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界的十大丑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0 00:33:15

《摄影界的十大丑陋》

你怎么画得跟摄影一样?这是我听到的,所有对摄影的批评声中,最刺耳的一种表述,是一些美术老师批评学生时,常说的一句。
摄影怎么啦?摄影真的很不艺术吗?摄影真的很拙劣吗?无论如何,对于这样的问题,我是持否定的。至少我认为,那样说摄影的美术老师,他们并不了解摄影艺术。
不过,长期置身于摄影界,我不能否认圈内真的有许多很丑陋的现象,这些丑陋现象令人奇怪地在圈内闲庭信步,游刃有余,司空见惯……不少摄影人甚至不以为耻。当这些丑陋现象被放大在外界给摄影造成极坏的影响时,难免使其他艺术领域里的一些艺术家们,看轻摄影,甚至蔑视摄影。
面对摄影界的丑陋现象,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没有批评家来棒喝一声。难道这些我认为丑陋的现象,并不那么丑陋吗?好吧,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它们究竟都是些什么样的现象吧。

摄影界第一种丑陋:疯狂抄袭,还振振有辞地说,我跟那张得奖作品拍得差不多,凭什么我不能得奖?

在文学界,或者在美术界,最可耻的就是抄袭。一旦抄袭的作品得奖,或者哪怕仅仅是发表,轻的遭到口诛笔伐,重的可以送上被告席。
反观摄影界,在同一个地点拍同样的风光作品,或者反复表现类似的画面构成,诸如梯田、沙漠驼影、巨轮下水、放牧(赶场)、雪山(日出或日落)、云海(日出或日落)、撒渔网,比翼双飞等等,不仅同时代的作品雷同,甚至今天的作品与几十年前老前辈拍摄的作品画面效果大同小异。令人惊讶的是,这样视觉效果不断重复的作品屡次得奖,呜呼!评委们都怎么投的票呢?难道这种相似并非抄袭吗?为什么那些虽然精致,却总是重复出现的作品,不能在大型的正规的展赛中杜绝呢?

摄影界第二种丑陋:没有素养,还振振有辞地说,学艺术理论有屁用,不学老子就不得奖了吗?

学艺术理论为了什么?为了得奖吗?如果只是为了得奖,那么学艺术理论真的“有屁用”!
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既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质,也是为了在创作时,能够做到有艺术理性的创作。所谓有艺术理性的创作,并非指拍摄前都要理论一番再拍,而是指将艺术理性潜移默化地融入自己的行为和思考,在摄影创作中不知不觉地发挥艺术理性的作用。
虽然摄影是瞬间的艺术,但在拍摄时,作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不论是艺术摄影,纪录摄影,还是商业摄影,90%以上的创作都应该是有想法的。所谓想法,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艺术理性。而艺术理性的高低,决定了作者为什么拍,如何有表现力地去拍。
我不否认摄影有偶然的成功者,他们因为一些特殊原因获得了大奖。但是,我坚信,这个世界绝对没有偶然的摄影艺术大师。真正的摄影艺术大师,不学习和研究艺术理论是不可想象的。

摄影界第三种丑陋:数着钞票组织拍人体活动,还振振有辞地说,这是为艺术冲破禁区,你们懂吗?

摄影界的人体艺术摄影热已有好一段时间了。从首届人体艺术摄影展览,到《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一书出版引发的官司风波,到获得第20届国展金牌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圣洁》是否真正“圣洁”的争议,到记录地拍摄人体彩绘以及带着人体模特儿去旅游摄影是否属于艺术摄影的争议等等……尽管争议的结果很混乱,有两点却是毋庸质疑的:第一,有不少人因为组织人体摄影活动而快乐地数着钞票;第二,至今没有看到一批富于艺术个性,质量上乘的人体艺术摄影作品(这包括一些摄影展赛上获得大奖的作品)。
鲍昆在《艺术的人体和色情的人体》一文中说:“最近有幸见到一本据称是具有轰动影响的国内首界人体摄影大展的作品集, 正在拜读时恰逢一位钟爱摄影的友人来访,我请他谈一下阅后感。朋友翻过后,对我沉静地说:‘这些照片和摄影(艺术)无关’。我这位朋友是一个有着极高艺术修养和品位的人,而且也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摄影家。虽然我无法认同他如此极端绝对的判断,因为其中确有些有想法的作品,但我也不得不承认这本集子里大多数的作品是毫无艺术价值的,甚至许多只可被划入带有色情倾向的商业摄影一类。显然,中国的人体摄影家们津津乐道的还是不穿衣服的裸体和人体器官的披露,还不懂得如何用独特的摄影语言去重新解构这些裸露的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与社会、历史,以及政治文化的关系。而且,相当多的人还缺少对人体深沉的尊重和理解,所以他们在拍摄时实际上处于一种茫然的、下意识的对异性裸体的玩赏态度。”
巩志明在《直面人体艺术 不四顾也不言它》一文中说:“人体摄影就是人体摄影,我们不能因为要迁就我们的‘国情’,就给它乱加"遮羞布",也不能在自己还没有弄清人体艺术的内涵之前,就故弄玄虚,欺世盗名。”
也许,对于那些现在热衷于人体摄影的多数人来说,他们的人体摄影与真正的人体艺术摄影之间的距离,还真是难以归零。

摄影界第四种丑陋:展赛前把作品给评委看,还振振有辞地说,我这是谦虚,不请教怎么选得上呢?

