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大全讲座 爱问知识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神马文学网 时间:2024/04/29 01:30:38

……
[新手] 半小时学会格律诗词的写作


我们平时说,格律诗,格律诗(也称为“近体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我们一般情况下就称为五绝,七绝,五律,七律。下面举一些例子:

七绝:比如李白的一首《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五绝:又如王维的一首《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七律:李商隐比较著名的一首《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五律:白居易的《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还有六绝,六律,很少见,六字为一句,并不常用,在此且不提了。)




相信这些诗大家都有印象吧?以上都是格律诗。格律诗是要按平仄格律来填写。说了半天平仄平仄,那什么是平声,什么又是仄声呢?



[平声]:我们今天普通话的第一声与第二声,都统归为平声。比如冬天的“冬”读第一声。虫子的“虫”是第二声。很简单,这就是平声字。



[仄声]:上面讲的一二声为平,那么我们平时普通话还有第三声与第四声,就为仄声了。比如遥远的“远”,愿意的“愿”。我们读三四声的都是仄声字。


知道了平仄是怎样一回事,然后你就可以拿自已的姓名来默念一下,看看哪一个字是平,哪一个字是仄。很简单。一点都不复杂的。



普通话 [一二声为平,三四声为仄。] 这就是平仄。



[入声]:除了平仄之外,还有一种声调称为入声。是我们今天普通话读平声的字。比如:国,菊,蝶,七,夕,哭,出,白,食,习,曲,竹,鼻,节,等等。这些字是比较常见的字。古人与我们不一样,他们不是这么去读,他们把这些字全部读为仄声。并且在写诗的时候,把这些字归为仄声去填写。至于古人怎么读这些字,据今天的考证并不明确,因为那时没有发明录音机,所以我们今天不可能听见他们怎样读,更无法去学习了。所以,我们只要清楚了这些字,认识了这些字在诗里称为入声字,这样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平声与仄声,还认识了入声字。我们现在来玩个小游戏:
床前明月光——床是第二声,为平。 前也是第二声,为平。 明是第二声,为平。 月是第四声了,为仄。 光是第一声,为平。很简单。



处处闻啼鸟——处处,是第四声为仄。 闻和啼,是第二声为平。 鸟是第三声,为仄。



[格律] 大家知道写格律诗,是要按格律来填写的,那么给大家一个七言绝句的格子: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大家可以按普通话的声调,把你想填的字,一个一个镶进去吧。我是这样填的:


日暮秋深野草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二字为仄,对吧?秋深二字为平,对吧?野草二字为仄,对不?最后黄字,这个位置上是(韵)。



大家可以拿这个格子试着填了玩,有空请多练习。



[押韵]:我们知道,诗除了把平仄填好了之外,还要押韵。这样读来才能朗朗上口,宛如音乐一般,有着美妙的声韵感。那什么是“韵”呢?


故人西辞黄鹤楼,(韵)
烟花三月下扬州。(韵)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韵)


(楼,州,流)这三个字都是韵,也是一个韵部的字。


唐诗和宋词不一样,唐诗中的格律诗,是要押平声韵的,韵都是平声,没有仄声的韵。记好了格律诗的韵,只能押平声哦。除了[古体诗]平仄押韵不讲究,押什么声音都可以。



那有人要问了:这些平声的韵啊,是从哪儿来的呢?是你自已去编造一些吗?答案:不是的。古人写诗用一种韵书,名字叫《平水韵》这个书用了N百年了。选这个书里的某一个部,来确定一首诗要押的韵。我随便选一些放在这里做例子,比如:



