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被焚150年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6:22:25

圆明园被焚150年祭

2010-11-17 13:44:39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新闻论坛】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绘画珍品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残迹 圆明园废墟全景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皇帝满了29岁,按照中国虚岁的算法,是他30岁的整寿。这一年,他也刚好在位十年。圆明园里的上下天光正在搭设天棚,要为这位年轻的皇帝庆寿。然而咸丰却没有做寿的心情,因为这一年的内忧外患,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8月1日,英军登陆北塘,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由此展开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绘画珍品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残迹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绘画珍品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残迹 圆明园废墟全景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皇帝满了29岁,按照中国虚岁的算法,是他30岁的整寿。这一年,他也刚好在位十年。圆明园里的上下天光正在搭设天棚,要为这位年轻的皇帝庆寿。然而咸丰却没有做寿的心情,因为这一年的内忧外患,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8月1日,英军登陆北塘,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由此展开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绘画珍品 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 圆明园残迹 圆明园废墟全景

 

    公元1860年,清朝咸丰皇帝满了29岁,按照中国虚岁的算法,是他30岁的整寿。这一年,他也刚好在位十年。圆明园里的“上下天光”正在搭设天棚,要为这位年轻的皇帝庆寿。然而咸丰却没有做寿的心情,因为这一年的内忧外患,达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8月1日,英军登陆北塘,第三次大沽口之战由此展开。8月24日,天津陷落,英法联军直逼北京。9月18日,因为咸丰不许英、法使节“进京亲递国书”,通州谈判破裂。僧格林沁奉咸丰谕旨,捉拿巴夏礼等39 名谈判人员,战事再起。4 天后,咸丰皇帝从圆明园出逃。10月6 日,当追击清朝溃兵的英法联军听闻咸丰住在圆明园时,引兵而至。晚上7 点,法军一部进入圆明园,随即开始抢劫。次日,英军也加入抢劫行列,由此引发了一场圆明园和中国近代史上的大劫难。

    □ 法军闯入圆明园时,与守园清军交火,八品首领任亮战死。圆明园总管大臣文丰,绝望之下来到福海,投水自尽。而住在圆明园内“办理抚局”的恭亲王奕,则刚刚来得及从后门“避走万寿山”。

    很快,法国人就“发现一大殿一大殿的物品”,法国军官吕西·阿尔芒回忆:“《一千零一夜》对我来说,完全是实在的东西。我在价值3000万法郎的珍宝财富中徜徉!”法军的杜潘上校描述他们此刻的动机说:“这些寻访者的赞美之情,很快被一种粗俗的感情所代替,这便是‘对各样财宝的占有欲’。”

    刚开始时,法军司令孟托邦还曾下令,在英国人到来之前不准触碰这些东西,但局势很快失控。

    听到法国人在圆明园抢劫的消息,英军立即开拔。刚进园内,就听说有一些地方着火了,军官们立即朝冒烟的地方跑去。

    塔洛克中尉刚进入大殿,就看见法军士兵在架子上拿走大量宝物。架子上的东西很快就所剩无几,塔洛克中尉趁人不注意,也赶紧捞了一只花瓶。

    塔洛克走向另一个大殿,那里有人正在以砸花瓶取乐。中午,英军司令格兰特和英国特使额尔金也来到圆明园,在目睹了法国人的抢劫后,他们强烈暗示英军的军官士兵:将军“现在不反对掠夺了”。

    斯温霍记述说:“ 所有人都涌向圆明园去,军官和士兵,英国人和法国人,不顾脸面地奔过去,贪婪地抢夺最珍贵的物品。”

    在一间屋里,可见到一堆人,为争夺一个柜子里的华丽裙袍,相互厮打争抢。法军和英军,在抢夺财物时,往往发生争执,在场的军官会以掷币的方法决定输赢。

    10月8日,抢劫进入第二天。1900 年,时任北京地区主教的法国神甫樊国梁,写下了一段他听来的故事:两名法军士兵发现一间密室,密室里满是各样镶嵌着珍珠和钻石的钟表。他们把那些宝物迅速拿走。“关了我两天禁闭,”这两个士兵告诉樊国梁,“但我们不后悔,因为那包东西卖了 2.5万法郎。”

    10月8日当天,法军奉到命令,撤离圆明园。当天晚上,法军营地里开始纵饮狂欢,并私下出售和交换抢来的物品。法军营地里,到处都是豪华家具、丝绸、珠宝,以及皇帝嫔妃们的金丝裙袍。

    英军也到法军营地去买东西,很多军官都从法军营地买到了金表、项链、玉石、皮货等值钱的东西。有几周时间,联军的话题只有一个,就是从圆明园抢到了什么奇珍异宝,有没有可能再搞到一些?