大概没有哪一个艺术品种的作者能够像一些摄影人这样,逮着机会就拿出自己大把大把的作品小样让评委看,还美其名曰:“向评委请教”。
其实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不就是为了作品获奖吗?这种所谓的请教,具体来说有以下两种心态:
第一种心态是,拿作品给评委看后,一方面可以了解评委的口味,做到有针对性地投稿,另一方面,可以在评委那里让作品混个眼熟,真正评奖的时候,评委似曾相识,说不定就会关照关照。
第二种心态是,一些摄影人自己完全没有主见,他们不知道自己拍的大堆东西里什么才是有价值的,他们惟评委的意见是从。
在第一种心态下,非常功利地贿赂评委当然也是有的,不过,没有证据,还是不说也罢。
属于第二种心态的摄影人,其实很可悲。如果他们不知道自己拍的有什么价值,那么他们的拍摄还有什么趣味和意义呢?
然而,真正让人感到悲哀的,是把拍摄的目的定位于得奖。对于这么功利的摄影人,我想说的是,即使你研究透了评委,你成了得奖专业户,你也未必能够了解艺术的真谛,你绝对不是艺术大师!

摄影界第五种丑陋:乱扣帽子,还振振有辞地说,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不就是西方资本主义那一套吗?

在21世纪的中国,“市场经济”都已经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专利了,还要让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观念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的专利吗?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只不过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考和表达方式嘛,一定要把它们定性为资产阶级,踩上一脚,让它们永世不得翻身吗?
纵观建国以来半个多世纪的中国摄影,各大综合性摄影展赛中的大奖,几乎青一色地被现实主义作品垄断,浪漫主义作品只是偶尔的配角获得一些陪称奖项。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创作的艺术摄影作品,能够入选就凤毛麟角得如同得奖一般。
看看同时期的文学、绘画、雕塑、音乐、乃至实用性很强的建筑艺术设计领域吧,以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观念创作的作品早已成为主角,为什么惟独只有摄影界能够一直顽固不化地排斥现代艺术观念?有位美术界的朋友在看了一些有影响的摄影展赛获奖作品后,对我说:从得奖作品看,估计评委们一定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有个别年轻人也做不了主),你怎么可能指望摄影界的老人们不推崇现实主义而去推崇现代主义呢?他们不反对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观念就不错了!对于这位美术界朋友的话,我不敢完全苟同,但是,至少它能够让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摄影界的艺术风格变化为什么那么少(其实,在我见过的一些展赛淘汰作品中,不同风格的艺术摄影作品,包括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佳作,都并不罕见)。

摄影界第六种丑陋:以假乱真,还振振有辞地说,电脑加减天衣无缝,评委他能够看出来么?

如果是艺术摄影展赛,在后期制作时用电脑加减什么当然无可非议。但是,用电脑加(或减)人物(或景物)的作品,再拿去参加纪录类摄影展赛,拿去参加建筑摄影展赛、拿去参加旅游摄影展赛,拿去参加风光摄影展赛,这不是欺骗吗?如此不顾真实性原则,还掩耳盗铃地质问评委能够看出来吗?如果这都不算丑陋,那我真不知道字典里的关于丑陋的含义是否对了?

摄影界第七种丑陋:获奖成绩上名片,还振振有辞地说,信息时代,难道不应该把最重要的信息体现在名片上?

在一些摄影活动中,我曾经收到过不止一位的印有某某展赛金牌获得者字样的名片,递名片的这些人,有些完全是一副唯我独尊的样子,还振振有辞地解释说,信息时代,难道不应该把最重要的信息体现在名片上?这样理解信息时代,想起来都叫人觉得喷饭。
有一句古话,叫“武无第二,文无第一。”大意是:如果比武,获得第二名的,不死也废,谁是第一自然就一目了然;如果比文,即使获得第一,也未必就是第一。毕竟关于文的比赛,谁也无法建立绝对权威的评比标准和绝对客观的评价过程,因此,比文的评出的第一名,并不能服众。
在摄影展赛上拿了金奖固然不错,可是有必要印在名片上吗?有必要自我膨胀,感觉唯我独尊吗?摄影展赛成绩不过是几个评委的眼光啊!与奥运会金牌能比吗?更何况,获得过奥运会金牌的选手中,有几个把金牌成绩印在名片上的呢?呜呼,尽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我还是有点怀疑,如此肤浅的人,能拍摄出真正的佳作吗?