《一佰零六部平水韵》



上平




上平:一东



东同铜桐筒童僮瞳中衷忠虫终戎崇嵩弓躬宫融雄熊穹穷冯风枫丰充隆空
公功工攻蒙笼聋珑洪红鸿虹丛翁聪通蓬烘潼胧砻峒螽梦讧冻忡酆恫总侗
窿懵庞种盅芎倥艨绒葱匆骢



上平:二冬



冬农宗钟龙舂松冲容蓉庸封胸雍浓重从逢缝踪茸峰锋烽蛩慵恭供淙侬松
凶墉镛佣溶邛共憧喁邕壅纵龚枞脓淞匈汹禺蚣榕彤



上平:三江



江扛窗邦缸降双庞逄腔撞幢桩淙豇



上平:四支



缁箕椎罴篪萎匙脾坻嶷治骊尸綦怡尼漪累牺饴而鸱推縻璃祁绥逵羲羸肢骐訾狮
奇嗤咨堕其睢漓蠡噫馗辎胝鳍蛇陴淇淄丽筛厮氏痍貔比僖贻祺嘻鹂瓷琦嵋怩熹
孜台蚩罹魑丕琪耆衰惟剂提禧居栀戏畸椅磁痿离佳虽仔寅委崎隋逶倭黎犁郦



当然你也可以选四支韵,三江韵,还有很多很多韵,随便你选,但只能选这样的一个部以内的字,比如我选了[四支]韵,我就只能用四支里的这些字,不能跳去别的部去选,如果你写的一首诗里七上八下各种韵都有,发去别的论坛让高手们指正,那事情就闹大了,不是四野沉寂,就是板砖横飞之境地。



我选了上面的[一东]韵来写了一首诗,大家帮忙细看,韵是否在一东里?有没有选到二冬的?



秋草凝霜月映楓,(韵)
倚窗蠟淚未消融。(韵)
香魂岂肯隨風盡,
化作淒凉入夢中。(韵)



很简单,这样一首诗就写成了。我写得不好,诗家有言:[哀而不伤,乐而不淫] 文章之道亦如是。我的诗只是拿来做一个例,诸位莫要见笑。



那么有人又问了:我写诗,是事先选好韵,再来铺展句子呢,还是先写好了句子,再来押韵?这个没有明确定法的,我两种方法经常使用。



我想大家一定耐不住,一定想去写诗了。那我把格律表,还有《平水韵》置在下面,(写格律诗用平水韵中的上平和下平这两个部来选择韵字,就可以了)大家有兴趣就动手吧。另外,现在有很多人用新韵填写,只有那些老一辈的诗人,还有专业人士才用《平水韵》所以我希望大家不要用什么新韵,并不是说新韵不好,新韵同样是新时代文化产物,存在自有它的道理。所以用新韵也无妨。但是,我个人的观点认为,你既然写的是格律诗,是去弄人家古代的文化产物,我们就得按照古人的规矩,选《平水韵> 回答:2009-11-22 22:17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abcd
[新手]
(闲云野鹤)



对联,是我国自“五代”以来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史悠久。



近年来,全国各省高考试卷中时有出现。现实是对对联的创作,都没有认真重视起来,创作对联的训练也就很不够,高中学生基本不会对对联。现在高考临近,需要认真解决这个问题。要高中学生会写对联,必须懂得对对联的规则。做律诗的对杖联也必须遵守这些规则。

对对联的规则,有十条。



第一,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铁公祠

可见,一副对联上下联的字数上要相等的。

对联是绝不许上下联字数不同的。以前有过字数不等的笑话。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1994 年第1期第25页的《对联与语文教学》中有一副对联(并非作为错联举例,两位作者姓名隐去):

契诃夫莫泊桑都德巨匠三位;

变色龙找于勒最后一课。

这副“对联”最明显得错误就是上下联字数不相等的,这是绝不可以的。(其它错误且不说。)



第二,对联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

对对联的词性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性不完全相同。词性分九种:代词、动词、数词、单位词、名词、颜色词、副词、虚词、形容词。简称之为“代动数位名,颜色副虚形。”以“四面湖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为例,说明上下联对应位置的词词性要相同。“四”与“万”,是数词;“面”与“家”是名词;“湖山”与“忧乐”是名词,且“湖”与“山”并列,“忧”与“乐”并列;“来”与“到”是动词;“心”与“眼”是名词;“头”与“底”是方位词,上下联对应的词一一对应,词性相同。