    10 月9 日,法军撤离圆明园。所有士兵除了规定的背包,还都带着沉重的包袱。士兵们强迫可怜的农民为他们抬东西,然后用手牵着这些“运输工具”身后的长辫子。

    法军走后,英军仍继续抢劫。此时圆明园里,已是一片狼藉。

    拿皮尔将军参谋部的几个军官,把一个亭子拆了搬回军营,他们以为亭顶是黄铜做的,后来才发现,那几乎就是纯金的。就在拿皮尔准备把亭顶分给他的部下时,格兰特将军出面予以制止。这时候在英军内部,已经出现了不满情绪。

    10月11 日,拍卖在英军司令部举行,拍卖会持续了两天。据格兰特回忆:拍卖所得,总计8000金镑,算上法国人交来的18000镑现款,折合银元十二万三千;军官得三分之一,士兵得三分之二。最后,每个英军士兵分得银元17枚,合英金4镑。

    英、法军队的劫掠,使得圆明园满目疮痍。斯温霍反省说:“抢劫暴露了人本性中被掩盖着的,最黑暗的一面,这就是人的贪婪。当人心不受法律和公众舆论约束的时候,潜伏在人心中的邪恶就会充分暴露。”

    哈特·邓恩上尉在疯狂抢劫的一天结束时,也得出了同样道德上的结论:“我很累,躺在那儿,除了占领使人满足外,抢劫皇宫就是一切。这使人性深处隐藏着的最坏的情感,包括占有欲和贪欲,全部冒了出来。”

    □联军在圆明园劫掠的消息,使正设法“办理抚局”的恭亲王十分震惊。他指派恒祺去查看圆明园的情况,英军陪同恒祺的人看见这位大清官员目睹昔日皇上的寝宫,如今已是遍地狼藉的惨状时,抱头而哭,声说万事皆休。

    后来,恒祺在福海找到了管园大臣文丰的尸体,就回京去了。

    内务府总管宝鋆 ,向在热河的咸丰皇帝奏报了圆明园被洗劫的情况。据说咸丰气得“全身颤抖”。当他看出宝鋆 怕死,不敢自身前去查看时,下旨怒骂:“ 宝鋆只知顾一己之命,前于御园被毁既不前往,今于专管之三山亦被抢掠,又不前往,不知具何肺肠?实我满洲之弃物也。”

    咸丰同时还将怒气发作在作战失败的僧格林沁身上,他下诏问罪:“僧格林沁、瑞麟统带重兵节节退扎,已属畏葸无能;夷人直犯圆明园焚抢,又不能驰往救护,咎无可辞。”在咸丰的催督责骂下,恭亲王奕派人接管了圆明园,但已难以防备当地的偷窃者。清末著名学者李慈铭在《 越缦堂日记补》中,记载了外国人劫掠之余,暴民流氓亦闯入圆明园,把抢夺的财物一车车运走的情况。

    此时恭亲王奕的心思,还是在“办理抚局”上。还在9月底八里桥之战失败的时候,恭亲王就提出,以巴夏礼等39名人质换和平的方案,被英法拒绝。英国专使额尔金答复: 3天之内放人,否则进攻北京。奕此时尚不明白巴夏礼的身份,以为他是英法方面的主脑。因此越催逼放人,他越以为此人重要。

    英、 法对恭亲王的方案并不理会, 10 月6日,法军进入圆明园抢劫。次日,英军亦随之。恭亲王见局势愈加失控,被迫于10月8日释放巴夏礼等第一批人质。 12日,再释放一批。 13日,在英法联军的最后通牒下,清廷被迫开放安定门。中午12 时,联军进入北京。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城门,本用于王师出征。明清惯例,禁军出京攻守,出安定门,入德胜门。此刻外敌入侵,再也没有“安定”了,北京,已完全落入英法联军的控制中。

