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玉树文化记忆:通天河曾是唐僧晒经之地(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5/01 16:25:12
盘点玉树文化记忆:通天河曾是唐僧晒经之地(图) 2010年04月20日 10:38 华夏经纬网 】 【打印共有评论1

  

玛尼石刻(图片来源:资料图)

玉树,一个太让人留恋的地方。那里的雪山太圣洁,只因为江源的水太清纯;人们的信仰如空气般透明,只因为辽阔的草原太平静;他们用歌声唱颂吉祥,用舞蹈祈求如意;于是世纪的铜号吹出了千古法音,宛若星光的酥油灯点燃了一腔赤诚,一生的瞩望;日月流转,江流蜿蜒,口诵六字真言的人们,手执转经筒,转过嘛呢堆,转过岁月的年轮,一代过去,一代又来,与蓝天对话,与日月交谈,送走的是今生,留下的是永恒......

玉树文化:

据众多古文化遗存和文献记载,在这片广袤的草原上约4000多年前就有人类的活动,主要为西羌地。隋朝为苏毗和多弥国一部分,唐时为叶蕃所属,草原辽阔,牧草肥美,是青海省的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加上它处于青海北部和西藏、四川之间重要的效能位置,为三省(区)商业贸易的重要集散地。

玛尼文化

玛尼文化是指以玉树地区的玛尼石城和文成公主进藏遗留的传说、建筑及习俗集结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信佛藏民在一块块白石头上刻写《六字真言经》和《大藏经》,还有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五彩,成为玛尼石刻。早在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玉树地区就有了汉、藏、梵三种文字的石刻,这些六字真言最早的石刻,距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虔诚的教徒们认为,念一遍六字真言就相当于念了一卷经,反复不断,便能消除罪孽,来世美好。除了口念外,藏民们还把这真言凿刻在石头上,堆起或送到玛尼堆,就算圆满了一件功德。”人们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它是信徒们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玛尼”是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的简称,玛尼石堆则是由刻有六字真言的嘛尼石堆砌而成的。“玛尼石”名称的由来,是取六字真言中第二、第三两字而来。藏传佛教把这六字真言看作了佛教经典的根源,六字真言又称“六字大明”。在汉文中译音就是有名的“啊嘛呢叭咪哞”,是佛教的“根本真言”。新寨玛尼城就是其中杰出代表。

“唵”,表示佛部心,谓念此字时,自己的身体要应于佛身,口要应于佛口,意要应于佛意,所谓身、口、意与佛成一体,才能获得成就;“嘛呢”梵文意为“如意宝”,表示“宝部心”,据说此宝出自龙王脑中,若得此宝珠,入海能无宝不聚,上山能无珍不得,故又名“聚宝”;“叭咪”,梵文意为“莲花”,表示“莲花部心”,以此比喻性如莲花一样纯洁无暇;“吽”表示“金刚部心”,祈愿成就的意思,即必须依赖佛的力量,才能得到“正觉”,成就一切,普渡人生,最后达到成佛的愿望。学者认为六字真言可以意译为“啊!愿我功德圆满,与佛融合!”而许多普通老百姓则将其直译为“好哇,莲花湖的珍宝!”

康巴歌舞

玉树是一片天然美丽富饶的草原,而更使人难以忘怀的是玉树摹上雄壮有力、粗犷豪放的歌舞盛况,人称玉树草原是"歌舞的海洋"、"歌舞的家乡"。青海广大藏区被称为"安多"地区,而玉树地区长期同川西区,西藏昌都地区联系密切,称为"康"区,连同这一带的藏胞,统称"康巴"地区。

玉树地区歌舞的兴起,年代十分久远。结古寺一世喜那活佛有着非凡的艺术天赋,他独创的一百多种"多顶求卓",奠定了玉树成为歌舞之乡的基础。加上玉树毗邻藏、川、滇的地域优势,不断吸收这些地区藏族歌舞的优秀成果来丰富自己的文化艺术创作,日积月累,歌舞为成为玉树人生活中的一大精神需要。"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康巴人歌舞在青海民间歌舞中独树一帜,别具风采,有着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因此,传统的玉树康巴文化艺术节不仅吸引着来自青、藏、川、滇、甘等省(区)的藏族群众和国内游客,还有美、英、法、加拿大、瑞士、日本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和游客不远万里慕名而来,还有众多中外记者前来报道艺术节盛况。

故事

这是一个叫做红杏的女人在三江源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游历故事。红杏是个神奇的女子,不知是前生的呼唤还是今生的昭示,这片美丽而苍茫的土地似乎与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这是她写给玉树的一封“情书”。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