第三,如果上联用了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下联对应位置也必须用叠音词、连绵词、重复词。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上联用了叠音词“萧萧”,下联对应位置用了叠音词“滚滚”。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上联用了连绵词“逶迤”,下联用了连绵词“磅礴”,并且用在对应位置。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上联用了重复词“惶恐”,在句首和句尾;下联用了重复词“零丁”,并且用在对应位置。



第四,上下联对应的词,词意要相近或相对。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接”与“映”都表示动作;“天”与“日”表示天象;“莲叶”与“荷花”表示同体事物的不同部分;“无穷”与“别样”分别表示程度和特色的,用于修饰的;“碧”“红”都是颜色词,表示颜色。上下联的词词义相近或相对。



第五,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同。

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莲叶”“荷花”是主语;“接天”“映日”同是修饰成分,本身又都是动宾关系;“红”“碧”是谓语;“无穷”“别样”作状语。一副对联中对应位置的成分是相同的。两联的结构都是:定——主——状——谓,上下联的结构是相同的。



第六,上下联节奏要相同。

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例,其节奏是: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副对联的上下联的节奏都是2——2——2——1,节奏是相同的。



第七,上下联内容要相关。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郭沫若提蒲松龄故居

上联下联都是写《聊斋志异》的高超的艺术性与深刻的思想性的,是对《聊斋志异》的总体评价,内容相关,互相契合。



第八,句内字节平仄相邻(相间),上下联对应字节平仄相对(相反)。

对联要讲究平仄。上下联对应的字节要平仄相对(即相反)。对联与律诗一样,通常以两字为一节,每节以第二字的平仄为准。“平”,即现代汉语的第一、第二声;“仄”,即现代汉语的第三、第四声。每节第二字是平声的,称平声节;第二字是仄声的,称仄声节。在每句内部平仄节要相邻,上下联对应的平仄节要相对。以“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木三分”为例:

写鬼(仄)写妖(平),高人(平)一等(仄);

刺贪(平)刺虐(仄),入木(仄)三分(平)。

从这一联的平仄节的分析中可清楚地看到,在一句中平仄节是相邻的关系,而上下联对应的字节平仄是相对的。上联的结尾一定用仄声,下联的结尾一定用平声。这一点是不能违背的。前几年高考对联题的上联“扫千年旧习”,“习”是平声。高考题的上联以平声结尾,本身就是错误的。对联中如果有领起的字,这个字不算在字节内,如果有三个字为一个词的,当以三字为一字节,以第三字平仄为字节的平仄,第二字的平仄可以忽略。



第九,上下联对应位置的修辞手法要相同。

修辞手法多种多样。上联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下联也一定用什么修辞方法。如“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上联用了比喻修辞方法,下联也用了比喻修辞方法,上下联的修辞方法是相同的。

再如皇甫冉的《春思》中的“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上联中用了拟人方法,下联中也用拟人方法,上下联中的修辞方法也是相同的。



第十,在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中,一般不可有重复的字。特殊情形有“之、于、者”可以除外,但必须用在上下联的同一位置,如:

松槚如新庆善培于四世,

琳琅有赫贲永誉于千秋。

——兴城宁远古城祖大寿牌坊

这副对联上下联的第八字都是“于”,这是可以的,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再有上下联中对应位置特意互相交错使用的重复字,是可以的。此外,一副对联的上下联不得用重复的字。2005 年福建高考的对联考题上联是“华夏儿女文武双全建伟业”,一名考生对“炎黄子孙德才兼备建奇功”,其中下联的“建”字与上联是重复的,这是不允许的,不能得分。其它对得很好,如果把“建”字改成“立”就可以了,完全能够得满分。因为一字之差而失分,是很遗憾的。这是因为考生不懂得对联的上下联不得有重复字的规则,尤其是相同位置不能用相同的字。