摄影界第八种丑陋:盲目攀比,还振振有辞地说,我要是有那些高档器材,什么东西不能拍出来?

如果谁听说画家们在一起交流的时候,不讨论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而讨论谁的画笔更高档,那一定是个笑话。不过,在摄影界召开的理论研讨会上,讨论焦点不是摄影作品的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而是谁的器材好,好在什么地方等等,这种情况并不罕见。
看展览的时候,曾经碰到两位摄影人争得面红耳赤,我还以为是什么艺术观念激烈交锋,凑上去一问,才知道他们争论的焦点是:墙上那一幅作品是中画幅照相机拍的,还是大画幅照相机拍的。真够可笑的!是什么照相机拍的,真有这么重要吗?
对了,有一些摄影媒体在作品的说明里面,不厌其烦地标明该幅作品是用什么照相机、什么胶卷拍的。似乎不注明这些作品就贬值了?我曾经拿着这样的期刊去给一些摄影企业讲课,那些影楼里的青年摄影师看到那些作品说明中大画幅照相机的品牌名字,心里肃然起敬。有的还赞叹道:哇噻,我要是有这么高档的器材,什么东西不能拍出来?
听听吧,“什么东西不能拍出来?”看来摄影界唯武器论的人还真不少啊!天晓得这些年轻人是真不知道,还是假不知道,没有脑子,没有艺术素养,武器再好有什么用呢?一百年前有这么好的照相机吗?没有吧!可是,一百年前缺过摄影艺术经典作品吗?没缺过吧!
不过,有过这样的感叹,我也就理解了那些在作品下面注明拍摄器材和胶片的作者,原来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蒙这帮对摄影艺术并未真正了解的年轻人吧?

摄影界第九种丑陋:导演新闻,还振振有辞地说,不导怎能拍好看呢?

一直以来,在国内新闻摄影作品的评价中,对于是否可以导演被摄对象,主流标准一直有着暧昧的态度。比较流行的观点是:新闻摄影本质上应该绝对真实,形式上可以相对真实。这一个“相对真实”,给了拍摄者极大的作为空间。
于是,一些画面效果是导演出来的作品在大型摄影展赛的记录类作品中获得了大奖。这样的作品,初一看确实非常感人,其构图、用光、被摄主体的神态抓取,以及现场气氛刻画,都非常到位。我也曾经为之感慨,能够抓到如此绝妙的瞬间,获得大奖自然无可非议。
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后,网络传说这些作品很有摆拍的嫌疑。因为据作者自己说,是他与被摄对象约好了去的某个场景,既然是约好了,那么那些特殊的几乎震撼受众的表情,是否也可以约好了表演一下呢?表演第一次没有拍好,是否可以再表演多次,直到拍好呢?果真如此,那不是拍电影式的导演了吗?
如果我们的记录摄影就是为了让观众看导演出来的画面,那么我们的记录摄影,真实性还剩下多少呢?最要命的就是,这样的作品能够得大奖啊!看来,记录摄影的导演之风,将被越来越强劲地刮起来了。

摄影界第十种丑陋:影楼高价离谱,还振振有辞地说,艺术大师主理,价格定高一点算什么?

如果说若大一个中国,有几家影楼藏龙卧虎,聘有摄影艺术大师,我或许相信。但是,稍微大一点的影楼就自称由艺术大师主理摄影业务,鬼才相信有那么多的艺术大师。
影楼人像,特别是婚纱摄影人像,在拍摄中真正能够给顾客的艺术性创作服务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大部分的婚纱人像都是按照固定的几十种构图、用光、服装和化妆模式拍摄,那只是简单的重复性拍摄:用光不过是以谁都会用的柔光灯(傻瓜光)为主,曝光过度一些(以加白顾客的脸面),姿态和背景千篇一律就那么几十种,这样的拍摄有多少艺术性可言?可是,不少影楼,尤其是婚纱影楼,最喜欢自称聘请了某市(称“台北”、“香港”、“北京”、“上海”或某个省会城市的居多)艺术大师,在这样的影楼拍两、三卷照片,就要价几千,甚至上万元。
想多赚点钱无可非议,但是,别蒙骗顾客嘛!真正的摄影艺术大师在商业摄影里也许不能说没有,然而,全国能够有几位呢?各地影楼都有“艺术大师”主理可能吗?如果如此盲目的自我吹嘘不算是一种丑陋拿来批评,那么,诚信经营的理念如何深入人心呢?

摄影界的丑陋现象,远非一篇文章都能说到的。不过千万别误会,我说了一些丑陋,并不表明我对摄影界就绝望了。套一句老话:中国的摄影界,尤其是摄影艺术界,发展的步子虽然慢了一些,问题虽然多一些,前景我还是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