用入门单反数码的讥讽用DC数码机;用1000万像素的贬低用600万像素的;用全画幅的看不上用APS的;用专业机的瞧不起用准专业机的;用准专业机的又看不起用消费机的。看看那些有钱的主的神态,嘴上没说,但那撇嘴的样子,分明是说:瞧那机子,你配玩摄影吗!最近看了两本书,好像叫《摄影圣经》,作者是个老外。我看他用的相机基本上都是消费级的数码机,但其作品,那可是叫绝呀!看来,好的作品不一定非用多好的设备不可。
    
    七、篾视新手菜鸟
    这年头,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人有各人的选择。我们这些色友选择的是玩相机,搞所谓的摄影。这一爱好,一则可以陶冶情操,二则可以锻炼身体,三则可以交友识朋,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可以留下一些纪念。由于如今的数码相机便宜到了一塌糊涂,所以玩得人越来越多。这就让一些人不自在了,如此神圣的领域,怎能让搞成一个什么鸟都能飞进的林子呢!于是乎, 看到一些新手菜鸟,还不知道人家在拍什么,有过什么作品,先过去将自己的家伙在人家面前晃荡几下,什么红圈呀,什么大炮呀,什么荷赛呀,等等,再吹上一阵,让那些新手菜鸟个个惊若寒蝉,口中啧啧不已。就这样,还有那些不识趣的菜鸟仍颤颤悠悠地双手捧着自己的作品向早已不耐烦的大师请教;大师嘛,也不能不顾形象,只得伸出长着半寸长指甲的小指,戳着菜鸟的作品指点一阵,最后总忘不了说上一句:“好好努力,总有一天会赶上我的!”好像自己打娘肚子里出来便是一个顶天立地的汉子,其他人则才由老娘一把屎一把尿的拉大。
          
    八、避而不谈再创作。
    前面讲过我那位同事,一夜之间把照片上的蜜蜂从左面“飞”到右面,但坚持说底片不能提供是为了版权。其实,细心想来,蜜蜂从左面“飞”到右面又有什么不行的。这些人无非是要说,自己完全具备了抓住“决定性瞬间”能力。本人看来,照片可以大体分为两类,一是纪实类的,另一类则是美化类的。对于前者,我们要求必须百分百地原汁原味,便对于后者,只要是更美,“飞”到右面又有什么不行呢?我看关键是人的心态,是摄影人为了标榜自己的独一无二,于是,让助手点烟火从山这头跑到那头,还椤说是雾岚;明明是PS了,却坚持说直接胶片拍的。说到头,这些都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
    
    不多说了,揭了摄影人这么多老底,气不顺的还不捡起砖头拍死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