对对联的规则有以上十条,备考的高中生应从严训练,方能提高能力,对好对联。高考时,完全遵守以上十条,尽善尽美为好;若不能完全做到,平仄可以略微放宽,即只做到上联仄声结尾,下联平声结尾就可以了,其他平仄可以不管。其余各条没有宽松的余地,必须严格遵守。
回答:2009-11-22 22:20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ggga
[新手]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一) 0分
回答:1 浏览:65 提问时间:2009-10-14 09:24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是一种讲究格律的文学形式,欣赏与写作对联,必须了解其基本的格律要求。所谓对联格律(简称联律),是指对联写作的一些基本规则和格式,其核心要求是对仗。对联的基本格律,可概括成六要素和六禁忌。
对联基本格律六要素,一般认为,即:字数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作者认为,这六要素可分别从基础、语法、声律三方面来加以理解:
1.字数相等,内容相关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基础要素。字数相等,指的是,若上联是由几个分句组成,则下联也应是由字数上与之一一相等的几个分句组成。总之,若连字数都不能相等,那无论如何也难以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对联。
从内容看,上下联之间,内容要相关,以起到相反相成或相辅相成的效果。这种关系或者是从相同的角度互相映衬、补充,即所谓“正对”;或者是从相反的角度互相反衬、对照,即所谓“反对”。如:
觉行圆满;功德庄严。(正对)
心平积福;欲重招殃。(反对)
还有少数对联上下联之间属于互相衔接的关系,即所谓“串对”或“流水对”。如:
除了香甜苦辣咸酸涩;无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如果上下联内容毫不相关,会使人觉得非常别扭和生硬,则起不到对联应有的文学效果,难以称得上是合格的对联。当然,有一种特殊的对联形式,即所谓“无情对”。它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却有意不相关,从而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无情对主要是利用对联的形式特征(对仗),来体现一种文学趣味和技巧,其内容是次要的。如: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常用无情对)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常用无情对)
总之,字数相等,内容相关,是对联在形式和内容方面最起码的要求,体现了最基本的对应性和关联性,故将二者称为基础要素。
2.词性相当、结构相称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语法要素,也是最关键的两个要素。词性相当,指上下联相对的词语性质应尽可能相同或相近。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如:
五蕴皆空观自在;一心不乱见如来。
此联中,“五”和“一”都是数词,“蕴”和“心”都是名词,“皆”和“不”都是副词,“空”和“乱”都是形容词,“观”和“见”都是动词,“自在”和“如来”都是名物化的形容词或动词。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在具体的对仗中,除词性外,还可适当考虑词语在句中的作用,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结构相称,指上下联对应语句的语法结构应尽可能相同。如:
一心常忍辱;万事且随缘。
此联上下联皆为主谓宾结构,其中,“一心”对“万事”皆为偏正结构,“忍辱”对“随缘”皆为动宾结构。
3.节奏相应,平仄相谐
这是对联格律的两个声律要素。节奏,本是音乐术语,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等现象。在联律中,则是指对联语句中有规律的停顿现象。节奏相应,指上下联在节奏的停顿上应当尽可能保持一致。如:
漏尽-飞身-去;心空-及第-归。
以-神通力-护持-正法;设-孟兰盆-超度-慈亲。
不过,作者认为,节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节奏包括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狭义的节奏则专指语意节奏。语意节奏主要依语句结构去划分,指根据语意而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声律节奏则是从平仄要求去看,指句中一定位置的声调要求(平仄安排)。作者认为,为使概念明确,最好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分别用“节奏”和“音步”来表达。举例如下: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节奏)