    □ 联军进入北京的第二天,清廷释放了最后一批英、 法人质。 僧格林沁截拿的人质一共 39人, 3 次总共释放了19 人,其余20 人在监狱中死去。为报复清朝的“残暴”,英国专使额尔金决定,要给咸丰皇帝一个永久的“教训”。

    康熙年间桐城派散文创始人方苞,曾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出狱后写《狱中杂记》,揭露狱政黑暗:“人一进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先戴上手铐脚镣,放进老监房。要想解下手铐脚镣,得几十两银子。”“关犯人的监房没有窗,寒冬腊月,没钱的犯人睡在地上,没有不发病的,往往一死就是十几个。活人和死人躺在一起,没法闪躲,这便是传染病多的原因。”

    咸丰朝的情况,与康熙时相同,官吏们恨洋鬼子夷人,很可能给他们戴上了重枷。

    额尔金在考虑一个报复的举动,开始他选择建立一座人质遇难的碑,可能觉得这种处罚太轻,放弃了,后来想索要巨额赔款。

    额尔金认为,这个惩罚必须是要能够在清朝皇帝和人们的脑海里留下一个不易泯灭、永久保存的印象。这便是烧毁皇帝的夏宫——圆明园。额尔金说:“摧毁圆明园是摆在我面前最少争议的选项,而且这种责罚,仅降在清文宗咸丰身上,与人民无关。”

    法国特使葛罗男爵对烧毁圆明园的举动提出反对。葛罗认为,摧毁北京城里的那座紫禁城,“胜过烧掉一座寻欢作乐的园林”。

    不仅如此,额尔金还担心,摧毁紫禁城的举动过于激烈,将导致清朝的瓦解,从而使太平天国得利。

    就在英法联军北上攻占天津大沽口前不久,两江总督何桂清与苏松太道吴煦,请求英、法协助保护上海。英军1030人和法军600余人随即在上海布防,以对付太平军。由此产生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特现象:在中国北方和清朝中央政府作战的英、法两国,在上海却与清朝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对付太平天国。

    额尔金以清方已按要求开放安定城门,联军既入京城便不得背信焚城为由,拒绝了法方摧毁紫禁城的提议。但10月18日,约翰·米启尔将军率领英军第一师的3500人,来到圆明园纵火焚烧。圆明园和附近所有宫殿,都一齐架火燃烧起来。

    英国军队燃放的大火,迅速吞噬了圆明园中大部分以木材为主建造的宫苑。大火持续了整整两天,昔日皇家的庄严华贵之区以及无数的高贵朝觐之殿,经此吞灭一切的火焰,都化作了云烟。

    两天两夜,熊熊的火光,仿佛一张幔子,罩着当日的行幸处所,并且随着大风,蜿蜿蜒蜒,到了北京。黑云压城,日光掩没,看起来,仿佛一个长期的日蚀。

    英国随军的麦基牧师在现场目击了焚毁的过程,他回忆说:“所有举国仰为神圣庄严之物,和其中历代收藏的精美华丽,足资纪念的物品,都付之一炬,化为劫灰了。当你目睹此种情况,自不胜悲从中来。这些建筑,都足以表彰往日的技术和风格,独一无二,世上没有东西可以和它们比拟。你曾经看过一次,就永远不能重睹,它们消灭无形,人类不能重新建造。”

    麦基牧师还记下了这样一件事:“士兵们在焚毁时,骤然见到两样英国礼物——英王乔治第三派遣马噶尔尼勋爵赠送给乾隆皇帝的马车,完整如新,清帝似乎从来没有乘坐过。另外还有两门十二磅榴弹炮和两支枪,零件齐全,完整无损。英军惊异清廷拥有这样的武器,却从没有想到要去使用它。”

    在焚毁的两天里,担任执勤任务的斯温霍也在后来写下了他的感受:“殷红的火焰,映在放火官兵的脸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样。建筑物中因燃烧而起的劈啪声响,好像为这场毁坏歌功颂德。似乎有一个声音说:‘行恶是有好处的’。”

    眼看着大火之后留下的残垣废墟,格兰特将军也感到有些不忍。他在日记中写道:“目睹如许古旧伟大的皇宫被毁,我不禁也戚戚然忧愁起来,并且感觉到这是一件不文明的行为。”

  (中央电视台10套《探索·发现》栏目供本报专稿)  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