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解密”引起的震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7 19:08:10

之二:阿桑奇和他的“泄密帝国”

世界上有很多不达目的不罢休的人,或者也可以说是“执拗”的人,朱利安•阿桑奇就是其中之一。1971年,阿桑奇出生于澳大利亚北部汤什维尔。自幼生活动荡,14岁时和母亲已经搬过37次家。由于母亲遭受家庭暴力,阿桑奇几近封闭,沉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他爱好背包旅行,行为隐秘,而且拒绝透露年龄和家庭住址。他在电脑方面很有天赋,16岁就成为了一名网络黑客,20岁时曾与黑客好友们闯入加拿大一家电信公司的网络,因此而被逮捕,阿桑奇承认了法院对他的25项指控,但最终只被判决支付小额赔偿金。他曾在墨尔本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但不久即退学。他往来于世界各地,居无定所,全部家当是一袋衣物和一部手提电脑。

在创办“维基解密”之前,阿桑奇只是一个不起眼的“理工男”,他在交友网站上描述自己“好色浪荡”,然而未能引起什么注意。阿桑奇认为揭秘行为能促进正义,因而是“符合道德”的,希望能掀起全球范围的“揭秘运动”。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他于2006年12月创办了“维基解密”网站,2007年1月网站开通,专门发布涉密信息。最初基地在瑞典,现在无固定总部。阿桑奇本人为网站核心成员,网站号称在世界各地还有800名兼职人员,全职人员有五名。

阿桑奇的“泄密帝国”极奇神秘,组织分布在各国,网站器材数量、规模、具体办公地点、电话号码、邮箱均难以确定。外界对其雇员情况知之甚少。网站与“维基百科”相似,采取“人人可编撰”的模式。运营第一年后,网站宣称已接受超过120万份文档。

尽管号称以“解密”为宗旨,但由于缺少关注和资金,网站曾一度难以为继。2009年12月,网站宣称由于资金短缺,暂停了许多接入口,到2010年2月才宣布收到维持最低运营资助, 5月宣布恢复正常。6月资金又出现问题。直到7月发布7.7万份美军阿富汗战争日记,该网站才名声大噪。10月网站又再添一把火,公布了40万份美军伊拉克战争文件。11月,网站宣称将公布25万份美国外交电报。阿桑奇称,他将这些文件分批次公布,目的在于使泄密文件的政治影响最大化。目前已公布的上百份外交电报将该网站推上风口浪尖,也导致了阿桑奇的被捕。“维基解密”及其运营方式和揭秘手段在全球引发很多争议,也有许多支持者攻击Visa和万事达网站,作为对他们制裁阿桑奇的报复,效仿者们也希望创建类似网站,在解密领域分一杯羹,树立起自己的大旗。

之三:“告密者” 使事情“水落石出”

检举曼宁泄密的是他的好友阿德里安•拉莫。曼宁在网络聊天中将不满情绪及泄密情况一一都向拉莫作了倾诉。他对拉莫提到自己如何利用电脑技术进入这些机密的政府文件,并将它们下载下来,其中包括美国士兵杀害伊拉克平民的视频、成千上万的内部军事报告以及25万份外交文件。

拉莫为“民间”黑客组织“警戒”成员,该组织为美国政府服务,协助调查、阻止攻击和收集情报碎片,以拼成更大情报图片,并从事一些美国政府不便出面的事。起先拉莫并不想出卖自己的朋友。但“警戒”组织的负责人切特•尤伯从拉莫父亲那里得知了此事,他向拉莫施压,让其向政府机构指认曼宁,并安排了拉莫与情报官员会面。

5月26日,拉莫在咖啡馆将与曼宁的谈话记录交给美军反间人员韦伯斯特。三天后,曼宁在伊拉克被捕。6月,曼宁接受军方泄密等指控,被关押在科威特监狱,后转至美国弗吉尼亚州宽提科海军陆战队基地羁押。7月初,联邦调查局人员前往英国威尔士,突访曼宁母亲,并搜查曼宁以前的卧室。曼宁将接受军事审判,罪名是违规操作、泄露机密信息以及危及国家安全等,面临最高52年监禁。告密者虽然使美国政府得以顺藤摸瓜,掌握对曼宁“泄密事件”的调查权,但最终还是没能阻止“维基解密”和媒体最后对泄密文件的公布。

之四:推波助澜的媒体

“小人物”曼宁把泄密文件通过朋友交给了“维基解密”,“维基解密”又把这些文件公布给新闻媒体,包括德国的《明镜》周刊,西班牙的《国家报》、英国的《卫报》,法国的《世界报》和美国的《纽约时报》。如果说“泄密者”曼宁和“揭秘者”阿桑奇完成了秘密文件的收集和初步发布工作,媒体在整个“泄密事件”中则扮演了“放大镜”的角色。

在此次产生轰动效应的美国外交电报解密事件中,“维基解密”网站早在几个月前就向《卫报》、《纽约时报》、《明镜》周刊等提供了这批电报。促使“维基解密”寻找媒体伙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分析数据需要新闻机构才有的人力、物力和新闻经验,从原始数据中找出时间表、时事背景、研究电报发布者的动机和目的、求证事实、理出关键证据后,再做报道,搜集各方反应,抵制官方审查压力等。而这些工作,仅靠一两个黑客或泄密者难以做到,也难以引起重视。

媒体收到这些电报后,挑取其中具有新闻价值和吸引人们眼球的消息加以扩大,因而在此次“泄密事件”中掌握了充分的话语权。媒体的分析报道为泄密事件扩大影响推波助澜,从而完成“泄密”成功的最后一步。

这一出由泄密者、揭秘者、告密者和媒体共同演出的大戏,在让世人经历巨大的思想冲击、眼花瞭乱的同时,也引起了巨大的担忧:网络为泄密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捷。1971年,五角大楼曾发生文件泄露事件,时任美国国防部雇员的丹尼尔•埃尔斯伯格将美国军方数千页越南战争机密文件泄漏给《纽约时报》记者。这些文件讲述了美国如何卷入越南战争以及政府在有关越南战争的议题上如何误导民众等。文件曝光后引发了全美反战浪潮。在那个时代,个人泄密毕竟有限,而在网络时代,泄密者只需点击一下鼠标就能在瞬间完成过去多少人都难以完成的难以想象的巨大工作量,网络时代原有的保密模式已难以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