同时-闻授-记;次第-得菩-提。(音步)
当然,节奏和音步还是有密切联系的,二者经常是一致的。
平仄相谐,又称平仄协调,狭义地说,是指对联在音调上的两大要求:平仄相对与平仄交替。广义地说,也包含句脚平仄安排等其他一些平仄问题(见六禁忌)。平仄相对, 指上下联各音步以及各分句句脚之间,要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即上联是平声,下联就要是仄声,反之亦然。对音步的安排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因为,实际上并不一定要求整个音步平仄相对,能在音步位上平仄相对即可。所谓音步位,就是每个音步的末位字,这是决定整个音步性质的重点声。由于汉字的绝大多数音步为二字音步,因此,音步位一般指的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字。所以便有了“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如:
心驰-有外-实迷-有;身处-空中-不见-空。
○○ △△ △○ △ ○△ ○○ △△ ○(○表平声, △表仄声。)
此联中,第一三五字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四六字皆平仄相对。不过,并非所有的音步位都在二四六位置上,主要是由于对联行文的句式,除了律诗中的对仗句式外,还有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等句式,以及领字、专有名词等的运用。如:
建-曼荼罗坛-修法;于-阿兰若处-参禅。
直心-乃-万行-之本;贪欲-为-诸苦-之源。
深心-勤习-真言宗-教义;全力-弘扬-大手印-法门。
以上诸联,其音步位就不一定在二四六位置上。
平仄交替,它与平仄相对实际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指上联或下联的句子,其自身的音步(或者说音步位)之间,平仄应交替使用。只有各分句的句脚与前一音步之间,可以不考虑交替问题。如:
真身已过凡间望;妙法不堪小智听。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也交替)
正信起行真有佛;深心入解本无魔。
△ ○ △△ ○ △ ○○(音步交替,句脚与前一音步不交替)
平仄协调的要求不是绝对的,有时,为了不以律害意,个别地方出现平仄失对或平仄失替,亦可通融。在运用排比、押韵、引用等特殊修辞手法和运用成语、典故等固定句式之类的情况下,更可以适当放宽平仄方面的格律要求。
对联格律的上述六要素,大体上还存在某种层层递进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词性相当是结构相称的基础,结构相称是节奏相应的基础,节奏相应是平仄相谐的基础。两个基础要素则自不必说。
有的联家将强弱相当或概念相当作为对联格律的要素之一,作者认为并不恰当。因为,强弱相当,只是在内容相关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内容的意思基本上要能相匹配,越相匹配,对仗就越工。如果上联太强而下联太弱,或者下联太强而上联太弱,其对称性就会受影响。因此,强弱相当主要涉及对仗的宽工问题。同样,概念相当,也只是在词性相当基础上的进一步的修辞要求,指的是上下联不但词性要相当,而且词语所代表的概念或者说词义也要相当,要尽可能相近或相反。这也只是涉及到对仗的宽工问题。若上下联两个词语共同所属概念的范畴越小,对仗就越工,反之则越宽。如:“中国”对“雄鸡”,其共同范畴是事物;“晓日”对“雄鸡”,就缩小为自然物;“小草”对“雄鸡”,就缩小为生物;“骏马”对“雄鸡”,就缩小为动物;“老鸭”对“雄鸡”,就缩小为鸟纲以至家禽。其次,若上下联两个词语之间,概念关系越互相矛盾(即所谓“矛盾概念”),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就属于工对。 回答:2009-11-22 22:22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学弟
[新手]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二) 0分
回答:2 浏览:56 提问时间:2009-10-14 09:18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望联界方家不吝批评教正!
回答:2009-11-22 22:23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abc123
[新手]
押韵八戒


诗之有韵,犹屋之有柱;柱不稳,则屋必倾圮。韵不稳,则诗必恶劣。故押韵之所当戒者,初学亦不可不知,兹试分述于下:

一、戒凑韵
俗亦称挂韵脚。
谓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人海流”句,若易“流”字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二、戒落韵
落韵者,出韵之谓也。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三、戒重韵
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
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四、戒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以就韵之谓也。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易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也。然此二字于词义尚无碍,不妨倒用。若强山林树木等不可倒用之字而倒用之,便觉不通矣。

五、戒用哑韵
作诗当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即全诗亦因之萎弱矣。

六、戒用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八齐韵之乂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七、戒用同义之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八、戒用字同义异之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回答:2009-11-22 22:27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123m
[新手] 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二) 0分
回答:2 浏览:56 提问时间:2009-10-14 09:18
总之,对联格律六要素,关系到一副对联是否成其为合格对联的问题。对此,楹联界还是有必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共识,并明确加以界定。
作者认为,对联的基本格律,除上述六要素外,还有六个比较重要的禁忌,即六种应尽量避免的情况。现分别简述如下:
1.忌同声落脚
这是就上联或下联各分句句脚之间的关系而言。由多个分句组成的对联,各分句句脚的平仄安排,严格说,可以马蹄韵为规则。所谓马蹄韵,指的是句脚平仄安排如马之走步,后脚踏着前脚印走。其平仄格式为: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但是,作者认为,从对联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考虑到对联“联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以及对联句式的复杂性等因素,其句脚平仄安排的格律要求亦可以“忌同声落脚”为规则。准确一点说,此规则有两点要求:(1)、每边二至三个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2)、每边四个以上分句者,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上下联起句及中间分语段时可以例外)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这种规则理论上简洁明了,运用上灵活多变,既体现了原则性和理论性相结合,又能包容在句脚平仄问题上的几种主要不同意见。以每边五分句长联之上联为例,按“马蹄韵”的规则,只有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两种正格,另有仄平平仄仄一种变格,共三种格式。按“忌同声落脚”的规则,那么,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中间分语段时)、仄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等十一种格式皆为合格,且无须分正格与变格。
2.忌同声收尾
这是就上联联脚与下联联脚之间的关系而言。准确一点说,此规则也有两点要求:(1)一副对联不管长短如何、分句多少,都要求上联仄声收尾,即上联最后一字应是仄声;下联则要求平声收尾。一般不能上联平声收尾,下联仄声收尾。(2)上下联不能同声收尾,即上下联最后一字不能同是仄声或同是平声。
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
指的是在一个句子的最末三个字,应尽可能避免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如“缘深因厚坐莲台”,若将“坐”改为“登”,就成了三平尾。又如“依法修行能入道”,若将“能”改为“可”就成了三仄尾。三平尾或三仄尾,在平仄单调上并无二致,为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应将二者都作为禁忌,不能只忌三平尾而不忌三仄尾。
4.忌孤平或孤仄
指的是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应尽可能避免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或只有一个仄声字。如:“万事皆如意”,若改为“万事俱如意”,即是孤平;又如:“菩提当下现成”,若改为“菩提当下圆成”,即是孤仄。在此,作者对孤平问题拟略加论述。作者认为,联律不必完全依从传统诗律,从联律来说,“在五言或六言的句子中,若只有一个平声,就犯孤平”,此定义更加简洁合理。因为:其一,此定义对平仄的要求,总的看是宽松了一些,符合对联格律的发展趋势。其二,依传统诗律,所谓孤平,还要除句脚外,但对联与近体诗有一个较大的不同,就是尾字(句脚)的平仄要求有所不同,且不要求押韵,所以在联中,尾字(句脚)不一定要单独划出。其三,以字面看,孤,就是一个,孤平的字面含义和实际含义若完全一致,有利于理解和操作。传统诗律的孤平是:在五言平起、七言仄起的句式中,除韵脚的平声字外,如果句中只有一个字是平声字,就犯“孤平”。这种定义,实际上,已经把孤平定死在一两个句式上了(具体说,五言“平平仄仄平”变为“仄平仄仄平”,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变为“仄仄仄平仄仄平”,就是孤平)。因此,对孤平二字,必须加以附带补充说明,人们才能实际理解和操作。其四,以五言联而言,若只有“仄平仄仄平”是孤平的话,那么,再来看看“仄仄仄平仄”,比较这两种格式,从平仄的死板、单调来看,究竟哪一种更死板、更单调?其五,近体诗,主要是五、七言,因此,在六言联中,传统诗律的孤平概念就不能加以解释,而六言联中,同样可能存在孤平现象。
另外,孤平或孤仄,在平仄单调上,也没有什么不同。古今诗联作者,不管对于孤平,还是对于孤仄,实际上,都是能避免就避免。因此,将二者同时作为禁忌,不仅体现理论上的一致性,也是源于现实情况的。附带指出,依作者上述定义,孤平或孤仄的现象,实际上只存在于五言和六言句中,因为在七言以上的句子中,如果遵守了平仄交替的基本要求,是不会出现孤平或孤仄的。
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
对联中允许出现叠字或重字,这是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只是在重叠时要注意上下联保持一致。如“世事纷纷”对“红尘滚滚”,其中,“纷纷”对“滚滚”,就是叠字相对;又如:
修道是修心,心空即是涅槃岸;见因如见果,果苦莫如地狱人。
其中,“修”对“见”、“是”对“如”、“心”对“果”,就是重字相对。但是,对联中应尽量避免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同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同一位置,如“法界”对“世界”、“成道”对“成魔”。但有些虚词(之乎也者而矣哉,等等)的同位重字是允许的,如:
漏网之鱼,世间时有;脱天之鸟,宇内尚无。
异位重字,就是同一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位置。如:
业流不住勿贪境;命运相同莫恨人。
若将下联的“莫”改为“不”,就与上联的“不”字异位重字。
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是对联之忌。不过,有一种特殊的异位互重格式是允许的,如:


本无月缺月圆,它随顺你;
虽有花开花落,你任由它。


联中的“它”对“你”,就是异位互重。
6.忌同义相对
同义相对,又称为合掌。所谓忌同义相对,指上下联相对的语句,其意思应尽量避免雷同。如“旭日”对“朝阳”、“史册”对“汗青”、“神州千古秀”对“赤县万年春”等,就属合掌。当然,出现个别非中心词语(尤其是虚词)的合掌,或者合掌部分在联中比重很小,无伤大雅。一些含义相近的语句相对,也未尝不可。
综观对联基本格律的六要素和六禁忌,作者认为,由于现代文学的主流是散文体(或者说自由体),其总趋势也是进一步向散文化方向发展。处于时代潮流中的对联,不可能摆脱这种影响。因此,对联的基本格律,虽然不能被人为地废除和否定,也确实有宽松、灵活、变通的必要和客观趋势,特别是在其平仄方面。但不管怎样,语言之声调是一个必然存在的客观现象,因此,对联的平仄要求,尽管可以宽松些,却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为地加以取消。同时,由于对联的平仄要求,是在继承传统诗律的基础上发展变通而来,对此,楹联界目前的看法还不尽一致,就更有必要进行适当的探讨和界定。
以上浅见,不当之处,望联界方家不吝批评教正!
回答:2009-11-22 22:29 共0条评论...评论 ┆ 举报
aagg
[新手]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 0分
回答:2 浏览:109 提问时间:2009-10-13 14:34
平韵诗十六式,仄韵诗十二式表





【五绝】五言绝句的省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注:仄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仄声;
平起式,指首句第二字为平声。





【五律】五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不入仄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2)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首句平起入仄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3)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不入仄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4)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首句仄起入仄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七绝】七言绝句的省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韵七绝二式表]
平起式 仄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七言律诗的省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平仄定格凡四式;
(1)首句平起入平韵式 (2)首句平起不入平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入平韵式 (4)首句仄起不入平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韵二式表:]
平起式: 仄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